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初,承慶典選,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慶以“失所載,考中下”以示其人,無慍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弟承業、承泰。承業繼為雍州長史、尚書左丞,有能名。
承泰,字齊卿,長安初,為雍州參軍。武后詔長史薛季昶擇僚吏堪御史者,季昶訪於齊卿。齊卿白長安尉盧懷慎、李休光,萬年尉李乂、崔湜,咸陽丞倪若水,盩厔尉田崇壁,新豐尉崔用。季昶用其言,後皆為通顯巨人。及拜幽州刺史,而張守珪隸果毅,齊卿厚遇,曰:“君十年至節度使。”已而果然。喜飲酒,逾鬥不亂。寬厚樂易,士友以此親之。終太子詹事、廣陽縣公。承慶從孫藏用別有傳。
劉祥道,字同壽,魏州觀城人。父林甫,武德時為內史舍人,典機密,以才稱。與蕭瑀等撰定律令,著《律議》萬餘言。歷中書、吏部二侍郎,賜爵樂平縣男。唐沿隋制,十一月選集,至停,
薄事叢,有司不及研諦。林甫建請四時聽選,隨到輒擬,於是官無滯人。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詔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罷,悉集吏部調,至萬員,林甫隨才銓錄,鹹以為宜,論者方隋高孝基。
祥道少襲爵,歷御史中丞。顯慶中,遷吏部黃門侍郎,知選事。既世職,乃釐補敝闕,上疏陳六事:一曰:今取士多且濫。入歲千四百,多也;雜
入
,未始銓汰,濫也。故共務者,善人少,惡人多。臣謂應雜
進者,切責有司試判為四等,第一付吏部,二付兵部,三付主爵,四付司勳。若坐負當責,雖經赦,仍配三司,不者還本貫,則官不雜矣。
二曰:內外官,一品至九品萬三千四百六十五員。大抵三十而仕,六十而退,取其中數,不三十年,存者略盡。若歲入五百人,則三十年自相充補。況三十年外,在官猶多,不慮其少。今入
歲千四百,其倍兩之,又停選六七千人,復年別新加,其類浸廣,殆非經久之制。古者為官擇人,不聞取人多而官少也。
三曰:永徽以來,在官者或以善政擢,論事者或以單言進,而庠序諸生未聞甄異,是獎勸之道未周也。
四曰:唐有天下四十年,未有舉秀才者,請自六品以下至草野,審加搜訪,無令赫赫之辰,斯學遂絕。
五曰:唐、虞三載考績,黜陟幽明。二漢用人,亦久其職。今任官率四考罷,官知秩滿,則懷去就;民知遷徙,則苟且。以去就之官,臨苟且之民,移風振俗,烏可得乎?請四考進階,八考聽選,以息
新送故之弊。
六曰:三省都事、主事、主書,比選補,皆取外有刀筆者,雖
參用士
,率以儔類為恥。前後相沿,遂成故事。且掖省崇峻,王言秘密,尚書政本,人物所歸,專責曹史,理有未盡,宜稍革之,以清其選。
會中書令杜正倫亦言入者眾,為官人敝,乃詔與祥道參議,而執政憚改作,又以勳戚子進取無他門,遂格。
稍遷司刑太常伯。每覆大獄,必歔欷累嘆。奏決,為再不食。詔巡察關內道,多振冤滯。兼沛王府長史。麟德元年,拜右相。祥道
審謹,居宰相,憂畏不自堪,數陳老病丐解。坐與上官儀善,罷為司禮太常伯。高宗封泰山,有司請太常卿亞獻,光祿卿終獻。祥道建言:“三代六卿重,故得佐祠。漢、魏以來,權歸臺省,九卿為常伯屬官。今封岱大禮不以八坐,用九卿,無乃徇古名忘實事乎?”帝可其議,以司徒徐王元禮亞獻,祥道終獻。禮成,進爵廣平郡公。乾封元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一,贈幽州都督,諡曰宣。
子齊賢,襲爵,由侍御史出為晉州司馬。帝以其方直,尊憚之。時將軍史興宗從獵苑中,言晉州出佳鷂,可捕取。帝曰:“齊賢豈捕鷂人?卿安得以此待之?”累遷黃門侍郎,脩國史。永淳元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后時,代裴炎為侍中,辨炎不反,後怒,左遷普州刺史,道貶吉州長史。永昌中,為酷吏所陷,系州獄,自經死,沒其家。建中三年,贈太子太保。
齊賢三世至兩省侍郎,典選。從父應道吏部郎中,從父弟令植禮部侍郎,凡八人前後歷吏部郎中、員外,世以為罕。
