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041章宏觀調控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041章宏觀調控蕭宸的瀟南之行除了協調中央和瀟南地方政策之間的差異之外,當然還有別的事情要辦。徐菲在星城貸款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由於她是一個人住,兩室一廳也不覺得小,蕭宸si下去看了一次,但沒久留,兩人目前身份不同往,尤其是蕭宸在瀟南是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央對瀟南中部崛起戰略進行指導的高幹,當然要小心一些,於是兩人的真正見面地點還是在酒店。不過卻也不在蕭宸下榻的酒店,而是選了另外一家。

數月未見,兩人自然免不了有一番纏綿,蕭宸這天晚上要了徐菲好幾次,並且沒有做任何措施。徐菲最善揣摩蕭宸的心思,也未對此提出半點質疑。

蕭宸接下來的主要工作就是跟遊靖商議一下關於朗柳系幹部的使用問題。實際上說來也怪,朗柳的經濟在蕭宸走的時候剛剛成為全省第二,走後兩年降了一位,現在是全省第三,但奇怪就奇怪在,朗柳出身的幹部在省委省政fu裡頭人數頗為可觀——這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歷來如此,蕭宸以前對此沒有什麼特別的觸,這兩天跟遊靖之後才注意到。

不過遊靖對此很是滿意,因為蕭宸的關係,朗柳的幹部對遊靖都很是親切,最近從朗柳調來省裡的一些中層幹部,幾乎都是蕭宸當初提拔的一些“年輕”人,他們對蕭宸的好友遊省長有一種類似先天的親熱。而蕭宸跟遊靖談到的事情,則是關於副省長宋秋和朗柳新市長鄭之鵬等人的問題。

蕭宸做朗柳常務副市長的時候,宋秋是普通副市長而且排名不高,章平昌調任嶽州市委書記之後,蕭宸接任市長,推薦了宋秋任常務副市長,從此之後宋秋就基本上算是成了所謂蕭宸的人。而蕭宸調任吳城市委書記之時,又再次推薦宋秋,讓他接了自己的市長職務,宋秋對蕭宸的ji就更深了。而也因此,常務副市長則是由蕭宸的干將,時任漢寧縣委書記鄭之鵬接任。

遊靖來到瀟南之後,省裡有一位副省長到站,經過一番活動,宋秋補了上來,而鄭之鵬頂了市長。另外一件事則是顧樂上調省公安廳,任副廳長;而林成南運氣更好,調任去了櫧州任專職市委副書記…總而言之,蕭宸原先看重的幾個人,目前官運都還不錯。如果說朗柳還有什麼不順心的事,那就是那位程書記依然在位。

這位程書記,蕭宸對他的確是有意見的,而且絕非si人意見,而是公務意見,這個人太貪,太黑,而且幾乎是肆無忌憚的,蕭宸手裡已經握有了足夠的東西,這一次便是像遊靖了個底。蕭宸留下的政治資源當然全部轉給遊靖使用,而也有必要將朗柳“拉回正軌”回到京城的蕭宸也不得空,上半年已經過完,由於今年政fu大力實施宏觀調控,為經濟軟著陸,現在半年過去,各類情況已經彙總上來,蕭宸這些作為中樞智囊存在的大員們,也要為此做一番研究,還要去面對媒體。

一般情況下,一把手直接對媒體表態的比較少,只有一些中央已經明確肯定的,這些跺跺腳天下亂顫的大部委一把手們才會公開表態,否則的話,一些話都是由副手去說的。

比如今天,關於華夏經濟增長的問題,召開了一個高層峰會,而國家發改委的發言人主要就是蕭宸。

面對臺下數百名記者,蕭宸一身黑西裝亮相,雅緻沉穩,而且按照一貫風格,他手裡沒有演講稿:“謝主持人,謝會議主辦方給我這樣的機會,很容幸的和大家在這裡做一個。剛才已經有好幾位同志、專家對今年上半年的宏觀調控進行了評議,現在我和大家的題目是關於華夏經濟增長數據的分析。近些年改革開放以來,華夏經濟發展非常迅速,華夏的經濟實力不斷提高,所以關心華夏經濟增長數據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我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華夏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評論,經濟學家們如何看待華夏經濟增長率,這些數據是對還是不對的,是否如實反映了華夏經濟增長的情況。第二個想給大家介紹一下華夏經濟增長及其華夏地位的歷史回顧和展望,過去如何,將來又是如何發展。第三個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2004年,今年和明年的經濟增長情況。

