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六章善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霸臧宣高本是泰山郡華縣人,父親得罪了泰山太守,捕後,派百餘人押送奉高,臧霸親率幾十僕客在半路救下了父親,送者沒有敢動手的,從此便以勇壯而聞名一時。犯了這事,臧家在地方上是小有名氣的士族豪強,也無力抗拒官府,被迫舉家逃亡東海郡。
+<。霸生豪,勇武過人,為人又講義氣,很快就在東海盜匪中出了名,手下聚集了許多人。徐州黃巾復起之後,臧霸覺得是個好機會,便率人投靠了刺史陶謙,大破黃巾後被任為騎都尉,駐兵即丘。即丘城小,位於開陽(琅國治所)和郯(徐州治所)之間。
+<。霸大破黃巾後,收其青壯,勢力大增。這樣一支軍隊駐紮在城南二十里,琅相張桓自是不喜,但刺史權威很重,張桓也只好忍了。
張桓此來琅國的目的十分明確,控制琅的軍隊自然是重中之重。族學近年來規模發展很快,大批子弟從中畢業。張桓以張家家兵和族學子弟為骨幹,控制的琅郡兵頗有戰力。大破黃巾之後,也收編了不少青壯。霸駐軍即丘,張桓便屯兵開陽。
當然,張桓表面上,還是中規中矩的。張家的名聲不好,連帶得陶謙不喜歡張桓,卻也說不出什麼來。說到底,陶謙是刺史,他是監察官員,還不能任免國相/太守。雙方維持這這一均衡的態勢。
初平元年六七月間,青州軍的一系列行動,卻打破了這個心照不宣的平衡。先是六千青州軍進駐開陽,隨後又來了一萬青州屯田兵。與此同時,張涵還指揮著青州軍,攻打泰山郡。。+|=形畢,陶謙深不安。發去公涵,嚴厲指責張桓和張涵。張桓則答覆說,泰山賊活動猖獗,他邀請青州共討之。這等公文往來,是說不出了理的。張桓在話裡話外,隱隱指責臧霸即是泰山賊。北海與泰山相連,臧霸祖業便在泰山,他身在東海,與泰山群寇也有些往來。待霸成為騎都尉以後,更為這種往來提供了方便。泰山賊在很多事情上,如銷贓,都有求於臧霸,雙方往來益頻繁。張桓的指責,也不是沒有據的。
不過,事情的關鍵不在此處。陶謙明白這只是個藉口,是不肯自斷臂膀的。再說,霸的手下都是他自己的私兵,陶謙想斷也斷不了。
張桓整軍備武,擺出個守城的架勢,並沒有想進攻徐州,提出的最大要求,也不過是請臧霸退出琅,或者歸琅指揮。張桓派人去勸說霸,但臧霸念陶謙的恩德,斷然拒絕。這就是個過場,在這個時代,呂布那樣的反骨仔很少,一旦如此,就會被人瞧不起。張桓派人,更多是存了示好之意。
對於張桓的無禮要求,陶謙也斷然拒絕,嚴厲譴責琅國相張桓的不法行徑,並積極擴軍備戰。張桓自不肯吃虧,他邀請青州共同討伐泰山賊,那是他的權力。作為琅相,這在他的職權範圍之內。雙方刀光劍影,卻都是槍舌箭,並沒有發生實際的衝突。
其實,陶謙也不想打這一仗。徐州黃巾再起,大大破壞了徐州的經濟,陳登屯田剛剛初有成效。徐州無力支持長期戰爭。這一仗,面對的不僅是琅兵,而是十萬青州、魯國和琅聯軍,陶謙為人自忖,也知此戰勝算不大。出兵琅,張桓四萬大軍,正嚴陣以待;出兵泰山,少了不起作用,多了徐州就空虛了;出兵魯國,魯國已經招集好了青壯,準備好守城了…
時間一長,事情也就拖了下來。待到張涵佔據泰山郡,各自回兵後,青徐之間的形勢方才緩和下來。郯縣距離開陽近在咫尺,東海又處於琅、泰山和魯國的半包圍中,不利於防守,陶謙遂將治所遷移到了下。…“形勢不妙呀!”冰嘉圍著青、徐o、冀四州的地圖轉了好幾圈,最後發出了一聲令旁人側目的長嘆。張涵又是好氣又是好笑,瞪了他好幾眼,終忍不住取笑道:“奉孝,乾脆你改名叫烏鴉得了?”冰嘉滿不在乎地笑笑,也不分辯。
“奉孝有何見教,儘管道來就是。”
“主公棄名取實,是目光遠大,也自有不得已之處,我就不多說了…”薰卓入陽之後,犯的最大的錯誤,不是其他,而是廢了少帝劉辨。薰卓的本意是樹立自己的權威,但他久在邊地,習慣了胡人的風俗,以力強者為首,卻忽略大漢國是禮儀之邦。在大漢國中,正統是極為重要的。劉辨具有無可置疑的正統地位,董卓出身低微,又沒有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妄興廢立,破壞了自己的立身之基。董卓若是挾天子以令天史就是另一種樣子了。
