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世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七年(前600),晉成公與楚莊王爭壓霸權,在扈邑會見諸侯。陳國畏懼楚國,未去赴會。晉國派中行桓了討伐陳國,因而救援鄭國,與楚國戰,打敗了楚軍。那一年,成公逝世,兒子景公據即位。
景公元年(前599)的季,陳國大夫夏徵舒殺死了自己的國君靈公。二年(前598),楚莊王討伐陳國,殺死了徵舒。
三年(前597),楚莊王包圍鄭國,鄭國向晉國求救。晉國派荀林父統帥中軍,隨會統帥上軍,趙朔統帥下軍,郤克、欒書、先穀、韓厥、鞏朔輔佐他們。六月,晉軍趕到黃河。聽說楚國已降服鄭國,鄭伯脫去上衣出胳膊與楚國結盟,楚軍就回去了,荀林父想班師回晉。先穀說:“總算是來救鄭國的,不到達不可以,否則將帥將要離心離德。”晉軍終於渡過黃河。楚國已經降服鄭國,想在黃河飲馬揚名就離開鄭國。楚晉兩軍大戰,鄭國剛剛歸附楚國,懼怕楚國,反而幫助楚軍進攻晉軍。晉軍大敗,退到黃河邊,士兵爭船渡河,船中有很多被砍掉的手指。楚國俘虜了晉軍大將智。晉軍返回晉國後,林父說:“我是大將,晉軍失敗我應該被殺,請求死罪。”晉景公想答應他。隨會說:“過去文公與楚國在城濮作戰,楚成王回到楚國後殺死了大將子玉,文公才高興。今天,楚國已經打敗了我軍,我們又殺死自己的將軍,這是幫助楚國殺死楚國的仇人。”晉景公聽了這番話才罷手。
四年(前596),先穀因為首先建議而使晉軍在黃河畔吃了敗仗,害怕被殺,於是逃亡到翟,與翟國商量討伐晉國。晉國發覺後就殺死了先穀整個家族。先穀是先軫的兒子。
五年(前595),晉國討伐鄭國,因為它援助楚國。當時楚莊王很強大,結果在黃河邊挫敗了晉軍。
六年(前594),楚國討伐宋國,宋國便向晉國求援,晉國想去援救。伯宗獻計說:“楚國,上天正興發它,不能阻擋。”於是晉國派解揚謊稱救援宋國。鄭國人抓住解揚把他給了楚國,楚國賞賜了他很多財物,讓他說反話,以使宋國趕快敗下陣來。解揚假裝許諾,終於將晉君的話告訴了宋國。楚國想殺死他,有人觀諫,楚國便放回瞭解揚。
七年(前593),晉國派隨會滅亡了赤狄。
八年(前592),晉國派郤克出使齊國。齊頃公的母親從樓上觀看而發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郤克駝背,而魯國使者跛足,衛國使者一隻眼瞎,這樣,齊君也派同樣的殘疾人去引導賓客。郤克很生氣,回到黃河畔發誓說:“不報復齊國,河伯來見證!”郤克返回晉國,向晉君請求攻打齊國。晉景公詢問進攻的原因後,說:“你有怨氣,怎麼能夠煩擾國家呢?”晉君沒有聽。魏文子因年邁請求辭職,推薦了郤克,郤克執掌國家政權。
九年(前591),楚莊王逝世。晉國討伐齊國,齊國派太子強到晉國做人質,晉軍才停止進攻。
十一年(前589)的季,齊國討伐魯國,奪取了隆。魯國向衛國告急。衛國和魯國都通過郤克賂晉國求救。晉國就派郤克、欒書、韓厥用八百輛戰車和魯國、衛國共同討伐齊國。夏天,晉國與齊頃公在鞍戰,頃公受傷被困,於是便與他的護右換了座位,下車去找水喝,從而逃脫而去。齊軍大敗而逃,晉國追趕敗兵一直達到齊都。頃公獻上寶器求和,晉國不同意。郤克說:“一定要得到蕭桐姪子作人質。”齊國使者說:“蕭桐姪子是頃公的母親,頃公的母親如同晉君的母親,怎麼一定要得到她呢?你們太不講信義了,請求再一次戰。”結果晉才答應與齊講和而離去。
楚申公巫臣偷娶了夏姬逃到晉國,晉君拜巫臣做邢邑大夫。
