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裡面的反派史文恭也是他的徒弟。
當然,那只是小說裡面的情節,真正讓魏拾遺覺得震撼的是,歷史上名將岳飛的師傅好像就說是周侗,而且周侗在歷史上也似乎存在過,在一些記載裡面也有他的身影。
岳飛的師傅……岳飛是名將,那教導出名將的人又是何等的厲害!
魏拾遺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那拳館,呼都變得急促了起來,他這要是成為了周侗的徒弟,那豈不是就成了岳飛的師兄?雖然岳飛現在還沒生出來,但這並不能阻止魏拾遺的氣血翻湧。
最後,他深深的把這個武館的名字記在了心裡,等他考試完了,一定會來這裡學習武術——御拳館!
從御拳館回來,魏拾遺就生生那把沸騰的血壓抑下來,冷靜的開始溫習。不管是學習武術,還是關注王安石變法,他都得把注意力全部投入進去,因此這一次考核,他必須通過。
轉眼兩月便過去了,在魏拾遺的刻意溫習下,他對知識的把握度也節節升高,而手術那邊的練度也非常純。這一次考核,他進行得非常的順利,主考的那幾個助教看見魏拾遺的考試也異常滿意。
也正是這個時候,王安石變法的第二條法令出來了:青苗法。
因著在考試,魏拾遺沒能第一時間知曉青苗法實施的結果如何,但在他考完之後,卻是得到了一條小道消息,青苗法實施之後,出來的效果似乎不太盡如人意。
因為,有農民因為這青苗法不想活了。
第67章067吳家村事得到消息之時,魏拾遺正在醫館裡給人看病,有一個獵戶上山砍柴,結果不小心掉下來摔斷了腿,這也就罷了,有許多木枝以及碎石子進了傷口裡面,他正小心翼翼的拿著工具幫那獵戶清理傷口。
傳來消息的人不是別人,是一個魏拾遺相的人,太醫局的一個師兄林晨,而林晨之所以會知道這消息,則是因為吳飛。
前言說過,吳飛家庭條件不好,他們家是在登州下屬一個縣城的一個小村莊裡,名吳家村。
登州屬京東路,青苗法試行的最初便是在河北路、京東路,淮南路。吳家村在登州,自然在那裡也就實行了青苗法。
吳家村村民世世代代以種田為生,趕上氣候好,他們那年就有一個好收成,但若是趕上氣候不好,他們就沒有吃的了,就要餓肚子。
在大宋,人人都要上稅,即使是農民也不例外,因此去了上稅的糧食,他們家裡更是沒有餘糧,那麼那一年就會很是難過,這一年便是如此。
吳飛去年通過了考核,進入提刑司當了一名小吏,他念著村裡人以前給他的幫助,就用自己的俸祿幫助他們,可是他的俸祿不高,養不活一個村的人,只能改善一點。
在青苗法出來之前,吳飛就回去了吳家村。他平裡不告假,把休沐的假期全部積攢起來,便是過年的時候,也在值班。
吳飛這次回去也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參加他阿孃五十歲大壽,在古代,因為很多原因,人們的壽命普遍不長,活到五十歲就已經能叫做高壽。
因此,在一年之前,他就開始在準備了。這次回去,他是打著好好慶祝的心思,可是在他回去沒有多久,朝廷就頒佈了新的改革律令——青苗法。
青苗法脫胎於常平倉制度,常平倉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供應,充分發揮穩定糧食的市場價值的作用。
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不僅使朝廷儲藏糧食的大谷倉一太倉和甘泉倉都充滿了糧食,而且邊郡地方也,倉廩充盈。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
這一措施,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對平抑糧食市場和鞏固封建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青苗法本身並不與之前的常平制度相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對後者的修正。青苗法的功能設計中仍然保留了常平制度的拯濟與調節市價的方式及作用。
之前常平倉制度救濟的時候,曾出現過災荒之時沒有錢糧拯濟的情況,因此青苗法就規定平時拯濟的時候,規定了要將常平錢糧一半貸出,一半留下照之前的常平制度管理使用,仍然進行相關的糴糶活動,如此一來,就能避免之前情況。
不僅如此,它還調整了相關管理制度,“詔諸路各置提舉官二員,以朝官為之,管當一員,京官為之,或共置二員,開封府界一員,凡四十一人”,改善了常平錢糧被轉運司借支和移用的弊端。
青苗法出來之後,照道理來說,這是利於國家和農民的好政策,農民可以向政府借貸糧食,等待來年有了好收成再還回去,度過災荒之年。同時,國家收取的那些利息,也能充盈國庫。
這應該是雙方得利的政策,那麼又怎麼會出現農民不想活的情況呢?
魏拾遺最初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很是震驚,然後接著聽下去才知道是為什麼。
青苗法確實是看起來很好的,但是決定一個政策的好壞,除了白紙黑字上寫的好政策,另外就是看實施得如何,自古以來,許多好政策都是因為實施不到位導致失敗,而青苗法便是如此。
吳家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