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衣食住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恩來出訪亞非歐14國時,有個很能眨巴眼的記者問:“周先生,你已是65歲的人了,為什麼看上去還顯得這麼年輕?你都吃什麼了?”這個問題,不乏挑釁味道,但也不乏好奇。

尼克松對這種問題的看法是:權力使人年輕。

一首歌唱的是: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

有位老幹部回憶說:“只有愛心才能使總理老是那麼年輕。”不過,總理當年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我是一個東方人,我是按照東方人的生活習慣生活的。”總理是按照怎樣一種東方人的生活習慣去生活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探尋的興趣越來越濃,甚至有些醫生也開始研究,研究總理長壽的秘訣。

絕大多數人會說:你講錯了。總理不滿78歲病逝,這不算長壽。現代人78歲實在是太普遍了。

但你不要忘了,如果人“醒”著才算活著,那麼總理的壽命絕對超過120歲的壽星;一些很有研究的醫生對我講,像總理那樣的勞心勞力,鞠躬盡瘁,換其他任何人也不會活得比諸葛亮長。

“總理是累死的。如果作一項試驗,選10萬人在總理那樣的重負下經受總理那樣的勞作,不出一年會倒下1萬,不出5年會倒下3萬…”這種試驗雖然不可能進行,但我相信他講的話。當我們20多個秘書對總理1個人,晝夜實行車輪大戰時,我就曾想過:換我處於總理的位置,我一年肯定徹底躺倒,而且不大可能再爬起來。

回到原來的話題:總理是怎樣按照東方人的生活習慣生活的?工作已經講過不少,本章講講衣食住行,下章講講休息娛樂,然後還有“夫之間”

衣周思來信奉並遵循“人靠衣裝馬靠鞍”的東方文明。

人靠衣裝,周恩來必然要有各種“講究”我替他總結了4條:講究選料,講究款式,講究穿衣保密,講究作衣的時機和理由。

首先談談在作衣置裝的選料上有什麼講究?

一進城,周恩來就跟我談話:“進城了,以後你就不要叫副官了,當行政秘書吧。”當時也沒什麼正式命令,總理談了話,就從上到下都改稱我何秘書,並負責總理的生活。

談話後,總理給我一項工作:“我參加活動多,儀容是否整潔,國內國外都注意;給你們提個要求,我的衣服一定要能表現出中國人的臉孔。”那時,北京裁縫手藝最好的大約就是“紅都”了。五六十年代,只有外國使館和中國高級官員才能在那裡做衣服,用現在話講,是中央首長做衣的“指定廠家”我陪總理來到“紅都”有關服務人員來,見到總理的動喜悅自不必說,他們都知道總理的衣裝關係中國人的形象,將各種高級衣料向總理介紹:“為滿足出國人員需要,我們進口了一些英國呢料和澳大利亞料;各型各比較齊全…”總理搖搖頭:“不要進口的,要國產的。”服務員馬上理解,向總理詳細介紹國產衣料。總理向我們待:“今後我做衣,無論料布料,必須用國產的。”總理仔細選擇了衣料。他對衣料和顏大致是這樣選擇的:首先選了上海產的法藍絨,又選了青料各做一身中山服。剛進城主要就是這件青料中山服當“禮服”接見外賓和參加重要活動都是穿這件衣服。接著又選了藍昧嘰布做一套夾衣;又選了普通的斜紋布、平紋布作夏裝。記得平紋布是灰的,總理喜歡淺灰,也是做成中山裝。做內衣都是選擇普通白市布,他不大喜歡穿棉衫,棉褲,都是用普通白布做成襯衣襯褲。

以後再為總理做衣,就是由我帶人選料了。按照他的習慣,無須再請他過目。比如有了國產的確良後,我們曾用這種料為他做夏裝。

我們還為總理做了兩件大衣。一件是用灰昧嘰布做的夾大衣,秋穿;一件是淺青海軍呢大衣,冬天穿。

總理從不戴帽子,無須我們去挑選製作。

總理喜歡穿普通單的線襪子,有了尼龍襪子後,據說澤東不喜歡尼龍襪,仍然穿線襪子。總理接受了尼龍襪子,60年代開始穿尼龍襪。

總理喜歡穿黑布鞋和黑皮鞋。他外出活動多,走路快,要求鞋儘量合腳。我曾陪他去東安市場買鞋,圍觀群眾很多,事後公安部門很緊張,怕安全出問題。總理不以為然,說:“那也得到群眾中去嘛,進城了又不是進了閉室,那就危險了。”我話:“人太多,影響秩序也是實情。以後還是我們給你買回來。”總理和我腳一般大,身材也差不多,鞋可以互相換著穿,汗衫和大衣有時他也穿我的。那次在東安市場沒買到合適的鞋,總理又到同和鞋店去選了選,還是沒合適的。

