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二百一十章冶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賺錢的買賣不嫌多,但是花錢的東西現在可是太多了,鋼材的改造現在就出了大問題。這個年代沒有無縫鋼管的製造工藝,純鋼製的槍桿又太重,會影響士兵的作戰能力的,所以首先就得解決無縫鋼管的問題。

本來無數人出了主意,但是具體實施起來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有個從雍州跑過來遊學的小傢伙倒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先是做了一,再把銅放進事先做好的特製模具裡,灌上鐵水。等溫度降下來,裡面就變成了銅鐵了。然後加熱這,因為銅比鐵的熔點要低,自然會變成銅水出來,於是剩下的就是一鐵管子了。

不過這個方法雖然好,但是也有它的弊病,銅本身就很貴,而且熔點也不低。所以我又把這個方法給改進了一下,用錫代替銅,效果果然好多了,至少省錢多了。

在省錢的同時我又發現了個寶,這個小傢伙居然就是馬均,那個連諸葛亮的連弩都能改進的傢伙。他是大儒馬融的同族,是我掛名老師馬磾的孫子輩,小小年紀就喜歡到處亂跑,這下跑到我這裡肯定不會讓他再跑掉,踏踏實實地給我呆在這裡吧,我可有一大堆的科研項目等著你的小腦瓜來研究呢。

一個技術問題解決了一樣,但是更大的技術難題還在等著我們,那就是怎麼樣提高鋼的產量和鋼的質量。這個實在是沒辦法,我上輩子只是個學中醫的,對鍊鋼本是一知半解,誰能想得到我會來到這個地方啊!早知道我就學鍊鋼了,但是現在學肯定是趕不上了,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挖潛。

挖潛也得有懂技術的人才,所以第一件事不是挖潛,而是挖牆腳。滎陽冶鐵作坊是整個司隸最大的冶鐵作坊之一,這裡有我最想要的一個東西——高爐。

ps:古滎鎮冶鐵遺址:20世紀60~70年代發掘。年代約當西漢中晚期至東漢。

通過糜家的關係,我把製作高爐所需的人才都找齊了。按照滎陽的高爐我們複製了一個,發現效果還不錯,每天能夠生產鐵將近一噸。而每生產一噸生鐵,大概需消耗鐵礦石兩噸,石灰石一百多公斤,木炭七噸左右。這在兩千年前是絕對是很傑出的技術成就了。

而且通過建高爐,我們又開始不斷改進技術,現在我們可不使用木炭了,我們現在用的可是煤,比木炭可好多了。爐火的溫度也更高,所以通過不斷的改進,高爐越做越大,出爐的鋼材質量也越來越好,而費用反而在下降。

在改造高爐的同時,我們的工藝也在改進。要知道很多人都把灌港和炒剛吹得神乎其神,實際上在東漢時期,很多鐵匠都懂得至少一種鍛造方法。之所以後來這些技術失傳了,主要是戰爭帶來的災禍,鐵匠一般都比較強壯,所以很多人都被抓去當兵了,導致大部分的鐵匠都死在了戰爭中,從而使很多妙的技藝從此消失。現在我們一說起來,反而覺得當時能夠有這樣的工藝就不錯了,實際上這些東西很普通,只是在當時不受重視罷了。

到了最後,很多鐵匠無法忍受這種痛苦,甚至飄洋過海,跑到了現在的本朝鮮。再加上五胡亂華的破壞,導致中國的冶鐵水平大步後退,到了東晉甚至跌落到技術水平不如秦漢的尷尬局面。

ps:文獻上關於炒鋼的記載最早見於東漢《太平經》卷七十二,書中說:“使工師擊治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耶。”這“水”應指生鐵水。

“萬鍛”應指生鐵脫碳成鋼後的反覆鍛打。

灌鋼技術發明於東漢晚期,王粲的《刀銘》說:“相時陰陽,制茲利兵;和諸劑,考諸濁清。灌襞已數,質象已呈。”這裡講的是製作刀劍的情況“灌襞已數”說的就是制灌鋼的方法。

“襞”指多層積迭起來的鐵料“灌”指把生鐵水灌到鐵料上“已數”是多次的意思。

所以在建起高爐的同時,我們又開始了工藝上的追求,追求炒剛和灌港的機械化,使得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

而且我還統一了模具的大小,儘量做到武器部件可以互換的地步,這對我們將來減少武器消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系列的改革創新累得我半死,不過最令我滿意的是我們竟然沒有虧錢,整個青州的經濟運轉依然強勁,沒有一點兒衰退的樣子。照這個情況發展下去,我都可以不打倭國了,沒有倭國的金銀,我的青州照樣可以發展得好好的。但是現在這些文臣武將每個人都憋足了勁想打倭國呢,如果我敢說不打,估計他們能一起衝上來把我這個主公廢了。

不過我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放棄攻打倭國,不要說後世那慘痛的記憶,就是現在,我還有更深層的計劃沒跟我的文臣武將們說呢,為了這個,我也不能放過這些鬼子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