關於學者們對華夏經濟增長的評論,我想分為兩個方面,從第二個是關於近期的,為什麼要介紹這兩部分呢?一個是在國際上和國內影響非常大的一次評論,另外是近期的大家比較關心的。首先我們看對97年到01年華夏經濟增長的評論,我想對學者的評論,我們可能瞭解之後有助於我們如何看待官方數據,以及做出評論。

一個影響比較大,關於華夏經濟增長的評論,是美國的一個經濟學家,也是華夏分析專家,他曾經在2001年底華夏經濟評論上發表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華夏gdp的發展》,今天專門對華夏gdp的數據進行了分析。這篇文章有兩個結論,一個是98年的以後,華夏官方明顯誇大了經濟增長率,這個表(電子大屏顯示了一張表格)是我們從文章當中摘取數據,說98年經濟增長是7。8%,99年官方說是9。1%,2000年官方公佈的增長率是8%,還有二到三,2001年是7。3%,他認為是三到四。這個發表之後在國際上引起非常大的反響,美國的主媒體,華爾街報都反映了這個,英國的新聞媒體也發表了這個觀點。同時這個觀點,還有其他的有關的文章,和它相配合。比如說美籍華人寫了華夏經濟即將崩潰,這篇文章是從學者的角度來提供了一些依據,所以說影響是非常大的。

那位學家到底有什麼依據呢,他說能源消耗和gdp相關的,在98年的時候,華夏經濟增長是7。8,但是能源消耗是負的1。4%,居民消費架構也是負增長。四年累計的情況,經濟增長是33。8%,但是能源消耗是負的0。5,就業水平是0。8%,消費價格是負的2%,還有很多數據是不匹配的。他同時研究了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包括華夏過去歷史上的數據,這幾者之間的關係,比如在本,57年到61年是高速增長期,四年累計增長是21。8%,就業是4。6%,他認為能源就業與價格增長是相匹配的,寶島到61到67年是四累計是61。7%,就業是17%,消費價格是20。6%,當然也和消費是匹配的。華夏在87年到91年累計的四年經濟增長率是41。8%,就業是23。2%,能源消耗價格和就業也是相匹配的。同時認為華夏有很多數據也不匹配,所以華夏經濟增長率是被高估了。他認為華夏畢竟是一個大國,在世界上影響還不斷在增強,對於關心華夏的人,想了解華夏到底經濟增長是如何的,怎麼判斷華夏經濟增長呢,華夏的經濟速度到底是多少?

他給大家一個參考,他說有一個數據,我們可以參考,就是航空客運週轉量的增長,為什麼這個數據可以參考呢?用它來判斷經濟增長率呢?他說98年這段時間,華夏的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高收入人的增長率高於平均收入的增長率,從而高於gdp的增長率。在98年這段時間,航空公司之間進行競爭,打折,然後鼓勵了高收入人群去坐飛機,所以高收入的人想把收入用到航空裡面,這樣他就利用這個邏輯,航空客運週轉率的增長會高於高收入人的收入增長率,從而會高於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長率,從而高於gdp的增長率。

