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三十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九月,壬戌,帝自內黃還。
陝賊蘇況攻破弘農,帝使景丹討之。會丹薨,徵虜將軍祭遵擊弘農、柏華、蠻中賊,皆平之。
赤眉引兵西上隴,隗囂遣將軍楊廣擊,破之;又追敗之於烏氏、涇陽間。赤眉至陽城番須中,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凡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賊遂汙辱呂后屍。鄧禹遣兵擊之於鬱夷,反為所敗。禹乃出之雲陽。赤眉復入長安。延岑屯杜陵,赤眉將逢安擊之。鄧禹以安兵在外,引兵襲長安;會謝祿救至,禹兵敗走。延岑擊逢安,大破之,死者十餘萬人。廖湛將赤眉十八萬攻漢中王嘉;嘉與戰於谷口,大破之,嘉手殺湛,遂到雲陽就谷。嘉兄新野來歙,帝之姑子也。帝令鄧禹招嘉,嘉因歙詣禹降。李寶倨慢,禹斬之。
冬,十一月,以廷尉岑彭為徵南大將軍。帝於大會中指王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即,拜常為漢忠將軍,使與岑彭率建義大將軍硃祜等七將軍討鄧奉、董。彭等先擊堵鄉,鄧奉救之。硃祜軍敗,為奉所獲。
銅馬、青犢、尤來餘賊共立孫登為天子。登將樂玄殺登,以其眾五萬餘人降。
鄧禹自馮愔叛後,威名稍損,又乏糧食,戰數不利,歸附者益離散。赤眉、延岑暴亂三輔,郡縣大姓各擁兵眾,禹不能定。帝乃遣偏將軍馮異代禹討之,車駕送至河南,敕異曰:“三輔遭王莽、更始之亂,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塗炭,無所依訴。將軍今奉辭討諸不軌,營保降者,遣其渠帥詣京師;散其小民,令就農桑;壞其營壁,無使復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鬥,然好虜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無為郡縣所苦!”異頓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盜多降。
臣光曰:昔周人頌武王之德曰:“鋪時繹思,我徂惟求定。”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陳威德安民而已。觀光武之所以取關中,用是道也。豈不美哉!
又詔徵鄧禹還,曰:“慎毋與窮寇爭鋒!赤眉無谷,自當來東。吾以飽待飢,以逸待勞,折棰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復妄進兵!”帝以伏隆為光祿大夫,復使於張步,拜步東萊太守,並與新除青州牧、守、都尉俱東。詔隆輒拜令、長以下。
十二月,戊午,詔宗室列侯為王莽所絕者,皆復故國。
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遺民往往聚為營保,各堅壁清野。赤眉虜掠無所得,乃引而東歸,眾尚二十餘萬,隨道復散。帝遣破將軍侯進等屯新安,建威大將軍耿弇等屯宜陽,以要其還路,敕諸將曰:“賊若東走,可引宜陽兵會新安;賊若南走,可引新安兵會宜陽。”馮異與赤眉遇於華陰,相拒六十餘,戰數十合,降其將卒五千餘人。
