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慷慨萬言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晚飯過後,馮華和李九杲按照原定計劃前去拜會翁同龢。翁同龢的宅邸在東單二條衚衕,與禮士衚衕相距並不甚遠。大概是好事多磨,二人又一次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翁同龢今晚在軍機輪值,並未回府。馮華二人只得留下拜帖,並再三拜託門房管事,然後怏怏而回。
漫步來到大街上,李九杲先抬頭看了看天,然後問馮華道:“大哥,時辰還早,咱們現在就回去嗎?”這次京師之行,馮華從一開始就非常的低調:他知道義勇軍只不過剛剛站穩腳跟,並沒有絕對的力量去影響和改變什麼。由於《馬關條約》的簽訂,必定會引起各方政治勢力的烈較量,因此義勇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既要避免捲入到這些爭執之中,又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矛盾左右逢源,為自己爭得最大的利益。
靜靜的沉思了一會兒,馮華向李九杲說道:“四弟,擇不如撞,咱們也別費了這個晚上,不如就改道去孫毓汶的府邸。”雖然二人對這個避戰主和、苟且求安的軍機大臣、兵部尚書都沒有什麼好印象,但是由於孫毓汶畢竟在名義上還是他們的頂頭上司,而且他為人乖巧圓滑,行事好揣摩慈禧心理,與大太監李蓮英往甚密並結拜金蘭,以後還有用得著他的地方,因此馮華和李九杲本也有拜訪他的計劃。另外,他們也都清楚只有進一步增強義勇軍在後黨心目中的好,才能讓義勇軍在今後的發展中獲得更多的便利。現在,既然翁同龢不在府中,那麼去拜會一下孫毓汶也不錯。
孫毓汶用過晚飯,並沒有嚮往常那樣去書房看書,而是一邊喝著今年新下來的明前西湖龍井,一邊又回想起白天軍機議事的爭論:翁同龢、李鴻藻這兩個冥頑不化的老傢伙,仗著有皇上的支持,不論什麼時候都與我對著幹。他們怎麼就不明白,大清現在還是老佛爺說了算,皇上就是再不甘心,最終不是還得按照老佛爺的意思在《馬關條約》的文本上簽字蓋印嗎?
正當他還在為白天廷辯的勝利而心滿意得之際,下人忽然來報:“臨榆鎮總兵馮華求見”聽到稟報,孫毓汶不由得一下子愣住了,這個馮華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今天下午,他已經從兵部輪值司員那裡知道臨榆鎮總兵馮華偕同副將李九杲到達了京師。不過,從公事上講,馮華他們既然已去過兵部報到,那麼只需等待傳喚就可以了;另外,從情上講,這馮華也算是劉坤一和吳大澂的人。而劉坤一、吳大澂與翁同龢過往密切,私甚好,翁同龢在軍機議事時也沒少替馮華說好話,他怎麼會繞過翁某人來拜訪我呢?孫毓汶正在奇怪,卻忽然想起翁同龢今晚在軍機輪值,心下不有些明白。
手捻鬍鬚冷然一笑,又看了看拜帖和下面的那張禮單,孫毓汶心裡想道:“也罷,不管他此來有何目的,既然來了就聽聽他說些什麼,摸摸底也好。”孫毓汶的府邸非常氣派,只從那間會客廳擺設的桌椅條案、瓷器古玩以及西洋自鳴鐘等就可以看得出它的豪華與奢侈。廳內八支兒臂的蠟炬,把大廳映照得如同白晝,面的窗欞上掛著四扇晶瑩奪目的串珠簾,映著那晃動的燭光,習習生輝。廳中桌几上的那些奇石異草馮華他們更是前所未見,本就叫不上來名字。
見孫毓汶起身接,馮華和李九杲連忙躬身施禮,恭恭敬敬地說了聲:“臨榆鎮總兵馮華、副將李九杲拜見中堂大人!”
“不敢當,不敢當!二位大人快快請起。你們在遼東三戰三捷、光復析木城,揚我大清國威,乃是抗倭之英雄、國家之棟樑,老夫亦渴望見你們久已。”孫毓汶滿臉笑容,十分熱切地說道。
孫毓汶對二人竟然如此熱情,馮華和李九杲都不大意外,一時間也有些搞不清楚這個老狐狸到底是何想法。
待賓主雙方坐定,孫毓汶關切地問道:“二位將軍是幾時到的京城?”馮華據實答道:“回中堂大人,末將是今午後進的朝陽門,安排好住處後已去過兵部報到。”孫毓汶撫著頜下的鬍鬚,故作驚異地回答:“啊!二位將軍已經去過兵部了嗎?這兩天皇上龍體欠安,軍機處的事情又太多,老夫也沒顧得上往兵部大堂跑,到讓二位將軍白跑了一趟。明,我就去兵部處理一下,爭取儘快安排你們覲見皇上。”原來按照慣例外省武官來京覲見要在十天之內由兵部尚書填寫綠頭籤,在第十五天上才由部院首長帶入朝房等候引見。自雍正年間設軍機處之後兵部其實已無實權,況且孫毓汶是軍機大臣兼任兵部尚書,每裡都要在軍機處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這兵部更是早已是形同虛設,負責外省武官來京覲見倒成了幾項主要工作之一。
沒等馮華二人說話,他又再次問道:“不知二位將軍目前下榻在何處啊?”