98年航空客運週轉率增長率只有2。2%,所以他認為經濟增長率不會太高。這是他基本觀點。針對他這個觀點,在西方還引起很大反響,在國內也引起很大反響,學界也對這個進行討論。比較有代表的學者,是京城航天大學的一位教授,因為他在市場上做過顧問,他曾經寫過一本書,關於華夏gdp數據核算問題。他的觀點被大家所關注,他是如何評論羅斯基的觀點,他認為第一增長率高,或者更具體的說能源的增長率是負的,經濟增長率率是高的。比如在1989年到92年間,德國連續四年累計的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能源下降了是幾個百分點。89年能源增長率也比應該增長率低,其他的國家,英國、美國和本都曾經存在過經濟增長率高,能源增長率低,他說存在這樣的情況,就沒有理由針對華夏,說經濟等長率高估了。在83到2000,經濟增長率的上線和航空客運週轉率的關係,大家認為經濟增長率低於航空客運週轉率的增長,只有部分年份是經濟增長率高於航空客運週轉率的增長,如果這樣的話,就認為經濟被高估的話,那其他的年份如何解釋呢?所以他認為羅斯基的說法太草率了。針對華夏經濟增長可能是很低,特別是98到2000年這段時間很低。

華夏的經濟學家和另外一位教授,曾經也寫了一文章叫做華夏經濟增長率的估計,選擇了15個變量,他表示了這樣一些結論,他說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沒有一個單獨的經濟活動能夠解釋現在的經濟這麼複雜,尤其是華夏這樣的大國。沒有一個單獨的活動能夠解釋像華夏這麼大規模的經濟。

還有一位美國學者,是美國的一個學會的高級研究員,他也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華夏經濟增長的事實增長。他也是針對華夏經濟可能是負增長,或者是很低的增長,這種情況來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選擇了兩個指標,一個是進口,他發現97到2001年進口增長率是70%,財政收入增長了90%,就進口來說,他說可能不會被高估,為什麼呢?他說進口是由海關統計的,海關在統計進口的同時,要向財政稅,他沒有理由高出進出口額,但是進出口額在高速增長,還有可以解釋就是華夏在不斷降低進口稅的稅率,由於這樣的企業,其餘的都是很多增長,他認為只有用華夏經濟高速增長來解釋。他說如果沒有華夏經濟的高速增長,華夏如何收這麼大量的進口。所以他認為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經濟的高速增長。第二個財政收入,財政收入也不一定被高估。他解釋是三條,第一條是改革開放之後,華夏有巨大的資金需求的壓力。三條資金需求壓力,一條就是說隨著經濟的發展,華夏政fu必須要拿大量的資金去治理環境,還有國家一大,還要拿資金渠做軍事方面的。改革開放以後,很多的職工下崗,失業也比較多,所以政fu必須拿出資金來對他們支持。在有這麼高資金的需求壓力下,政fu沒有必要高估財政收入,他認為只能以經濟的高速增長來計算財政收入,他說如果沒有經濟的高速增長,企業又拿什麼錢去稅,居民拿什麼錢去稅。如果沒有企業稅和沒有居民稅,政fu哪有那麼多錢去做收入增長。

還有一位學者,他這樣講了,剛才說了拉迪用財政收入和進口額來判斷華夏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他是有些人利用能源的負增長,物價的負增長,和就業的低增長,來判斷經濟高速增長是被高估,這種結論沒有被反對。當他評論結束的時候,他認為華夏的經濟的確是高速增長率,他說我們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以後,華夏實際上的經濟增長率不會接近有些人所說的,當塵埃落定,當我們把所有的問題解決之後,我們會很清楚的看到華夏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並不符合官方所說的那樣。這就是在國際上爭論的比較大的一次對華夏數據的評論。

近期學者如何評論華夏經濟的增長率呢?有一個觀點從93年開始到今年上半年,學界一些學者認為華夏官方低估了經濟增長率,有很多學者華夏的經濟增長率可能超過10%以上,有些學者的評論從統計的角度來說,可能也有前面的幾個方面,另一方面也有統計局也來發布數據不完善的地方。這裡我提三點,第一個對工業增長的判斷不準確。比如今年一季度,工業增長是17。7%,一到二季度也是17。7%,那麼17。7%的增長率,大家認為工業佔gdp的比重非常高,是40%,也一下子把gdp拉動很高。但有一點需要大家注意的,我們發佈的工業數據,是規模以上的工業,但是規模以下可能國家沒有發佈數據,增長很低。比如上半年規模以上的是17。7%,規模以下的是四點幾,所以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沒有說增長的,這就容易使大家產生誤解的一方面。

