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十二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林風朝他笑了笑,想和他打個招呼,但一時之間卻發現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只得勉強的笑了笑“咳…咳,請問,那個、您是…玄曄先生麼?!”他搔了搔腦袋,覺有點不對頭,於是急急忙忙的補充道“我是林風,晚上好!”康熙的面容出奇的平靜,蒼白的臉上居然慢慢泛起一絲紅暈,他靜靜的注視著林風,默然良久,忽然問道“太皇太后此刻如何?!”林風急忙扭頭朝趙廣元望去,趙廣元輕聲答道“片刻之前,太后已為大清殉節,咱們沒有難為慈寧宮!”康熙好像噓了一口長氣,林風忽然覺有點內疚,鬼使神差的安了句“玄老兄,節哀順變…”話剛出口就覺大錯特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自己,現在講這話真是不地道。

康熙聽到這句話,居然沒有生氣,他慘然一笑,微微頷首“多謝!”隨即目光一凝,緊緊的盯著林風“你就是叛軍首領?!”話題嚴肅,林風的神也嚴肅起來,再無半分歪念頭,肅容道“我不是叛軍——我本不是大清子民,沒有‘叛’字這一說!”

“哦?!前明的…”康熙彷彿自己給自己找到了答案,不再糾纏這個問題,他艱難的微微一笑“成王敗寇,不過朕還真的從沒想過有今天!”林風也嘆了一口氣,同情的看著他“老兄,老實說我也沒想到,本來你是一個好皇帝的!”他伸出手來,替他攏了攏凌亂的辮髮,輕笑道“不過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你家老爺子十三副盔甲起兵的時候就應該想到了今天,愛新覺羅家這幾十年關內關外殺進殺出,也算是轟轟烈烈了一場,你老兄這些年也幹得不壞,這回只是個意外,所謂天災人禍嘛…這個、這個你不算丟人的!”林風見康熙慘笑,急忙連聲道“真的只是個意外、我是說真的,你別往心裡去!”

“多謝!”康熙勉強的笑道,突然問道“你想當皇帝麼?!”

“這個…”林風呆了一呆,思索半晌,認真的答道“本來沒這個想法,不過剛才進了這個門之後,忽然覺得可以試試看!”康熙搖了搖頭,笑容之中滿是苦澀之意,年輕的臉上此刻居然滿是滄桑。

林風苦笑道“玄曄老兄,你是不是覺得死在我手上很丟人?!”康熙笑了笑,一絲絲鮮血慢慢自嘴角滲出,點點滴滴落在地上“能這樣進乾清宮的人,能是普通人麼?朕沒有看住乾清宮,自然沒有服不服這一說!”

“唉…對不住了老兄,你死之後,我要借您頭顱一用!”

“國君死社稷,份所應當,但取無妨!”

“還有…還有…您也知道的,這個…大清在江西,在浙江、福建還有大軍,山海關外也有不少人,您死之後,你愛新覺羅家有資格當皇帝的男丁我恐怕都得殺了…”林風此刻有點後悔,後悔選擇這樣一個談話氣氛,因為他實在是覺有些慚愧,喃喃道“對不起…我很抱歉!”

“唉…皇族之人,自有皇族之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昔的榮華富貴…也算是…也算是對得起他們了!”康熙的語氣越來越艱難,適才的那一絲紅潤早已褪得乾乾淨淨,此刻面鐵青,氣若游絲,神卻一如既往的鎮定,雙眼之中也仍然清澈無比。

林風實在無話可說了,無論如何,他都得承認,這是一個氣度恢弘的皇帝,也是一條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所有能做的,他都做了,應該努力的,他都努力了,即算是此刻面對失敗,面對生死大敵,依然能夠坦然相認,慷慨瀟灑。

這絕對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林風心中慨萬千,再次低頭望去,康熙氣息早絕,慘白的臉上神平和,曾是人世間最尊貴的人,但此刻也僅僅只是一具屍身。

林風沉重嘆了一口氣,站起身來鄭重的向他深深鞠躬,默然半晌,忽然指著屍身,扭頭對陳夢雷道“把他…恩…”

“厚葬?!”陳夢雷試探著問道。

林風搖了搖頭,咬了咬牙道“把他腦袋砍下來,巡視京城!”他走開幾步眼角一瞥,忽然看到旁邊兩個神頹廢的清朝大臣,不哼了一聲“這兩個傢伙是什麼玩意?!”