段譯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乙酉、25)漢紀三十二漢光武帝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1],正月,方望與安陵人弓林共立前定安公嬰為天子,聚黨數千人,居臨涇。更始遣丞相松等擊破,皆斬之。
[1]季,正月,方望和安陵人弓林共同擁立前定安公劉嬰當皇帝,聚集黨徒數千人,佔據臨涇。更始皇帝劉玄派遣丞相李松討伐方望等,將他們全部斬殺。
[2]鄧禹至箕關,擊破河東都尉,進圍安邑。
[2]鄧禹的軍隊進抵箕關,打敗了河東郡都尉的軍隊,進軍包圍了安邑縣。
[3]赤眉二部俱會弘農。更始遣討難將軍蘇茂拒之;茂軍大敗。赤眉眾遂大集,乃分萬人為一營,凡三十營。三月,更始遣丞相松與赤眉戰於鄉,松等大敗,死者三萬餘人;赤眉遂轉北至湖。
[3]赤眉軍的兩支隊伍在弘農會師。更始皇帝劉玄派遣討難將軍蘇茂抵擋,蘇茂的軍隊大敗。赤眉軍於是大為集結,分成一萬人為一營,共計三十營。三月,劉玄派遣丞相李松同赤眉軍在鄉展開大戰,李松等大敗,死三萬餘人,於是赤眉軍向北推進到湖城。
[4]蜀郡功曹李熊說公孫述宜稱天子。夏,四月,述即帝位,號成家,改元龍興;李熊為大司徒,述弟光為大司馬,恢為大司空。越任貴據郡降述。
[4]蜀郡功曹李熊勸說蜀王公孫述應當稱皇帝。夏季,四月,公孫述在成都即帝位,號稱“成家”改年號為“龍興”公孫述任命李熊為大司徒,任命弟弟公孫光為大司馬,公孫恢為大司空。越人任貴獻郡降附公孫述。
[5]蕭王北擊尤來、大槍、五幡於元氏,追至北平,連破之;又戰於順水北,乘勝輕進,反為所敗。王自投高岸,突騎王豐下馬授王,王僅而得免;散兵歸保范陽。軍中不見王,或雲已殺,諸將不知所為,吳漢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陽,何憂無主!”眾恐懼,數乃定。賊雖戰勝,而憚王威名,夜,遂引去。大軍復進至安次,連戰,破之。賊退入漁陽,所過虜掠。強弩將軍陳俊言於王曰:“賊無輜重,宜令輕騎出賊前,使百姓各自堅壁以絕其食,可不戰而殄也。”王然之,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賊至,無所得,遂散敗。王謂俊曰:“困此虜者,將軍策也。”[5]蕭王劉秀率軍北進,在元氏攻打尤來、大槍、五幡等幾支賊寇軍隊,一直追到北平,連續打敗賊軍,又在順水河的北岸戰。劉秀乘勝率軍冒進,反被賊軍打敗。劉秀自己從懸崖上跳下,騎兵突擊隊的王豐把戰馬給了劉秀,劉秀僅得免死。敗兵退歸范陽據守。軍中見不到劉秀,有人說劉秀已經被殺,將領們不知如何是好。吳漢說:“大家努力!大王哥哥的兒子就在南陽,我們何必憂愁沒有主君!”大家到恐慌,幾天後才安定下來。賊軍雖然戰勝了劉秀,但害怕劉秀的威名,於是乘夜撤走。劉秀的軍隊再次進軍,到達安次,接連進攻,打敗賊軍。賊軍撤退進入漁陽郡,所到之處,大肆擄掠。強弩將軍陳俊向劉秀進言:“賊寇沒有輜重,應該派輕騎兵到賊寇的前面,讓沿途的百姓各自堅壁清野,以斷絕賊寇的糧食。可以不用攻打,賊寇自會消滅。”劉秀贊同,派遣陳俊率輕騎兵飛奔至賊軍前面,對那些堅固完整的壁壘,則下令固守;對那些分散在郊野的,則乘機掠取到手。賊寇到達之後,一無所得,於是潰散。劉秀對陳俊說:“使這群賊寇陷入困境,是靠將軍您的策略。”[6]馮異遺李軼書,為陳禍福,勸令歸附蕭王;軼知長安已危,而以伯升之死,心不自安,乃報書曰:“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令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唯深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民。”