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此人情如何?”寶鼎不動聲,繼續問道。
南山子疑惑地看了他一眼,心想既然你謀劃的核心是扶植熊負芻上位,那麼當然對他有所瞭解,這還要問我?南山子猶豫了一下,說道“很多年沒見,不太瞭解,不過他少年時格內斂,為人倨傲,雖然勤奮好學,但天賦有限,資質不高,難成大器。”停了片刻,他又說道“在我看來,他不適合做大王。”寶鼎笑著搖搖頭“那麼,年幼的熊悍適合做大王?”南山子啞口無言。
“申君的舊部是否包括景氏和項氏?”寶鼎緊接著提到了楚國的兩大手握軍權的貴族。
南山子一聽就明白了,寶鼎要把熊負芻和景氏、項氏拉到一起。熊負芻只有得到軍方的支持,才有可能發動兵變。
“算不上舊部。”南山子說道“申君主張合縱抗秦,一心一意圖謀收復失地,奪回舊都,而景氏、項氏非常支持,但他們對申君推行的一系列國策十分不滿,只能說在對外策略上雙方算是同盟關係。”
“你們有沒有辦法把熊負芻和景氏、項氏拉到一起?”寶鼎追問道。
南山子皺眉不語。殘月思索了一會兒,眼睛驀然一亮,似乎想到了辦法,馬上說道“李園如果發現了,必定會有所警覺。”
“你有辦法?”寶鼎高興地問道。
“熊負芻的母親來自屈氏,他的夫人則是越國王族後裔。”殘月說道“屈氏和景氏、項氏都有聯姻,與我黃氏也有聯姻,而我黃氏與越國王族也是姻親,說起來我們都是親戚。我可以通過屈氏和越國王族的關係,把公子負芻和景氏、項氏拉到一起。”楚國屈氏是三大老貴族之一,屈原就是屈氏家族的有名人物。寶鼎聽到屈氏自然想到了屈原,而今屈氏的中堅人物是夏侯屈無諸,官拜楚國司徒。屈無諸在楚國朝堂上是個騎牆派,以老巨滑聞名,擅長見風使舵,左右逢源。楚國在政見上保持“中立”的貴族官僚都以屈氏馬首是瞻,在壽也是一股強大的力量,這股力量無論無論是倒向保守一系還是倒向進派,都能直接影響到楚國政局的走向。
難道熊負芻做了大王后,楚國的令尹就是這個老巨滑的屈無諸?寶鼎想到這裡急忙問道“公子負芻和夏侯屈無諸是什麼關係?”
“他們是甥舅關係。”殘月說道“不過,李園這次戰敗於中原,把自己和景氏、項氏捆在了一起,三家肯定要在朝堂上共進退,假如屈無諸暗中扶植公子負芻的事情被李園發現了,那後果…”
“李園活不長了。”寶鼎冷笑道“如果你是楚國的現任令尹,看到一個打了敗仗回來的前任令尹竟然不知進退,恬不知恥地利用自己的外戚身份試圖重新奪回令尹的位置,你會怎麼做?是忍讓退縮還是置其於死地?”
“現在主政的是李太后。”殘月小心翼翼地說道。李太后主政,國事由她說了算,既然李太后沒有懲罰景氏和項氏,當然也不會嚴懲自己的兄長,所以李園返回楚國後,即使做不了令尹,但還會高居三公之位,在朝堂上說話依舊有份量,這樣推測下去,景氏和項氏未必會轉而支持公子負芻,冒險搞什麼兵變。
“李太后還能主政幾年?”寶鼎說道“楚國那些貴族如果不乘著這個難得的機會殺死李園,任其再次坐大,那麼一旦等到楚王親政,李園獨攬權柄怎麼辦?李太后不是楚國貴族,她在楚國就是無浮萍,楚國貴族如果不是陷入內訌,哪裡輪得到她來主掌朝政?當初楚國貴族之所以選擇她的兒子做大王,看中的就是大王年幼無知,太后年輕且沒有基,這非常有利於楚國貴族們瓜分和控制權柄。現在大王快要親政了,那些貴族們忍不住,又要未雨綢繆為未來打算了,所以這時候李園回去必然進一步混亂壽局勢,這將給公子負芻和軍中貴族們贏得最佳的出手機會。”
“李園的確活不長了,我也不會讓他活下去。”南山子冷聲說道“就按武烈侯說得辦,先讓李園回去,等到壽亂成一團的時侯,他就死定了。李園一死,景氏和項氏失去支撐,手中的軍權岌岌可危,必然要想辦法自救,而公子負芻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對,先生說得對,就是著他們陷入絕境,最後無路可走了,不得不鋌而走險,發動兵變,更換王統,從而保住他們手裡的權力,同時去攫取更大的權力。”寶鼎輕拍案几“此計馬上實施,遲恐生變。”寶鼎的這個謀劃脈絡清晰,而執行者有南山子和殘月所領的申君殘餘力量,潛伏在楚國的黑冰力量,還有就是楚系外戚在楚國的隱蔽力量,這三股黑暗力量同時發力,雖然各自的思路、任務和目標不同,但最終他們將推動楚國的局勢向最後的政變方向發展。
