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一百九十五章戰略轉變重回廣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防禦這種作戰形式決不是單純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擊組成的盾牌。⊥,只是防守,怕是過於被動。若是在防禦中也有進攻,就是在總的戰略上實行內線的持久防禦,在戰術上進行外線的戰役或戰鬥…

其實,陳文強並沒有這樣僻的軍事見解,但他基於財政支撐的困難,提出了“自力更生、就地因糧、以戰養戰”而要達到這些目的,革命軍的戰略戰術就必須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卻正是暗合了上面的軍事理論。

當然,從軍事造詣上,吳祿貞比陳文強高出太多,但他經歷的是正統的軍事教育,考慮的主要是如何能取得更大的勝利。換句話說,他對游擊戰是有所涉獵的,但卻更喜歡打正規仗,或是打大仗、硬仗。隨著革命軍實力的迅速擴充,這種思維在不知不覺地佔據主導。

這倒也不能說陳文強就是對的,吳祿貞犯了錯誤,只能說兩人的思想和側重點有差異。陳文強對於打仗,有更多的功利,這也是資金緊張所造成的。同時呢,他對革命成功的迫切希望遠沒有那些革命者強烈。

所以,在他潛意識裡便不會奢望通過一兩場大仗便取得決定的勝利,而是不自覺地把時間放寬,把戰線拉長。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是偶然吧?或者是偶然之中存在著必然吧?陳文強並不能絕對地確定,所以總是覺得時機還不到,還要耐下心來隱忍發展,要使實力更加強悍,要使資金積累得更多。

當陳文強重新啟程,趕到廣州的時候,革命軍也接到了瓊州總參謀部的命令。

“以不少於兩千的部隊轉進滇西、滇西南。與進支隊會合,趁敵空虛光復大片地區,或迫敵分兵再擇機殲滅。爭取在雨季之前穩固據有以保山中心的數縣之地,就地因糧,自力更生…”

“另以陸支隊主力轉進滇黔界地區,在東面形成對昆明或曲靖的威脅。並伺機向黔省發展,或使滇黔通要道有被切斷之虞,迫敵分兵…”

“當面之清軍若南攻,可倚險據堅節節防禦,亦可擾襲不斷削弱其實力,滇南光復區可守可棄,西南戰區參謀部可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總部支援不會斷,但西南戰區要堅決貫徹‘就地因糧,以戰養戰’的原則。積極行動起來,軍政兩大工作要齊頭並進,不可放鬆…”戰略戰術轉變了!聽完傳達,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想法。同時,他們也聽明出了總部面臨的困難,再三強調要自力更生,要就地因糧,要以戰養戰。

“與法人的涉還沒有最後結果。雖然最低的要求是達到的,但即便是法人不物資入。總部要支撐革命軍越來越多的人馬,還是力有未逮。”軍政府政務總長張繼知道得更為詳細,說得也更明白“從兩三千人,到現在的一萬三四千,光靠外部的支援是無論如何難以長久的。現在清軍主力盡在北面。在昆明周邊,滇西、滇西南極為空虛。而且,巡防隊的戰鬥力如何,大家心中更清楚。”

調兩千人馬,再加上已經派出的三支進支隊。三千多人槍足以縱橫滇西南、滇西。敵人若分兵,那正合我們的意思;如果不分兵,那咱們就穩固佔領,收糧收稅,自給自足。還要攻城掠地,利用繳獲來擴充人馬。”總參謀長葛智初得到張繼的示意,便接著說道:“以一隅敵全國,便要有長遠的打算,不可能通過一兩場決戰便打垮清廷。”