十二年(前588)的冬季,齊頃公到了晉國,想尊稱晉景公做王,景公辭謝不敢當。晉國開始設置六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騅、趙括、趙旃(zhān,氈)都任大臣。智也從楚國返回晉國。
十三年(前587),魯成公朝拜晉君,晉君很不禮貌,魯君生氣地走了,背叛了晉國。晉國討伐了鄭國,攻下了汜。
十四年(前586),梁山發生山崩。晉君詢部伯宗,伯宗認為不值得大驚小怪。
十六年(前584),楚國大將子反怨恨巫臣,殺死了巫臣整個家族。巫臣十分氣惱,給子反一封信說:“一定讓你疲於奔命!”於是巫臣請求出使吳國,讓自己的兒子作吳國的行人,教吳國士兵乘車打仗。吳、晉兩國開始有往,約定討伐楚國。
十七年(前583),晉國殺死了趙同、趙括,並滅亡了他們的家族。韓厥說:“怎麼能忘記趙衰、趙盾的功勞呢?怎麼能斷絕他們的香火呢?”於是,晉君又讓趙氏庶子趙武作為趙氏後代,又封給他城池。
十九年(前581)的夏季,景公病重,立太子壽曼做國君,這就是厲公。一個月後,景公逝世。
厲公元年(前580),因為剛剛即位,想與諸侯求和,便與秦桓公隔著黃河訂立盟約。回國後秦國就違背盟約,和翟商量攻打晉國。三年(前578),晉國派呂相譴責秦國,藉機和諸侯討伐秦國。兵至涇水,在麻隧打敗秦軍,俘虜了秦國大將成差。
五年(前576),郤錡(qí,其)、郤犨(chōu,)、郤至中傷伯宗,晉君殺死他。伯宗是因為喜好直言勸諫才召來這個災禍,百姓因此不再信任厲公。
六年(前575)的季,鄭國背叛了晉國與楚國結盟,晉君十分生氣。欒書說:“不可以在我們這一代失去諸侯。”於是,晉國派軍隊攻打鄭國。厲公親自統帥軍隊,五月渡過黃河。聽說楚軍來援救,範文子請求厲公撤兵。郤至說:“派軍討伐逆賊,遇到了強敵就躲避,就無法對諸侯發號施令。”於是,晉國與楚國戰。癸巳,晉軍中楚共王的眼睛,楚軍在鄢陵失敗。子反聚集殘兵,安撫好楚軍,想再一次與晉戰,晉國很擔心。共王召喚子反,子反的侍者豎陽穀向他敬酒,子反喝醉了,不能去拜見共王。共王很生氣,責備子反,子反自殺。共王於是帶兵返回楚國。晉國因此威振諸侯,想號令天下,求得霸權。
厲公有很多寵姬,回國後,想免除所有大臣的職務,任用寵姬的兄弟。有個寵姬的哥哥叫胥童,曾與郤至有矛盾,再加上欒書又怨恨郤至不使用自己的計謀竟打敗了楚軍,就派人暗中向楚國道歉。楚國派人欺騙厲公說:“鄢陵一戰,實際是郤至召來楚國參與的,郤至想作亂,接子周到晉國即位。恰好盟國沒有準備好,所以事情未成功。”厲公把引話告訴給欒書,欒書說:“大概有這種情況,希望您試著派人到周京暗地考察一下。”厲公果然派郤至到周京。欒書又讓公子週會見郤至,郤至卻不知道自己已被出賣。厲公驗證這件事,認為確實了,於是很痛恨郤至,想殺死他。八年(前573),厲公去打獵,與寵姬飲酒,郤至殺豬奉獻給厲公,被宦者奪去,郤至死了宦者。厲公很生氣說:“季子欺侮我!”打算殺掉三郤,還未動手。郤錡想先下手為強,進攻厲公,說:“我雖然也許會死,國君也會遭難。”郤至說:“忠誠,不能反對君主;智慧,不能傷害百姓;勇猛,不能挑起亂子。失去這三種美德,誰肯幫助我?我死了算了。”十二月壬午,厲公讓胥童帶領八百名士兵襲擊攻殺三郤。胥童藉機在朝廷上劫持了欒書、中行偃,說:“不殺死這兩個人,災禍一定落到國君您頭上。”厲公說:“一個早上就殺死了三位卿士,我不忍心再多殺人了。”胥童回答說:“別人可將忍心殺死你。”厲公不聽,向欒書道歉說明只是懲治郤氏的罪過:“大夫都恢復職位。”兩人磕頭說:“很幸運,很幸運!”厲公讓胥童擔任大臣。閏月乙卯,厲公到匠驪氏家去遊玩,欒書、中行偃派他們的黨羽襲擊逮捕了厲公,囚起來,殺死了胥童,並派人從周京來了公子周,立他為君王,這就是晉悼公。
