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採石鎮,好地方!太平府六大鎮之一,府城的重要門戶,至江對岸和州的渡口。
鎮面伸入江的採石礬,更是天下聞名。
本朝初勇將常遇,飛例衝抵礬下,距岸三之飛身用戈攻擊搶登。
蒙古兵笨得伸手抓戈,反而把常大將軍拉上岸,虎人羊群殺得元兵八方崩潰,一舉攻太平府。
採石礬是牛清山伸入江的一條腿。這裡,一直就是扼江的古戰場,山頂建了兵壘,也是半開放的風景區。
採石鎮距府城僅十餘里,西臨大江新河接採石硯,東南北圍繞著姑孰溪,有兩三百戶人家,商業比府城還要繁盛,以水上通為主。
採石鎮巡司的衙門在鎮西北角,鎮西南便是頗有名氣的採石書院,傍近新河。新河是大江船隻航行航道。
每一座鎮,每一個鄉,必須有莊勇的組織,有訓練的場地。這處地方,通常須有社學的社址,表示文武兼修,地方人士也為閒暇的聚會所。採石鎮的社學,就建在採石書院的南面裡餘。
社學的兒童學業有成,能考人書院是最大的榮。
西面,就是佔地數百畝的莊勇練武場。再往西採石山麓,是紀念南宋名將虞允文詞,人傑地靈,本鎮的名氣比府城更大些。
練武場不僅供本鎮的莊勇練,也供採石書院的士子生員練弓
騎。所設的
回倚新河而建,箭道足長四百步。
值得驕傲的是,北面另建有室內圃,稱丹陽箭社,一列長屋總長一百五十步,不但可以在下雨天練箭,也可經常舉行
技競賽,風雨不改。
社學叫採石社學,有學生兩百人。
自八歲啟蒙的兒童,至四十歲屢考失敗的童生,與及想認識幾個字的成人老翁,老少會集濟濟一堂。
學堂建有夫子的宿舍,十餘名夫子與工役皆有自己的房舍,住不住悉從尊便。外籍的夫子,當然必須在館舍住宿。
最有名氣的夫子高始,在本府名頭響亮,因為他曾在鄉試中高捷,考取舉人身份,然後因喪委而放棄會試的機會,考取了教諭的資情。
按理,他該任識府學或採石書院的教諭,他卻屈就社學的猴子王,平平淡淡的過子。
令人到意外的是,他義務兼任採石書院的武教習。他的刀。
槍、拳、、
,在府城無出其右。
他是本地人,但家不在採石鎮。家在城東約十里的龍山鄉,是一位小地主。龍山,也就是傳說中,晉代名士孟嘉落帽的地方。
兩地往返二十餘里,所以他在社學住。
中年喪,他萬念俱灰。結果,連唯一的兒子高大元也離家出走自謀生路,既懶得讀書,也不肯練武,一年倒有八九個月不在家,在外地鬼混罕見人影,親朋好友不以為怪,也沒人多事過問。
他地社學先後八年,總算調教出幾個好學生;有五位考中了秀才,目下仍在府學就讀,是正式的稟生。
另三位就讀採石書院,天資差些,是自費的附生,已經不錯了。所以,他受到普遍的尊敬。
明天是清明節,他必須反家準備掃墓。
家裡的事不用他心,自有長工打理一切。重要的是,他的兒子高大元,必定已經返家了,父子倆該有十天半月小聚。
他是有身份的人,士農工商等第分明,他是士,又是農。舉人身份可以讓他高家免除差德,所以兒子是否在家,官府也不聞不同。子孫賢與不肖,旁人也無需過問。
兒子在外地鬼混,當然不會使用真名,以免家門蒙羞。所以兒子的真名高大元,只有本鄉本上的人知道。
返有必須經過府城,從大南門經過跨越姑孰溪的南津橋(上浮橋),是官道的往來要律,南來北往的旅客絡繹於途。
這裡,已經很少看得到車和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