“是偽兵部尚書明珠和偽大學士索額圖!”趙廣元依著剛才陳夢雷的教導,小心翼翼的答道。

“拖出去砍了!”林風看也不看,雖然他知道招降的機會很大,這兩個傢伙一直沒自殺,自然不是什麼節義之士了,但他此刻被一種莫名其妙的思緒所染,毫不猶豫的下達了處決令。

康熙這樣的人死了,不能太冷清。

眼見林風心情不好,所有人都知趣的退出了乾清宮大殿,陳夢雷略一猶豫,卻停住腳步,慢慢的走到林風身後。

“陳先生,是你麼?!”林風有氣無力的道,他低頭看著地上的點點血跡,那是康熙的血。

不知如何,此刻他忽然覺得非常空虛寂寞,好像忽然被人從高處拋下,空空落落的四不著邊,又好像是在朝某個目標拼命狂奔,但衝過終點後卻又悵然若失,渾身上下有一種虛弱脫力的覺。

“主公!”陳夢雷沉聲道“我軍現在萬事待籌,您千萬要保重身體!”

“哦!?是嗎?——好的、當然!”林風漫不經心的隨口敷衍道“我會保重的,謝謝你!”

“陳某不才,請試為主公分析天下大勢!”陳夢雷見林風恍恍惚惚,不由得心中大急,急忙大聲說道。

“大勢?!天下大勢?!

”林風默唸幾句,忽然反應過來,登時神一振,轉身看著陳夢雷“老陳啊,你說說看!”

“康熙一死,中原立成無主之地矣,現前朝菁華盡在江西、湖北、浙江、福建、陝甘一帶,與吳三桂等強敵對峙,急切之間不得過黃河,而山海關以北,滿清龍興之地兵力被調一空,暫時無力反擊,遵奉前朝為主的蒙古諸部又與準葛爾葛爾丹互相牽制,匹馬不得入中原,此天賜我軍良機,主公不取,必遭天譴啊!”林風定下神來,凝神細思,為難的道“我軍現在兵力薄弱,暫時連天津直隸都吃不下,說要取中原——談何容易啊!”

“主公差矣!今天大清中樞灰飛煙滅,康熙帝身首兩處,待傳首級示眾後,消息傳到天津、直隸,我料他們必定張皇失措人心失散,士無鬥志兵無戰心,我軍只要養蓄銳,待敵慌亂間派一大將率軍南下,或招降、或安撫,必無大礙!”陳夢雷笑道“何況他們本無糧無餉——清庭制度,這些督撫大員手中的糧餉極少,非有朝廷之命不得囤積,一時之間又無法籌措,你看他們能堅持多久?”林風忽然來了興致“我們糧餉應該不少吧?!”

“當然,康熙為削藩囤積多年,戶部糧庫存糧極多,現略估計可支京師百萬人一年之用,這還不算商賈、大戶人家的私糧,去年朝廷歲入為兩千三百萬餘兩銀子,除去開支再加上歷年節餘,現戶部存銀共計三千四百萬兩…”林風嚇得跳了起來,不能置信的看著陳夢雷“你…你說咱們現在有…三千四百萬兩銀子?

“絕對不止!”陳夢雷堅決的搖了搖頭“宗人府還有皇室內庫,剛才我略略翻閱帳薄,約有六百萬兩上下,此外再加上收繳的各大王府貝勒的私銀,加上各種珍玩寶物,摺合銀兩決計不會少於五千萬兩!”怪不得、怪不得,林風喃喃道,難怪康熙敢和吳三桂悍然翻臉,之後又連續平臺灣打葛爾丹,原來是早做了長期戰爭的準備,真是厲害啊!