第二方面是居民消費的判斷有時候不準,從支出的角度來計算了這些數據,學者們拿到的數據往往是固定資產投資,但是這些數據和gdp核算的相應指標並符合,所以月一些國際專業指標來看,也有的時候會看得不準。比如說固定資產,我們現在發佈的固定資產的投資實際和投資增長是兩個指標,比如比較明顯的是固定資產的投資額,我們說是專業統計的數據,包括土地的購置,在開發區熱,土地購買熱的情況下,土地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其他的投資的增長,當把這個指標固定到gdp的資本形成的時候,拿土地購置,因為土地不是當年生產的,gdp一定反映是當年生產的成果,當把增長速度很快的部分去除以後,資本增長就不會那麼快。

這一點也是引起了很多學者的爭論。比如說在國外說投資和說資本形成是一回事,但是華夏由於傳統的統計形成的這種慣例,說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形成是兩個數據,後者對前面進行調整,才能過渡到gdp的資本組合,這一點也給大家產生誤解。所以一說投資增長30%多,或者28%的時候,就認為gdp增長速度可能很高,其實當把其中一些增長速度快的,不符合的一部分去除以後,有沒有那麼高了。所以我們這裡有一個官方發佈的數據需要明確的方面,還有就是我們和國際統計上不一致的地方,這就要引起學者的關注。因為短期內還很難體現這種差異,這是長期形成的。

接下來,我們談一談華夏經濟增長及其華夏地位的歷史回顧和未來展望。

首先是歷史回顧,我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原來是oect的高級顧問,後來是荷蘭的一個大學的教授,他出了三本書,在這幾本著作,特對華夏的經濟增長和世界的經濟增長都做出了評論。這張表(電子大屏再次出現一幅表格)從1700年到1820年,是主要的國家的反映,1820年的華夏的gdp遠遠領先於其他的國家,美國當之只有126億,還不到華夏gdp的6%。本只相當於華夏gdp的9%,現在不同了,52年美國的gdp1677億元,比1820年增加132%,華夏是3057億元,也比1820年增加40%,被美國遠遠拋在後面。這個是說比重,大家看美國佔世界的gdp比重是多少,1820年美國的gdp世界gdp的比重1。8,本只佔3%,印度佔15。7%,1890年華夏gdp佔世界的gdp是的13。2%。我們再看增長率,1700年到1820年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美國,其次是俄羅斯和華夏,本和印度的經濟增長率較慢,大大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從人均水平來看,華夏在1700年的時候,中美大體上是一樣的,到1820年,華夏的人均gdp沒有變化,本增長了12。5%,到1952年美國的人均gdp增長83倍,華夏的gdp下降了10%這就是華夏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窮。這是人均的增長率。1700年到1820年美國的人均增長率高的,華夏的人均增長率是零。華夏在世界上曾經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不論是絕對量還是什麼,但是到後來逐漸衰落。

以後華夏將如何變化,這是我們大家關心的一個方面,世界銀行的一個出版物,美國在2000年的gdp是九萬多,華夏只有一萬多,華夏是美國的10。9%,也就是九分之一,美國佔世界的gdp比重是35。5%,本是14。9%,德國是6%,英國是4。5%,法國是4。1%,我們要問的是華夏有沒有可能在世界經濟的排列中前移,在什麼情況下才可能往前移動。很多學者做了這個研究。比如說京城大學做了研究,21世紀中葉之前,華夏的經濟將趕上其他國家。我們從統計的角度來看,從數據的角度來看,結果會如何呢?到研究華夏的經濟地位的變化,處在我們前面的這些國家,他們未來將如何增長,研究它的未來如何增長,必須得看它的歷史,曾經如何變化。比如美國,我們能拿到70年代的歷史資料,70年代的歷史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大家可以很好的看看,90年到2000年的年均增長率是3。24%,80年到2000年是3。21%,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年度之間可能會不同,甚至有的時候還比較大。但是從人均水平上來都在3%以上。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美國仍然可能以人均3%,甚至以更高一點速度在增長。我們看看本,本60年代70年代曾經是10%以上的速度往上升,之後是往下降了,70到到80年代,只有是1。23%的增長率,在90年代是負的增長率,現在是有了一點氣,但是總的會維持2%到3%之間,其他的國家都是在2%到3%左右。所以據歷史上的研究,美國、本、德國、英國、法國的人均增長率是特別低的。有了2000年的基數和數據,就知道華夏將來怎麼變化,這個要看和華夏有類似發展水平這些國家了地區的歷史情況。這張表(再換一張表格)告訴我們新加坡在65年到84年高速增長,香港68到88年以8。68的增長,寫國家和地區都曾經經歷了高速增長,高速增長的時期一般20年左右,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然後都經濟回落,回落的狀況不太一樣。有的長期處於低的狀態,有的處於比較好的狀態。比如本平均增長率是2。81。但是其他的是以6%和7%在增長的。

