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九十七章聖旨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心中的塵埃,於此刻落定。

,宮中傳來了梁尊帝病倒的消息。

這一天,果真是來了。

想起昨夜梁尊帝特意囑咐的話語,我決定呆在府裡靜觀其變,不去趟那渾水——不是他口口聲聲地告誡我,不要多管宮裡的閒事嗎?

何況,就連莫無爭也派人當即來叮囑我:少往宮裡去。

然而,當第三良梓棲攜我進宮侍疾之時,我稍作猶豫還是答應了下來。

於情於理,我這個眾人眼中的未來兒媳似乎都該盡一盡孝道。

於是,我隨良梓棲一同入宮,見到了那仰臥於病榻之上的男子。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目睹龍顏的一剎那,我還是不由自主地吃了一驚。

不知是不是白天光線充足的緣故,梁尊帝的臉看起來愈發暗沉了,仔細一看,印堂處還泛著極淡的青黑。幾名太醫欠身侍奉在側,個個神凝重。

良梓棲到底是梁尊帝的親生骨,就算因傅卿尋之事而與父親心生嫌隙,關鍵時刻還是個孝子。他關切地詢問了梁尊帝的病情,聽完太醫不容樂觀的診斷後,他眉宇間的憂慮如假包換。

“怎會病重至此…”他喃喃自語著,彷彿在為他這些子以來的疏離不問而到自責“楊御醫呢?”似是注意到了一行人中居然找不到那個最為可靠的身影,良梓棲皺著眉頭問。

“回王爺,楊御醫三個月前就告病,回鄉休養了。”一名年長的太醫垂首恭敬作答。

“至今未歸?”良梓棲的眉擰得更緊了。

“是。”那人的頭也埋得更低了。

“傳本王急令,去把楊御醫請回宮來。”良梓棲當機立斷地下令,幾名太醫許是自知醫術不如那被視為中砥柱的楊御醫,亦深知應以一國之君的龍體為先,故而沒有一人提出異議。

我一言不發地注視著雙目緊閉的梁尊帝,心裡並不輕鬆。

想當時初來乍到,莫無爭告訴我下一個刺殺的對象乃北梁皇帝,我還毫無實,潛意識裡認定了自己僅僅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旁觀者。可現今,當目標真的瀕臨滅亡躺在我的面前,我卻驀然發現,自己不知從何時起已經入了局。

注意到這一點,我突然覺得周遭的空氣也跟著冷了下來,一股陰謀和死亡的氣息瀰漫在屋內,叫人忽覺口發悶。

沒多久,良梓棲察覺到了我不適的神情,體貼地准許我先去休息。可是眾目睽睽之下,我這個未來的側王妃又豈能就此拍拍股走人?因此,我只好識大體地表示自己並無大礙,理當留下來照顧聖上——直到兩個時辰後,該做的工夫做足了,我才得以安然回到府中。

人雖歸來,心卻還有一半懸在宮中。帝王病情告急,本就是一個國家最為動盪的時刻,更何況,這個明明有著一位皇子的國家卻遲遲不立儲君——著實詭異。

在梁尊帝病倒之前,興許所有北梁臣民都想當然地以為,既然北梁只有一位皇子,太子人選別無他想,那麼立與不立,並無差別——不過,當疾病猝不及防來襲之後,種種揣摩和不安便蠢蠢動了。

前朝後宮,宮裡宮外,紛紛暗測:為防患於未然,這回是不是該立儲以正國本了?

誰知,事態又一次出乎了人們的預料。梁尊帝病倒的第三天,宮裡確實傳出了一道聖旨,當所有人都豎起耳朵等著一件板上釘釘的事情塵埃落定之時,聖旨的內容卻叫人瞠目結舌。

沒錯,那不是一道冊立儲君的聖旨,而是一道命後宮嬪妃悉數隨駕西去的旨意。

消息一出,滿城皆驚。

有人蹙眉,說事有輕重緩急,皇帝是不是病糊塗了,都什麼時候了,就算大皇子繼位毫無懸念,也不該在這非常時期先頒佈這麼一道只關後宮之事的聖旨;有人輕笑,說皇帝並不是病糊塗了,相反,他神智清明得很,既然大皇子繼承大統已是不言而喻之事,那麼皇帝就該把握最後的機會,替皇子鋪平道路,拔除先帝時期的後宮勢力,好讓新帝不至於受外戚鉗制;還有人搖頭,說伴君如伴虎,好好的幾位妃子,不是陪伴了他大半輩子,就是才受封得寵,這皇帝怎麼就忍心令其統統陪葬呢?

當然,上述揣測議論大多是在暗中滋生,官員也好,百姓也罷,還不至於傻到為此不顧命。

如果說有例外的,大概就數穆清弦這位放蕩不羈的東漓神醫了——府外,眾說紛紜,府內,他也坐在院子裡,意有所指地說著“你們這皇帝”云云。

“穆公子,禍從口出。”我瞥了他一眼,好心提醒道。

“這裡不是沒外人嘛…”他笑著環視四周——確實,後院裡只有程肅、柳自娫和我。

“隔牆有耳。”我又看了他一眼,不鹹不淡道。

他似是愣了一愣,旋即又不以為意地挑了挑眉:“就算有耳,眼下也無暇隔牆傾聽。”我不再理他,自顧自地仰望天空。

北梁,要變天了。

可是,後宮的妃子是無辜的,尤其是德妃…那她有意護我的話語言猶在耳,我真心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個寬厚仁慈的女子被莫名葬送。還有廉妃、傅卿尋、嫻妃,甚至是那個毒打過我的淑妃,無論是新仇還是舊恨,我也沒盼著她們個個去死啊。

梁尊帝…他究竟為何要在這個節骨眼上下這樣一道聖旨?

這一疑問一直盤旋在心頭,揮之不去——直到兩天後,不是答案勝似答案的意外,以一種叫人咋舌的形式,浮出了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