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5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於是眼睛轉了轉,開口道:“這個暫且以後再說,貧道一個出家人,也不敢妄談國事,全聽皇上與眾位大臣們做主。不過之前略微算了一下,鏡子這個東西,就只有剛出現的時候最掙錢。若按照這個成本,那前兩年販鏡子的海上收入估計能達到幾百萬兩,要不然等兩年後再海。”不得不說,此數字一出,在場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心動了……明朝因為不收商稅,農稅也收的少,在歷朝歷代中國庫是最窮的一個。清廷每年收入在八千萬兩白銀左右,巔峰時期近九千萬兩白銀。明末一年不到四百萬兩,現在雖然比四百萬多一些,但也多不到哪去。
這些錢想到於一年的財政收入,戶部尚書直接顫抖了,就連其他支持海的官員心中也不免犯嘀咕。又不是不關,早兩年晚兩年應該也沒太大差別吧……
李乘風本就是打算能拖一年是一年,等到大家嚐到甜頭,就算皇帝要關想必官員們也捨不得這塊肥。
海之事暫且擱置再議,現在重要的是鏡子一物。工部聽見李乘風描述的泰西小城的封閉若有所思,也收了他們的經驗,挑細選,在京外幾十裡的無人郊區修建了工廠。匠人們都是經過挑細選,確保背景萬無一失,順便將其全家都接去住。
李乘風親自去廠裡指導,這次制鏡,朱厚熜給了他百分之二的純利,聽起來或許不多,但事實上這相當於他成天躺在家裡什麼都不做,每年就有幾萬甚至十幾萬兩的收入。對比明朝官員們微薄的俸祿,他已經算是人生贏家了。
對此一些官員還有微詞,最後讓朱厚熜直接擼了官職,一個兩個都老實了不少。
李乘風白銀在手,笑看瘋狗。每天出入工廠,看見匠人們每極為辛苦,被監工打罵不說,有時候連吃飯都吃不飽。於是順帶跟工部的人要求提高一下匠人待遇,工部一邊心罵他多事,一邊照做。
看玩笑,這位可是皇上和首輔身邊的紅人,聽聞就連太后公主首輔夫人都對其讚賞有加,但凡得罪了的,不是貶官就是罰奉。早在這女道士來時自己頂頭上司就再三叮囑,萬不能怠慢。
工匠們待遇提升了,幹活就更賣力了。最後製出的鏡子,就連李乘風這個現代人看了都挑不出一點病。更別說周圍的點綴,在審美這一方面,大明無論文人還是匠人絕對是獨一份的。當瞧見一面用珍珠,紅玉、瑪瑙為原材料,雪中紅梅樣作邊框的等身穿衣鏡之時,李乘風簡直驚呆了,不由為自己之前提出的什麼鑲金鑲寶石的直男審美到羞愧。
匠人代表羞澀道:“仙姑,這是小的們一起籌錢做的,謝您這段時間的照拂。”李乘風笑著收下了,至此,第一階段算是完成,接下來便是銷售了,這可得好好想一想……
作者有話要說:我個人真的認為,明代無論皇帝或大臣工匠,審美的平均水平是最高的,當然也有可能是生產力到了這個地步(清朝被提出聊天群。)另外說萬!就一定萬!誰也別攔著我!我要洗心革面!發憤圖強!改變以前懶散的自己!大家監督我!!!!
第33章妥協按照戶部的說法,他們打算自己去經營,用類似販鹽的方式,商人們憑藉票引,官府統一定價,來進行鏡子的買賣。
李乘風要被這種樸實無華的經營方式驚呆了,他想了許久,委婉表示道:“鏡子這種東西與鹽鐵不同,雖說新奇,但也不是少了它就活不了了,百姓們不買也就不買。何況買了一面還能用好幾年,倘若和鹽一樣管理如此嚴格,怕是不好通啊。”戶部官員陷入沉思,也覺得他說的有道理。
“不知真人有何高見?”戶部尚書王好問期待的問道,在滿朝文武中,除了楊一清楊大人,他對李乘風是態度最好的,也許是因為對方的出現保住了自己岌岌可危的頭髮,總之王大人完全不在乎他女人的身份。
“不敢當,貧道其實也覺得,讓商人去經營好的,但是那個票引就不必了。無論大小商人,足了錢可販賣,至於能賣多少,就看他們的本事了。此物易碎,出了京城想要長途運輸勢短時間必要花費大量財力,統一定價委實不太合理。”李乘風其實也不太懂這些東西,只不過在現代社會耳濡目染,多多少少聽說過一些營銷故事。
此言一出不少人都同意,但也有的提出反對意見。
“可正所謂,無不商,倘若那幫人肆意抬價,導致無人買可怎麼辦?”李乘風自信的笑了笑:“不會的,如今工廠裡產量每俱增,又不是什麼壟斷的行當,即使有人想提價,也要小商人們跟風才行。”眾人面面相覷,一時間拿不定主意,最後還是王好問拍板,決定採用李乘風的建議。……近京裡出現了一種新鮮東西,官方稱其為琉璃鏡,老百姓們更願意叫他為銀鏡,全因此物表面如上好的銀錠一般光潔,照的人分毫畢現,比銅鏡不知好了多少。幾乎所有大明人一輩子都沒見過自己長什麼樣,冷不丁照了銀鏡,都嚇一跳。
不少老人不願站在鏡子前,認為那其中有妖物,會把人的魂兒進去。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對銀鏡這東西十分喜愛,不光四處都能買到,最重要的是,價格還不貴,尋常人家也能負擔的起。又聽聞一塊鏡子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