令植孫從一,擢進士宏詞第,調渭南尉。雅為常袞、盧杞所厚,薦授監察御史。普王討李希烈,表為元帥判官。德宗居奉天,超拜刑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幸梁州,改中書侍郎,帝遇之善。然無它材能,容身遠罪而已。貞元初,以疾自乞,罷為戶部尚書。卒,贈太子太傅。
李敬玄,亳州譙人。該覽群籍,尤善於禮。高宗在東宮,馬周薦其材,召入崇賢館侍讀,假中秘書讀之。為人峻整,然造請不憚寒暑。許敬宗頗薦延之。歷西臺舍人,弘文館學士。遷右肅機,檢校太子右中護。拜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兼檢校司列少常伯。時員外郎張仁禕有才,敬玄委以曹事,仁禕為造姓歷、狀式、銓簿,鉗鍵周密,病心太勞死。敬玄因其法,衡綜有序。自永徽後,選員浸多,惟敬玄居職有能稱。
強記,雖官萬員,遇諸道,未嘗忘姓氏。有來訴者,口諭書判參舛及殿累本末無少繆,天下伏其明。杭州參軍徐太玄哀其僚張惠以贓抵死,而惠母老,乃詣獄自言與惠偕受,薄其罪,惠得不死,太玄坐免官十年。敬玄廉知之,擢為鄭州司功參軍,後至秘書少監、申王師,以德行聞。其鑑拔率若此。
咸亨二年,轉中書侍郎。又改吏部,兼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進吏部尚書。居選部久,人多附向。凡三娶皆山東舊族,又與趙李氏合譜,故臺省要職多族屬姻家。高宗知之,不能善也。儀鳳元年,拜中書令,封趙國公。
劉仁軌西討吐蕃,有所建請,敬玄數持異,由是有隙,因奏河西鎮守非敬玄不可。敬玄辭以非將帥才,且仁軌逞憾,故強臣以不能。帝厭之,因曰:“仁軌若須朕,朕且行,卿安得辭?”乃拜洮河道大總管,兼鎮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統兵十八萬,代仁軌。與吐蕃將論欽陵戰青海,使劉審禮為先鋒,麈虜,敬玄按軍自如,審禮戰歿,尚首鼠不進,乃頓承風嶺,又陰溝淖,莫能前,賊屯高壓其營。偏將黑齒常之率死士夜擊賊,敬玄始得至鄯州。又戰湟川,遂大敗。數稱疾求罷歸,許之。既入見,不引謝,即還府視事。帝察實不病,貶衡州刺史。久之,遷揚州長史。卒官,贈兗州都督,諡曰文憲。撰次《禮論》及它書數十百篇。二子:思衝、守一。
思衝,神龍初,歷工部侍郎、左羽林軍將軍,從節愍太子誅武三思,見殺,籍其家。守一郫令。孫紳別傳。
敬玄弟元素,為武德令。刺史李文暕橫調民黃金造常滿尊以獻,官屬無敢諫,元素固爭,文暕為少損,更以私財助之。延載初,繇文昌左丞遷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為武懿宗所構,與綦連耀等同誅。神龍中,追洗其辜。
劉德威,徐州彭城人。姿貌魁秀,有幹略。隋大業末,從裴仁基討淮賊,手劍賊酋,傳行在。後歸李密,密分麾下兵使守懷州。密降,俱入朝,授左武候將軍,封滕縣公。詔將兵擊劉武周,因判幷州總管府司馬。裴寂失律,齊王元吉棄州遁,德威總留府事。賊薄城,民皆叛附賊,遂為武周所獲,使率本部徇地浩州,得自拔歸,盡上賊中虛實,高祖嘉納,改彭城縣公。未幾,檢校大理少卿,從平洛陽,有功,轉刑部侍郎,加散騎常侍,以平壽縣主。
貞觀初,歷大理卿、綿州刺史。政號廉平,百姓立石頌德。尋檢校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入為大理卿。太宗問曰:“比刑網浸密,咎安在?”德威曰:“在君不在臣。下之寬猛,視主之好。律:失入者減三,失出者減五。今坐入者無辜,坐出者有罪,所以吏務深文,為自營計,非有教使然也。”帝然其言。後遷刑部尚書,檢校雍州別駕。詔至齊州按齊王祐獄,還,半道聞祐反,入據濟州。詔德威就發河南兵經略之,會母喪免。既除,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卒官,年七十一,贈禮部尚書、幽州都督,諡曰襄,陪葬獻陵。
德威於閨門友睦,為人寬平,生平所得奉祿,以分宗親,無留藏。子審禮。
審禮少喪母,為祖母元所養。隋末大亂,道不通,審禮尚少,自鄉里負祖母度江,轉側避地。及天下平,西入長安。元每疾病,必親煮藥,嘗而進。元曰:“兒孝通幽顯,吾一顧念,疾輒間。”貞觀中,歷左驍衛郎將。父喪免。比葬,徙跣血,行路諮嘆。服除,當襲爵,讓其弟,不聽。見父執必
