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一六二章魔教餘孽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六二章魔教餘孽王正英推辭了好久,才勉強的把柳月娘拿出的幾張銀票收了下來,其實心中的高興,難以形容。

他準備領著齊夫人等一行人,往蘇州衙門而去,剛一邁出大門,竟發現烈當空,自己疏忽了一件大事。

他敲了下腦袋,忖道:“我怎麼忘了這幾位女眷呢?應該早點派人僱幾頂轎子才對。”往年這個時候,蘇州幾乎每天午後都得下陣雨,籠罩在煙雨濛濛中的蘇州,另有一番美景。雨後不但消除了盛夏的暑氣,並且街道更加潔淨,空氣更加清新。

可是今年入夏以來,就罕得下雨,就王正英的記憶所及,這大半個月來,連一滴雨都沒有落過,以致走在街上,暑氣襲人,炙熱難當。

王正英暗暗責備自己的疏忽,正想要請柳月娘等暫留樓中,然後再派人到街上去僱轎,已見到一名年輕的差人從巷口奔了過來,朝他躬身行了個禮,道:“稟告大人,轎子已經僱好了,馬上就到。”王正英一愣之下,隨即心中大喜,認出那個差人叫呂通,當差還不到一年,屬於羅三泰的麾下,往都隨羅捕頭辦案,這回臨時把他點召過來,跟在自己身邊,沒料到他竟如此機靈,看到有三位女眷,一出易牙居便奔去僱轎子了。

堡正英嘴角含笑,問道:“你叫呂通,是吧?”呂通恭謹地應道:“稟告大人,屬下正是呂通,大人還有什麼吩咐?”王正英讚賞地打量了他一下,問道:“你僱了幾頂轎於?”呂通道:“稟告大人,四頂。”王正英問道:“這裡只有三位女眷,為何要四頂轎子?”呂通道:“稟告大人,另外一頂是替大人準備的。”王正英臉一沉道:“混帳,你什麼時候看到我坐轎子了?多出一頂給退回去!”呂通道:“稟告大人,以大人之龍馬神,實在不必坐轎,不過小人心想,多以來,大人公忠體國,夙夜不眠的辦案,勞心勞力,費盡心智,理該好好的休息才對,故此…”王正英揮了下手,道:“好了,你不必說下去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他臉一整,道:“呂通,我們身為官家的差人,受朝廷恩典,拿朝廷的俸祿,理該忠心耿耿,奉獻心力替朝廷辦事,辛苦一點又算得了什麼?豈可好逸惡勞,效法那些劣紳士豪一般,動不動出入第轎?今天就算了,下回不可以,知道嗎?”呂通一臉惶恐之,躬身應道:“大人教訓得極是,屬下謹記在心,絕不敢忘!”這時四頂大轎已抬了進來,王正英一看,發現並不是兩人抬的小轎,而是四人抬的大轎,不住心裡高興,忖道:“呂通這廝,聰明伶俐,找個機會該提拔提拔他。”四頂大轎在巷子裡掉了個頭,就停在易牙居前,王正英揮了下手,道:“呂通,你入列吧。”看到呂通入列之後,他轉過身來,滿臉堆笑的躬身道:“夫人,請上轎!”柳月娘含笑點了點頭,在柳桂花和程嬋娟的攙扶之下,進入轎中,王正英直到程嬋娟和柳桂花二女都上了大轎之後,才開口道:“呂通,你帶著他們在前面開道,我們回衙門去。”呂通神抖擻的應了聲,領著那二十多名差人到了轎前,等到王正英進了第一頂大轎之後,便發出口令,領著那些官差往前行去。

而隨同柳月娘從太湖而來的那些湖勇,則在副寨主的統率之下,隨在四頂大轎之後,緩緩而去。

這些人連同那個官差都在易牙居喝了不少酒,個個滿臉通紅,一出巷口,不但引起那些守衛的雜役巡丁們側目相視,連路人都紛紛走避。

大轎剛走不久,五頂小轎已沿著街邊抬了過來,每頂轎子除了前後兩名體格魁梧的轎伕之外,轎前尚有一個濃裝豔裹,身穿花裙,手持蒲扇的大腳中年婦人扶著轎槓,揮著蒲扇隨行。

這五頂小轎一到巷口,馬上被守在那兒的巡丁們攔了下來。

那個不久前才捱了薛義兩巴掌的領頭巡丁,臉上的腫脹仍未消除,卻神氣活現的走到第一頂小轎邊,打量了一下那個隨轎的中年婦人,問道:“你們是幹什麼的?這條巷子已經封住,任何人不得出入,知道嗎?”那個中年婦人滿臉堆笑,道:“敬稟官差大人,這五項小轎裡坐的都是花滿樓裡的姑娘,她們是要到易牙居去出堂會的。”花滿樓也是蘇州有名的青樓,樓裡的姑娘有七八十人,雖然遠遠不及天香樓,卻也排名在蘇州十大青樓之內。

