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兩百五十八章書生誤國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劉延慶的中軍大營嚴整肅然是誰也沒有想到,在劉延慶的軍帳當中,卻是一片比起戰陣之上,還要狂亂的氣氛,從戰事一開始,劉延慶就沒有上過中軍大營中那個最為高大的望樓,望樓之上,只有他旗號在空自翻卷飄揚而已。

戰事進展如何,都是由望樓上坐鎮的親信將領,隨時傳報過來,而劉延慶就在中軍大帳中尖著,隨時處斷調動軍情,不得不說,劉延慶的確是打老了仗的,憑著傳報的軍情而做出的決斷調度,稱得上是調度合宜,沒有什麼錯處。

白天的時候,劉延慶神還甚是健旺,在胡之上坐得筆直,下達軍令也是聲音洪亮,很有一些統帥氣度。

但是隨著入夜之後,遼軍仍然在不計生死的猛攻硬撲,劉延慶就有點支撐不住了,半躺半靠在胡之上,下達調度指揮的軍令也顯得含糊遲疑起來,有的時候新的軍情傳過來,半天也聽不到他做出決斷。

還好夜間當中,從兩翼各營當中調軍馬轉用在正面,這種需要非常細調度的指揮已經不能用了,此時夜戰的聯絡調度水平,還沒有到這種程度。

只是憑藉各處營察宋軍慢慢提起來的士氣,出營野戰強攻遼軍,拼命向中軍靠攏而已,劉延慶這點變化,大家還覺不出來。

劉延慶頭上蓋著一塊溼巾,已經完全躺在了胡之上,按著自己滾燙的腦門,呆呆的聽著一道道不斷傳來的軍情通報,白天的氣神,已經完全不見了。

“太尉,遼人退下去了!王正將處回稟。這一次遼人撲擊,又斬殺遼人甲士死兵兩百餘,王正將處堪戰之士不足五百,寨欄弓手幾乎為遼人掃蕩一空,求太尉援應一些兵馬!王正將說,遼人此次明顯看出士氣已喪。氣力不加,俺們兩翼援應兵馬喊殺聲越來越近,遼人也快不成了!”聽到最後一道軍情傳過來,簇擁在軍帳當中的幕僚和劉延慶統領親兵的將領都鬆了一口大氣。

能打的將軍,幾乎都被劉延慶派出去到正面當住遼軍的猛攻了,遼軍死傷慘重,劉延慶麾下這些能戰的大宋西軍將領,同樣或死或傷的水價一般抬下來,此刻在劉延慶身邊的。都是他提拔起來的劉家子侄,統領他的親兵,衛護著他的安全。

這些子侄打仗是肯定不成的,但是劉延慶也不認為,以自己的身份之尊,還要用到親兵參戰的時候,還不如用這些貼心的子侄,也算是給他們一個進身之階。

而且這些子侄伺候起他劉太尉來。比那些沙場裡面滾出來的硬邦邦的西軍將領,要周至細密許多。他的親兵將領,這些劉家子侄,多半都完全未曾經歷過兵事,整天價忙著的就是怎樣為劉太尉搭建最為美的帳幕,尋覓奢華的供應,甚至管著奴僕歌姬。完全起著管家的作用。

而劉延的幕僚,不少也是走了童貫門路,前來混一混北伐的資歷,大宋文臣磨堪甚難,經歷這麼一場必勝而且豐厚的軍功。不知道喜少人紅了眼睛,要鑽到劉延慶身邊。

反正這些大宋文臣都知道,劉太尉向來奢華享受,跟在他身邊,連苦都不用吃,而且劉太尉很知道自己武臣身份,又想更進一步乾脆回了汴梁,領一個郡王的身份享福,對這些汴梁出來的士大夫們客氣恭謹,照應得無微不至,一個個和劉太尉打得火熱。

他們這些文臣,在汴梁的時候指點天下,彷彿曉暢軍事,做為劉太尉幕僚北渡高梁河之際,看著環慶軍數萬浩浩蕩蕩,更是意氣風發,到後路截斷,遼軍猛攻之際,卻一個個呆若木雞。這樣的子弟親將,這樣幕僚環繞,比起來劉延慶在這軍帳當中,還算是在遼軍猛攻之下,表現得膽氣最旺,最為鎮定的一個!

聽到遼軍總算再一次被王德擊退,就看見劉延慶身邊親將們都鬆了一口氣,臉上似哭似笑,說不出的慶幸,那些幕僚們都以手加額,臉上青白之稍稍退下一些。

後來聽到王德再次求援,頓時就有人跳了起來:“前前後後,太尉給王正將派了數千援軍,更從中軍大營調了千餘兵馬,弓矢器械無數,現在怎麼還要援兵?中軍大營太尉坐鎮之地,空了兵馬器械,如何自全?遼人可還沒退,王正將當真糊塗!”回稟軍情的那名幫著劉延慶坐鎮望樓瞻看軍勢的親軍將領,算是劉延慶身邊最為明白的一個人了,以前曾經救過劉延慶命,後來歲數大了一些,不大能吃得了帶兵的苦了,劉延慶念著情分,讓他當一個親軍將領,跟著享點清福。

他是見過陣仗的,今又看了一天半夜弗遵在前面含死忘生的血戰,知道好歹,他瞧著劉延慶還躺在哪裡不出聲,忍氣看了那跳起來的一名劉家子侄一眼,大聲道:“王正將血戰經,身邊兵馬早打光了無數次,要知道,遼人是集中主力強撲我一處,兵力比王正將雄厚,要不是王正將死戰,如何能撐到現在?這每一刻拖延的時間,都是用人命換來的,要知道,遼人丟在王正將這血戰一路的屍,要遠遠過俺們環慶軍的死傷!現在遼狗還未曾退,不派援軍,等遼狗撲倒中軍大營之前,你去抵擋?”那劉家子弟吃他一嗆,頓時滿臉漲得通紅,劉延慶咳嗽一聲,擺擺手:“給王德派援軍,三百重甲步戰之卒,五百士,再五百輔軍給王正將派過去,遼人撲擊勢頭,是不是也該差不多了?”劉延慶這一開口,就將中軍大營剩下兵馬調了三分之一出去,他的子侄親將,還有那些士大夫幕僚,剛才好看一點的臉這個時候又青白了不少。

他們可不知道兵堆在一起,就算再多,也無非一堆死而已,用兵之道,還是在於調度,在適當的地方,要投入適當的兵力,也要讓自己兵馬,始終有一個迴旋施展的空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