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364-365)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2019年12月3第三百六十四章·叔侄“臣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題本上奏:翰林院官雖間有本院自考之例,但議論貴公,法令貴一,請收回成命,責在所司,令本院掌印官會同吏部考察,使內外被此。”李閣老的這道題本一出,朝堂上頓時嗡聲一片,朝臣之間竊竊私語,頗有物傷其類之,詞臣考官不與吏部同考,也是這群讀書種子素來自傲之處,難道此番連這點體面也留不住了。
佇立在朱厚照身前的丁壽朗聲道:“肅靜,聖駕在此,不得失儀。”聖駕?大明臣子在朝堂上全武行都上演過,誰還在乎這事?不過當群臣看見立在皇帝另一側籠袖低眉、不言不語的劉瑾時,不由心中一突,自覺地閉上了嘴巴。
這幫傢伙總算還知道天子威嚴,小皇帝只當丁壽嚇阻有效,給他投過去一個充滿讚賞的眼神,清清嗓子道:“李先生所言之事,眾卿可有異議?”老焦芳不失時機地出班道:“內閣附議。”已被提前通氣的老王鏊不甘地從鼻孔中噴出一道氣,一聲不吭。
“吏部附議。”許進道“兵部無他議。”劉宇不落人後。
“臣等附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犯不著為翰林院那幫窮酸觸怒劉瑾,官場上明哲保身才是正理,眾臣對翰林院學士劉求助的眼神視而不見,紛紛表態附和。
朱厚照一拍手,“如此,便從眾卿之意。”什麼就從眾卿之意,有人問過我麼,劉哭無淚,劉璣掛著禮部侍郎,費宏兼著太常寺少卿,自個兒可是正兒八經的翰林院學士,這道榜文公示之後,翰林院那幫小子還不把房頂給吵翻了。
“丁大人請留步。”散朝之後,劉便拎著袍子,三步並兩步一路小跑地追上了準備回北司當值的丁壽。
“劉大人,有何貴幹?”丁壽嘴上客氣,腳下不停。
“在下常聽鶴年談起,平多得緹帥點撥提攜,本該一早登門拜謝,又恐大人公務繁忙,故而延宕至今,不知今丁帥放衙後可有閒暇,敝人有幸叨擾一二。”拿侄子做敲門磚,劉也覺得臉上發燒,他這是打著曲線救國的主意,這位爺既蒙聖寵,又深得劉瑾信重,若他肯鬆口幫忙,保不齊可以收回成命。
“卻是不巧,丁某手頭確有公務要辦,科道彈劾《通鑑》涉事一干人等,劉公那裡盯得緊,北司不好耽擱。”
“那是,那是。”劉面失望,腳步慢了下來,又猛然想起,那事自己也脫不開干係,急忙一個箭步又竄上前去。
“緹帥,《通鑑》編纂人等如何處置可否見告?”已近天命之年的劉學士呼哧帶地又追了上來。
“劉大人不是外人,有何不可說的。”丁壽大步星,笑語晏晏,“聖上與劉公體念李相等裁官政事冗雜,一時不察情有可原,隆恩寬宥,還要賜白金彩幣以為褒獎。”
“那就好,”劉算是把心放下了一半,滿懷希冀道:“其他人呢?”
“其他人就沒那好運氣了,各按其罪,該罰的罰,該貶的貶,該抓的抓,唉,北司這幫小子們又該忙一陣子咯。”
“啊!丁大人……煩請您走慢一些!”劉此時也顧不得斯文體面,亦步亦趨地跟在丁壽股後面,累得險些吐出了舌頭。
“不知……下……下官又是如何?”
“劉大人貴為內製,自非同一般,實話跟您說,擬罪的名單上您老與劉璣同列第一。”丁壽說得雲淡風輕,劉聽得如同五雷轟頂。
“這……何至於此啊!這是誤會,不,冤枉!”榜眼出身的劉大人一時間語無倫次。
“其實這也並非什麼壞事……”丁壽的話又讓劉燃起了一絲希望,“請大人示下。”
“在詔獄裡,本官盡有閒暇與大人您心敘談。”哪個龜兒子想和你在詔獄中談心!劉差點啐了丁壽一臉,愁容滿面道:“緹帥休要尋下官開心,還請看在鶴年面上,施以援手才是。”劉低著頭嘮嘮叨叨,不覺眼前已經無人,扭頭見丁壽不知何時已然止步不前,桃花眼中寒光閃爍,瞧得劉大人心中打怵。
“若是看在維新面上,內製此生恐怕就出不得詔獄了!”***回府之後的劉怒氣衝衝直奔後宅,見到正在書房讀書的劉鶴年,二話不說,劈臉就是一大嘴巴。
被打得莫名其妙的劉鶴年捂著逐漸腫起的臉頰,惴惴不安,“二叔,不知小侄何處惹了您生氣,還請示下。”餘怒未消的劉指著侄子的鼻子,氣急敗壞道:“不曉事的東西,兄長讓你入京讀書,你不知勤修課業,整連教坊也就罷了,還無端為家中招禍,可是要禍及劉家一門你才滿意!”劉鶴年驚慌失措地跪在地上,“叔父說的哪裡話,侄兒擔待不起,侄兒謹遵父親教誨,在京一切聽從叔父安排,平不過與都門士子詩酒唱和,積累人脈,教坊中僅是逢場作戲,並無爭風惹事之舉,叔父許是聽人挑唆,這其中定有誤會。”說來劉鶴年也是個可憐孩子,劉家是官宦人家,祖父劉規是成化五年進士,父親劉相兄弟五人,三個嫡子中唯有他與科場無緣,二弟劉一路解元、榜眼的科考歷程且不說,便是弘治九年登第的三弟劉臺當年也是四川解元,這讓身為長子的劉相臉面無光,一腔希望全寄託在兒子身上,頂著望子成龍巨大壓力的劉鶴年寄居京城,雖說不算謹小慎微,可也是循規蹈矩,不說其他,便如王朝儒一般砸個幾萬兩銀子住在教坊的事,他連想都不敢想。
“還在狡辯!”劉可不聽侄子那套說辭,“你平白去招惹錦衣衛做甚?”
“錦衣衛?!沒有……啊!是丁南山!”劉鶴年委屈得還想辯解,猛然醒悟自家二叔說的是哪一回事了。
完了!一看侄子失魂落魄的神情,原本還抱著幾分僥倖的劉通體冰涼,看來丁壽小兒說的是實情了。
“二叔,您聽侄兒解釋……”到這個份兒上了,劉鶴年也沒什麼好隱瞞的,原原本本將情由說了一遍。
“是楊用修求你幫忙?”劉鶴年點頭,“正是,侄兒念著兩家世,楊世伯又與您素來相善,不過舉手之勞,便可成人之美,何樂而不為。”
“糊塗!”劉強忍住了再舉手這瓜娃子一頓的衝動,“你以為幫著楊慎小兒抱得美人歸便可結好楊家,殊不知正得罪了楊介夫。”楊家在成都,劉家在重慶,相隔不遠,彼此相,楊廷和還曾為賀劉家兄弟先後登科賦詩一首:“君家兄弟好文章,經學淵源有義方。奪錦兩刊鄉試錄,凌雲雙立解元坊。大蘇氣節古來少,小宋才名天下香。從此聖朝添故事,巴山草木也生光。”有這份淵源在,劉對楊家上下境況很是悉。
“楊介夫與禮部主事王溥相莫逆,兩家兒女幼時便約為秦晉,算來今年便是成親之年,你讓楊慎先領回去一個教坊樂伎,王家女兒如何自處?王家世代為龍州土官,又怎丟得起這個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