華夏如何將如何變化,華夏是否能夠打破以往的規律,不能下滑,我認為華夏經濟高速增長也可能不能違背經濟下滑的規律,現在的概念和80年代初的概念顯然不同,也會下滑,但是下滑之後不會像本那樣長期處於低的狀態。比如華夏有廣闊的市場,華夏和國外先進水平的技術差距遠比本的差距要大,華夏有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城鄉差別,地區差別,人均gdp水平,消費水平,第三產業的比重,都是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有的低於發展華夏家。所以華夏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將來可能會是一個逐步緩慢的回落的過程。

在前十年可能是7%到8%,我這裡講是7。5%的速度增長,以後每經歷十年增長率會下降一個百分點。比如10到20年以是15%,20到30年是5。5%,31年到40年4。5%,50年之後是3%的速度,我們會處領先的增量,但我們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匯率,往往匯率會產生變化。研究華夏將來的匯率會如何變化,我們不妨還要看一看經歷過高速增長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匯率是如何變化的。比如你看新元,一個美元曾經換三個新元,到2000年換1。7個新元,臺元,一個美元換63個臺元,到2003年變成1000多韓元,通過這些我們如何判斷經濟高速增長的地區和國家匯率如何變化。另一個因素可以考慮,本國物價指數變化。我們看一看衡量一個國家的價格水平的變化,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gdp的縮減指數,如果我們扣除價格水平之後,所有經歷高速增長的國家和地區,都是處於上升的水準。從60年代,90年代來看,國家平均水平是增長119。所以我們有理由假定,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之內,華夏如何保持繼續高速增長,匯率上升的趨勢可能是必然的。所以我們除了認為做匯率不變的假定之外,又有兩種新的假定,一種就是在前十年匯率可以不變,在後面會逐步增加,會上升百分之百。有了這樣的假定之後,我們就會得出華夏的經濟總量是這樣的。如果匯率不變,華夏經濟增量會在2005年超過法國,06年超過英國,12年超過德國,56年超過本,本世紀趕不上美國。在第二種假定下,假定匯率升百分之百的話,華夏的經濟在總量在本世紀仍然趕不上美國。我認為這些假定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為我發現在過去若干年內,四五十年內其中兩個國家一個是本還有瑞士匯率上升了,所以我認為可能是第二種假定比較現實,本世紀內有可能是會高過百分之百,但超不過美國。有的人認為我很悲觀,但美國的經濟實力很高,華夏超不過他,超過有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也很難保證不會回落。

按照人均來看,這個預測在30年會達到高峰,假設說數據測算的是準確的話,可以華夏未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匯率升值百分之百的情況,人均水平是兩萬,匯率是百分之二百,那就是三萬,這是什麼水平呢?匯率不變的話,2050年華夏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916美元,趕不上葡萄牙2000年的水平,在實際匯率上升百分之百的假定下,人均gdp趕不上意大利、澳大利亞和加拿大2000年的水平。**有一個指標,本世紀末,華夏會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如果我們把這個定義定義在我們認為意大利和加拿大這個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話,我們的人均gdp會趕上他們的水平,但是隻能趕上2000年的水平。還有一種定義,華夏趕上發達國家,趕上當時的水平,還是趕上之後50年的水平,現在不好說,這是有待考慮的。這是從gdp和官方的數據來看的,完全是個人觀點。