悼公元年(前572),正月庚申,欒書、中行偃殺死了厲公,只用一輛車陪葬了他。厲公是在被囚了六天後死去的,死去十天後的庚午,智接公子周來晉,到了絳,殺雞和大夫結盟擁立公子周,這就是悼公。辛巳,到武宮朝拜。二月乙酉,公子周即位。
悼公周的祖父捷是晉襄公的兒子,沒能繼位,號稱桓叔,桓叔最受憐愛。桓叔生下惠伯談,談生下悼公周。周即位時已十四歲。悼公說:“祖父、父親都未能繼位而到周避難,客死在周。我認為自己已經疏遠了,從未盼望當晉君。今天,大夫們不忘文公、襄公的意願而施惠,擁立桓叔的後代,全仰仗祖宗和大夫們的威靈,得以繼承晉國的祭祀,難道敢不兢兢業業嗎?大夫們也應該輔佐我!”於是驅逐了不忠於國君的七個大臣,修整舊的功業,向百姓佈施恩惠,撫卹文公回晉時各位功臣的後代。秋天,討伐鄭國。鄭軍大敗,於是又到了陳國。
三年(前570),晉國會見諸侯。悼公向大臣們詢問可以任用的人,祁傒推薦解狐。解狐是祁傒的仇人。悼公又問還有誰,祁傒又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君子說:“祁傒可以算作不偏私了。在外舉薦不避仇人,在內薦不避兒子。”正在會見諸侯時,悼公的弟弟楊幹亂了軍陣,魏絳殺死了他的駕車人。悼公很生氣,有人勸諫悼公,悼公終於認識到絳很有賢德,任用他主持政務,派他與戎講和,戎終於非常親近晉國。十一年(前562),悼公說:“從我任用魏絳以來,九次會合諸侯,與戎翟和解了,這全是魏子的功勞。”悼公賜給他樂隊,他三次辭讓才接受下來。冬天,秦國攻取了晉國的櫟。
十四年(前559),晉國派六卿率領諸侯們討伐秦國,渡過涇河,把秦軍打得大敗,直到棫林才離去。
十五年(前558),悼公向師曠詢問治國的道理。師曠說:“只有仁義是本。”冬季,悼公逝世,兒子平公彪即位。
平公元年(前557),晉國討伐齊國,齊靈公與晉國在靡下戰。齊軍被打敗逃跑。晏嬰說:“你本來就沒有勇氣,為何不停止打仗?”齊軍於是離去了。晉國窮追不捨,包圍了臨菑,燒光了外城內的房屋,殺光了外城內的軍民。晉軍東到膠水,南到沂水,齊軍堅守著城市,晉國就退兵返回了。
六年(前552),魯襄公朝拜晉君。晉欒逞犯了罪,逃到齊國。八年(前550),齊莊公暗中派欒逞到曲沃,又派軍跟隨他。齊軍上了太行山,欒逞從曲沃內造反,襲擊了絳。絳毫無警戒,平公想自殺,範獻子阻止了平公,派自己的家兵襲擊欒逞,欒逞被打敗逃到了曲沃。曲沃人攻打欒逞,欒逞被殺死,曲沃人還消滅了欒逞的族黨。欒逞的欒書的孫子。他進入絳時,與魏氏商量過。齊莊公聽說欒逞失敗,就返回了,攻取了晉國的朝歌離去,為的是報復臨菑一戰之仇。
十年(前548),齊國的崔抒殺死自己的國君莊公。晉國趁齊國動亂,高唐打敗齊軍離去,為的是報復太行一戰之仇。
十四年(前544),吳國延陵季子出使來到晉國,曾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談話,事後說:“晉國的政權,終於要落在這三家手中。”十九年(前539),齊國派晏嬰到晉國,晏嬰與叔向談話。叔向說:“晉國處於末世了。平公向百姓徵收重稅修建池臺樓閣卻不務政事,政務落在私家門下,難道可以持久嗎?”晏子表示同意。
二十二年(前536),晉國討伐燕國。二十六年(前532),平公逝世,兒子昭公夷即位。
昭公於六年(前526)逝世。晉國六卿強大,公室卻弱小了。兒子頃公去疾即位。
頃公六年(前520),周景王逝世,各公子們爭奪王位。晉國的六卿平息了周王室的亂子,擁立敬王。