南山子和殘月與寶鼎商討了一些細節之後,便告辭離去,匆忙返回楚國。
寶鼎則連夜書告黑冰臺的蒼頭,請他派出得力秘兵趕赴楚國,執行這項使命。
同時他寫了一封密信,通過楚系外戚的秘密渠道送給陽文君熊嶽,詳細說明釋放李園的理由。寶鼎告訴熊嶽,李太后、楚王和李氏外戚是直接導致楚國朝政持續混亂的直接原因,如果不把這個禍患剷除,秦楚連橫結盟必定難以長久,兩國之間的決戰可能迫在眉睫,這對秦楚兩國都不利。寶鼎建議熊嶽,趁早利用軍中貴族與李氏外戚之間的矛盾,聯手軍中貴族把李氏外戚連拔除。
寶鼎這封信擺明了就是挑撥離間,但他說的又是事實,陽文君若要穩定壽,確保手中權柄,就必須殺了李園。陽文君殺了李園,給申君平反,他就可以拉攏軍中貴族,而軍中貴族若想政變成功,就必須得到陽文君等貴族的支持,所以雙方最終肯定要妥協,然後聯手控政局。
寶鼎完成了對楚國的初步佈局,接下來只能坐觀其變了。
=中原秋收結束,寶鼎開始把力投到打造中原文化學術聖地一事上,但這時候咸陽在軍事和財賦變革上依舊沒有任何舉動,這大大影響了寶鼎穩定中原的進程。
公子寶鼎馬上聯合桓齮、司馬鋅以及中原各郡的郡守等文武大員,紛紛上奏,矛頭直指楚系外戚,認為楚系外戚控制朝政,因一己之私利而置王國利益於不顧,嚴重阻礙了大秦統一進程。
老太后再次出面,在咸陽宮設家宴,宴請昌平君、昌文君等熊氏子弟。
過了幾天,昌文君以年老體衰為由,上奏請辭。
各方勢力立即盯上了御史大夫這個位置,秦王更是打算讓頓弱繼任,但誰也沒有想到,老太后竟然出面了,直接點名由內史公子騰出任御史大夫。
宗室大臣出任三公,秦王政也可以接受,不過關東人認為中樞裡的宗室力量過大了,要予以遏制,於是秦王政找駟車庶長公子豹談了一次。公子豹很快,馬上辭去衛尉一職。與此同時,三公聯名舉薦公子成出任內史。公子成是公子豹的兒子,秦王政投桃報李,也就答應了。
正當秦王政準備安排蒙武出任衛尉的時侯,三公再次聯名舉薦隴西軍統率李瑤出任衛尉一職。
秦王政當然不會答應,但老太后又幹涉了,在秦王政去看望她的時侯,老太后為隴西李鳴冤叫屈,認為咸陽這些年虧待了鎮戍西疆的功臣。
隴西李瑤出任衛尉,咸陽一片愣然。誰能想到,如此一個重要的位置竟然落在了一位邊陲大將身上。
老太后似乎意識到自己干政太多了,於是在她的授意下,楚系讓出了少府、主爵中尉和中大夫令等重要位置。
武烈侯公子寶鼎和老秦人的奏章呼嘯而至,咸陽一系列的人事變動中,只有老秦人沒有受益,這也太欺負人了吧?還有沒有天理啊?
此刻秦王政和中樞大臣不得不尋求平衡,於是王綰、麃(biao)公、西知士在爵位級別不動的情況下,調換到了少府、主爵中尉和中大夫令的位置上,也算是進了一步。
人事調整接近尾聲的時侯,咸陽政局也終於發生了變化,楚系外戚從主要位置上退了下去,宗室、老秦人和關東人分享了楚系外戚拿出來的權力,接下來,順理成章,朝堂僵局被打破,武烈侯所奏的兵事和財富策略調整得以順利通過。
=秦王令書傳到中原,武烈侯並無喜,相反,憂心忡忡。
此次武烈侯在咸陽朝堂上可謂完勝,但完勝的原因不是因為武烈侯的實力強大,也不是他所創建的利益集團合力控的結果,而是因為老太后的強行干政。如果沒有華陽太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施加壓力,秦王政不會屈服,但如此一來,華陽太后和武烈侯的最終意圖都暴了,矛盾因此而化,未來華陽太后一旦薨亡,秦王政必將兇猛反撲,所以,武烈侯憂心忡忡,一方面擔心老太后過早昇天,一方面不得不未雨綢繆,眷完成中原佈局,以應對老太后薨亡後出現的緊張局勢。
武烈侯首先召集韓魏兩國的鉅商富賈。
白氏、孔氏等中原巨賈最近也是惶惶不可終。雖然他們早有準備,向其它各國轉移了財富,但中原畢竟是他們的基之地,家族的主要人員和財富還是集中在中原各地,況且他們本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王國突然就滅亡了。王國的滅亡讓他們措手不及,咸陽發佈的摧毀命令更是把他們打進了地獄。
僥倖的是,武烈侯沒有舉起屠刀,相反,武烈侯竭盡全力予以救助,這成了他們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