所以,討伐董卓被認為是大義。當然,這個大義,也是有所爭議的。很多士大夫以為投鼠尚還忌器,何況皇帝在董卓手中。既然是有爭議的,張涵不參與討董,也就不會損失什麼了。
在這個時候,張涵卻興兵‘討伐泰山賊’,輿論便很不利於他了。自然,張涵奪取了泰山,張家勢力結為一體,避免了分裂。如果以張何為首,張家在魯國出現了第二股力量,張涵的位置就很尷尬了。張涵再強大,張何也是他父親,因此,哪怕損失再大,泰山也是必須儘快佔領。這些話,郭嘉當然不會講出來,並不是說他想不到。而且,張家連成一體,取長補短,勢力也會大漲。
不過,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張涵佔據泰山郡,得了實惠,就失去了名望。天下人又不是傻瓜,張涵怎麼說都可以。如果說,關東群雄出兵,大體尚是大義在身,那張涵出兵泰山,就毫無疑義是違背大義了。這在政治上是很不利,很被動的。
冰嘉三言兩語,點到為止,人人都明白的事,不必多說。話風一轉,郭嘉便說起了獻帝劉協…少帝劉辨在群雄討董之後,就被董卓使人毒死了。
“天子都長安,至今已經有四月之久,青州當譴使入長安…”
“好!奉孝真是知道我的心意…”窗戶紙一捅破,就沒有什麼希奇的了。
天下輿論掌握在士大夫的手裡,大義的最終解釋權卻在皇帝手裡。少帝死後,獻帝是先帝唯一的兒子,他的正統就確立了。董卓不是正統,但沒有人可以質疑獻帝的正統。張涵佔據泰山肯定是錯誤的,可只要皇帝說這事對,那就一點問題也沒有。
冰嘉出了個好主意,人選卻費了心思。這與表華為泰山太守不同,那上表意思一下,也就可以了。群雄討伐董卓,張涵沒參與,反而在後面挖劉的牆角,按說是有助於董卓的。然而,董卓這人是個暴發戶,行事有胡人之風,卻喜歡附庸風雅,張涵與董卓的關係不好,也說不準有沒有危險。
去年董卓剛入陽不久,就派人到不其,指名要闢蔡入朝為官。蔡不肯,董卓就要張涵把他強送去陽。張涵對蔡是有點看法,但對蔡的學問還是很欽佩的,自不理會董卓的無禮要求,雙方一度鬧得很僵…主要是面子問題。
而且,派人到長安去見皇帝,使者在青州要有一定的地位,另外還要有聲望才好,可又不能太有聲望了,董卓喜歡附庸風雅,太有名望的話,保不齊董卓就給留下了。若是極重要的人選,張涵還不心痛死。
這樣一來,使者的選擇,就費思量了。張涵盤算了一陣兒,決定派甄子然為使者。甄子然在青州頗有聲望,曾擔任青州別駕,在青州的地位夠高。因為疾病才轉任安平從事的,如今痊癒了,張涵直接令他為長史,出使長安。
至於原泰山太守應劭,張涵則硬闢為文學從事,與管寧一道負責文化教育。所謂硬闢,即是說應劭死活不同意,張涵直接把他全家‘請’到臨的。目前,應劭正在耍賴,放中。張涵也不在乎,他主要是個姿態…文學從事本就是個閒職,願意做就有做不完的工作,不願意做,也可以什麼都不做。有管寧在,應劭整躺在家中,也不會影響教育。
使者的事越快越好,甄子然稍為準備便出發了。七月二十一,張涵剛剛送走甄子然,項奉就來找他。
“主公,你看這是五銖錢,這是四出之錢,這是磨邊錢和剪鑿錢,這是薰卓的無文小錢…”項奉拿出了十餘枚銅錢,給張涵一一講解。五銖錢是大漢國通行的貨幣之一,歷史源遠長,有一兩百年之久了,發行量很大。保守估計,大漢國也鑄造了六七百億錢。
四出之錢則是靈帝中平三年新造的,這錢鑄的很好,比五銖錢稍重點兒,錢幕從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陽文直線到達外部…這樣做是為了防範不法人銼磨錢背盜銅。被斷了財路的人詛咒說“這是天下分崩離析之兆”云云。
磨邊錢和剪鑿錢都是不法之人,主要是豪強和大商人,從錢上偷銅獲利,對五銖錢加工的結果。經過加工,五銖錢越來越小,也越來越薄。
然而,再小也小不過董卓的無文小錢。無文小錢是董卓在今年五月間鑄造的一種銅槍。
