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459章始皇帝崩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459章始皇帝崩始皇帝三十五年的秋天,悽風苦雨,綿延不絕。

關東形勢急轉直下,中原、河北、山東和兩淮等地的郡國不待咸陽拿出決策便急徵兵役,火平叛。

現在武烈王公子寶鼎主掌朝政,始皇帝信任他,而朝中“集權”和“分封”兩大政治勢力在連番風暴的打擊下已經嚴重削弱,更重要的是,十萬藍田大營鎮戍軍和二十萬北疆鎮戍軍都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上,假如始皇帝和武烈王調派這些軍隊進入關東平叛,那慘遭鎮壓的不僅僅是關東叛逆,還包括關東地方勢力。

關東各郡國既然穩定不了地方局勢,又平定不了地方叛亂,留之何用?勢必被咸陽大力整肅,後果不堪設想。

始皇帝果然動了以中央軍東進平叛的心思,這一想法得到了太尉蒙武、御史大夫趙亥、駟車庶長公子騰、郎中令公子成、內史卿王賁、中尉卿李信的支持,但廷議上,武烈王公子寶鼎斷然否決。治粟內史甘羅、少府卿趙高、大監軍楊端和和中將軍辛勝從中央財政和大秦本土安全出,堅決支持寶鼎的決策。

始皇帝大為不解,廷議結束後,把寶鼎請進了宮內,與其商討。

關東地方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了,這次不待咸陽下旨,就兵平叛,直接把中央的兵權給奪了過去,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央再一味忍讓,不但關東地方勢力會得寸進尺,恐怕就連大秦本土郡縣也要效仿了。

“就當前關東的局勢來說,關東各郡國的這一做法無可非議,中央就應該給他們更大的權力,讓他們能夠在叛亂生的第一時間進行鎮壓。”寶鼎不緊不慢地說道“如果中央繼續抓緊權力不放,事事掣肘,只會讓關東局勢越來越糟糕。”

“這個道理誰都清楚。”始皇帝說道“但現在的問題是,中土統一了,統治關東的不再是諸侯國,而是我大秦人,如果中央不斷放權,地方勢力會迅壯大,最終必然形成割據自立的混亂局面。”

“現在阻礙大秦穩定的敵人不是那些妄圖割據自立的地方勢力,而是關東人,是六國餘孽。”寶鼎鄭重其事地提醒道“地方勢力即便妄圖割據自立,要分封諸侯,也不會急於求成,他們總要等到自身實力足以抗衡中央的情況下才會採取行動,但現在他們的實力夠了嗎?現在關東的局面允許他們割據自立嗎?目前中央財政已經擺脫危機,大秦本土固若磐石,京畿大軍實力強悍蓄勢待,而關東局勢又動dang不安,假如地方勢力要割據自立,必然陷入內憂外患腹背受敵的困境,試想他們能堅持多久?貿然割據豈不是自取敗亡?”始皇帝無法認同寶鼎的解釋。

寶鼎的意思顯然是想利用關東局勢的混亂來遏制地方勢力的展,但關東各郡國與關東叛軍的對抗固然可以遏制地方實力的展,卻也進一步混亂了關東局勢。關東局勢越亂,大秦的形勢就越危急,未來不管是關東各郡國藉助戡亂之便展了自身實力,還是關東盜賊蜂擁而起叛亂演變成燎原之勢,實際上最終遭到傷害的是關東庶民,是帝國國祚。所以,在始皇帝看來,不管是為了帝國自身利益,還是為了遏制關東地方勢力,都應該在關東局勢尚未嚴重到不可收拾之前,以雷霆之力平息叛亂,打擊地方勢力,繼而讓中央逐漸控制關東,實現更大程度的“集權”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關東郡國去平定叛亂,讓兩者去自相殘殺,這一策略的確有可取之處,但關東局勢一旦因此而失控,咸陽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重新穩定關東?”始皇帝質問寶鼎“咸陽即便做了漁翁,也未必可以得利,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難道你視而不見?”寶鼎望著憂形於的始皇帝,目光中掠過一絲悲傷。

