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四還得說說全套出版與前四部修訂的相關事宜。
首先,《大秦帝國》陸續出版發行以來,遇到的讀者質詢與專業非專業的評論多多。對所有這些評論、褒揚、質詢、批評,我都衷心地表示真誠的謝。人,生也有涯,知也無涯。面對我們民族的文明聖地,我無疑是極其“有涯”的。
我,恩於那個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偉大的原生文明時代。
我,恩於所有能夠關注與批評《大秦帝國》的讀者朋友與專家師長。
本次全套十一卷出版,其中的第五、第六兩部,是尚未出版印行的新書;前四部八卷,則是已經發行幾年以上的。本次出版全套,並非已完部分與印行部分的簡單合成,而是前四部修訂本與最後兩部新書的完整推出。就實際而言,六部十一卷是一套完整的新書。
本次前四部修訂,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分別具體說明。
關於個別歷史人物的錯位。
讀者質詢的人物錯位,主要在前三部的幾個人物:第一部的荀子墨子,第二部的戰國四大公子,第三部的廉頗。除了老墨子是涉嫌太晚,其餘人物都是出現太早。這次我做了不同修訂,大體是四種處置方式:其一,甄別史料,依據學說傳承確定重大政治人物之間的關係。這一問題主要是商鞅師承何人?一種史料雲:商鞅老師是屍佼,又云是學生。然則,傳世的《屍子》全書,除了提出一個“宇宙”詞屬創新之外,其政治理念全然是王道主張,與商鞅的純正法家體系風馬牛不相及。也就是說,屍子為商鞅老師,或為商鞅學生,皆無依據,皆不相宜。鑑別之下,此說可能為當時或後世之坊間傳聞,不足信。故此,第一部商鞅故事屍子這個人物沒有出現。在第五部魏國滅亡的進展中,有屍子後裔的故事,體現了我的鑑別與推論。
其二,錯位人物置換,而思想留存。小說第一部有荀子與孟子的人善惡論戰。這次,荀子被置換了,論戰保留了。畢竟,荀子之前的戰國社會是醞釀產生惡論的基礎,不可能沒有人涉及。
其三,修改人物出場年齡與關係,而不做人物改變。一是第三部中的廉頗,不再一出場便是老將,但廉頗的出場時間並沒有改變。二是第二部中的戰國四大公子,相對理順了其與周圍人物的關係,但四大公子仍然是第二部的風雲人物。在這裡,我選擇了歷史神的真實,割捨了對散漫史實的刻板追求。
其四,對生卒年代模糊的人物不做變動,老墨子與墨家仍然在第一部體現。墨家以“兼愛”為基礎理念的抗暴神,是中國文明史最光輝的篇章之一。以墨家理念審視戰國變法,既是藝術典型化的需要,也是歷史哲學的需要,更是文明史價值審視的需要。僅僅以墨子“可能”死在此前(墨子生卒年代不詳)的可能考據,而犧牲其在藝術作品中再現的權利,是不可取的。
關於“有沒有”的問題。
以歷史小說形式展現原生文明時代,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是各種各樣的“有沒有”小麥有沒有?饅頭有沒有?包子有沒有?鍋盔有沒有?筆有沒有?綿布(絲綿)有沒有?麻布有沒有?棉布(棉花)有沒有?鋪有沒有?桌子椅子有沒有?長劍有沒有?長兵器有沒有?地圖有沒有?戰船有沒有?大蒜有沒有?小蒜有沒有?大蔥有沒有?石碑有沒有?果酒有沒有?白酒有沒有?苜蓿有沒有?馬鐙有沒有?女子冠禮有沒有?某個成語有沒有?某個詞有沒有?某種藥材有沒有?某種禮儀有沒有?某種蔬菜有沒有?某條河有沒有?圍棋黑白先後規則有沒有?民眾自由歡呼萬歲有沒有?等等等等,問題隨時隨地都可能面撲來。舉凡常物事,幾乎都牽涉“有沒有”問題。寫其後時代,當然也有此類問題,但一定是少了許多。
就實說,事物之有沒有,尚算相對簡單。其中最繁難者,是語言中的詞彙詞。先秦語言,是我們民族語言的基。幾乎十之七八的基本語彙,都在那個時代創造了出來。然則,隨著漫漫歷史,國人反倒陌生了諸多基本語彙的起源,對《大秦帝國》使用的諸多原生語彙,反倒生出一種質疑。譬如奴隸、人民、群眾、和平、小康、國家、制度、革命、法官、法律、執一、介紹、身體、不二、大爭、秋、戰國,等等等等,都是那時的語彙。
於是,從第四部開始,我對有可能“涉嫌”的主要詞與事物出典,皆作了註解,或借人物之口說明源。在本次修訂中,我對讀者們通過各種途徑所砸來的“磚頭”都以是否果真有據做出了相對合理的處置。雖然如此,仍然可能有尚未發現的錯誤,我仍然期待著種種糾錯批評。
關於個別歷史事件的有無問題。
《大秦帝國》中,重大的歷史事件全部是真實的。只有第一部中的六國會盟分秦,是依據歷史邏輯推定的。戰國時代的山東六國會盟多多。倡明分秦宗旨的會盟,確實沒有史料記載。然則“六國卑秦,不與會盟,醜莫大焉”是秦孝公的刻骨銘心的仇恨。將秦國排除在外的六國會盟,能說一定不會有分割秦國的預謀?是以,六國會盟分秦不是全然的虛構,本次修訂中也沒有取締這一引子事件。