薰卓大失人心,天下人皆以為非,被關東諸人征討,也失去了匡扶大漢國的雄心壯志…從董卓入陽之初的行事,還有一點影子。比如說,恢復黨錮之人的名譽什麼的。但到了這個時候,董卓就完全是破罐子破摔了。唯一惦記的,就是保全身家命了。薰卓後來在長安附近的郿築塢,儲備了夠吃三十年的穀子,自己說:“事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就反映了他的這▋在這種心態下,董卓完全不管不顧了,鑄錢就是一個目的…斂財。他所鑄小錢的質量,可想而知。薰卓小錢既無內廓又無外廓,“五銖”二字模糊不清,很難辨認,又輕又薄,質量比磨邊錢和剪鑿錢還差,世人諷刺為“無文錢。”薰卓鑄無文小錢,極大的破壞了大漢國的國家信譽和經濟,人們不再相信銅錢,銅錢的幣值就不穩了,物價隨即飛漲。在後來長安物價最混亂的時候,一斛穀子竟要賣到數十萬錢。
“主公,自小錢入青州以來,物價已經上漲了一倍,還出現了大量的磨邊錢和剪鑿錢…”項奉的面沉痛,對於經濟,他有種天生的。張涵對經濟沒什麼研究,但通貨膨脹的危害還是知道的。
“子承,這事不能忽視,你馬上下令,不要用州牧的名義…元始剛去長安,不能給他添麻煩,用你自己的名義,我會與各地守相打招呼:止使用磨邊錢、剪鑿錢和無文小錢,凡是使用上述錢者,都處以五倍的罰款;設置重獎獎勵舉報者,凡是能提供確鑿證據的,可以獲得雙倍的獎勵…”
…
“文臧,此去冀州,韓冀州有何話說?對了,劉治中如何了,還在掃地嗎?”聽見張涵問起這事,戲志才未曾開口,便忍不住先笑了。
“嗯,還在掃地呢!韓冀州也真是個妙人…”劉子惠是冀州治中從事。治中掌管一州人事大權,位高權重,是州牧的心腹之人,像青州治中就是張澗。戲志才上次去見韓馥,沒有進門卻先看到劉子惠身披赭衣(囚衣),正在掃大門。戲志才已知道了此事,也不免多看兩眼。當然,戲志才也沒有惡意…劉子惠這人還是有才能的。但人都如此,這種時候戲志才也不便說什麼,依然如故與他見了禮,才進去見韓馥。
兩年多下來,戲志才與韓馥也很悉了。兩人都是穎川人,遠在他鄉見面後便有三分親近之意,戲志才又才學出眾,兩人很說的來。青冀兩州境況有些相似,戲志才也時常去聯繫一下情,偶爾也幫助出些主意。
原東萊太守王羅也是個聰明人,他所領之兵軍心離散,憑他這無之人,只怕行不了多久,便會全軍自潰…中了張涵的心意。故而,王羅統率三千雜兵離開了青州以後,就轉向北方而行,直入渤海,投入袁紹帳下。自此以後,袁紹便時常藉此名目,前來討要糧草,張涵也會給一些,不過給的不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眾所周知的道理,青州富有又是出了名的,在大義面前,竟吝嗇一點糧草,怎不叫屯兵酸棗的眾人惱怒。王匡遂來函恐嚇。張涵早已做好了戰爭準備,正要攻打泰山,自是一笑置之。
不過,這卻是個不錯的藉口。
韓馥聽任袁紹舉兵,本不情願。收到了三公書以後,他有些猶豫,召集了眾謀士商議,是助袁氏,還是助董氏。治中劉惠然變“興兵是為了國家,問什麼袁、董?”這話說的慷慨昂,韓馥很是慚愧。隨後,劉子惠建議韓馥隨大。說實話,劉子惠的主意是相當不錯的。以冀州的實力,參與討董了,就佔住了道理,至於袁紹回兵攻打,大可不必放在眼裡,只要控制住糧草,袁紹兵再多將再廣,也必敗無疑。
但是,袁紹四世三公,廣豪傑,招募了數萬軍隊,韓馥對他待在海很是憂慮的。這人比張涵還黑,他就一再剋扣糧草,想使袁紹大軍無糧自散。於是乎,韓馥也接到了州刺史劉的恐嚇信…說打完了薰卓,就來打你。韓馥生膽小怯懦,在人中也是極品了。收到此信,馬上就害怕了,又急又怕,後悔莫及,心想,要是當初不放袁紹出兵,哪裡來的這麼多事。韓馥一氣之下差點沒把劉子惠給殺了,多虧別駕從事耿武等力阻,才讓劉子惠去掃地了。
韓馥剋扣糧草等事,是瞞不了人的,張音把前因後果一聯繫,也就推斷個八九不離十。張涵對冀州的覬覦之心,戲志才心如明鏡。韓馥非是雄才,正有可以圖謀之處,便宜了別人當然不如便宜自己。兩州都收到了恐嚇信,戲志才正好去拉拉關係。
一見韓馥,戲志才便故作詫異,詢問起了劉子惠掃大門之事。韓馥與他關係不錯,又素知他智謀過人,正要討個主意,便不瞞他,徑直說了此事。戲志才聞言大怒,拿出了王匡的書信,擺出一幅同仇敵愾的模樣,稱正為此事而來…
戲志才好不容易把韓馥忽悠得暈頭轉向,準備與青州結盟,守望相助。不過,張涵隨即就攻佔了泰山郡,韓馥一看,前有狼,後有虎,就又猶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