“受峴帥(劉坤一,字峴莊)關照愛護,馮華來京後暫時住在禮士衚衕峴帥的一處別院之中。”馮華據實回答。
孫毓汶頻頻點頭說道:“當前國勢衰微、內憂外患,全靠峴帥與馮將軍力挽狂瀾,才讓朝廷留有一絲體面。皇上可是夜盼望馮將軍從前線歸來啊!”
“大人如此說,實在讓末將汗顏,這次來京城還有很多地方要仰仗大人予以提攜照顧。前番只因遼東戰事初定,倭奴桂太郎仍盤踞海城,一時間無法分身,未想卻讓皇上垂懸,馮華誠惶誠恐。”馮華恭謹地說道。
“好說,好說!馮將軍年輕有為,將來必定會前途無量。”孫毓汶嘴上應酬著,心中卻不無得意地想道:這馮華倒還知趣,也知道來走我的門路。
為了這次京師之行,馮華可以說費盡了心思。他知道在各種政治勢力的夾縫之中,他必須妥善處理好與各方的關係,絕對不能在此刻表現出任何明顯的傾向來,否則將很可能給義勇軍的事業帶來滅頂之災。此次拜訪孫毓汶,他就是為了要聯絡一下情,不給人留下一面倒的印象,儘量避免後黨對義勇軍的猜疑。
三個人談話的氣氛異常輕鬆融洽,廳中不時地傳來幾人的笑聲,如果被不明內情的人看到,很難相信他們只是第一次見面。在又談了一些遼東戰事和京城風物之類的話題後,二人遂起身告辭。
送走馮華和李九杲,孫毓汶拆開禮單的封口,一張面額五千兩的全國著名票號…“升昌”的銀票了出來。看著銀票上的數字,孫毓汶不又是一愣:這馮華出手還真大方呀!
要知道,清初文官正一品大員的年俸銀和柴薪銀加在一起也不過360兩,另有祿米180斛,外加部分蔬菜燭炭銀和燈紅紙張銀,沒有一個官員能夠靠它維持生活。雍正、乾隆年間,各級官員的俸薪銀翻了一番,同時為了避免官員貪汙,另加了一項養廉銀。雖然這筆養廉銀遠遠超過正俸,但那些不合法收入仍然成為大小官員的主要經濟來源,孫毓汶當然也不會例外。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還真是沒錯。馮華的主動拜訪、謙恭謹慎以及一份兒重禮立刻就讓孫毓汶改變了對他的一些看法:本以為這個馮華在遼東叱吒風雲,也是個眼高於頂、脾氣又臭又硬的人,誰知一見卻還頗通世事、很知道些眉高眼低。‘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底下又有幾個人真的可以免俗。看來,這個馮華到是可以拉攏一下!不過,‘人心隔肚皮’還是應該再試探一番為好。
想到這裡,孫毓汶的臉上不住出了一絲不可捉摸的笑容。
5月2清晨,宣武門外的米市衚衕南海會館內,十三個別院尤自燈火通明。為了做好今去都察院上書的準備,康有為、梁啟超和粵省的舉子們幾乎徹夜未眠。
此時,在北跨院“七樹堂”的“汗漫舫”內,連續伏案書寫了一晝兩夜的康有為終於放下了手中的筆,一萬八千餘言的《上皇帝書》終於完成了。他先了已經僵硬的身,又活動了一下有些痠痛的手指,然後站起身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長久壓抑在中的那股鬱悶之氣,終於隨著萬言書的完成痛快淋漓地釋放了出來。
看看天已經大亮,康有為推開窗扇,一股清涼的晨風撲面而來。心神不為之一振,康有為的心情再次盪起來:社稷安危,全在今一舉,如能以此勵天下,吾雖死無憾…
雖然一路上舟車勞頓,身體都十分的疲乏,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馮華、李九杲以及賀菱、龔芳卻都早早地就起來了。在劉三兒的心安排下,幾個人吃了一頓異常豐盛的早餐。豆汁、豆腐腦、麻醬燒餅、末燒餅、銀絲捲、羊眼兒包子和小窩頭等一京味兒小吃,讓每個人都讚不絕口,全都吃了個肚皮鼓鼓、暢快淋漓。
早餐過後,由於暫時無事可作,再加上賀菱和龔芳一再要求,而且馮華也希望看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公車上書”(漢朝用公車接送被徵舉的士子,後來人們就以“公車”作為舉人進京應考的代稱)是否還會在今發生,因此馮華決定今天就帶著幾個人在京城裡轉轉。不過為了方便起見,賀菱和龔芳還是改成了男裝。
出了大門,坐上劉三兒安排好的馬車,心裡已經像長了草的賀菱迫不及待地問道:“馮大哥,咱們先去什麼地方呀?”神秘地笑了笑,馮華答道:“咱們先去皇城的正門‘**’附近看看,那裡應該不會讓你們失望的?”**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稱承天門,是一座黃瓦飛簷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其名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被視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時,承天門被毀於戰火。直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順治帝下令大規模重建承天門並更名為**。