歷史文學作品,某種意義上如同推理破案,某種意義上又如化石復原。史料所呈現出來的,是既定的結局,是已經塵封且夾雜著諸多“破壞”的作案現場,是已經風乾了的種種骨骼。歷史小說的使命,是復活歷史的腳步,是復原人物的血。為此,就要依據被史料記錄下來的種種結局,依據被風乾的種種骨骼,推演出活化的歷史。活化是什麼?就是在邏輯推定的基礎上剔出其滲透異物,修補其曾經遭受的破壞,彌補其聯結斷點,復活其被風乾的血。譬如,秦始皇沒有皇后,秦二世也沒有皇后,這是兩千餘年帝制中的唯一現象。為什麼?背後的歷史邏輯是什麼?隱藏著什麼樣的衝突與事件?這些,是歷史家無法完成的。在發現確證的史料之前,歷史學家可以不理睬這個為什麼,而只相信這個結論。而歷史小說不能,既然有這個重大的“現場遺存”就必須推演出其聯結斷點,復活導致這一“遺存”的種種過程,否則不是歷史小說。其中,推定事件是必然的。推定得如何,則既有作者的歷史想象力,又必須有歷史邏輯的基。
努力地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真實,我是自覺的,也是問心無愧的。
面對那樣一個神聖的時代,我有義務仔細甄別,我沒有權利肆意虛構。
我追求歷史神的真實,也追求歷史事實的基本真實。
肆意虛構,是對那個偉大時代的褻瀆,是對我們文明聖地的褻瀆。
五最後,再說說兩件相關事宜。
關於1996年的前三部文學劇本出版事。
1990年開始,我進入對《大秦帝國》的寫作醞釀。當時深電視歷史正劇對民眾的普遍影響,遂決意先以電視劇的藝術形式喚起社會對中國原生文明的關注。1993年秋,我開始進入文學劇本的寫作,於1997年秋完成了一百三十六集文學劇本的寫作,大體計約三百餘萬字。期間,1996年初,人民報出版社擬議將已經成型的前三部文學劇本出版,我也贊同。由於種種原因,當年出版的作品形式不盡如人意。出版社與我,皆未達預期,一致贊同不再印行,並停止此後改編。
2001年曆史小說開始出版之後,多有讀者誤將1996年版的劇本改編出版物,等同於歷史小說《大秦帝國》。雖然,我在網上已經作了說明,然誤解依然常被提出。故此,在《大秦帝國》歷史小說全六部十一卷完成之際,我對此事再度作以說明。同時,我申明:此後,我將不再以任何形式出版原先的文學劇本。
《馬背諸侯》不再附於本版《大秦帝國》之後。
第一部序言中,我曾申明作為早秦歷史展現的《馬背諸侯》附於全書之後。
然則,隨著寫作與研究的進展,我對整個秦文明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深原先計劃的一個二十餘萬字的小長篇不可能肩負如此重任。這也是我開首說《大秦帝國》是主體部分告結,而不是全部告結的原因。1998年,我已經寫出了《馬背諸侯》的事件大綱並十餘萬字的初稿。後來,因全力以赴於主體工程,《馬背諸侯》暫時擱置了。若等待其完成,再將《大秦帝國》完整推出,時實在太久。
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寫完帝國六部之後,我深早秦歷史隱藏著包括中國早期文明史與早期民族史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與基本問題,其豐厚程度遠非一個小長篇所能包容。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早秦部族是與大禹夏部族共同治水的遠古功勳部族,在華夏文明的創造中起到了至為重要的奠基作用。如何展現洪水時代具有神話史詩特質的偉大歷史,如何展現大禹大費大業幾位無與倫比的英雄人物,如何展現秦部族在此後夏商周三代的傳奇沉浮及再度崛起,絕非“趕活”心態所能寫好的。
反覆思忖,只有此後稍作息,再獨立成篇了。
為此,我得向列位看官真誠地致以歉意,只能以此後依舊不失底氣的作品,來報答看官們對原生文明時代的關注。
六中國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無極世界。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無極世界。
探索中國文明的歷史足跡,同樣是一個無極世界。
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對多年殷殷期待後續兩部與全套推出的讀者們,表示由衷的敬意與謝。
恩於我們這個求變圖存重塑華夏新文明的偉大時代。
恩於曾經幫助過我的每一個師長、朋友與家人。
公元2008年·南海積微坊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