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創建《明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最後,李逸松妥協了,揮墨潑毫寫下了“明報”兩個大字。
9月30,新華夏成立前一天,《明報》創刊發行,創刊號只有兩張,共八個版面,其中一個版面刊登《書劍恩仇錄》。
《明報》創建初期,算上李華龍這個老闆,整個報社只有十三個人,但是李華龍志向不小,在他的要求上,報社辦公室的牆上貼著這樣的標語——“立志將《明報》辦成全世界最好的中文報紙”李華龍很看重《明報》的發展,除了他這個老闆是外行外,報社十二位員工都是兵強將,他花高薪從《成報》等幾家報社挖來的人才。
為了讓員工安心工作,李華龍不僅給他們加薪,簽訂協議後,提前支付了三個月的薪水,九月份工作沒幾天,算一個月,而且早早聲明,報社開張三個月後,都是提前支付一個月薪水,獎金則留到第二個月月初支付。
《明報》創刊號發行六千份,就算將來這份報紙銷量不足六千張,李華龍都準備印六千份,賣不掉,就好好存著,將來可以拿出來拍賣,肯定能過賣個高價。
李華龍寫《書劍恩仇錄》用自己的真實的名字,沒有特意用筆名,另外,他用筆名“陸西”寫了一些雜文,主要是寫西方一些歷史名人的逸聞趣事。
《明報》創刊之前,李華龍就清楚的和報社員工說明,不能一味合香港本地的居民,來自內地的香港新移民知識分子才是本報的目標,幫助這些讀者融入香港社會,報刊要多刊登一些與香港社會有密切關係的內容,比如教導讀者如何認路、瞭解香港的法律、瞭解香港粵語方言的含義等等。
在遣詞用字方面,《明報》以粵語入文。
《明報》創刊號,頭一天送出去了五千餘份,這些報紙都是賒給經銷商的,如果賣掉了,才能拿到錢,如果沒有賣掉,經銷商會將報紙退回報社。
李華龍並沒有急著讓報社為自己賺錢,他做好了持續虧錢的準備,在他不拿稿費的情況下,報社一年虧二十萬,他還是能夠接受的,但他希望報社成立一年之後,能夠收支平衡,有點盈利那就更好了。
不管報社將來能不能賺錢,十年之內,李華龍是不會考慮從報社拿錢的。
《明報》創刊這天,李華龍整天待在報社上班,下班後,保鏢開車載著他回家。
不同時代的兩個李華龍都算不上熱血青年,他們都很惜命,沒有想過為了祖國上戰場拋頭顱撒熱血,他不想英年早逝,特別是他們的記憶融合之後,他想著自己能夠長命百歲,好好享受人生,他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報效國家。
李華龍很清楚這個時代的香港很亂,本不是什麼法制社會,不小心一點,他這樣的有錢人很容易被綁匪盯上。
自從李逸松來了香港之後,李華龍每次出門都會帶著兩位保鏢,同時,他儘量避免在公眾場合出現。
李華龍下班回到家,見到父母,以及大嫂都坐在客廳,父親皺著眉頭,而母親和大嫂眼睛紅紅的,一副剛哭過的模樣。
李華龍知道母親和大嫂為何而哭泣,g民黨已經丟失了大半疆土,羊城岌岌可危。
“華龍,你回來了啊。”李逸松說道。
“嗯,回來了。”李華龍來到母親身邊坐下,牽起她的手,勸道,“阿媽,大嫂,您們不用擔心,大哥吉人自有天相,他會平安無事的。”
“希望他能夠平安!”李宋氏含著淚花說道。
“當兵是華文自己選的路,現在說這些也沒有用了。”李逸松覺得自己的長子凶多吉少,長嘆了一口氣,轉移話題說道:“華龍,《明報》的創刊號,我看過了,很不錯。銷量怎麼樣呢?”
“送出去了五千餘份。”
“白送的?”李華龍的大嫂周麗雲好奇問道。
“不是白送。”李華龍解釋道,“先把報紙給經銷商,賣掉後,再結賬,如果沒有賣掉,可以退貨的。”
“這是行規,還是你想出來的法子?”李逸松問道。
“新創建的報社發行創刊號,一般會採用這樣的方式賣報。”十月一下午,m首領在**城樓上莊嚴的宣佈,新華夏成立了。
這一天,李華龍依舊去報社上班。
剛到報社,李華龍就聽到了好消息,昨天《明報》創刊號在很多報攤賣斷了貨,今天印刷的第二期報紙,除了報社自留的一百份報紙,全部賣完,甚至昨天的舊報紙也被經銷商拿走了三百份。
《明報》一鳴驚人,和《大公報》、《成報》等知名報紙相比,銷量還很低,只能算是一份小報。
第三號開始,《明報》的銷量一直保持在七千份以上,穩中有升。
憑藉《書劍恩仇錄》不斷積累人氣,過了半個多月,《明報》銷量突破一萬份。(我的小說《崛起香港1949》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d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