看著通高33。7米,以漢白玉為基座,建在10餘米高紅墩臺上、雄偉壯觀的**城樓,包括馮華在內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住了。**馮華在上學和工作後曾經來過很多次,雖然每一次瞻仰**他的中都會湧起一種莊嚴、肅穆和自豪的覺,但這一次**帶給他的衝擊卻是如此的強烈和不同。城樓還是那座城樓,可馮華心中的覺卻再也沒有了以往的那種豪情,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說不盡的壓抑、苦澀和屈辱,巨大的反差讓他的心一下子顫抖了起來。而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後,馮華重振中華雄風的願望也從沒有一刻像現在這樣的強烈和不可抑制。
許久,眾人才從巨大的震撼中清醒過來,時刻都關注著馮華的賀菱卻忽然發現馮華的神情有異,清澈似水的眸子中竟好似有一片閃光的晶瑩。不住一呆,賀菱有些惘了:眼前的情景自己可是從來也沒有在馮大哥身上看到過的。
“馮大哥,你怎麼了?”走到近前,賀菱關心地問道。
心中一驚,馮華立刻察覺到了自己的失態。看到李九杲和龔芳也向自己投來了關切的目光,他輕輕地搖了搖頭,但是並沒有說話。
一瞬間,賀菱突然覺得自己和馮大哥之間的距離竟是如此的遙遠,她本就不能理解這個讓自己傾心的男子心中究竟在想什麼,一股濃濃的苦澀慢慢地浸入了她的心田…
不只是賀菱,就是李九杲和龔芳也有些惑不解。正當幾個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離他們不太遠的**西側忽然傳來了一陣高似一陣的嘈雜聲,附近的行人也紛紛地向著那裡彙集過去。
“聽說是十八省的舉人聯名去都察院上書,領頭的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康有為。”兩個過路之人一邊說著話,也一邊向那裡奔去。
看到有熱鬧可瞧,還是小女孩心的賀菱很快把剛才的那一絲傷拋到了腦後,興奮地對著馮華說道:“馮大哥,咱們也過去看看吧!”心中也是一片振奮,馮華點點頭:“好吧!不過小心不要走散了。”在宣武門南的松筠庵統一集合之後,各省的舉子開始在康有為的帶領下前往都察院上書。康有為手捧著《上皇帝書》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他的左右是是自己的弟子梁啟超和麥孟華。他們知道這是有被殺頭危險的事情,但是為了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他們義無反顧。
舉子們剛一出發,立刻就在京城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如此眾多的應試舉人聯名遊行上書,不但是大清國前所未有的,就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也絕對可以稱得上“史無前例”上書的舉子們列隊在大街上浩浩蕩蕩地行進著,所有人的儀容都異常肅穆。雖然沒有高呼口號,也沒有太多的標語旗幟,但那場面還是相當的壯觀和震撼人心。隨著隊伍的前進,仍然不斷有舉子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加入到越來越長的隊伍當中。
上午九時許,都察院門前已經跪滿了上書的人群。面對著都察院的大門,康有為把《上皇帝書》捧在頭頂,然後朗朗說道:“吾等十八省舉人不避斧鉞之誅,犯冒越之罪,乃統籌大局,為我皇上陳之。竊以為棄臺民之事小,散天下之民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社稷安危,皆在此一舉還請皇上下罪己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京師中前所未有的壯舉引來了無數京城百姓駐足觀看。都察院門前數里許的長街上衣冠途,水洩不通。請願的舉子跪滿了一地,圍觀的路人更是站了個裡三層、外三層。
一千三百多名舉子頭頂烈,膝跪黃土,痴心不改,苦苦等待。希望都察院長官能出來接見,等待著督察院把萬言《上皇帝書》呈給光緒皇帝。看著長跪不起,久久不散的舉人們,都察院的官員只得出來勸:“諸位,條約已蓋印鑑,大勢已無可挽回,懇請各位立即返回各自的會館。”舉子們並不為之所動,不斷在康有為地帶領下齊聲高呼:“把萬言書呈給皇上,否則我們將長跪不起!”而十幾名臺灣籍舉人,更是對著都察院垂淚請命:“桑梓之地,義與存亡。吾等只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從來也不曾見識過這種波瀾壯闊“群眾運動”的李九杲、賀菱和龔芳此時已經被眼前的這一幕所深深染。舉子們強烈的愛國熱忱不但讓他們到由衷的尊敬和佩服,而且亦讓幾個人中的熱血開始為之沸騰。他們一邊不斷地跟著周圍的人振臂呼喊,以示支持,一邊忿忿不平地議論著朝廷的軟弱和喪權辱國。而馮華儘管對“公車上書”的前因後果都十分悉,也知道這次上書除擴大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影響外,並未起到其他實質的作用,但此刻身處其中的他還是不住為這些舉子們的拳拳愛國之心到有些動:民心不可辱,中華民族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