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紀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督,自正月與吳相拒,至六月不決。漢主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吳將帥皆擊之,陸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漢主知其計不行,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遜上疏於吳王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爭之,當令必諧。備幹天常,不守窟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無可憂者。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閏月,遜將進攻漢軍,諸將並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已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請降。漢主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漢主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江而下。漢主大慚恚曰:“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耶!”將軍義陽傅肜為後殿,兵眾盡死,肜氣益烈。吳人諭之使降,肜罵曰:“吳狗,安有漢將軍而降者!”遂死之。從事祭酒程畿溯江而退,眾曰:“後追將至,宜解舫輕行。”畿曰:“吾在軍,未習為敵之走也。”亦死之。
初,吳安東中郎將孫桓別擊漢前鋒於夷道,為漢所圍,求救於陸遜,遜曰:“未可。”諸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及方略大施,漢果奔潰。桓後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乃知調度自有方耳!”初,遜為大都督,諸將或討逆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不相聽從。遜按劍曰:“劉備天下知名,曹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翦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何也?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在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也!”及至破備,計多出遜,諸將乃服。吳王聞之曰:“公何以初不啟諸將違節度者?”對曰:“受恩深重,此諸將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臣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王大笑稱善,加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初,諸葛亮與尚書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及漢主伐吳而敗,時正已卒,亮嘆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傾危矣。”漢主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復攻之。”吳王以問陸遜。遜與硃然、駱統上言曰:“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心,謹決計輒還。”初,帝聞漢兵樹柵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吳破漢書到。
秋,七月,冀州大蝗,飢。
漢主既敗走,黃權在江北,道絕,不得還,八月,率其眾來降。漢有司請收權子,漢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追蹤陳、韓?”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陪乘。蜀降人或雲漢誅權子,帝詔權發喪。權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竊疑未實,請須。”後得審問,果如所言。馬良亦死於五谿。
九月,甲午,詔曰:“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士之爵。以此詔傳之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卞太后每見外親,不假以顏,常言:“居處當節儉,不當望賞,念自佚也。外舍當怪吾遇之太薄,吾自有常度故也。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儉久,不能自變為奢。有犯科者,吾且能加罪一等耳,莫望錢米恩貸也。”帝將立郭貴嬪為後,中郎棧潛上疏曰:“夫后妃之德,盛衰治亂所由生也。是以聖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擇其令淑,以統六宮,虔奉宗廟。《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由內及外,先王之令典也。《秋》書宗人釁夏雲:‘無以妾為夫人之禮。’齊桓誓命於葵丘,亦曰:‘無以妾為。’令後宮嬖寵,常亞乘輿,若因愛登後,使賤人暴貴,臣恐後世下陵上替,開張非度,亂自上起。”帝不從。庚子,立皇后郭氏。
