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明朝未年前後,大明王朝進入風雨飄搖時期,關內農民義軍反聲鼎沸、烽煙四起;關外清兵虎視耽耽、屢犯內地。致使關內關外戰火連綿,奔血飄滷、蝗旱成災、哀鴻遍地。
就在這個時候“風華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的秦淮河出了一個一代風的奇女子,留下了一段悲歡離合的紅粉佳話,她就是人稱“金陵八絕”之一的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字青蓮,又名宛君,與秦淮南曲名─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冠白門、卞玉京、李香,等八人,被當時人稱為“金陵八絕”董小宛自小聰穎,八歲時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學詩、習畫、作戲、琴,三、四歲的時候,琴棋書畫莫不知曉,詩詞文賦樣樣通。加上她天資巧慧,容貌娟娟,十五歲豔織初張時,就名冠秦淮。所居釣魚巷每是車馬駢溢、絡繹不絕,門館如市、宴無虛席。
董小宛雖是風塵中人,但如鐵火金石,質似冰壺玉月。對於那些玉箸舉饌、金爐飄香的家門權貴、尋花問柳的紈褲子弟們心生厭惡,莫不報以冷眼奚落。
然而對當時聚匯南京,講學談經、主持清議、藏否人物、評議朝政、憤世憂國、傲嘯文壇的“復社”名文士,卻態度截然不同。董小宛常與他們一起品茗清談、評文論畫、溫酒詩、填詞譜曲,可謂是無所抱泥,盡得其樂。
崇禎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宵佳節。
夜幕剛落,南京內已是鑼鼓喧天,華燈齊放;秦淮兩岸,河亭畫樓,彩燈高懸、朱欄曲檻,繡簾半卷、紅袖飄香,笙歌伴宴。
秦淮河上,燈船花艇首尾相接,絲竹弦管騰騰如沸,水火財洩影光;南京城內,大街小巷、松枝竹葉,結棚張燈,光怪陸離,爭奇鬥豔,令人目不暇接。更有那叫賣百葉千絲、雜碎切、燈圓油錘、梅子山楂的小販,挑擔提籃、穿街走巷,吆喝叫賣聲聲不絕於耳。
董小宛生淡泊,厭惡喧囂,這一託病謝客在家。她倚窗對月,不由起辛棄疾中的詞句,當唸到“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時,頓生寂寞之,一時愁緒萬千、淚如雨下。
她鋪開一張玉葉紙在書案上,提起一管紫竹羊毫,在一方鱔魚黃鳳池靈巖硯上,醮上香墨寫下七律詩一首:“火樹銀花三五夜,盤龍堆鳳玉燭紅;蘭棉輕搖秦淮月,紫氣煙籠鐘山峰。明鏡懸天猶有暈,幽蘭雖香不風;斷梗飄蓬無歸路,天涯芳草何處逢?”悠悠一聲長嘆,剛剛放下筆來,母親陳大娘跑上樓來,說媚香樓李大娘有請。
這個李大娘不是別人,正是秦淮河龍門街舊院,人稱“舊院二李”的李真麗。她雖是行戶出身,卻生豪,崇尚名節,不重金錢,喜與復社人士來往。
“金陵八絕”中與侯朝宗相愛的李香,就是她的養女。
董小宛聽到李大娘相邀,所宴請的客人又是名震一時的復社領袖,張天如老爺和一班識的朋友,又有卞玉京等要好姐妹作陪,於是帶著使女惜惜,押了錦緞琴盒,乘轎而去。
媚香樓座落在風光綺麗的秦淮河畔,前門臨街、後廳臨河,元宵之夜花樓河廳一片燈光煙火輝煌。雕鏤細、陳設雅緻的花樓河廳,朝外擺著一張紫擅長條,正中放著一隻博山鏤山鏤雕香爐,飄起縷縷輕煙;兩邊各擺著一隻青瓷雙蝦瓶,分著一束玉蝶梅花和紫煙芍藥。
在條石當中壁上掛了一幅北宋和尚惠崇畫的《江曉景圖》,上面有蘇軾的題詩:“竹林桃花三兩枝,江水暖鴨先知;簍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上時。”兩旁寫著一副對聯:“松風吹桃雨,竹韻伴蘭香”是董其昌的手筆。
張天如、陳定生、方密之、侯朝宗幾位正坐在紫藤太師椅上,品著玉芽香茶,忽報董小宛來到。張天如人聞其名,未見其面。聽說她來到,不由份外注視著她。