“此天賜良機予主公啊!”陳夢雷翻身跪倒,大聲頌道“如此之時,神州無主,群雄並起,逐鹿天下,願我主奮發進取、一統江山!”

“你說什麼?!”林風怔了一怔,忽然反應過來,原來此時此刻,歷史早已面目全非,從康熙死去的那一刻開始,中國就已經進入了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想到這裡,他眼前一黑,再也站立不住,軟軟的坐倒在乾清宮的大殿上。

一道閃電驟然橫弋,黑濛濛的紫城剎那間亮了一亮,炸雷轟鳴,狂風嘶卷,乾清宮的大門砰的一聲被猛力吹開,噼啪著開開合合,豆大雨點狂暴的敲擊著屋頂的琉璃瓦,一陣細密的叮咚聲如鳴鼓擊缶般不絕於耳。

耽擱了這麼久,這場醞釀多時的風暴,終於還是來了。

第一章卒起壠畝完請看第二章河北風雲起卷尾附註:1,章名“河北”一詞取古意,並非是指現代的河北省。

2,本章部分官職、人名以及清軍建制因為其他原因做了一些改變,若讀者追究,可理解為“蝴蝶效應”3,本章中出現的部分清軍將領借鑑金庸先生《鹿鼎記》的一些設定,如圖海、施琅、趙良棟、孫思克等人出場的時間地點,以上皆為歷史真實人物,其中所列之人確為康熙朝名將,至於金庸先生杜撰之虛擬人物及故事橋段,筆者絕無抄襲之意。

4,因為情節需要,筆者對文中出現的部分歷史人物進行了修改,如周昌(周培公)、李光地、陳夢雷等人的年齡及生平經歷。

5,本書出現的康熙朝火繩槍取材於歷史真實事件(可見《清史稿-世祖本紀》),文中把抬槍歸入火炮類(當時抬槍規格不一,但就兵器能來看,筆者個人認為在當時戰爭的兵器使用中,大部分可以列為小型霰彈火炮),所以火炮數量出入較大,其科技水平暫時並無任何篡改提高。另:燧發槍技術在明末就已出現並載入書籍,中國可自行研發製造,當時也曾有軍隊少量裝備;本章火槍中的膛線是指直線膛線,自明朝中葉由土爾其傳入並列裝明軍北京三大營(可見《明史》),不需要車等工具加工,手工作坊即可完成,這裡與現代提及的螺旋膛線相區別。

6,本書開頭部分,即主角率軍偷襲北京的行動,屬於筆者個人臆想,借用部分歷史資料虛構,無任何推敲討論的價值,請勿以此攻擊作者。這裡列出部分資料作為本書部分硬件參考。

清朝康熙年間,八旗軍實際兵員(不包括蒙古僕從軍)大概為16萬人左右,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在正常的情況下,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駐軍應在6-8萬人左右,但三藩之亂時,因為三藩軍隊擴張極為迅速,康熙非常大膽的派遣北方軍隊南下,北京附近的駐軍被大量空,後來隨著戰爭的發展,康熙對戰局的判斷又出現了嚴重失誤,王輔臣的突然叛亂打亂了康熙對戰局的佈置,為了穩定全局,又不得不再次從北方調部隊增援陝甘綠營,此時北京的防禦已經極度空虛,然而就在此關鍵時刻,綏遠察哈爾部落趁機叛亂,威脅北京——請注意,滿清與明朝不同,她是沒有設立長城防線的,其大同、宣府也沒有進行重點防禦,也就是說,綏遠的蒙古騎兵可以很直接的殺至北京。在這樣極度危險的情況下,康熙帝挖空心思搜刮兵源,甚至連奴僕也不放過,勉強再次從北京地區擠壓出一支部隊,由此可見形勢之險惡。

