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704章:漿聲迴盪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就要看書網,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幾個女子第一次聽到這麼動人故事,一時人人淚眼汪汪,謝蘭蘭更是沉浸在李香君與侯方域的故事當中,望著秦淮河畔、柳新,華燈初上,輕紗幔繞的畫舫、觥籌雜、漿聲迴盪。香君、圓圓的窈窕身段、纖纖素手、婉婉歌喉、在燈影搖紅裡依稀可辨。藉著水中倒影,她眼簾輕啟,看著水中蕭雲英俊的模樣,心中暗暗一嘆道:“李香君一介青樓,尚且敢於血濺桃花扇,我堂堂陳郡謝氏卻沒了這份勇氣…?”想到這兒,俏臉一紅,心道:“若是當真學了李香君,他…他會接受麼,會不會…會不會娶我進門兒?”船上一時被故事的氣氛所致,顯得有些壓抑,蕭雲眼看自己這一番胡言亂語說得頭入了中午,有意將船上靠在岸邊,上去吃喝一番,便笑道:“說了這麼久,早已口乾舌燥了,不如大家別想什麼故事了,上去喝上一杯吧,真正的秦淮八豔指不定在岸上呢?”眾人被他這麼一說,也覺得口乾起來,微微點了點頭,徐濤主僕二人,早已不待蕭雲吩咐,划動著船隻,往河岸一家酒肆靠了過去。

便在這時,一陣優美清脆的歌聲從江面上傳來,那歌聲婉轉動聽,配著“鏘鏘鏘”的古箏聲響,竟是十分的動聽,眾人神情為之一動,側耳聽去,但聽歌聲唱道:“誰謂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誰謂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見桓公相仲父,豎刁終亂齊;秦穆信逢孫,遂違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見萬里外,乃以薏苡為文犀。停婚僕碑何震怒,青天白生虹蜺。

明良際會有如此,而況童角不辨粟與稊。外間皇父中豔,馬角突兀連牝雞。以聰為聾狂作聖,顛倒衣裳行蒺藜。屈原懷沙子胥棄,魑魅叫嘯風悽悽。

梁甫,悲以悽。岐山竹實稀少,鳳凰憔悴將安棲。

“眾人聽著歌聲雖婉轉,卻透著大大的對現狀的不滿,蕭雲不心道:”聽這女子歌聲,不過十五六歲的年紀,何來這般強烈的不滿,聽著詞作大有志不得伸、懷才不遇的忿懣之情,寫出了忠臣被棄、小人得志的醜惡嘴臉,不知這是什麼樣一個女子,竟能寫出這般的詩篇來,存了這個念頭,忍不住生出了一睹芳容之心。

一旁的鄧愈同樣這般想,歌中“赤苻天子”指東漢皇帝。

“乃以薏苡為文犀”指東漢馬援從阯回京城,帶了一車薏苡,用作種子。馬援死後,有人上書皇帝,誣陷馬援從阯帶回的是一車明珠和有紋理的犀角,致使馬援不能安葬祖墳,朝臣不敢送葬。

“停婚僕碑”指唐朝魏徵死後,受人誣陷,唐太宗下令放倒魏徵墓碑(碑文為唐太宗撰),解除自己女兒與魏徵兒子叔玉的婚約,這等典故,被這般輕易傳唱而出,真不知這是何種女子。

眾人存了一睹芳容的心思,徐濤不愧是做了掌管的,一見蕭雲、鄧愈與一干夫人的摸樣,不待主人下令,急忙調轉船頭。

只見一艘不大的船帆上正搖搖蕩蕩的在秦淮河的中央的地方,緩緩使將過來,船頭一女子年方不過十六,一襲白衣,懷中抱著一把琵琶,正對著秦淮河撥動手指,蔥一般的玉指頭在琵琶上任意撥,好聽的琵琶上便輕輕傳蕩而來。

“好一個清雅的女子…?”蕭雲心中一嘆,她的摸樣雖比小郡主、小蝶、少了那種少女的純真,比謝蘭蘭少了一絲雍容,但那渾天散發出不食人間煙火的清冷,卻是小蝶、小郡主、謝蘭蘭所沒有的,那白的衣衫、寬大的袖口、蔥一般的玉指、那清冷的覺,彷彿想九天下凡的仙子,讓人不敢多看幾眼,深怕多看了是一種褻。

這時船頭的搖櫓的船伕已經放慢了搖櫓的力度,船頭慢慢往蕭雲的河岸邊靠了過來,藉著朦朧的煙霧,但見船艙之中,站著四個人,為首一人一身書生摸樣打扮,身材欣長,前的一把鬍鬚,隨風搖曳,他正舉著酒杯搖搖晃晃的望著江面,微微眯著雙眼似乎已經沉醉,站在右側的一個身著紫長衫,面容清瘦,同樣端著酒杯,聽了那女子的歌聲,這時緩緩轉過身來,高聲聲道:“佳人薄命紛無數,豈獨潯陽老商婦。青衫司馬太多情,一曲琵琶淚如雨。此身已失將怨誰?世間哀樂長相隨。易安寫此別有意,字字訴中心悲。永嘉陳侯好奇士,夢裡謬為兒女語。花顏國草上塵,朽骨何堪汙齒。生男當如魯男子,生女當如夏侯女。千載穢跡吾洗,安得潯陽半江水!好曲啊…?

“聽得聲響,船帆裡又走出一人,那人儒服,儒帽一把長鬚飄在前,端著酒杯望著那男子呵呵一笑,道“好詩啊…正好用來心兒唱了!”那白衣女子聞言秀眉動了動,一陣沉,緩緩抬起衣袖,寬大的衣袖下,一隻芊芊玉手慢慢伸出,任意在懷中的琵琶上撥了一下,聽得“錚”的一聲清脆聲響,那女子秀口一張開,當真唱了起來。

^^^^^^^^^^^^^^^^^^^^^^^^^^^^^^^^^^^^^^^^^^^^^^^^^^^^^^^^^^^^^^^⑴梁甫,樂府曲調名,也作“梁父”古辭相傳為諸葛亮所作。這首詩由現實聯想到歷史,又用歷史闡明現實,慨遇合之難。沈德潛評曰:“拉雜成文,極煩冤瞶亂之致,此《離騷》之意也。”(《明詩別裁集》)劉基這首《梁甫》,表達他對於元代末年社會現實的不滿。詩中運用了大量忠臣被棄、小人得志之典,體現了詩人因現實而起的不平之氣,具有深廣的歷史蘊涵。全詩雖無巧的結構安排,卻一氣呵成,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