最後一部分,關於04年和05年的經濟增長。首先是04年,我們知道從一到二季度來看,華夏的經濟增長處於逐步回落的態勢。比如第一增長第三季度預計是第四季度將保持這種趨勢。從增長的動力來看,可以從兩個角度看,一個是供給角度,一個是從需求角度。從供給角度,特別是工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64。1%,拉動經濟增長是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是28。8%,拉動經濟增長是2。7個百分點。工業是華夏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最近這些年來是主要的因素。從前三季度來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率是43。2%,拉動經濟增長是4。1個百分點,我也認為這種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有變化。從應該增長的結構上來看,從生產上面來看,第二產業是於上升的階段,第三產業比重下降,這個和一個人的看法,對經濟增長的看法沒有什麼區別,一般來說經濟增長到一定水平,服務業比重會下降。我們現在不一樣的,第三產業只有31%,一到三季度是31,在很大發達國家是70%以上。即使是發展華夏家也是第三產業的比重相當低。而且現在由於工業仍然是主要的拉動力,工業增長速度會超過其他的增長速度,所以第三產業還是處於下降的。從長期來看,業務服務業會上升。從投資的比重來看,投資比重在上升,消費比重回落。我認為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將來消費比重肯定會往上走的。

2005年的經濟增長,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我認為經濟增長率不會太低,有一些理由,為什麼,華夏發展還是最重要的,華夏的人均gdp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更不要發達國家了,美國、本,新加坡。總體上來說還是不同步的,況且我們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城鄉差距問題,地區差距問題,收入分配的問題,國有企業職工的下崗,失業問題等等很多問題沒有發展,本不行,只有在發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我認為經濟增長率也不會太高,太高會有問題,為什麼?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仍然是放型的增長,很多情況下都是拼能源,拼資源,但是華夏的人均資源佔有量是遠遠低於平均水平,比如說我們耕地,即使佔平均世界水平的43%,我們水資源也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們很多礦產資源不僅是人均水平,即使在絕對量上都是很貧乏的。華夏的經濟增長一是靠大量的消費資源來實現的。比如03年,華夏的gdp就佔世界gdp的3。8%,但是我們鋼材、煤炭、水泥消耗量佔世界總水平的30%以上,特別是水泥佔世界水泥量的53%,如果靠這樣大的消耗,華夏的人均資源就不足,靠這樣的消耗是難以維持的。所以黨中央提出科學的發展觀,我覺得是非常正確。華夏需要發展,但是需要什麼樣的發展,需要轉變生產方式,需要轉變那種高消耗,高質量,低效率那種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有太高的增長率,因為現在增長方式很難一下改變,你要高速度就得高消耗,我們的資源本承受不起。現在華夏進口石油,他們就把石油價格拉漲。國際上的資源有限,本身的資源有限,你需求量一大,價格就上升,所以華夏不可能也不應該保持太高的增長率,承受不起。所以我認為應該一個適當的增長速度,所以明年我想是處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增長水平。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主持人說了幾句客氣的話,然後就請了一位經濟學家來分析蕭宸剛才的講話,那位學者略微思索,道:“宏觀調控實際上是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中央和政務院對這次宏觀調控發現是早的,措施也是果斷的。雖然我們不能說,如果我們不及時調控,今天的經濟就崩潰或者怎麼樣了?但是肯定地說,如果不調控,經濟要健康持續地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說鋼鐵產業不可能無限制地發展,發展過多,鐵礦石就可能短缺。據我所知,我們的鐵礦全國目前的存量資源90億噸,其中遼安地區就佔50%。那麼他鋼廠怎麼辦呢?就要依靠進口,依靠進口運費是昂貴的,同時出口國要抬高價格,那麼你煉出一噸鋼需要多大成本,這都是可以算出來的。你的鋼鐵價格是高的,會不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價格,物價上漲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首先要肯定,這次宏觀調控是很有效果的,多數的企業、多數的地區覺是比較好的。有幾組數字可以證明:首先,全年gdp的預測可能是9%,或者是9%多一點;財政收入預計增長20%;農民增收的幅度據有關資料是11.4%,實際增長是6%;城鎮新增就業可能達到第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明顯回落,前三個季度與第一個季度相比,固定資產投資回落了15%,鋼鐵水泥投資增幅分別回落了65%和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預計新增13%,進出口貿易大家都知道,今年很可能突破1.1萬億美元,再就是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一直控制在4%以內,就是說,人們原來擔心出現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這種情況沒有出現。