我們現在在熒屏上或者正史內所見的康熙形象非常威武英明,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戰爭初期和中期,他犯了很多錯誤,而且是一些非常致命的錯誤——可以想象,康熙當年才二十多歲而且沒有任何軍事經驗,而他敵人卻都是百戰名將,如果說真的象歷史上說的那樣,從一開始就步步領先毫無紕漏,那的確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時一個事件可以旁證北京的真實情形,據《清史稿》記載,一個叫楊起隆的民間人士(估計是黑社會老大之類),居然敢在京城裡發動叛亂,企圖用一些地痞氓控制北京,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楊起隆敢於採取這樣的軍事行動,就已經從側面證明了北京當時的防禦能力。

滿清政權在那個時間段之內,處境之艱難、防務之空虛以及神之緊張,都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想象的,金庸先生所著《鹿鼎記》中,順治出家後對康熙代,若是戰爭不利,八旗應該迅速撤退回遼東——這是有依據的,因為當時八旗的總兵力堪堪十六、七萬,很多人都沒有信心在中原內地進行長期戰爭。後人以康熙為滿清“世祖”確實名下無虛,正是在他的領導下,滿人才徹底的征服了漢族,從此死心塌地的當奴才。其守業之艱,尤勝開創,是為世祖。

從文字資料來分析,清朝留下的史書相對與其他朝來說是最不可信的,而官方政策對文化的迫害也是空前的。北洋政府主持編纂的《清史稿》稍微好一點,但編撰主持者趙爾巽立場不對,對這段歷史也很含糊。

本書中虛構的軍事行動,就是針對當時的這一情形——這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歷史瞬間,即:圖海率領京城最後一支機動部隊出征綏遠,會同臣服清朝的蒙古盟軍撲滅察哈爾叛亂,康熙及兵部大臣擬以2-3個月時間完成戰役(在歷史上也完成了),隨後立即回防京畿鞏固防務。書中主角所抓住的,就是這一個短暫的時間段,不過就軍事角度而言,即使北京如描敘中的那樣空虛,除了海路運輸以及登陸方面的困難之外,僅以主角所統帥的那支軍隊的素質,也是無法完成這一戰術任務的,到底京畿地區人煙稠密,一支5000人的部隊想要進行秘密偷襲,確實太難,北京若得到消息,只要依託城牆驅趕老百姓上城防守,在沒有輔助器械的情況下,也是沒什麼機會迅速破城的。

其實當時能有能力發起這次作戰的,應該只有臺灣鄭經,也只有臺灣艦隊有能力提供兩棲作戰的支持,若當時鄭經不斤斤計較福建那一點點彈丸之地,出一支15000-20000人的陸戰隊登陸京畿,恐怕後世也沒有什麼鳥人敢高唱再活幾百年了,可惜鄭成功英年早逝,子孫守戶有餘、進取不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遺憾。

作為一本架空類玄幻小說,筆者認為這一類情節無須太過研討推敲,作者所能做的,只是在歷史上找出這個可能的存在,然後予以利用,使用文學手段在大體上能夠通過即可,如在書中坐船用輸送奴隸的方法、上岸後作清軍打扮進行偽裝欺騙、利用運水太監炸門破城等等,這是符合邏輯以及一般人的思維規律的,是可以為人所接受的。就象黃易先生《大唐雙龍傳》寇仲之於粱都(當然筆者是萬萬沒有資格與黃大師相比較的,這裡僅僅只是舉例比喻而已)。

另外說明一點,只要掌握城防中樞,5000人的部隊是足夠控制北京的,其實在消滅抵抗力量之後,1千至1千5百人就足夠維持基本秩序了,雖然這個城市人口近百萬。

之所以費這麼大勁寫這麼多文字進行說明,主要是怕一些書友鑽牛角尖,筆者在此重申,本書為架空玄幻,內容純屬個人想像虛構,不歡任何挑釁,也不參與任何辯論。

理想年代於第二章結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