九年(前517),魯季氏驅逐了自己的國君昭公,昭公住在乾侯。十一年(前515),衛國、宋國派使者請求晉國送魯君回國。季平子私下賄賂了範獻子,獻子接受賄賂後,就對晉君說:“季氏沒有罪。”最終沒有送魯君回國。
十二年(前514),晉國公族祁傒的孫子,叔向的兒子,在晉君面前互相詆譭。六卿想削弱國君的力量,便依照刑法殺死了他們全部家族,並把他們的封邑劃分為十個縣,各自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大夫。晉君力量更加弱小,六卿都強大起來。
十四年(前512),頃公逝世,兒子定公午即位。
定公十一年(前501),魯國的陽虎逃到晉國,趙鞅簡子留宿了他。十二年(前500),孔子做了魯國的宰相。
十五年(前497),趙鞅與邯鄲大夫午約定,要將衛貢五面家遷徙到晉陽,邯鄲父兄不答應,趙鞅便認為午不誠實,想殺死午,午和中行寅、範吉(yi,義)親自攻打趙鞅,趙鞅逃到晉陽防守。定公包圍了晉陽。荀櫟、韓不信、魏侈與範去、中行寅有仇,就調軍隊攻打範去、中行寅。範去、中行寅反叛,晉軍攻打他們,打敗了範去、中行寅。範去、中行寅逃到朝歌,據城自保。韓不信、魏侈替趙鞅向晉君道歉,於是晉君赦免了趙鞅,恢復了他的地位。二十二年(前490),晉國打敗了範吉、中行氏,這兩個人逃到齊國。
三十年(前482),定公與吳王夫差在黃池相會,爭當首領,趙鞅當時從行,終於讓吳王做了首領。
三十一年(前481),齊國田常殺死了自己的國君簡公,立簡公的弟弟驁做平公。三十三年(前479),孔子去世。
三十七年(前475),定公逝世,兒子出公鑿即位。
出公十七年(前458),知伯與趙鞅、韓不信、魏侈共同瓜分子範吉、中行寅的領地歸入自己的采邑。出公很生生,求告齊國、魯國,想借機討伐四卿,四卿很慌恐,於是反擊攻打出公。出公逃亡齊國,半路上死去。所以知伯就立昭公曾孫驕做了晉君,這就是哀公。
哀公的祖父雍,是晉昭公的小兒子,號叫戴子。戴子生下了忌。忌與知伯關係密切,但早死,所以知伯想併晉國,沒敢動,就立了忌的兒子驕做晉君。當時,晉國的政務全部由知伯決定,晉哀公不能控制朝政。於是,知伯佔有了範吉,中行寅的領地,在六卿中最強大。
哀公四年(前453),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同殺死了知伯,全部併了他的土地。十八年(前439),哀公逝世,兒子幽公柳即位。
幽公當政時,晉君由於衰弱而畏懼卿大夫,反而朝拜韓、趙、魏的君王。晉君只佔有絳、曲沃,餘下的都併入三晉。
十五年(前423),魏文侯初即位。十八年(前420),幽公姦婦女,夜間私自出城,強盜殺死了他。魏文侯派兵誅滅晉國的內亂,立幽公兒子止,這就是烈公。
烈公十九年(前401),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都命他們為諸侯。
二十七年(前393),烈公逝世,兒子孝公頎即位。孝公九年(前384),魏武侯剛剛即位,襲擊了邯鄲,未能取勝就離去了。十七年(前376),孝公逝世,兒子靜公俱酒即位。這一年是齊威王元年(前377)。
靜公二年(前376),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亡晉國後把晉地分割為三份。靜公成為平民,晉國斷絕祭祀。
太史公說:晉文公是古代所說的賢明的君主,逃亡在外十九年,極為貧困,到即位時施行賞賜,還忘記了介子推,何況驕奢的君主呢?靈公被殺後,成公、景公極為嚴厲,到了厲公更加苛刻,大夫懼怕誅殺,禍亂髮生。掉公以後晉國一天天衰弱下去,六卿專掌政權。所以國君駕馭自己的臣民,本來就不容易啊!