這幾組數字給出一個印象,華夏經濟繼續保持了增長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勢頭。但這並不等於說我們宏觀調控就結束了,或者我們可以鳴金收兵得勝回朝了。宏觀調控取得了成效,並不意味著宏觀調控已經結束,就經濟運行而言宏觀調控永遠是一個主要課題。

我說宏觀調控是一個常態的東西,就像我們總要在萬有引力下在地球上生活,走路的時候也得找一個平衡啊,但講常態不意味著作為宏觀調控這個特定的詞提出來,一直就要得很緊。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隨著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觀念不斷地更新,特別是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應該如影隨形地在我們的經濟生活裡經常閃現。就好像我們的路走了,還要想辦法走得直一點,儘管可能左右搖擺是不可避免的,終不至於大起大落。”另外一個學者卻是忽然向蕭宸提問:“有人說,2004年是‘電荒’年,而在電荒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煤荒’。據煤炭工業協會的預測,2005年我國煤炭仍將有8000萬噸的缺口,供應緊張的局面將繼續存在。蕭主任認為在煤炭緊缺的現象背後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什麼?”蕭宸微微蹙眉,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他分管的類別,發改委有一位專門的副主任還兼任著國家能源局局長,這事是他管的,但他今天沒來。

於是蕭宸也只好硬頂上了:“從煤炭產業本身來說,這幾年來它的投入比較少,生產增長能力比較慢,新增加的可開採的儲量也都比較少。而且很多煤礦的生產條件比較差,所以今年以來,一出現煤炭供應的吃緊,就造成了煤炭生產比較被動,不太容易適應突然增加的需求,你讓它增加更多的煤炭的產量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因為它的基礎已經比較薄弱,但這方面可以說不是很主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國民經濟的高增長,帶來了對煤炭需求的大幅度的上升,所以煤荒主要原因在煤炭之外,尤其是電荒。電力要吃掉煤炭產量的50%-60%。

電力今年以來增長了10%以上,它就必然帶動對煤炭的大量的需求,但這種需求增長起來之後,從煤炭方面說,它會提高煤價。因為市場需求增加了,按照市場規律,按照價值規律,這個價位應該反映這樣一種變化,但是從電力企業這個角度說,他們又不太願意承受、承擔煤價上漲這樣一個因素,因為在我們國家煤炭的價格已經放開,是市場調節的。而這個電價沒有放開,是由政fu來控制的。

這樣從去年開始到今年煤電之間在價格上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這種矛盾由中央政fu出面調停,雖然有所緩解,但是也沒有從本上解決問題。

煤炭供求這個矛盾從本上說,有賴於國民經濟從局部的過熱降溫,這是最本的。從技術層面說,這種煤電的矛盾是這裡邊很重要的一個關節點。煤電的矛盾專家們有各種不同的建議,有的是現在提的比較多的是煤電價格的連動。就是煤價漲,電價要跟著漲,至於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例,這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價格體系,現在正在探討比較多的,或者說已經進入政策視野的煤電的價格連動提的比較多。我認為從本上恐怕有賴於電力的市場化的改革,這個改革完成之後,電價就能夠基本上反應供求規律,這樣不管是煤價上漲還是下落,在電價上也能得到相應的反應。這是從長期來說,從本上說的,應該靠這樣一種機制,從近期說就是靠宏觀調控,宏觀調控能夠抑制經濟過熱的苗頭,降低需求,給過熱的經濟潑點水,降降溫,宏觀經濟達到了健康的、可持續的狀態之後,煤炭這個產業也能夠恢復供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