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紀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會稽郡謠言王亮當還為天子,而亮宮人告亮使巫禱祠,有惡言,有司以聞。吳主黜亮為候官侯,遣之國;亮自殺,衛送者皆伏罪。冬,十月,陽鄉肅侯王觀卒。
十一月,詔尊燕王,待以殊禮。
十二月,甲午,以司隸校尉王祥為司空。
尚書王沈為豫州刺史。初到,下教敕屬城及士民曰:“若有能陳長吏可否,說百姓所患者,給谷五百斛。若說刺史得失、朝政寬猛者,給谷千斛。”主簿陳廞、褚入白曰:“教旨思聞苦言,示以勸賞。竊恐拘介之士或憚賞而不言,貪昧之人將慕利而妄舉。苛不合宜,賞不虛行,則遠聽者未知當否之所在,徒見言之不用,謂設而不行。愚以告下之事可小須後。”沈又教曰:“夫興益於上,受分於下,斯乃君子之,何不言之有!”褚復白曰:“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著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則諤諤之言將不求而自至。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並周公,實不可以同冰炭,是懸重賞,忠諫之言未可致也。”沈乃止。
◎景元二年辛巳,公元二六一年,三月,襄陽太守胡烈表言:“吳將鄧由、李光等十八屯同謀歸化,遣使送質任,
令郡兵臨江
拔。”詔王基部分諸軍徑造沮水以
之。
“若由等如期到者,便當因此震盪江表。”基馳驛遺司馬昭書,說由等可疑之狀,“且當清澄,未宜便舉重兵深入應之。”又曰:“夷陵東西道皆險狹,竹木叢蔚,卒有要害,弩馬不陳。今者筋角濡弱,水潦方降,廢盛農之務,徼難必之利,此事之危者也。姜維之趣上圭阝,文欽之據壽,皆深入求利,以取覆沒,此近事之鑑戒也。嘉平已來,累有內難,當今之宜,當務鎮安社稷,撫寧上下,力農務本,懷柔百姓,未宜動眾以求外利也。”昭累得基書,意狐疑,敕諸軍已上道者,且權停住所在,須候節度。基復遺昭書曰:“昔漢祖納酈生之說,
封六國,寤張良之謀而趣銷印。基謀慮淺短,誠不及留侯,亦懼襄陽有食其之謬。”昭於是罷兵,報基書曰:“凡處事者多曲相從順,鮮能確然共盡理實,誠
忠愛,每見規示,輒依來旨,已罷軍嚴。”既而由等果不降。烈,奮之弟也。
秋,八月,甲寅,覆命司馬昭進爵位如前,不受。
冬,十月,漢主以董厥為輔國大將軍,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共平尚書事,以侍中樊建為尚書令。時中常侍黃皓用事,厥、瞻皆不能矯正,士大夫多附之,唯建不與皓往來。秘書令郤正久在內職,與皓比屋,周旋三十餘年,澹然自守,以書自娛,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故官不過六百石,而亦不罹其禍。漢主弟甘陵王永憎皓,皓譖之,使十年不得朝見。吳主使五官中郎將薛珝聘於漢,及還,吳主問漢政得失,對曰:“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皆菜。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至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珝,綜之子也。
是歲,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貢,因留為質。力微之先世居北荒,不南夏。至可汗
,始強大,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五世至可汗推寅,南遷大澤。又七世至可汗鄰,使其兄弟七人及族人乙旃氏、車惃氏分統部眾為十族。鄰老,以位授其子詰汾,使南遷,遂居匈奴故地。詰汾卒,力微立,復徙居定襄之盛樂,部眾浸盛,諸部皆畏服之。
段譯高貴鄉公下甘元年(丙子、256)魏紀九魏高貴鄉公甘
元年(丙子,公元256年)[1]
,正月,漢姜維進位大將軍。
[1]季,正月,蜀漢姜維升任為大將軍。
[2]二月,丙辰,帝宴群臣於太極東堂,與諸儒論夏少康、漢高祖優劣,以少康為優。
