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死喪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惟智者能調,達人自玉。問人病曰貴體違和,自謂疾曰偶沾微恙。罹病者,甚為造化小兒所苦;患病者,豈是實沈臺駘為災。病不可療,曰膏肓;平安無事,曰無恙。
采薪之憂,謙言抱病;河魚之患,系是腹疾。可以勿藥,喜其病安;厥疾勿瘳,言其病篤。瘧不病君子,病君子正為瘧耳;卜所以決疑,既不疑復何卜哉?謝安夢雞而疾不起,因太歲之在酉;楚王蛭而疾乃痊,因厚德之及人。將屬纊,將易簣,皆言人之將死;作古人,登鬼籙,皆言人之已亡。親死則丁憂,居喪則讀《禮》。
在謂之屍,在棺謂之柩。報孝書曰訃,孝子曰唁。往吊曰匍匐,廬墓倚廬。寢苫枕塊,哀父母之在土;節哀順變,勸孝子之惜身。男子死曰壽終正寢,女人死曰壽終內寢。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土人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殤。
自謙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自言父死曰失怙,母死曰失恃,父母俱死曰失怙恃。父死何謂考,考者成也,已成事業也;母死何謂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百內曰泣血,百外曰稽顙。期年曰小祥,兩期曰大祥。不緝曰斬衰,緝之曰齊衰,論喪之有輕重;九月為大功,五月為小功,言服之有等倫。
三月之服曰緦麻,三年將滿曰禫禮。孫承祖服,嫡孫杖期;長子已死,嫡孫承重。死者之器曰明器,待以神明之道;孝子之枚曰哀杖,為扶哀痛之軀。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內,故杖取乎桐。以財物助喪家,謂之賻;以車馬助喪家,謂之賵;以衣殮死者之身,謂之禭;以玉實死者之口,謂之琀。
送喪曰執紼,出柩曰駕輀。吉地曰牛眠地,築墳曰馬鬣封。墓前石人,原名翁仲;柩前功布,今銘旌。輓歌始於田橫,墓誌創於傅奕。生墳曰壽藏,死墓曰佳城。墳曰夜臺,壙曰窀穸。已葬曰瘞玉,致祭曰束芻。祭曰禴,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飲杯棬而抱痛,母之口澤如存;讀父書以增傷,父之手澤未泯。子羔悲親而泣血,子夏哭子而喪明。王裒哀父之死,門人因廢《蓼莪》詩;王修哭母之亡,鄰里遂停桑柘杜。樹靜而風不息,子養而親不在。皋魚增,與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存,曾子興思。故為人子者,當思木本水源,須重慎終追遠。
譯文及註釋譯文福壽康寧是人人所期望的,死亡疾病也是人們所不可避免的。
只有聰明的人才會調養自己,通情達理的人才會珍愛自己。詢問別人的病情,說是“貴體違和”;自己有病自謙為“偶沾微恙”遭疾病困擾就說生病的人深受造化小兒的折磨;患了疾病說難道是實沈、臺駘作怪?病已經很嚴重了,叫做“病入膏肓”表示不會好了。安人不必吃藥了,平安無事稱為“無恙”患病臥,說是有不能採薪的憂慮;“河魚之患”是指得了腹瀉。
可以不用吃藥,為病將痊癒而高興,疾病不容易好就說病得很重。傳說瘧疾不敢侵犯君子,既然君子得了瘧疾,那就是它在作“瘧”;占卜是為了解決疑惑的事,既然沒有疑問又何必占卜呢?