雖然是晚上,人仍然不少,認出了總理,圍觀造成混亂,怕影響營業秩序,總理就回來了。後來還是定做了一雙皮鞋。並且特別關照:“要用國產牛皮。”總理佩戴的東西也都是國產貨。小到手絹大到手錶。剛進城時,實行供給制。我國還不能生產手錶,中辦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從香港買來手錶,每人一塊,給總理的那塊是瑞士產的勞萊司自動錶。總理欣賞一番那塊表,發出一聲慨:“什麼時候能讓我戴上自己生產的手錶呢?”上海首先使總理實現了願望。記得總理聽說上海生產出手錶的消息後,無限欣喜,揚手遙指東南:“告訴他們,我買一塊。按市場價買。我給他們做廣告!”那時人們對廣告的認識同現在遠不能比,若是人們有現在的頭腦和意識,總理給上海表作廣告的舉動,不知將被有頭腦者做多少文章,產生多大的影響,帶來多大的市場和效益呢。

上海手錶廠為總理選了又選,送來一塊上海表,要了120元。後來市場價就是元。周恩來以後參加各種活動,亮出手腕看錶時,就為上海廠作了廣告。隨著上海手錶廠的發展,後來又換了帶曆的上海表。

總理從貼身所穿背心汗衫到外衣、外褲、鞋襪、手錶、睡衣、手絹、牙具等所有物品,都是表現中國人臉孔的國貨。他曾對我們說:“進口是必須的,國外許多東西比我們先進麼,拒絕學習利用是錯誤的。但我作為總理,代表著中國人的臉孔,中國人的骨氣。只要我們國家能生產的,我就要用國貨。都不用國貨怎麼能發展民族工業?我們時時都要想著為發展民族工業多作貢獻。”不過,總理也遇到了兩大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刮鬍子刀。

總理的大鬍子是很出名的,又多又硬還長得快,長征及初到陝北時,留下來一些蓄有鬍子的照片。總理曾撫著那一部美髯幽默地自嘲:“轉來嘴角無覓處,忽聞裡有聲音。”據說這是蘇小妹挖苦蘇東坡的話…進城後,總理外事活動頻繁。他注重儀容,鬍子要天天刮。修面是北京飯店朱師傅負責,但不可能天天麻煩朱師傅,所以平常還是總理用安全刀自己刮鬍子。

其實,總理也不願刮鬍子那麼勤,他不只一次皺著眉頭,一手抓著刮鬍子刀,一手撫著刮疼了的下領,搖頭嘆氣:“咳,太費時間,太費時間。”在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中,總理可說是真正理萬機的唯一的一個人,你想想,活動安排都是一分一秒地計算,連從中南海到人民大會堂這段路所需5分鐘都要算出來,刮個鬍子也要佔用5分鐘,總理能不急嗎?連呼費時間。

偏偏國產刀片質量太差,始終“疲軟”不能痛快解決總理的鬍子問題。於是,矛盾越來越突出:刮鬍子修面直接關係著中國人的臉孔,用外國刀片修出的中國人臉孔,即便外面不知道,總理內心總是不舒服的。所以他要用國產刀片;可國產刀片直到總理病逝,始終沒有爭氣,新刀片連一次都刮不完就變鈍了。也許是多數中國人的鬍子少?

對於鬍子少而軟的多數人,國產刀片是可以連續用一段時間的,可是像總理這樣的大鬍子,硬鬍子,確實沒有一次能痛快刮完。往往是還剩一些鬍子沒刮淨,兩面刀片已是都鈍了。總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用熱巾敷軟鬍子,再打些肥皂,再刮。

有時颳著困難,他蹙著眉頭忍痛,還要咬著牙加快刮臉速度。工作等著呢,時間不饒人啊!我們看在眼裡,難受在心裡;怎麼就煉不出好鋼,生產不出“過得硬”的刀片?

有一次到緬甸訪問,去之前,當時的衛士長成元功對衛士高振普說:“這次出去,咱們領10元外匯,給總理買幾個刀片吧!”總理每次出訪,從來不領按規定應該領取的出國外匯,都替國家節約了,並且影響帶動我們所有隨行人員,也都不領不用,多為國家節省一些外匯。從沒像現在的出國人員,大件小件往回買;出一次國,提高一次生活水平。

我記得很清楚,去緬甸那次,買回4包刀片,每包5片,共20片。帶回國後,替總理裝好安全刀,總理匆匆刮臉時,很快有了覺,臉上一喜:“噢,”他輕輕叫一聲“刀片質量提高了嘛!”我們可真狼狽了,抓著頭皮,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看著鏡面上總理那喜形於,颳得輕鬆痛快的表情,真不忍心破壞他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