[2]二月,丙辰(初九),魏帝在太極東堂宴請群臣,與各位儒生討論夏少康和漢高祖的優劣,魏帝認為少康優於漢高祖。
[3]夏,四月,賜大將軍昭袞冕之服,赤舄副焉。
[3]夏季,四月,庚戌(初四),賜給大將軍司馬昭繡龍的禮服和冠冕,另加一雙帝王穿用的赤木底靴。
[4]丙辰,帝幸太學,與諸儒論《書》、《易》及《禮》,諸儒莫能及。帝嘗與中護軍司馬望、侍中王沈、散騎常侍裴秀、黃門侍郎鍾會等講宴於東堂,並屬文論,特加禮異,謂秀為儒林丈人,沈為文籍先生。帝急,請召
速,以望職在外,特給追鋒車、虎賁五人,每有集會,輒奔馳而至。秀,潛之子也。
[4]丙辰(初十),魏帝到太學去,與各位儒生討論《書》、《易》和《禮》,各位儒生都自愧不如。魏帝曾與中護軍司馬望、侍中王沈、散騎常侍裴秀、黃門侍郎鍾會等人在東堂飲宴講論學術,並作文論,對他們特別加以禮遇,並稱裴秀是儒林丈人,王沈是文籍先生。魏帝急,請人前來就希望快點到達,因為司馬望在宮外任職,就特地賜給他一輛追鋒車和勇士五人,每當有集會,就奔馳而至。裴秀是裴潛之子。
[5]六月,丙午,改元。
[5]六月,丙午(初一),改年號為甘。
[6]姜維在鍾提,議者多以為維力已竭,未能更出。安西將軍鄧艾曰:“洮西之敗,非小失也,士卒凋殘,倉廩空虛,百姓離。今以策言之,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一也。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我將易兵新,器仗未復,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彼專為一,我分為四,四也。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
麥千頃,為之外倉。賊有黠計,其來必矣。”[6]姜維在鍾提,人們議論多認為他兵力已經衰竭,不能再次出征。但安西將軍鄧艾說:“我們在洮西的失敗,並不是小的損失,士卒傷殘嚴重,十分衰弱,糧食倉庫也已經空虛,百姓們
離失所。如今從謀略方面說,他們有乘勝進軍的實力,而我們的現狀卻虛弱不堪,這是一。他們官兵上下相互
習,兵器齊備而犀利,而我們更換了將領,更新了士兵,兵器也不完備,這是二。他們是坐船行進,而我們是陸地行軍,勞逸不同,這是三。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地都應當有人守衛,他們是專門進攻一處,而我們卻分守四方,這是四。他們從南安、隴西進軍可以就地食用羌人的糧食,如果向祁山進軍,那裡成
的麥子有千頃之多,足以成為他們的外部糧倉,這是五。敵人素來狡黠善於算計,他們來進攻是必然的。”秋,七月,姜維復率眾出祁山,聞鄧艾已有備,乃回,從董亭趣南安;艾據武城山以拒之。維與艾爭險不克,其夜,渡渭東行,緣山趣上,艾與戰於段谷,大破之。以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維與其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濟失期不至,故敗,士卒星散,死者甚眾,蜀人由是怨維。維上書謝,求自貶黜,乃以衛將軍行大將軍事。
秋季,七月,姜維再次率兵出祁山,聽說鄧艾已有防備,就撤兵返回,從董亭奔向南安;鄧艾據守武城山來抵抗姜維。姜維與鄧艾爭奪險要之地未能成功,當天夜裡,他渡過渭水向東而行,沿山奔向上,鄧艾又與姜維在段谷戰,把姜維打得大敗。魏國任命鄧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姜維與蜀漢的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在上會合,胡濟誤期未能到達,因此姜維失敗了,士兵們四散奔逃,傷亡慘重,蜀人因此而埋怨姜維。姜維上書謝罪,自求貶職,蜀漢就讓他改衛將軍代行大將軍的職權。
[7]八月,庚午,詔司馬昭加號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黃鉞。癸酉,以太尉司馬孚為太傅。九月,以司徒高柔為太尉。
[7]八月,庚午(二十六),詔令司馬昭加大都督封號,奏事可以不稱名,出師持黃鉞。癸酉(二十九
),任命太尉司馬孚為太傅。九月,任命司徒高柔為太尉。
