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無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譯文及註釋譯文其次,須菩提,菩薩既然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於行住坐臥,起心動念時,應當無所住。比如行佈施的時候,應當無所住而行佈施,也就是說,不住相行佈施,比如你正在行佈施的時候,看到一朵美麗的花,頓時心生貪愛,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做住
行佈施;如果看到美麗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卻不因此而失去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
行佈施。比如你正在行佈施的時候,耳朵聽到扣人心絃的音樂;鼻子聞到令人垂涎的香氣;舌頭嚐到可口的滋味;身體碰觸柔細的東西;心裡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導致
失了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住聲、香、味、觸、法行佈施。如果行佈施的時候,音樂固然聽到了;香氣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嚐到了;柔細的
覺固然碰觸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
失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不住聲、香、味、觸、法行佈施。須菩提,菩薩應當像這樣行佈施,不住於相,比如你正在行佈施的時候,以為做了一件令人讚歎的善行,滿心歡喜,所要佈施的對象實在令人同情,大發憐憫之心,而所要佈施他人的東西,心裡卻一時割捨不下,導致你
失了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作住相行佈施;如果你以為做了一件善行心裡固然歡喜,所要佈施的對象固然令人憐憫,而所要佈施他人的
、聲、香、味、觸、法等財施或是法施或是無畏施,心裡固然盤算著,但不因此染著貪愛不捨,而失去本來如如不動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不住相行佈施。為什麼呢?比如你在夢中,拿七寶或身命來佈施他人,而實際上那是夢幻,你
本沒有在做佈施,沒有他人接受你的佈施,也沒有七寶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薩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佈施,無上正等正覺心現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菩薩不住相行佈施,他的福德也是這樣,不可以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
註釋①複次:這是連接前後文的關聯詞,表示“接著說”②無所住:心不執著。
③佈施:梵文“檀那”意譯“布者,普也;施者,散也”以自己的財物、福利施於別人。
④、聲、香、味、觸、法:這是佛教所謂“六塵”也是“八識”中的前“六識”即人的主觀認識功能和作用的六個方面,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
”產生。
⑤四維:指四隅、四角,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裡說“四維、上下”連上前面所說的東、南、西、北四方,就是佛教所謂“十方虛空”概指全部宇宙。
⑥如所教住:照我說的去“住”——降伏己心而修行。
評析本章是講不執著的道理,而妙行,即無住——不滯。佈施而無佈施心,達到這種境界,才有無量福德,才是“無住”的“妙行”和真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