解析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於唐,稱為唐叔虞。唐曾是堯的都城。據《詩譜》說,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堯墟以南有晉水,改稱晉侯。本篇所記從成工削桐葉為珪以封叔虞起至晉靜公二年(前376)魏、韓、趙三家分晉止,大約有六個半世紀的歷史。晉國的內亂始自晉穆侯。晉穆侯娶齊女姜氏為夫人,生一太子,取名曰“仇”晉國大夫師服認為,太子名曰仇,少子名曰成師,這是嫡庶名字的顛倒,預示著晉國將要發生內亂。果然,穆侯死後,弟殤叔自立為君,太子仇出奔,內亂開始。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巧合,其本原因在於君子所言:“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是古代君主傳位的兩種方式。為了鞏固地位,古代各朝君王一般都是趁自己健在時,就確定太子作為繼承人。這樣,爭奪太子位便成為爭奪君位的“序幕”晉獻公寵愛年輕貌美的驪姬,愛屋及烏,獻公便想廢掉原立太子申生,而立驪姬子奚齊。這本來正中驪姬下懷,但驪姬卻裝模作樣哭哭啼啼表示不同意,還以自殺威脅獻公,暗中卻耍花槍,讓太子申生去祭母,把祭祀的福獻給獻公,驪姬趁機放進毒藥,以達到中傷申生、立奚齊為太子的目的。為了私慾,驪姬之可謂極盡狠毒用心、卑劣手段而毫無顧忌。面對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陰謀,申生先是倉皇逃回封地,爾後考慮父親年老、失去驪姬將“寢不穩,食無味”最終只好揹負惡名、自殺身亡,結束了這場爭奪戰,而成為至高無上的權位爭戰舞臺上可憐的殉葬品。讀者們對他也只能發一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嘆息而已。
晉文公從年輕時就好學不倦,十七歲曾結五個賢士,在國外逃亡十九年,經歷過各種艱難險阻,積累了豐富的治國治民經驗,終於在62歲時返回晉國榮登君主寶座。在執政期間,他修明政務、施惠百姓、獎懲分明、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成為世代公認的聖賢君王、秋五霸之一。但他也曾犯有兩個錯誤。
逃亡途中,他愛戀在齊國娶的子,貪圖安樂,竟忘記重任,放棄理想,不再奮發向前。他的子與隨從用計灌醉他,抱他上車,離開齊國。醒後,他知中計,想殺死隨從——自己的舅父。這是他的錯誤之一。返回晉國後,他獎賞與他同舟共濟的有功之臣時,忘記了介子推,引起介子推及其隨從的不滿。這是他的錯誤之二。但晉文公終歸不愧為賢君,他知錯必改,有錯必糾,當認識到隨從用計使他離開齊國是正確的作法時,他終於沒有殺死舅父而與隨從們一起前行了。當他認識到未及時給介子推行賞之錯時,便派人到處尋找介子推。當聽說介子推已進入綿上山時,他便下令把整座山做為“介推田”封給介子推,改綿上山為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這些做法都爭得了民心,鞏固了他的地位。
封建帝王都會犯錯誤,這是勿庸置疑的事實,但犯了錯誤能誠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知錯、認錯、改錯卻只有明君、聖王才能做到。所以漢代政治家王符在《潛夫論·明暗》篇中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因此,“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成為一句箴言傳了下來。這句箴言大可以治國安邦,小可修身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