軼自通書之後,不復與異爭鋒,故異得北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又南下河南成皋以東十三縣,降者十餘萬。武將萬餘人攻諸畔者,異與戰於士鄉下,大破,斬;軼閉門不救。異見其信效,具以白王。王報異曰:“季文多詐,人不能得其要領。今移其書告守、尉當警備者。”眾皆怪王宣軼書;朱鮪聞之,使人剌殺軼,由是城中乖離,多有降者。
[6]馮異給更始將領舞陽王李軼寫信,為他陳述利害,勸他歸附劉秀。李軼知道長安已危,卻因劉之死而心不自安,於是回信給馮異說:“我本來同劉秀最早合謀重建漢王朝。現在我守洛陽,你守孟津,全都據於戰略要地。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你我二人同心,力可斷金。請你轉達蕭王,我甘願進獻愚策,幫助他定國安民。”李軼自從和馮異互通書信之後,便不再同馮異兵,因此馮異能夠向北進攻天井關,攻取上黨地區的兩個城,又南下,攻取河南成皋以東的十三個縣,收受降軍十餘萬人。更始朝將領武率領一萬餘人攻打叛變者,馮異和武在士鄉戰,大破武軍,斬武。李軼緊閉城門,不予救助。馮異見勸降的書信奏效,一五一十地向劉秀稟報。劉秀回覆馮異說:“李軼詭詐多端,一般人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想的,現在把他給你的信轉送給應當警備的各郡太守和都尉。”大家全都奇怪劉秀為什麼要洩李軼的書信。更始朝將領朱鮪聽說了這件事,派人刺殺了李軼。這樣一來,洛陽城中離心離德,有不少人投降。
朱鮪聞王北征而河內孤,乃遣其將蘇茂、賈強將兵三萬餘人渡鞏河,攻溫;鮪自將數萬人攻平陰以綴異。檄書至河內,寇恂即勒軍馳出,並移告屬縣,發兵會溫下。軍吏皆諫曰:“今洛陽兵渡河,前後不絕;宜待眾軍畢集,乃可出也。”恂曰:“溫,郡之藩蔽,失溫則郡不可守。”遂馳赴之。旦,合戰,而馮異遣救及諸縣兵適至,恂令士卒乘城鼓譟,大呼言曰:“劉公兵到!”蘇茂軍聞之,陳動;恂因奔擊,大破之。馮異亦渡河擊朱鮪,鮪走;異與恂追至洛陽,環城一匝而歸。自是洛陽震恐,城門晝閉。
朱鮪得知劉秀大軍北征而河內勢孤力單,於是派遣部將蘇茂、賈強領兵三萬餘人渡過鞏河,進攻溫縣。朱鮪親自領兵數萬人進攻平陰,以牽制馮異的軍隊。文書傳到河內,寇恂馬上集結軍隊急速出發,並傳令下屬各縣發兵到溫縣城下會師。軍吏們全都勸阻說:“眼下洛陽大軍渡過鞏河,前後不絕;我們應該等到各縣軍隊全都聚集,才能夠出戰。”寇恂說:“溫縣是本郡的屏障,如果溫縣陷落,那麼郡城就守不住。”於是率軍驅馳敵。第二天,寇恂和敵軍戰,而此時馮異派出的救兵和各縣的軍隊恰好趕到。寇恂命士兵在城上吶喊,大聲呼叫:“劉公大軍來了!”蘇茂的部眾聽到後,陣列騷動。寇恂乘勢衝擊,大破敵軍。馮異也率軍渡過鞏河襲擊朱鮪的軍隊,朱鮪逃走。馮異和寇恂追到洛陽,繞城一週而還。從此洛陽全城震恐,白天也緊閉城門。
異、恂移檄上狀,諸將入賀,因上尊號。將軍南陽馬武先進曰:“大王雖執謙退,奈宗廟社稷何!宜先即尊位,乃議征伐。今此誰賊而馳騖擊之乎?”王驚曰:“何將軍出此言?可斬也!”乃引軍還薊。復遣吳漢率耿、景丹等十三將軍追尤來等,斬首萬三千餘級,遂窮追至浚靡而還。賊散入遼西、遼東,為烏桓、貊人所鈔擊略盡。