泗滂沱。事繼母尤謹,與弟延景為聞友,得祿多資之,而
子執寒苦,晏如也。再從皆同居,合二百口,內外無間言。遷工部尚書,檢校左衛大將軍。
儀鳳三年,吐番寇涼州,副中書令李敬玄討之。遇虜青海上,與戰,敬玄逗撓不前,審禮敗,為虜執。其子尚乘直長殆庶及延景詣闕待罪,請入賊以贖。有詔審禮徇忠以沒,非有罪,宜各還職。特詔殆庶弟易從省之。既至,而審禮卒,易從晝夜哭不止,吐番哀其志,乃還父屍,徙跣萬里,扶護以歸,見者涕。審禮贈工部尚書,諡曰僖。
延景,字冬,終陝州刺史。睿宗初,以後父追贈尚書右僕
,陪葬乾陵。
易從累遷彭州長史、任城縣男。永昌中,為酷吏周興誣構,坐死。將刑,百姓奔走,爭解衣投地,曰:“為長史祈福。”有司平直,乃十餘萬。當時號“孝義劉家”及易從以非禍死,天下冤之。
子升,年十餘歲嶺表,六道使誅
人,升以信愛為首領所庇免。後易姓溫,北歸洛。景雲中,特授右武衛騎曹參軍。開元中,累遷中書舍人、太子右庶子。升能文,善草隸。
審禮從弟延嗣,為潤州司馬。徐敬業攻潤州,延嗣與刺史固守。俄而城陷,敬業邀以降,延嗣曰:“吾世蒙恩,今城不守,所負多矣,詎能苟生為宗族羞?”敬業怒,將斬之,其黨魏思溫救止,系江都獄。敬業敗,錄忠當敘,以裴炎近親,裁遷梓州長史。轉汾州刺史。宗族至刺史者二十餘人。
孫處約,始名道茂,汝州郟城人。貞觀中,為齊王祐記室。祐多過失,數上書切諫。王誅,帝得其書,諮嘆之,擢中書舍人。高宗即位,令杜正倫請增舍人員。帝曰:“處約一人,足辦我事。”止不除。以論譔勞,數賜段物。再遷司禮少常伯。麟德元年,以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為少司成,以老致仕,卒。
子佺,延和初,為羽林將軍、幽州都督,率兵十二萬討奚李大酺,分三屯,以副將李楷洛、周以悌領之。次冷硎,楷洛與大酺戰,不勝,壯校多沒。佺氣褫,乃紿言:“天子詔我招奚,楷洛違詔妄戰,當斬。”遣人謝大酺。大酺曰:“審爾,願出天子賜,明不欺。”佺揪聚軍中幣萬餘匹,悉袍、帶並與之。大酺知佺詐,好語勸引還,而佺部伍離沮,奚
之,大敗,死者數萬。佺、以悌同見獲,送默啜所殺之。
邢文偉,滁州全椒人。與歷陽高子貢、壽裴懷貴俱以博學聞。咸亨中,歷太子典膳丞。時孝敬罕見宮臣,文偉即減膳,上書曰:“古者太子既冠,則有司過之史、虧膳之宰。史不書過,死之;宰不徹膳,死之。皇帝簡料英俊,自庶子至司議、舍人、學士、侍讀,使佐殿下,成就聖德。比者不甚廷議,謁對稀簡,三朝之後,與內人獨居,何繇發揮天資,使浚哲文明哉?今史既闕官,宰得奉職,謹守禮經以聞。”太子答曰:“幼嗜墳典,
研
極意,而未閒將衛,耽誦致勞。比苦風虛,奉陛下恩旨,不許強勉,加以趨侍朝夕,無自專之道,屢闕坐朝,乖廢學緒。觀尋來請,良符宿志。自非義均弼諧,渠能進此藥石?”文偉由是益知名。後右史缺,高宗謂侍臣曰:“文偉切諫吾兒,此直臣也。”遂授之。
武后時,累遷鳳閣侍郎,兼弘文館學士。載初元年,為內史。後御明堂,詔文偉發《孝經》。後問:“天與帝異稱云何?”文偉曰:“天、帝一也。”制曰:“郊后稷以配天,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奈何而一?”對曰:“先儒執論不同,昊天及五方總六天帝。”後曰:“帝有六,則天不同稱,固矣。”文偉不得對。後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伯牙鼓琴,鍾期聽之,知意在山水,是人能移風易俗矣。何取樂?”文偉曰:“聖人作樂,平人心,變風俗。末世樂壞,則為人所移。”後喜,賜
。宗秦客以
贓抵罪,文偉坐所善,貶珍州刺史。會它使者至,文偉內悸,自經死。
高子貢,善《太史書》,與硃敬則善,擢明經。歷秘書省正字、弘文館直學士。不得志,因棄官去。徐敬業起兵,弟敬猷統兵五千和州,子貢率鄉人數百拒之,賊引去。以功擢朝散大夫,為成均助教。東莞公融嘗為和州刺史,從子貢受業。及融謀舉兵,令黃公譔見子貢,推為謀主,書疏往返,因結諸王內應。謀洩,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