[8]文欽說吳人以伐魏之利,孫峻使欽與驃騎將軍呂據及車騎將軍劉纂、鎮南將軍朱異、前將軍唐諮自江都入淮、泗,以圖青、徐。峻餞之於石頭,遇暴疾,以後事付從父弟偏將軍。丁亥,峻卒。吳人以為侍中、武衛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召呂據等還。
[8]文欽向吳人遊說討伐魏國之利,孫峻派文欽與驃騎將軍呂據以及車騎將軍劉纂、鎮南將軍朱異、前將軍唐諮等人從江都進入淮水、泗水,以圖攻取青州、徐州。孫峻在石頭城為他們餞別,突然得了暴病,就把後事託付給叔父偏將軍孫。丁亥(十四),孫峻去世。吳人任命孫為侍中、武衛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又召呂據等人返回。
[9]己丑,吳大司馬呂岱卒,年九十六。始,岱親近吳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賜巾,與共言論,後遂薦拔,官至侍御史。原忠壯,好直言,岱時有得失,原輒諫爭,又公論之;人或以告岱,岱嘆曰:“是我所以貴德淵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淵,呂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復於何聞過!”談者美之。
[9]己丑(十六),吳國大司馬呂岱去世,終年九十六歲。起初,呂岱親近吳郡人徐原,徐原慷慨大方而有才志,呂岱知道他能夠取得成就,就賜與他巾幘、單衣等庶人穿戴的禮服,並與他一起
談,後來就推薦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
情忠厚豪放,喜好直言,呂岱有時出現失誤,徐原就直言進諫爭辯,又公然在眾人之中議論;有人告訴了呂岱,呂岱
嘆地說:“這是我所以看重徐原的原因。”徐原死時,呂岱哭得十分哀痛,說:“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從何處聽人指出我的錯誤?”談論的人十分讚美這件事。
[10]呂據聞孫代孫峻輔政,大怒,與諸督將連名共表薦滕胤為丞相;更以胤為大司馬,代呂岱駐武昌。據引兵還,使人報胤,共廢。冬,十月,遣從兄憲將兵逆據於江都,使中使敕文欽、劉纂、唐諮等共擊取據,又遣侍中左將軍華融、中書丞丁晏告喻胤宜速去意。胤自以禍及,因留融、晏勒兵自衛,召典軍楊崇、將軍孫諮告以為亂,迫融等使有書難,不聽,表言胤反,許將軍劉丞以封爵,使率兵騎攻圍胤。胤又劫融等使詐為詔發兵,融等不從,皆殺之。或勸胤引兵至蒼龍門,將士見公出,必委就公。時夜已半,胤恃與據期,又難舉兵向宮,乃約令部曲,說呂侯兵已在近道,故皆為胤盡死,無離散者。胤顏
不變,談笑如常。時大風,比曉,據不至,兵大會,遂殺胤及將士數十人,夷胤三族。己酉,大赦,改元太平。或勸呂據奔魏者,據曰:“吾恥為叛臣。”遂自殺。
[10]呂據聽說孫代替孫峻輔佐朝政,然大怒,就與諸位都督、將領連名共同上表推薦滕胤為丞相;孫改任滕胤為大司馬,代替呂岱駐守武昌。呂據領兵返回,使人報告滕胤,想共同廢掉孫。冬季,十月,丁未(初四),孫派遣堂兄孫憲率兵在江都
住呂據,讓中使下令文欽、劉纂、唐諮等人共同擊殺呂據,又派遣侍中左將軍華融、中書丞丁晏去告訴滕胤,讓他迅速離開都城前往武昌。滕胤自認為災禍已經來臨,就拘留了華融、丁晏整兵自衛,招來典軍楊崇、將軍孫諮,告訴他們孫要作亂,並迫使華融等人寫書信責難孫。孫不聽,上表說滕胤要造反,又許願給將軍劉丞封爵,讓他率兵馬去圍攻滕胤。滕胤又劫持華融等人讓他假作詔書發兵起事,華融等人不從,滕胤把他們都殺了。有人勸滕胤領兵到蒼龍門,認為將士們見他出來,必定棄孫而跟從他。當時已經過了半夜,滕胤仗著與呂據有約,又難以向宮中發兵,就勒令部曲不得散亂,並說呂據的軍隊已經在附近的路上,因此手下兵士都為滕胤盡死守護,沒有一個離散的。滕胤臉不變
,談笑如常。當時颳起了大風,到了拂曉,呂據仍沒到來,而孫的兵大舉進攻,結果殺了滕胤及他手下將士數十人,並誅滅滕胤三族。己酉(初六),實行大赦,改年號為太平。有人勸呂據投奔魏國,呂據說:“我恥為叛臣。”於是就自殺而死。
[11]以司空鄭衝為司徒,左僕盧毓為司空。毓固讓驃騎將軍王昶、光祿大夫王觀、司隸校尉琅
王祥,詔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