謝安病中,夢行路十六里遇雞而停止,悟到自己雞年將會重病不起;楚惠王待人有厚德,雖然吃了蛭而生病,但不久便痊癒了。
“將屬纊”、“將易簀”都是人將死亡的意思。
“作古人”和“登鬼籙”都是指人已經死亡了。
父母親去世稱為“丁憂”居喪時應當讀禮。人死後停於靈稱為“屍”已盛入棺材叫做“柩”到親友家去報喪叫做“訃”到喪家去安孝子叫做“唁”去喪家弔唁叫做“匍匐”建在墓旁守墓的屋子稱為“倚廬”
“寢苫枕塊”是說孝子在靈堂旁睡草蓆、枕土塊,以哀悼父母。
“節哀順變”是弔唁者勸喪家節制哀思、順應變故、愛惜身體。
古時男子將死就把他停臥在正屋,死後稱為“壽終正寢”;女子將死則安置在內室,死後稱為“壽終內寢”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人死叫“不祿”百姓死叫“死”未成年人死叫“殤”不同身份的人去世,自然有不同的稱呼。
父親死了自己謙稱“孤子”母親死了自謙為“哀子”父母俱亡自稱為“孤哀子”;自言父親去世說“失怙”母親去世說“失恃”父母皆不在則說“失怙恃”稱呼已去世的父親為“考”因為“考”有“成就”的意思,取父親創業有成之義;稱呼已去世的母親為“妣”因為“妣”通“媲”是說母親能媲美父親的德行事業。
父母去世後百之內的哭泣叫“泣血”百之外居喪者答謝賓客的跪拜禮節稱“稽顙”父母去世的週年祭禮叫做“小祥”兩週年的祭禮稱為“大祥”用麻布做孝服且不縫邊的謂之“斬衰”用麻布做孝服且縫邊的叫做“齊衰”這是表示喪禮有輕重的等級。
服喪九個月所穿的喪服叫“大功”五個月的喪服叫“小功”親疏不同所穿喪服及喪期也有不同。
穿用細麻布做的喪服服期三個月叫“緦麻”;服喪滿三年要舉行除喪服的禮節叫“禫禮”孫子為祖父母服喪,嫡孫執杖,服一年期;長子已死,嫡長孫要承受喪祭和宗廟的重任,服喪三年。
死者隨葬的器物叫做“明器”因為要用對待神明的辦法來對待死人;孝子所執之杖稱為“哀杖”為的是要扶持因喪親而哀痛衰弱的身體。
父親的節在外,所以父死哀杖用竹子製作;母親的節在內,所以母親死哀杖用桐木製作。
送財物給喪家叫做“賻”以車馬幫助喪家辦喪事稱為“賵”將衣服送給死者謂之“襚”;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叫做“琀”送葬時牽引靈柩叫“執紼”;出柩叫做“駕輀”吉祥的葬地名為“牛眠地”;封土築成的墳墓叫做“馬鬣封”墳前所立的石像原名為“翁仲”;喪葬時靈柩前豎的旗幡叫做“銘旌”
“輓歌”是對死人的哀悼,始於漢初田橫之去世。墳前的墓誌記載死者的生平事略,由唐代傅奕始創。
生前預建的墳墓叫做“壽藏”;死後才挖的墳墓叫做“佳城”墳墓又稱“夜臺”墓又名“窀穸”死者已埋葬叫安瘞玉樹,到墳前祭奠叫一束生芻。天子諸侯宗廟之祭,四時名稱不同,祭名“禴”、夏祭稱“禘”、秋祭叫“嘗”、冬祭謂“烝”拿著杯子喝水時不悲從中來,因為母親的氣息還留在杯子上;讀父親遺留下的書籍更增添憂傷,因為書中滿是父親的墨跡手印。
子羔悲悼逝去的雙親而泣血,子夏痛失愛子而哭瞎了眼睛。
王裒父親死後,每當他讀到《蓼莪》詩中的句子時,都要痛哭涕,學生們不忍便不再去讀這一首詩。王修母親死於社,次年社王修思母極為悲哀,鄰里為之悽然便停止了這個祭祀。
樹想靜止而風並不停息,兒子想奉養父母而雙親則已謝世,皋魚為此悲傷不已;與其父母死後殺牛到墳前祭奠,不如當他們健在時以雞豬之盡心奉養,這是曾子讀喪禮時的想。
所以為人子女的,應當想到木有本,水有源,不要忘記父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必須慎重地按照禮儀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恭敬地祭祀自己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