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醫政法令醫事制度和醫學教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2)針科:必修針、灸、口齒、咽喉、眼、耳,兼習《黃帝三部針灸經》、《龍木論》。
(3)瘍科:必修瘡腫、折傷、金瘡、書,兼習《黃帝三部針灸經》、《千金翼方》。
三科必修的公共課程則是《素問》、《難經》、《諸病源候論》、《補註本草》、《千金要方》。
在針灸教學中採用王惟一發明鑄造的針灸銅人,進行直觀教學,也是歷代醫學教育的一大創舉。
試考訪大學之法,建立了嚴格的制度。每月一次私試,每年一次公試。成績分為優、平、否三等。優良者升為內舍,每年一次會試,及格者升為上舍。還據學生的品德和技術水平,將上舍分為上、中、下三等。學生在學期間為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除課業學習外,還要參加臨診,輪為太學、律學、武學的學生及各營將士治病,年終據每個學生的臨記錄考察其成績,按療效高低分為上、中、下三等,其失誤多者,酌量輕重給予處罰,嚴重者勒令退學。
元豐改制後,太醫局隸太常禮部,學生限額300人,設大方脈(120)人、風科(80)人、小方脈(20)人、眼科〔20)人、瘡腫兼折傷(20人)、產科(10人)、口齒兼咽喉科(10人)、針灸科(10人)、金鏃兼書科〔10人),神宗死後,王安石新法天折,醫學教育一度實行的“三舍升試法”也被廢止。
崇寧二年(1103)微宗詔令另在國子監設立“醫學”收儒生學醫,造就有文化素養的醫學人才,以改變醫學的社會地位,醫學教育恢復“三舍升試法”由於徽宗的倡導,當時五運六氣之說盛行。運氣也成為學習重點之一,列為各科必試科目。
公試合格後,選取醫療技術良者充當藥局醫師以下職務,其餘各以其等第補官,或派為本學博士、正錄,或委為外州醫學教授。
(二)地方醫學教育宋代地方醫學教育也較發達和普及,嘉祐六年(1061),各道、州、府仿照太醫局的教學方式,設立地方醫學,收本地學生習醫,選官管勾,由醫學博士教習醫書,學滿一年時,委官進行試考,合格者補充為地方醫官。學生名額大郡以10人為限,小郡以7人為限,其中小方脈專業各為3人。
政和五年(1115),州、縣醫學隸屬於當地提舉學事司,學生分齋教養,設科及課程均仿太醫局。
兩宋時期校正書局與醫書大量刊行一、政府編纂、校正、頒行的醫書宋王朝對醫學事業較歷代為重視,政府多次組織官員學者集體編纂醫書,更建立專門機構校勘、刊行,醫書得以廣泛傳。
(一)政府組織編纂的醫藥學著作:在物藥學書籍方面宋政府曾7次組織人力、物力對大型物藥學著作進行修訂、校正。在方書和方劑學著作方面政府也曾4次組織醫官集體編纂大型方書,並組織官鑄針灸銅人,編纂針灸圖經。最值得一提的是校正醫書局的成立。
宋以前醫籍多賴輾轉手抄,傳,以致訛誤、衍脫很多。宋政府在開國不久即詔令徵集收購醫書,進行整理、修訂。嘉祐二年(1057)仁宗採納了樞密使韓琦的建議,設置校正醫書局於編集院,集中了一批著名醫家,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校正工作,並命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校勘、蘇頌等為校正,後又增命孫奇、高保衡、孫兆為校正。這是我國出版史上首次由政府設立的醫書校正專門機構。校正醫書局設立後,搜求佚書,徵集眾本,進行嚴肅認真地校正“正其訛謬,補其遺佚,文之重複者削之,事之不倫者緝之”(見高保衡等《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幾乎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每完一書則作序陳述校正崖略並予以評價。隨即奉請皇帝,親覽,然後由國子監刻版刊行。經過校正的醫書大部在熙寧間(зzc未砸郊男u塗卸源俳洩窖У姆⒄梗鞽雋酥卮蠊畢祝剮磯啾嫋僂鮐鬧匾郊靡員4?又得力當時的印刷術和造紙術的革新,改變了手工抄寫的落後局面,使這些古代醫籍能夠刊行傳至今,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其歷史作用不可低估。
經校正醫書局重修、刊行的醫藥書籍,現在可知的有:1、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校正後改名為《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皇甫謐《針灸甲乙經》;3、張仲景《傷寒論》;4、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5、王叔和《脈經》;6、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7、王燾《外臺秘要》;8、掌禹錫等《補註神農本草》;9、蘇頌《圖經本草》宋代刻書,可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和仿本三大系統,官刻本指的是政府機關刻書。官刻本又有中央和地方所刻的區別,中央所刻之書以秘書省國子監最為著名。當時國子監除鏤刻經史外,也很注意校刻醫藥書籍,印行書籍還可公開售賣,並允許讀者付款續印。中央官刻本以北宋時為多,地方官刻本則多見於南宋,南宋地方政府各司用公庫錢刻印的書總稱“公使庫本”此外,各州、軍學、部學、府學、縣學、宮以及書院也都有刻書。宋代印本書籍已大為普及,官刻的醫書種類最多,數量最大。
