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417章西南遠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417章西南遠征新年過後,寶鼎在北疆加緊建設北疆軍,並竭盡全力發展農耕、畜牧和市榷,同時利用蓼園鉅商富賈的資金和物資加快北疆工商業的發展,尤其在礦冶和武器、農具、皮具、車械等製造方面加大了發展力度。

寶鼎和北疆統率部經過仔細商議後,又決定在北地、上郡、雁門、代郡和上谷等地擴大牧馬苑的建設,利用北疆優良草場蓄養戰馬,為提高北疆軍的騎軍建設打好基礎。

這一方案得到了咸陽的支持,秦王政和中樞為此授予寶鼎更大的行政權限,允許他在國策許可範圍內因地制宜實施一系列有助於北疆發展的政策,減少北疆對中央財政的過度依賴,緩解中央財政的巨大壓力。

新年前後北疆諸軍統率和軍隊大範圍的調動引起了匈奴人的關注。很明顯,匈奴人試圖攻擊河西大月氏的計謀已經暴lu,大秦人未雨綢繆,早早開始擬製策略應對西北局勢的變化,不出意外的話,當匈奴人攻擊河西之刻,也就是大秦人攻打河南之時。

匈奴人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西征策略,相反,他們認為只有在西征戰場上取得勝利,才能徹底打破匈奴人在西北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所以匈奴大單于頭曼下令,一邊派遣使臣與大秦人接觸進行議和談判,一邊調集右方諸王的軍隊進攻河西,調集左方諸王的主力進入河南之地阻擊秦軍的攻擊。

北疆的局勢隨著匈奴軍隊大範圍的調動而趨緊張。

=咸陽對外匈奴人的動向並不關注,也沒有力關注,咸陽現在關注的是西南遠征,是中央財政,是地方與中央的對抗越來越嚴重導致中央政策的執行力度大打折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正在迅速削弱。

中央可以忍受北疆的獨立特行,但不能接受其他郡縣與中央的對抗。

北疆太過貧瘠,但北疆鎮戍直接關係到中土安危,北疆必須部署一支鎮戍大軍,而這支大軍又需要北疆人的全力支持,從兵源上到錢糧上的全方位支持,這單靠中央財政的支撐無法實現,所以武烈侯才遷徙人口,才墾荒屯田,才發展商貿,不遺餘力地改善北疆的貧窮,但北疆那塊土地上挖不出金山銀山,即便武烈侯和北疆人使出渾身解數,窮盡一切辦法,最多也就是維持北疆的生存,維持北疆鎮戍力量,也就是說,單靠北疆自身的財賦狀況,北疆實際上威脅不到中央。

這才是中央不斷授予武烈侯和北疆統率部更大權限的原因,非常時期在非常地方行非常政策,中央這點基本覺悟還是有的。這樣做之後,中央一方面可以拉攏北疆,加深彼此間的信任,一方面在政策上支持北疆的發展,在財賦上則減少對北疆的支持,讓北疆儘可能自力更生,阻礙北疆實力的快速發展。

中央對北疆實施特殊政策,是因為北疆實在是太窮了,其戰略地位又太重要了,而中央財政又入不敷出無法給予全部支撐,無奈之下只能給政策,給權力,給信任,希望武烈侯和北疆把這最艱難的幾年熬過去。

當然,其弊端同樣很大,武烈侯和北疆權力過大,政策太鬆,而中央又盲目信任,極有可能把武烈侯和北疆推向割據稱霸的局面。

然而,中央的事情同樣複雜,秦王政和咸陽宮無法直接控制朝政,甚至無法在中樞中擁有絕對的決策權。比如給予北疆更大權力和更寬鬆政策這件事,就不是出自秦王政和咸陽宮的本意。秦王政和咸陽宮一門心思要集權於中央,怎麼可能一次次向武烈侯和北疆做出讓步?

但中樞大臣們利用當前的局勢,利用統一大業的困難、西南遠征的困難、中央財政極度匱乏等等事實,做出了讓武烈侯和北疆在未來幾年必須“自力更生”的決策。這個決策對中央的好處,對中央實施全部決策的必要xing是顯而易見的,秦王政和咸陽宮沒有拒絕的理由。如果在這件事上設置阻礙,那任何一個決策的失敗,中樞最終都要把責任推給秦王政和咸陽宮,這其中的後果可想而知。