隨著珠簾一陣擺動,進來一位女子。只見她面如桃腮,眼如秋水、發如堆雲,齒如編貝,上披團花纏枝蘇繡披風,下著灑金柚絲網邊羅裙,宮,蓮步輕移來到張天如面前,道了萬福,說道:“讓老爺久等了,實在不該。”張天如道:“久聞佳名,此次歸家路過,得以一睹芳容,具是名不虛傳。”小宛嬌羞地說道:“廁身平康,無善可譽。老爺言重,確實難當。”又一一向三位公子寒喧行禮。
李大娘見眾人到齊,連忙擺開席面,剛好十人圍成一團,先置上冰盤;酒過數巡,又相繼遞上琥珀油雞、水晶白鴨、蝴蝶海參、松鼠桂魚、雪花蝦球、翡翠魚圓等熱菜。
張天如面對滿桌時菜佳餚,談起當前外有強敵,內有戰亂的危亡局勢,及江南內地紙醉金、醉生夢死的混沌生活,不由得慨萬分,他勉勵在座復社人士在國家危之時應切記:“一定要敦忠信,尚氣節,繼承東林餘烈,以天下為己任,盡力以赴,不辱身後之名!”又說:“功名是效忠之途,氣節為立身之本。”這番慷慨陳詞,引得滿桌長吁短嘆。
董小宛、李香聽了他們對國事的議論,更加增添了對復社志士的敬仰。李大娘見張天如等沉浸於憂國憂時之中,菜也不吃,酒也不飲,未免有點掃興,連忙打著招呼:“張老爺,各位公子,今天是元宵佳節,又是為張老爺接風的時辰,大家要飲個痛快,反正國家大事也不是三言兩語解決得了的,來來來,大家趁熱吃酒吧!”侯朝宗也附合著說:“佳會難逢,且樂今宵。李香、小宛,你們幾位來個各盡所長、盡興盡歡如何?”方密之、陳定生等一齊擊掌稱好。
李香、鄭妥娘、卞玉京、冠白門等幾位先後活珠,唱了《採菱曲》、《子夜歌》、《木蘭詞》、《西江月》等幾支曲子。輪到董小宛,她側耳抱起隨身帶來的玉琵琶,玉指輕,彈了一曲張若虛的《江花月夜》。
董小宛一陣輕攏慢捻,起時猶如“崑山玉碎珠霏撒”落時“猶如青溪細過平沙”行時“猶如月塘風荷滴秋”終時“猶如曲徑雨溼落花”一曲終了,餘韻未止,一洗淤積在眾人心中的鬱壘冰山。
小宛豔麗的姿容、端莊的舉止、清新的談吐和嫻的琴,無不令張天如讚歎不已。驀然間,使他想起一個可以與董小宛璧連珠合的人物來,這人就是被他稱為“一時瑜亮”的復社後起之秀、江南風才子冒疆。
這冒疆、名襄,自號巢民。如皋人,父祖皆為兩榜出身,父是明朝大臣冒嵩少。疆幼有俊才,年十四歲時就與雲間名土董太傅、陳徵君等詩作賦,相互唱和。十六歲時即與當時名張公亮、陳則梁結拜於南京。
冒疆姿儀天出,神清徹膚,盡忠效、重氣節、有才情。與陳定生、方密之、侯朝宗一起,人稱“復社江南四公子”當張天如提出可以與董小宛作天合之配的冒疆時,陳定生、方密之幾個頓時拍桌叫好,大家回憶起他在年前(崇禎十一年)夫子廟聯名憤書《留都防亂公揭》、痛批魏忠賢餘黨阮大成的事來,對冒疆的瞻略、氣魄大大稱讚了一番。
董小宛在與復社人士往中,對冒疆的才華、人品、氣質早有所聞。現在聽到張天如等提及作配之事,頓時雙頰腓紅,更生仰慕之意。張天如當時趁著酒興委託方密之,趁冒疆前來應試之機,從中撮合,以成鸞鳳之喜。
自從媚香樓宴請張天如後,董小宛是花朝剪綵、上已送酒,又先後二次來到媚香樓找李大娘和李香,藉賞紅送禮之名,打聽冒公子來南京的消息。李大娘母女深知小宛的“醉翁之意”也就細細的把冒疆的家世、品、才情,傾其所知的介紹了一番,並將他來南京的子也告訴了董小宛。董小宛一聽更是芳心暗喜,自定今生莫冒疆非屬。
冒疆接到陳定生的書信,三月十二就來到南京,前往蓮花橋陳府住下。二人傾訴了闊別積懷,相商了復社事務。三月十四就和陳定生、方密之等進了試場。三場考畢,已是三月二十四。冒疆試考後,與陳定生、方密之等約定,第二天到李香處小酌。
這天早上,冒疆沐浴更衣後,沿著秦淮河信步向媚香樓走去。一年不見,秦淮兩岸似乎更加繁華熱鬧。冒疆一路上游遊逛逛來到媚香樓,方密之、陳定生早已等候在那裡。李香見客人到齊,隨即擺開席面,為四位公子斟上玉壺冰酒,一是問大家闈場辛苦,二是預祝各位金榜題名。
席間談起元宵節宴請張天如之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董小宛著實讚美討論一番。冒疆說:董小宛真是“豔麗多姿啊!”方密之說:“世間才女,真是多才多藝!”陳定生接著也說:“董小宛談吐不凡,舉止凝重,可謂人見人愛。”他們並把張天如著意撮合之事說開,冒疆也頓生結成連理之心。李香見冒公子出對董小宛的傾慕之情,就當面提出請方密之陪同,前往釣魚巷,以顯慕名相訪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