北宋初中央官刻醫書有;《開寶新詳定本草》、《開寶重定本草》、《太平聖惠方》、《黃帝內經素問》;《難經》、《諸病源候論》、《銅人腧針灸圖經》、《簡要濟眾方》。校正醫書局所刻刊行的醫書計有《補註神農本草》等10部,已如上文所述。
南宋偏安江南後,國勢衰弱、財力礎,因而中央官刻醫書種數極少,僅三、四種。
北宋時期,地方官刻醫書種類很少,主要有:熙寧二(1069)兩浙東路茶鹽司本《外臺秘要方》40卷。南宋時期地方官刻醫書種類和數量都比北宋時為多,主要有:司庫副本9種,郡齋本8種、書院刊本10種。
此外,地方官也有醫書刊刻,如《魏氏家藏方》、《醫說》和《小兒痘疹論》等多種。
二、書商與醫家個人列刻的醫書(一)書商刊本書商所刻之書統稱為坊刻本。宋代書坊有很大發展,有的刻書館歷史悠久,刻書傳廣泛。宋代坊刻較多,以浙江杭州印的浙本為上、四川刻印的蜀本次之,福建刻印的閩本又稱建本或麻沙本最下。
閩刻本主要有:《新編類要圖注本草》等4種,麻沙刻本主要有《本草衍義》等4種。浙刻本及其他坊刻本主要有《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4種。
(二)醫傢俬人刊本宋代醫家多有私人出資命工刊刻自著或其他醫書,以廣傳。主要有史堪的《史載之方》;龐安時門生魏炳刊刻的《傷寒總病論);朱肱曾校刊《金匱要略方》、又刊刻自著《傷寒百問》及《南陽活人書》、《重校正南陽活人書》;閻季忠刊刻《小兒藥證直訣);寇約刊刻《本草衍義》;嚴用和刊刻自著《嚴氏濟生方》。
兩宋時期衛生保健與養生兩宋時期,在清潔環境、滅蚊除害、推廣火葬、開辦商業浴室、飲用開水、制定衛生法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宋儒養生派的形成,使中國傳統養生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充實。
一、衛生保健古代都市街道多為土路,通風塵埃飛揚,極不衛生。宋代採用灑水或在地面上鋪磚的辦法來減少或防止塵土的汙染。南宋時,臨安(今抗州)還有專門處理糞便和治水等穢汙物的職業。如吳自牧《夢梁錄》,卷13載:每年天政府令“淘渠人”疏浚河道陰溝。
“遇新,街道巷陌,官府差顧淘渠人沿門通渠;道路汙泥,差顧船隻搬載鄉落空閒處,”宋代人們採用更多的驅殺蚊蟲方法,如北宋劉延世《孫公談圃》捲上載有艾燻驅蚊法;儲泳《祛疑》則載有香藥驅蚊,南宋民間有從事製作和銷售驅蚊藥的行業。
此時火葬在民間較前代更多地採用,尤其是沒有土地的貧民,因不能安葬在漏澤園內,只得用火葬。也有死於他鄉逆旅者,火化後攜骨灰而歸的。當時已有專門火化的設備。如吳縣城外通濟寺內,設有“化人亭”宋代的一些城鎮中,出現了商業浴室,對普通人開放。宋。吳曾《能改齋漫筆》卷1記載這類浴室門上以掛壺為標誌,這大大方便了普通民眾的洗浴,於個人衛生大有益處。人們在沐浴的同時,還培養了剪指(趾)甲等衛生習慣。
飲食衛生方面較為突出的是宋人提倡飲用開水,莊綽《雞肋編》說:“縱細民在道路,亦必飲煎水。”可見在家中飲開水就更為平常了,北宋歐陽修《憎蒼蠅賦》說:“一有玷汙,人皆不食”較好地反映了當時人們講究衛生,不食被蒼蠅玷汙的食物。
二、養生宋代政府比較重視醫學和養生學,在《聖濟總錄》中,就有兩卷專論導引,如卷199輯錄了晉唐以來常用的導引、按摩方法,如鼓腹淘氣、導引按蹺、摩手熨目、下摩生門等14種。其中,運動水土”有“轉手摩腎堂令熱”即是後世擦腎俞法。這些健身方法多為後世氣功養生著作所引用。卷200“神仙服氣”為介紹吐納法的專篇。八段錦是由八節動作編成的一套有保健作用的動功鍛鍊方法,據載,至遲在北宋末年就已有八段錦之功法,如後世的“武八段、坐式八段錦、十二段錦、十六段錦均在八段錦(立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兩宋時期,養生類著作時有問世。養生專著蒲虔貫《保生要錄》,據華佗“人體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的原理創編了一套“小勞術”包括挽弓、拓石、築拳、擺臂、顧首、轉、洗手、摩面等導引按摩法,簡便易行,頗有特。陳直《養考葷親書》著重論述了老人的食治及四時養生。後經元代鄒鉉增益,改稱《壽親養老新書》。該書以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出發論述養生之道,十分強調保養元氣,還強調神心理衛生的意義。
兩宋時期,出現了一批主張四時攝生與季節導引的養生家。他們多以《素問。四氣調神論》等醫經為依據,結合民間與作者的養生經驗,闡述或推衍經旨。此類書中較引人注目的是《陳希夷二十四氣坐功法》,書中載有按二十四節氣制定相應的二十四種功法,並分治二十四類病症。這套功法常被明清之後的養生著作所引載,傳很廣。
宋代,儒而知醫成為一種時尚。不少文人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游等皆通醫學及養生之道,其中尤以蘇拭最為突出。在《東坡志林》、《仇池筆記》、《蘇沈良方》、《道樞》、《類說》等著作中,都有蘇氏養生之論,如認為“養生者必以胎息為本”詳盡生動地敘述了胎息的具體練法,即想象呼之氣“如燻爐之煙,烹鼎之氣”而且“心不起於念”強調入靜與存想,不同於晉唐時期強閉呼之練法,已有較大的進步,《蘇沈良方》載“上張安道養生訣”介紹了他“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的鍛鍊方法,並說自己平生“頗留意養生”
“其初效不甚覺,但積累百餘,功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在養生史上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