如果始皇帝的命運沒有生改變,那麼他的生命最多還剩下兩年時間,然後帝國的新皇帝登基,接下來歷史軌跡將轉向何方,寶鼎不知道,但他知道一點,帝國的新皇帝威信不足,而坐鎮四方的幾位封國王都擁有一定的實力,在“分封”貴族集團的推波助瀾下,新皇帝和他的諸侯王兄弟們必然要生ji烈的衝突,帝國可能無法逃脫內戰之禍,帝國也必然面臨分裂之危。

正因為如此,寶鼎要為始皇帝駕崩後如何維持帝國的生存,如何確保帝國的和平統一而佈局,所以他現在要不遺餘力地穩固本土疆域,要竭盡全力蓄積財賦,要全力以赴鎮戍京畿。至於關東,他無暇顧忌,他也沒有能力去顧及。

這些話他不能如實告訴始皇帝,他只能想方設法阻止始皇帝破壞自己的佈局。

“在絕對實力面前,一切都將土崩瓦解。”寶鼎說道“再給我兩年時間,兩年後,大秦本土國力必將恢復到統一前的水平。當初我們憑藉這樣的國力併了六國,統一了中土,那麼兩年後,我們也可以憑藉這樣的國力橫掃關東,把阻礙帝國和平統一的叛逆一掃而光。到了那一刻,還有誰能阻止中央集權的步伐?”最後這句話擊中了始皇帝的要害。為了能在有生之年實現中央集權,為了能讓帝國在中央集權道路下萬世傳承,始皇帝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始皇帝三十六年正朔,詔告關東各郡國,允許各郡國便宜行事,命令他們不惜代價以最快度平定叛亂,恢復關東地區的穩定。

咸陽把平叛的重任給了地方郡國,中央大軍卻戍守京畿要隘,沒有任何出關的跡象。

地方郡國藉機大肆擴張軍隊,而平叛的步伐卻悄然停止。

養寇自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如果地方郡國把叛亂平定了,還有什麼藉口擴張軍隊?還拿什麼理由把地方財賦據為己有?自身實力不展,又如何穩定地方,對抗中央,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

年底“上計”關東的山東、兩淮和江東等地的郡國藉口叛亂嚴重,道路受阻,連上計使都沒有派出,好在河北、中原、江南和大秦本土各地郡國的上計使如期趕到咸陽,確保了今年中央財政收入的增長。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麃公、公孫豹病逝,再加上前幾年病逝的司馬鋅、白覽、桓齮等老將軍,一批功高卓著的老秦將領先後辭世,老秦豪門貴族的權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衛尉卿李瑤年老體衰,告老歸鄉。舞陽侯楊端和接替他出任衛尉一職。

始皇帝三十六年武突然中風失語,不得不請辭歸家。

在丞相公子寶鼎的極力舉薦下,內史卿王賁出任太尉一職,而公子嬰代替王賁,出任內史卿一職,主掌京畿軍政。

至此,帝國朝政基本上被宗室和老秦人所把持,關東系和熊氏、隗氏外戚逐漸淡出朝堂,由此帶來的一個嶄新局面就是“集權”貴族集團遭到極大的削弱,而“分封”貴族集團在中央的實力也急驟消減,代之而起的則是以武烈王公子寶鼎為的以甘羅、趙高、章邯等寒門軍功貴族為主體的堅持“集權”和“分封”共存政治理念的貴族集團。

這個貴族集團掌控了朝政,控制了大秦本土,控制了大秦軍隊,並在公子寶鼎的努力下,迅構建了一道守護帝國的堅固“長城”=始皇帝三十六年夏,兩淮再度生水災。

楚王公子昌聯合兩淮鎮戍統率王昕以及陳、泗水、東海、九江等各郡太守聯名奏請咸陽調撥錢糧予以賑濟。

始皇帝要從關中和荊宛兩地調糧賑濟,但寶鼎極力勸阻,兩人再度生爭執。好在這時候匈奴人突然攻伐河西,北疆局勢再度緊張,在寶鼎的堅持下,始皇帝不得不採納了寶鼎的建議,命令中原、山東和江東三地緊急調撥錢糧幫助兩淮賑撫災民。

始皇帝三十六年秋,因為賑濟不力,饑民揭竿而起,暴亂驟起,席捲兩淮,並迅向中原、山東和江東等地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