啟(1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作者:好真人2020年12月2
字數:10345蕙芷公主看著啟,疑惑的詢問:「你怎麼會問這個問題?」
「因為小的想知道,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蕙芷公主看著啟,嘆氣說:「我也不知道,我不認識伯益,而你我也不知道。對於你們兩個我都不認識,我怎麼評價呢?你這個問題不就是問道於盲了嗎?」啟不在說什麼,一如往常的生活。
第二天,啟目送著蕙芷公主離開這裡,然後這個院子就剩下了他了。
他在這裡如同被遺忘一般,除了每天有丫鬟送三頓飯來,再也沒有人和他說過一句話。
這樣的子他過了大半年,一直到了開
了,這一年
天,虞侯也登基了,帝號為舜。
虞侯登基第一件事就是頒佈五典,第一典就是重新劃分天下爵位,第一等為公,第二等為侯,第三等為伯,第四等是子或者叫做男,第五等是附庸。
在帝堯之前,諸侯的等級不是很明確,虞侯雖然是侯爵,但是卻和公同列。
如今整齊劃一之後,大家也覺得方便了很多。
十二國的國主還是公。
帝王之後,功臣之後都是侯,傑出之輩都是被封為一個伯,百官有功封為子,都令一律封為男,這個標準下來之後,天下諸侯就有了定數,有了尊卑,不在那麼混亂了。
啟對於這個還是保持支持,因為現在好之後,全天下就一個體繫了,免得向帝堯時候那麼混亂。
第二典就是頒發符信,這個符信是玉器,也分為五等,一等是桓圭,四四方方,如同屋中頂梁一樣,寓意公都是國家頂梁,維持整個天下。
第二等是信圭,沒有菱角,寓意侯爵能夠慎形保身,不能太過方。
第三等就是躬圭,上面消去半截,寓意他們要低頭做人,不可一時意氣,頂撞上面。
接下來就是谷璧和蒲璧,分給男爵和子爵,因為這兩個都是國中的爵位,自然不能用圭,而是用璧。
第三典就是統一度量衡,統一採用黍來做規定,一黍為一分,十黍為一寸,百黍為一尺。
兩千四百黍為一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
一千黍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
這就是度量衡的統一,除此之外,還有協調樂律,將天下樂律分為六陰六陽,其中最長的就是黃鐘,黃鐘恰好可以容乃一千二百黍,重也恰恰是十二鈞,長為九寸,九等分起來便是一寸。
因此若是用黍不方便的話,也可以用黃鐘來衡量。
啟心想會有這些,也是因為天下因為洪水,帝難以掌管天下,很多規矩都壞了,現在這樣的話,有了明確的標準。
黍的大小重量差異不大,以黍米作為底子,就算農民也會繼續計算,再也不會有什麼大斗小鬥之類的。
第四點啟倒是猜到了,由帝山宣佈時令,一切月份從今以後聽從帝山宣佈。
第五就是頒佈五禮,吉利、凶禮、軍禮、賓禮和嘉禮。
至於這個具體是什麼,啟也就沒有從丫鬟那裡聽出來了。
除此之外,帝舜也認命文命治水,文命所到,就如同帝舜親自到來。
聽到這個消息,啟心中不由鬆了一口氣,既然帝舜認命文命治水的話,自己也就可以離開這裡了。
在二月的時候,啟得到一個消息,文命已經來到這裡這大梁國,召集民夫,協助治水。
他得到這個消息之後,讓丫鬟傳信給國公,說是自己有點事情要見國公。
國公也來了,冷漠地詢問啟說:「你見不穀有什麼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