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歌圩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陽三月,來了布洛陀一年一度的歌圩節,每年的三月初七到初九,就是壯族人民的發源地布洛陀山最熱鬧的時候,傳說壯族始祖布洛陀就在此地繁衍自己的子子孫孫。每年的這個時候,壯族人民都這裡來唱歌跳舞,用這種獨特的方式紀念自己的祖先。
布洛陀山腳下有一個小鎮,原來的名字叫同心鎮,是因為鎮邊小河的兩座小山坡而得名的,而山上長有一種草木叫風草,僅此山長有,所以人們管同心鎮叫風鎮。據說來此地對歌的青年男女,若手執風草對歌,來年便結晉秦之好。總之到每年的舊曆三月開始,四周鄉鄰都會聚集在這裡歡天喜地對山歌,因此小鎮出了名,又因此成了名副其實的風鎮。
另外,小鎮還有南國果鄉的的每稱,瓜果季節,紅的荔枝、金芒果、黃的菠蘿、綠的瓜,還有別人聽不懂的好山歌,改革開放以後,小鎮就是靠它們獨特的風光,引了不少中外遊客。是山歌和瓜果讓小鎮人民過上了美好的生活,所以小鎮不變的歡口號是“以歌會友、以果待客,這裡山水等你來!”對歌,是壯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歌節比節還要熱鬧,這天對歌者穿戴一新,相約來到布洛陀山上。歌節在一片鑼鼓聲中拉開了序幕,歌海里的紅男綠女或三五成群,或單挑獨鬥。這邊唱來那邊和,榕樹下,江心裡,歌聲此起彼伏,他們歌唱愛情,謳歌美好的新生活。壯族的山歌很講究音律、韻律,但又簡單不過,遺憾的是我們是“門外漢”難怪來小鎮採風的音樂人說,這裡兩聲部的山歌很獨特,是音盲者聽不懂的好旋律。
三嬸一家人夠忙了,天未亮,他家已經在布洛陀山腳下最繁華的地段霸到了好攤位。一雙兒女早早到自家的果園摘來瓜果,可憐的三嬸,當年曾是小鎮“第一美人”的三嬸,風韻猶存的她,對歌,賣果不能兩全,當年一表人才的三叔就是用山歌娶得美人歸。如今一雙兒女長大了,生活也富裕了,三叔也悠然自得了。在這些子裡,三嬸忙得手腳並用的時候,三叔卻關起門來睡大覺,你道是為什麼,原來三叔是個球,不近人情的“足球賽事”老和歌節撞到了一起,害得三叔顛倒黑白,現在對三叔而言,“足球賽場”遠比歌節有魅力。
布洛陀歌節那邊傳來了“阿哥…阿妹”的對歌聲,得三嬸的心癢癢的,她在心裡罵道:“死鬼,還不起,你的足球杯哪有我的歌海碗大喲。”和三嬸一起賣果的女兒秀妹,此時也心猿馬意,哦,原來離她不遠的地方,有一雙賊溜溜的眼睛老朝她望來,美少年不時還招招手,害得秀妹收錯了錢!呵,那是鎮長的公子,和秀妹是同學,今天是星期天,剛好又碰上了歌節。少男少女原來約好一起鬧歌圩,看來今天要泡湯了。
為了讓人們更好的祭祀自己的祖先,當地縣政府還特意放了一天假,因為歌圩節得過三天三夜才結束。現在布洛陀山上山下已經是人山人海,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對歌尋找心愛的人,有的朝拜自己的祖先,祈求來年五穀豐登,財源廣進。更引人入勝的是布洛陀之夜的篝火晚會,他們在自己的祖先面前盡情狂歡,入夜了,夜晚的山歌唱得比白天更委婉動聽,我沒有想到,山歌也能當“飯”吃,呵,呵,不是當飯,是神食糧。
對山歌,會的看門道,不會的看熱鬧。但是隻要你融入歌的海洋,就象融入到美好的生活那樣快樂。三天歌節很快就落下了帷幕,風鎮又恢復了往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