初,吳王遣于護軍浩周、軍司馬東里袞詣帝,自陳誠款,辭甚恭愨。帝問周等:“權可信乎?”周以為權必臣服,而袞謂其不可必服。帝悅周言,以為有以知之,故立為吳王,復使周至吳。周謂吳王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周以闔門百口明之。”吳王為之涕沾襟,指天為誓。周還而侍子不至,但多設虛辭。帝遣侍中辛毘、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責任子,吳王辭讓不受。帝怒,伐之,劉曄曰:“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不可倉卒制也。”帝不從。九月,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吳建威將軍呂範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南郡,裨將軍硃桓以濡須督拒曹仁。
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務從儉薄,不藏金玉,一用瓦器。令以此詔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秘書、三府。
吳王以揚越蠻夷多未平集,乃卑辭上書,求自改厲;“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寄命州以終餘年。”又與浩周書雲:“為子登求昏宗室。”又云:“以登年弱,遣孫長緒、張子布隨登俱來。”帝報曰:“朕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若登身朝到,夕召兵還耳。”於是吳王改元黃武,臨江拒守。帝自許昌南征,復郢州為荊州。十一月,辛丑,帝如宛。曹休在口,自陳:“願將銳卒虎步江南,因敵取資,事必克捷,若其無臣,不須為念。”帝恐休便渡江,驛馬止之。侍中董昭侍側,曰:“竊見陛下有憂,獨以休濟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難,就休有此志,勢不獨行,當須諸將。臧霸等既富且貴,無復他望,但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倖!苟霸等不進,休意自沮。臣恐陛下雖有敕渡之詔,猶必沉,未便從命也。”頃之,會暴風吹吳呂範等船,綆纜悉斷,直詣休等營下,斬首獲生以千數,吳兵迸散。帝聞之,敕諸軍促渡。軍未時進,吳救船遂至,收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追之,不利,將軍尹盧戰死。
庚申晦,有食之。
吳王使太中大夫鄭泉聘於漢,漢太中大夫宗瑋報之,吳、漢復通。
漢主聞魏師大出,遺陸遜書曰:“賊今已在江、漢,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否?”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夷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推算,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漢漢嘉太守黃元叛。
吳將孫盛督萬人據江陵中州,以為南郡外援。
段譯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庚子、220)魏紀一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1],正月,武王至洛陽;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涕,然終無所赦。雅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乎海內。
[1]季,正月,魏武王曹抵達洛陽;庚子(二十三),曹去世。魏王知人善任,善於察別人,很難被假像所惑;能夠發掘和提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不論地位多麼低下,都按照才能加以任用,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和敵人對陣時,他儀態安詳,似乎不願意打仗;可是一旦制定好策略,向敵人發動攻擊,便氣勢充沛,鬥志昂揚。對有功的將士和官吏,賞賜時不吝千金;而對沒有功卻希望受到賞賜的人,則分文不給。執法時嚴峻急切,違法的一定加以懲罰,有時對犯罪的人傷心落淚,也不加赦免。生活儉樸,不崇尚富麗奢華。報以能夠消滅各個強大的割據勢力,幾乎統一全國。