“從起事到現在,軍政府的名號是叫出去了,但卻並沒有什麼政府的樣子。”張繼苦笑了一下,說道:“雖然是形勢使然,可咱們也很不重視。從現在開始,從建立滇西、滇西南據地開始,便要象政府那樣去運作。不光要有作戰部隊,還要有維護地方治安的警備軍。縣要有縣政府,鄉要有鄉委會,村要有自治委,把政權牢牢控制住,老百姓才會意識到這天是真變了,才不會把革命軍作匆匆過客。葛參謀長,你公佈總部的任命吧!”葛智初點了點頭,朗聲念道:“滇西軍分區,隸屬西南軍區;司令龍濟光,副司令秋競俠、楊文愷;參謀長宗少華,副參謀長陶雄;轄三個野戰團,一個軍分區警衛營…”

“滇黔桂軍分區,隸屬西南軍區;司令陸榮廷,副司令…”

“西南軍區本部,司令劉永福,副司令…”更加細緻的任命,意味著軍隊大幅擴充後的重新調整,西南戰區在地域上被劃成三塊,但卻不是獨立作戰。王支隊留少部人馬繼續依託十萬大山牽制騷擾清軍,主力則調回本部,加強本部的力量。

而兩個軍分區各領三四千人馬,本部則有五六千之多,以儘量確保作為兩個軍分區聯繫的中間鈕帶,並能繼續對法人形成壓力。大量政務人員則隨軍分配,跟著作戰部隊到各自的活動地區開展工作。

總部命令下達得突然,部隊展開行動也很迅速,蝟集於滇南與清軍對峙的革命軍東分西分,只剩下了本部兩千多人馬。王支隊主力正在奉命轉回,很快便會使本部人馬充實起來。而清軍,卻暫時對革命軍的行動沒有覺察。…歷史證明,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否則,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前提條件,就是人民成為改革的受益者。人民在改革中或得到權力,或得到實惠,只有如此,改革才能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選擇,併為他們所擁護。

而晚清的新政恰恰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又遇到時機不好,庚子年鬧下的鉅額賠款,壓得清廷不過氣來,推行新政所需的大量經費就只能取之於民。

辦什麼事情都要錢哪!以新軍編練為例。如果按編練三十六鎮的計劃估算,這一塊每年的預算就達到五千多萬兩,而當時清廷的財政收入也不過一億兩多一點。

結果呢,除了北洋六鎮按編制完成編練任務外,其它省份大多減少計劃,或者本就是有名無實。而北洋新軍之所以得到朝廷財政支持。主要還是因為他們負有拱衛京師之責,靠著朝廷強制攤派才得以保證經費的。為此,有人抱怨說:“徵天下之餉,練兵一省,如人單護腹心,而聽四肢之屠割,未有不立死者也。”令人驚訝的是,在清王朝控制力益縮減、統治危機加劇的情況下,在二十世紀的前十年。它的財政收入居然還能以每年數千萬兩的速度增長,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當然,羊出在羊身上,為了籌款,清廷只能向下攤派,而那些地方督撫們也叫苦不迭,上面催得緊了,只能層層轉移。向最廣大的老百姓身上榨取。原本為鎮壓太平軍設立的釐卡制度,不但沒有因為戰爭結束而撤銷。反而越徵越多,厘金由此成為清末的大宗歲入之一。

當時,清廷和地方政府在傳統的稅收外,又增加了許多新的稅捐,如糧捐、房捐、新捐、學捐、鋪捐、膏捐、統捐、攤捐等等,這都是以前所沒有的。

由於稅收加重。老百姓苦不堪言。當時因為推行新政、增加攤派而引發的民變事件愈來愈多,民眾對朝廷和官府的不滿情緒也越來越高漲,如各地毀釐卡、搶米風、衝擊新設立的警局甚至搗毀新學堂。

用民怨沸騰來形容清末的最後幾年,也許有些過分,但廣大民眾對這個威權逐漸減弱的朝廷確實是喪失了情。如果有人要去推倒這棵腐朽的大樹。他們是樂見其成,甚至是會上前助一臂之力的。

這也就是革命軍,乃至同盟會發動起義能夠應者雲集、迅速擴充的原因所在。雖然不排除會黨的作用,也不排除參與的民眾有趁火打劫、湊湊熱鬧的心理,但對官府的長期不滿,需要一個渲洩的渠道,也是主要的原因。

