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274章烽煙北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諸位卿家,如此這般大敗卻是為何?”

“契丹人狡詐,我軍孤軍深入,貪功之下誤中遼人計,才有今之慘敗。前番時候若是再謹慎一些,再將後軍靠前…”張方平還在詳細講述認真總結前線失敗的原因、。

眾人皆是知曉神宗皇帝的脾氣秉,確是個好大喜功的,萬般事情盡是帶了剛愎自用的做派,確是不願由人所說。

古往今來,皇帝君王莫不如此,便是做了幾許聽言納諫的明君模樣,心底亦是自認高明。況且前方大敗,東路軍戰死三成餘者盡降,實在是莫大恥辱,如何叫一心收復北地的神宗皇帝能夠按捺的住?

張方平愈言,神宗皇帝面愈發的難看“住嘴!”終於猛的一拍書案霍地起身。

眾人聞得皇帝雷霆霹靂一般的怒吼,亦是惶恐畏懼,齊齊的低頭,俱是不再言語。

想是神宗皇帝本人也意識道如此這般的打法雷霆實在不是個有道明君應有的模樣,稍稍的平復一下心神,強行剋制心頭怒火:“罷了,前線之局面已是如此,朕也不想再聽諸位卿家細說。當今之計便是尋個補救的方略出來,以挽回當前不利局面…”那個時候的冷兵器人海戰法和現代戰爭有極大的分別,在普通的戰鬥中,人員傷亡達到三成而部隊還沒有崩潰的話,實在算的上是鋼鐵的軍紀了。兩軍相爭在許多時候並非是要徹底殲滅對方,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冷兵器時代,全殲敵人有生力量基本是不能做到的事情。

面對面的短兵相接才是真正的戰鬥,最是血腥殘酷,考校地便是戰鬥雙方心裡的承受能力,只要一方承受不住血腥的殺戮,那麼勝負就已經分出。這種戰法延續了幾千年。直到蒙古人的輕騎兵出現,開始以閃電一般的速度衝擊步兵時候,將敵人的隊形衝散才轉變為戰鬥的關鍵。而歐洲保留古典原始地人海對憾戰術更是持久,到了熱兵器出現以後還沿用了一百來年,所以在抵抗蒙古騎兵方面,人高馬大的歐洲人比漢人要差了整整一個檔次!

耶律洪基深知戰鬥的髓之所在,並不是十分的在意能夠給宋軍造成多大的殺傷。關鍵是動搖宋軍地信心。在接到耶律玉容“蛇盤古燒藤甲,上方谷困司馬”的情報之後,明的耶律洪基立刻明白了女兒的心思,毫不猶豫的生搬硬套《三國傳》地智謀橋段,模仿了諸葛臥龍的模樣接連敗退。甚至不惜拋棄城池自重以驕宋軍。

進展順利的大宋軍接連大勝,士氣空前,接到朝廷渡河地旨意之後愈發勇武,便是軍中將校亦生出打過黃河的豪邁,本就想不到耶律洪基已經在前面布好全套置妥了陷阱。單等宋軍前來。

忽然發現中了契丹人的埋伏,原本士氣高漲的宋軍登時便來個超級逆轉,立即慌亂。場面一度無法收拾。

耶律洪基在自己選好的地點和時間,以自己構思好的戰法突然出現,有是打的包圍型伏擊戰,自然是以逸待勞輕易的瓦解一路高歌猛進地宋軍。

宋軍甚至沒有經過十分烈的抵抗便投降遼軍,要不是契丹人惱怒近來接連的退卻,因而殺死許多戰俘,只怕耶律洪基抓的俘虜還要多。

猶豫心的準備,遼人甚至沒有付出多麼高昂地代價就將大宋北伐的東路軍徹底瓦解。

大宋號稱幾十萬人馬在這麼短地時候便三去其一。可算是達到了耶律洪基個人軍事成就上的巔峰。也幾度的膨脹了契丹人的野心,如今失去整個側翼的宋軍已經呈現敗相,徹底解決大宋的武裝力量所欠缺的不過是時間和具體的手法而已!

此時此刻的耶律洪基已經徹底放棄了原來以打促談的保守戰法,直接將隊伍全面鋪開,命投降的宋軍為先導。挾雷霆之勢直撲河北兩路!

通過軍事上的壓力迫使宋人做出讓步的想法太過保守,契丹人深知自己還可以得到更多的東西。而且可以更加直接的取得,那就是…戰爭!

無論局面如何的有利,前景如何的美好,耶律洪就此等樣人也不會失心竅,立即派人聯絡西夏,許以萬千好處諾以百般厲害,不求聯合西夏共同瓜分黃河以北,但求西夏保持中立契丹人就已經滿足。

雖然手下的將領一再的叫囂要徹底的滅亡大宋,耶律洪基很是不以為然,如今的遼國還模樣滅亡宋人的實力,做多能夠重現當年契丹國(那時候還不叫遼)的雄風,再次佔領汴梁換取大的實惠,然後撤出;或者迫宋人承認契丹的宗主地位,相對而言,還是前者的可能更大!

當然局勢也有逆轉的可能,那便是宋廷啟用李二!

一想到李二那天雷地火的威力,一想到李二所書寫的《三國傳》,雄才大略如耶律洪基者亦是不寒而慄:自己最為輝煌的東線戰役所用之方略還是完全抄襲李二書中計策,若是那李二統兵而,就算是不用那天雷地火的霹靂雷霆,光是智謀韜略耶律洪基便自認非是李二之敵手。

那李二諱深如海,所書的《三國傳》已經是兵家大成,足夠任何將帥學習一生。自己生搬硬套之下便是如此輝煌,也不曉得李二還有多少戰法不曾書出,但凡李二有一丁點兒的變化,耶律洪就也只有聞風而遁避而遠之!

正因為耶律洪就已經充分認識到李二那《三國傳》所包含的髓,所以對李二是足夠的重視,李二也成為契丹人南下唯一的忌憚。然那李二又是招惹不得,耶律洪基已經傳下密令,不惜一切代價的阻止李二走上戰場!

不惜一切代價!

宋廷之中何嘗不知李二的重要?

王安禮看眾人不語,思索半晌終於出班:“北方戰事已經是糜爛,難有挽救餘地,西線人馬萬不敢調。福建、兩淮、及南方諸路軍馬鞭長莫及…”

“何以為計?何以為計?朕問的是安定局面之策…”神宗皇帝聽得王安禮再一次的說起糜爛的局面。而不是再找解決地辦法,心頭不由惱怒,紅嘟嘟的上了臉面,急吼吼的高聲喊叫,一張豬子臉拉的更長,再也剋制不住怒火:“當今局面難道還要你來號之與朕的麼?有計無計?無計速退…”被神宗皇帝如此訓斥,王安禮臉面頗為不擱。….由於大宋制度比較開明,到並不是如何擔心官家會治罪。不過面子上終究是不好看的,王安禮也不和官家客套,再不繞彎子,直接說道:“調集兵馬已是不及。當今之計唯有請得忠公出戰,方可挽救。”

“臣附議!”

“臣亦附議!”

“又是那個李二,前番說此人斷不可委以軍權的是你們,如今說要重用李二地還是你們。”神宗皇帝何嘗不知李二之能?奈何此人本事太大,若是掌了軍權只怕真的是如虎添翼。一發而不可收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