是時太子在鄴,軍中騷動。群僚秘不發喪。諫議大夫賈逵以為事不可秘,乃發喪。或言宜易諸城守,悉用譙、沛人。魏郡太守文陵徐宣厲聲曰:“今者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專任譙、沛,以沮宿衛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擊鼓相引去;眾人以為宜止之,不從者討之。賈逵曰:“不可。”為作才檄,令所在給其稟食。鄢陵侯彰從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曰:“國有儲副,先王璽緩,非君侯所宜問也。”兇問至鄴,太子號哭不已。中庶子司馬孚諫曰:“君王晏駕,天下恃殿下為命;當上為宗廟,下為萬國,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時群臣初聞王薨,相聚哭,無復行列。孚厲聲於朝曰:“今君王違世天下震動,當早拜嗣君,以鎮萬國,而但哭!”乃罷群臣,備衛,治喪事。孚,懿之弟也。群豐收以為太子即位,當須詔命。尚書陳矯曰:“王薨於外,天下惶懼。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遠近之望。且又愛子在側,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即具官備禮,一皆辨。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漢帝尋遣御史大夫華歆奉策詔,授太子丞相印、綬魏王璽、綬,領冀州牧。於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此時,太子曹丕正在鄴城,駐洛陽的軍隊騷動不安。大臣們想先保守秘密,暫時不公佈曹去世的消息。諫議大夫賈逵認為不應該保密,才把喪事公之於眾。有人說,應當把各個城池的守將都換上曹家鄉的譙縣人和沛國人。魏郡太守、廣陵人徐宣大聲說:“如今各地都歸於一統,每個人都懷有效忠之心,何必專用譙縣人和沛國人,以傷害那些守衛將士的情!”撤換之事才不再提起。青州籍的原黃巾軍士兵擅自擊鼓離去,大家認為應加制止,對不服從命令者派兵征討。賈逵說:“不可以這樣做。”於是他寫了一篇很長的文告,命令青州兵所到之處的地方官府,要給他們提供糧食。鄢陵侯曹彰從長安趕來,詢問賈逵魏王的印璽在何處,賈逵嚴肅地說:“國家已經確定了先王的繼承人,先王的印璽,不是君侯您應當詢問的。”噩耗傳到鄴城,太子曹丕慟哭不已。中庶子司馬孚勸諫說:“先王去世,舉國上下都仰仗殿下您的號令。您應上為祖宗的基業著想,下為全國的百姓考慮,怎麼能效法普通人盡孝的方式呢?”曹丕很久以後才止住哭聲,對司馬孚說:“你說得對。”當時,大臣們剛剛聽到曹去世的消息,相聚痕哭,一片混亂。司馬孚在朝堂上大聲說:“如今君王去世,全國震動,當務之急是拜立新君,以鎮撫天下,難道你們只會哭泣嗎?”於是命令群臣退出朝堂,安排好宮廷警衛,處理喪事。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大臣們認太子曹丕即魏王位,應該有漢獻帝的詔令。尚書陳矯說:“魏王在外去世,全國驚惶恐懼。太子應節哀即位,以安定全國上下的人心。況且魏王鍾愛的兒子曹彰正守在靈柩旁邊,他若在此時有不智之舉,生出變故,國家就危險了。”當即召集百官,安排禮議,一天之內,全部辦理完畢。第二天清晨,以魏王后的命令,拜太子曹丕繼承曹為魏王,下令大赦天下罪犯。不久,漢獻帝派御史大夫華歆帶著詔書,授予曹丕丞相印綬和魏王璽綬,仍兼任冀州牧,於是曹丕尊奉母后卞氏為王太后。
[2]改元廷康。
[2]改年號為延康。
[3]二月,丁未朔,有食之。
[3]二月,丁未朔(初一),出現食。
[4]壬戍,以太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只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
[4]壬戌(十六),任命太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
[5]丁卯,葬武王於高陵。
[5]丁卯(二十一),安葬魏王曹的遺體在鄴城西面的高陵。
[6]王弟鄢陵侯彰等皆就國。臨監國謁者灌均,希指秦“臨侯植醉酒悖慢,動脅使者。”王貶植為安鄉侯,誅右刺掾沛國丁儀及弟黃門侍郎並其男口,皆植之黨也。
[6]魏王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等人都回到自己的封地。臨侯曹植的監國謁者灌均,合曹丕的意圖,上奏說:“臨侯曹植酗酒,言辭輕狂使用慢,動持並脅迫魏王的使者。”曹丕貶曹植為安鄉侯,將曹植的黨羽,右刺掾、沛國人丁儀,黃門侍郎丁兄弟,二人及兩家男子全部處死。
魚豢論曰:諺言:“貧不學儉,卑不學恭。”非人分殊也,勢使然耳。假令太祖防遏植等在於疇昔,此賢之心,何緣有窺望乎!彰之挾恨,尚無所至;至於植者,豈能興難!乃令楊以倚注遇害,丁儀以希意族滅,哀夫!
魚豢論曰:有句諺語:“貧窮的人,不用學,自然會儉樸;卑下的人,不用學,自然會謙恭。”這並不是說人的格有差別,而是環境造成的。如果曹很早就管束曹植等人的舉止,有這樣賢明的用心,曹植等人怎麼會有非分的想法呢?曹彰懷有怨恨,尚且沒有到達這一地步;至於曹植,哪裡能發動什麼變亂!偏偏使楊修因曹植的倚重而遇害,丁儀因逢曹植而全家被殺,太令人哀嘆了!
[7]初置散騎常待、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藏石室。時當選侍中、常侍,王左右舊人諷主者,便就用,不調餘人。司馬孚曰:“今嗣王新立,當進用海內英賢,如何因際會,自相薦舉!官失其任,得者亦不足貴孔。”遂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