那個領頭的丁勇來自鄉下農家,從沒聽過花滿樓,愣了下,側首問道:“劉三,花滿樓是個什麼地方?”有幾名逛過花街,上過院的丁勇,一聽此言,不住鬨然大笑,其中一人道:“花滿樓是蘇州城裡有名的院,你都不知道?”那個領頭的丁勇狠狠瞪了同伴一眼,罵道:“姓佟的,閉上你的鳥嘴,老子又沒問你,你多什麼嘴?”那姓佟的丁勇縮了下頭,退到了劉三的身後,不再多言。

那個領頭的丁勇餘怒未消,叱道:“我關興旺嫖姑娘的時候,你姓佟的還不知道在哪裡呢。只不過老子喜歡揚州姑娘,不喜歡蘇州的院而已。”那隨轎而來的中年婦人扭著細走到關興旺面前,彎了彎,算是行了個禮,道:“官差大人,揚州的姑娘雖然纏足的多,三寸金蓮固然可愛,但是我們蘇州的姑娘玉足纖纖,也並不遜,你怎麼不光顧呢?”女子纏足的風氣,源自何時,說法不一。

比較可靠的則是源自於五代十國時的南唐李後主時,當時有宮嬪育娘常以錦纏裹雙腳,屈作新月形狀。

育娘於舞技,嬌小白皙,骨柔軟,雙足纖細,婀娜多姿,凌波迴旋之際,飄飄如仙,後主驚才絕豔,為之醉心不已。

育娘便是蘇州人,她的雙足纖小,細如玉,處處皆可翩然起舞。

李後主曾鑄一寬長、高度皆六尺的盤形金蓮,在上面綴以珍寶,塗上五彩,四周拉上錦幔,垂下纓絡,供育娘以纏足,舞於金蓮之中。

南唐亡於宋,入宋之後,閨秀名媛爭相仿效她的纏足行徑,逐漸形成一種風氣。

不過這都是種暫時的現象,也都僅傳在官家富紳的內眷之間,一般民間女子,纏足的仍是少數。

相傳大明皇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馬皇后,便是一雙大腳,民間傳說,她的大腳長有一尺二寸,踏穩了一十二省的山河,不過明朝共有十三省,故此常有一省會惹來天災、兵刀之禍,極難平靜。

有一年,在上元燈節之際、明太祖和劉伯溫微服出遊,見到京城中某處商號前高懸彩燈,上貼燈謎無雙,引來不少遊人觀賞和猜謎。

這些燈謎都是圖文並茂,不過其中有一則完全只有圖畫,而無文字的燈謎,頗為引人注意,那則謎面給的是一個大腳婦人,懷中抱了個西瓜,神情滑稽,維妙維肖。

朱元璋想了好久,都不明其意,以此詢問劉伯溫,結果劉伯溫說,此謎的謎底是影“淮西大腳婦人。”由於馬皇后是淮西人士,又是天下聞名的大腳,朱元璋認為該名商人以燈謎諷刺馬皇后,返宮之後,派兵將出謎題的人和商家一起捕來下獄,結果還是被皇后制止,表示元宵之夜;金吾不,君民同樂,不必為此小事而貽笑天下臣民。

馬皇后的賢德,天下聞名,於是纏足這風大斂,官紳之家也不再讓女兒纏足。

筆此在大明皇朝的早期,真正裹小腳的女子並不很多,北方女子可能比較多一點,至於南方佳麗則十之八九都是天足。

大明中葉之後,正德年間,江南女子纏足的頂多不過三成,一般民間女子都是保持著天足,以自然為美。

而這些纏足的女子,大部份是官宦家裡的閨秀名媛,其他一部份則是青樓女子。

至於江湖人士,武林世家的女兒,則為了練功所需,絕不纏足,冬天穿襪套棉鞋,夏天穿布鞋或小蠻靴,尤其是練腿功的武林女俠,更是不可纏足,並且在靴尖還要鑲鐵,才能增加蹴踢的威力。

筆此纏足之風,是從明代中葉之後,才漸漸盛行,尤其是到了滿清入關之後,更成為風尚,女人的腳越纏越小,形成所謂的“三寸金蓮”不過這也僅限於城市,鄉間婦女仍是天足。

這些纏足的閏閣千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走路時尚需女僕婢女攙扶,形同殘廢,實在不知美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