通俗一些來講,就是長期受壓制的邊緣群體有翻身的願望,有鬥爭的訴求,卻沒有管治的能力與妥協的神。而當社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動盪時,騷亂便可一觸即發。就好比是,舞臺已經搭好,只等著機緣巧合的人登場而已。

而復興會和同盟會的革命黨則是要粉墨登場,在歷史的舞臺上表演的人。顯然,復興會的行頭更光鮮,唱唸作打更是樣樣通,表演得更好,得到的掌聲更多。

對此,陳文強是有切身體會的。到達廣州,他首先便來到粵漢鐵路廣東分公司,查看工程進度,召集董事會議。雖然他在外期間,電報聯繫也沒有間斷,但還缺乏更細緻的瞭解。

令陳文強到欣的是,粵漢鐵路廣東段的修築還是比較正常,工程進度並沒有受到廣西戰亂的太大影響。從與各董事的隨意談中,陳文強知道他們還是有疑慮的,但革命軍的紀律和行動,以及復興會喉舌的宣傳,還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反,對於最近的黃岡和七女湖起義,大家的評價不高,甚至對官兵能夠平息暴亂而到高興。

仔細想想也很正常,粵路“全系商股”這些大股東、董事全是大商人,他們或許會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經宣傳勵而參加一些比較烈的抵制行動。但畢竟有身家,對社會動亂是恐懼的。而同盟會發動會黨、綠林舉行起義,商界可能對革命黨人雖有一定同情,但無不懼怕會黨、綠林,更不會同這些擾亂秩序的群體建立聯絡。

現在,粵路由省城北向到琶江口,因為是築路條件較好的地段,所以,這一段的八十五公里已經修築完成。也就是說,全長二百多公里的粵漢鐵路廣東段幾乎已經修完了三分之一還多。

從整個粵漢鐵路的設計和修築來看,廣東段、湖北段,甚至是湖南段的大部都不是難度很大,而最困難的應該是中段,就是株州至韶關這四百多公里。穿山越嶺,展長過多、升高太大、隧道又多,令人頭痛。

“資金的籌集很令人欣呀!”陳文強暫時還要等待韶株段的最後勘測、設計結果,而廣州分公司的籌款數量確實令他鬆了一口氣。

廣東商人、百姓踴躍附股,已經籌集到修路資金的半數,正擬開第二期募股。原因呢,很簡單,獲利的希望源自於工程進度的不斷刷新。廣東商界對修築粵路則既有愛國熱情,也有籌集路款的實力與能力。

之前廣東鐵路公司所欠缺的是如何管理這樣一個大公司,如何聘請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如何協調管理層和股東關係,如何組織管理施工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基本上都被陳文強給解決了,可以說,修築鐵路的困難已經所剩不多。至於工程技術上的問題,自然有專業人員去處理,股東只要坐等收益就行了。可這收益的希望,現在看來是越來越大,越為越近了。

“資金不是大問題,只要鐵路大有修成之希望,廣東商民必踴躍附股,瞬集巨矣。”董事黃景棠行事比較進,但卻是與廣東的鐵路事業大有關係的人物,其父在汕鐵路便有投資,對於陳文強的樂觀,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只恐官府朝令夕改,時局動盪不安,股金頓成泡影啊!”

“黃兄有何高見?”陳文強覺得黃景棠話裡有話,方才從有關鐵路的資料中掙出頭緒,用心地審視、探悉。

“是這樣…”黃景棠既是鐵路公司董事,又是廣州商會的坐辦即辦理商會內部事務的負責人。他起初很積極協助正副會長主持會務,但後來覺得總商會被一些思想守舊的大紳商把持,依附官府權勢,忽視商界利益,從中謀私利。因此,他便想獨樹一幟,自己廣泛聯繫一些具有學識、有新思想、辦事公正的商人,重新組織成立一個《粵商自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