馮異、寇恂發送文書呈報戰果,將領們進帳祝賀,乘機請劉秀稱帝。將軍南陽人馬武首先說:“大王您雖然謙恭退讓,但國家宗廟社稷託付給誰?您應先即帝位,然後再討論征討的事。像現在名號未正,東闖西殺,到底誰是賊呢?”劉秀很吃驚,說:“將軍怎麼說出這種話?夠殺頭的罪了!”於是率軍返回薊縣,又派吳漢率領耿、景丹等十三位將軍追擊尤來等賊軍,斬首一萬三千餘人,緊接著窮追到浚靡縣才返回。賊軍散入遼西、遼東,被烏桓、貊人搶掠擊殺,幾乎死盡。
都護將軍賈復與五校戰於真定,復傷創甚;王大驚曰:“我所以不令賈復別稱者,為其輕敵也。果然,失吾名將!聞其婦有孕,生女,我子娶之;生男,我女嫁之;不令其憂子也。”復病尋愈,追及王於薊,相見甚歡。
都護將軍賈復同五校的賊軍在真定戰,賈復身負重傷。劉秀大驚,說:“我所以不讓賈復率軍獨當一面,是因為他輕敵。果然如此,我喪失了一員名將!聽說他子懷有身孕,如果生下女孩兒,將來我的兒子娶她為;如果生男孩兒,將來我的女兒嫁給他。不要讓他為子兒女擔憂。”賈復的傷勢不久痊癒,在薊縣追上劉秀,兩人見面非常高興。
還至中山,諸將覆上尊號;王又不聽。行到南平棘,諸將復固請之;王不許。諸將且出,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複合。”純言甚誠切,王深曰:“吾將思之。”劉秀回到中山縣,將領們再次請求他稱帝,他再次拒絕。大軍走到南平棘,將領們再次堅決懇請,他仍然不答應。將領們將要退出,耿純進諫說:“天下的士大夫捨棄親屬,背井離鄉,在彈雨之中跟隨大王,他們一心向往的,本是攀龍附鳳,以成就志向。現在您拖延時間,違背眾意,不確定尊號,我恐怕士大夫會失去希望,無計可施,從而產生退歸故里的想法,不會長期忍耐下去。眾人一散,就很難再聚合到一處了。”耿純的話非常誠懇殷切,劉秀十分謝,說:“我將予以考慮。”行至,召馮異,問四方動靜。異曰:“更始必敗,宗廟之憂在於大王,宜從眾議!”會儒生強華自關中奉《赤伏符》來詣王曰:“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因復奏請。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於南;改元,大赦。
劉秀的軍隊走到縣,劉秀召見馮異打聽各方軍情。馮異說:“更始必敗,憂慮宗廟的大任在您身上,您應當聽從大家的建議。”這時,恰好儒生強華從關中拿著《赤伏符》來晉見劉秀,符上說:“劉秀髮兵懲賊,四方雲集龍鬥野,四七二八漢當立。”群臣因此再次奏請。六月,己未(二十二),劉秀在縣之南即皇帝位,改年號,大赦天下。
[7]鄧禹圍安邑,數月未下,更始大將軍樊參將數萬人渡大陽,攻禹;禹逆擊於解南,斬之。王匡、成丹、劉均合軍十餘萬,復共擊禹,禹軍不利。明,癸亥,匡等以六甲窮,不出,禹因得更治兵。甲子,匡悉軍出攻禹;禹令軍中毋得妄動,既至營下,因傳發諸將,鼓而並進,大破之。匡等皆走,禹追斬均及河東太守楊寶,遂定河東,匡等奔還長安。
[7]鄧禹率軍包圍安邑,經過幾個月也未能攻下。更始大將軍樊參率領數萬人從大陽渡河,準備攻打鄧禹。鄧禹在解縣南擊,斬殺樊參。王匡、成丹、劉均糾集十餘萬軍隊,再次一起攻打鄧禹,鄧禹軍戰失利。第二天,癸亥(二十六),王匡等因為當天是六十甲子記的最後一天,所以閉門不出。而鄧禹因此得以整頓部署軍隊。甲子(二十七),王匡等全軍出擊攻打鄧禹,鄧禹下令軍隊不得輕舉妄動,等到王匡軍進營壘後,才傳令各將領,擊鼓並進,大破敵軍。王匡等全都逃跑,鄧禹追擊,斬殺了劉均以及河東太守楊寶,於是平定河東。王匡等逃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