在政治博弈中,豪門貴族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正從各個層面進行默契地合作,給予武烈侯和北疆更大的權力不過是他們合作中的一個小策略而已,他們有意把武烈侯和北疆推上割據稱霸之路,或許武烈侯本人拒絕分封,但他代表的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利益,當形勢發展到一定程度,很多事就由不得武烈侯把自己的個人利益凌駕於本集團利益之上了,即便他一萬個不願意,最終也不得不選擇讓本集團利益最大化。

=初,在中樞的全力推動下,西南遠征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進入尾聲,馬上就要開始進行入實施階段了。

這時候,秦王政和中樞大臣們在遠征軍的兵力問題上發生了爭執。

秦王政要確保西南遠征的勝利,為此他最早的建議是遠征軍的軍隊數量要達到三十萬左右,也就是說,十八方鎮的趙人要大量徵調,他們將成為遠征軍的絕對主力。秦人對這批遷徙到江南的趙人始終不放心,擔心他們到了西南後就不聽指揮,據嶺南而稱霸,所以中樞大臣諸如丞相隗狀、王綰、太尉公子騰等人強烈反對,遠征軍統率楊端和和公子嶠、昌文君熊熾等南下參戰的貴族們也是一致反對。

秦王政在遠征軍的軍隊數量問題上絕不讓步,於是經過商議後,改從中原、河北、山東、兩淮等地徵調徵調兵役,其中山東和兩淮的青壯男丁大部分是齊、楚兩國的歸鄉降卒,拉到戰場上就能打仗,用他們做遠征軍的選鋒部隊去衝鋒陷陣正好合適。

秦王政的想法是不錯,此策既能解決遠征軍的兵力問題,又能解決地方上存在的動亂隱患,但鎮戍地方的功臣們想得更復雜。鎮戍地方的功臣們如何增加自己的實力?第一就是保證地方軍的規模,而地方軍的來源就是這些青壯男丁,咸陽把他們全部拉到西南戰場上打仗了,即便不死也是杳無歸期,這不是存心要削弱地方勢力嗎?於是各地方郡縣的軍政官長們不約而同地向咸陽“訴苦”無非就是因為長年戰爭導致這些地方的青壯男丁非常少,而無論是鎮戍地方還是恢復和發展地方,都離不開這些青壯男丁的勞作,所以無法向遠征軍輸送兵力。

秦軍每到一地,必定核實戶口和土地,登記造冊,但無論是新建的各級府署還是功臣們,都在新佔領疆土上大肆掠奪土地和其他財富,同時還大量擄掠人口做為奴隸,為他們創造財富,所以咸陽拿到的這些統計數據缺乏真實xing,但中央暫時沒有力也拿不出有效辦法來制約或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只能聽之任之,只求先把地方郡縣穩下來、控制住了。

地方郡縣先是拿虛假數據欺騙中央,現在又想方設法阻撓中央從地方郡縣徵發兵役,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中央的命令形同虛設,變成了一紙空文,而中央所徵發到的兵役更是寥寥無幾。

中樞大臣們和中央府署官員都幫助地方郡縣說話,認為地方郡縣的困難實在太大。中央既要地方郡縣的賦稅,又要地方郡縣的徭役,而地方郡縣承擔著穩定和恢復之重任,這兩者之間形成了直接衝突,如果中央強行迫,地方郡縣的局勢恐怕面臨崩潰之危。

這句話可不是危言聳聽。山東琅琊、膠東的叛亂剛剛平定,淮北蘄城、彭城的叛賊也剛剛誅殺,如果因為中央的迫導致地方叛亂再起,西南遠征肯定要延遲,那對中央來說就是得不償失了。

=秦王政憤懣不已,但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來責難地方郡縣。畢竟這是非常時期,中央實施了非常策略,中央困難,地方郡縣更困難,這是顯而易見的事。

秦王政無奈之下把遠征軍的兵力調整為二十萬,但因為從其他郡縣徵發的兵役數量實在太少,如果遠征軍為二十萬,那麼江南留守軍就所剩無幾了。

長沙侯公子高和章邯急奏咸陽,請中樞慎重考慮。

中樞大臣們似乎樂於看到這種局面的出現,紛紛支持江南的奏請,認為江南鎮戍軍的數量至少要保證五萬以上。

用十五萬軍隊去遠征西南,不要說楊端和等遠征軍統率缺乏自信,就是秦王政自己也是惶惶不安。這一仗敗不起啊,但讓秦王政憤怒的是,現在朝堂上下都在期盼著西南遠征的失敗,都希望看到秦王政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中樞中的很多大臣,中央府署的很多官員和地方勢力聯手控政局,把秦王政和咸陽宮得焦頭爛額。

秦王政急書北疆武烈侯,徵詢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