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王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

譯文天子為臣下制定傣祿和爵位。以爵位來說,有公、侯、伯、男,士、共五等。諸侯為其臣下制定的爵位,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中士、下士,也是總共五等。天子的祿田是一千里見方,侯的祿田是百里見方;伯則七十里見方,子、男是五十里見方田不足五十里見方的小諸侯,不朝會於天子,而隸屬於較大的諸侯,叫做附庸。天子三公的祿田數量比照公侯,天子的卯的祿田比照伯,夫子的大夫的祿田比照子男,天子的上士的祿田比照附庸。

分配祿的規定,每個農戶受田一百畝。百畝之田按其土質肥痔分為五等,第一等的百畝之田一個農夫可以養活九口之家,第二等的可以養活八口之家,第三等的可以養活七口之家,第四等的可以養活六口之家,最末等的可以養活五口之家。平民在官府當差的,他們的傣祿也參照這個等差受田。諸侯的下士的傣祿比照受第一等田的農夫,使他們的傣祿足以能養活九口之家。諸侯中士的傣祿是下士的兩倍,上士是中士的兩倍,下大夫是上士的兩倍。大國諸侯的卿的傣祿是大夫的四倍,國君的傣祿是卿的十倍。中等諸侯國的上卿的傣祿是大夫的三倍,國君的傣祿是卿的十倍。小國諸侯的卿的祿是大夫的兩倍,國君的律祿是卿的十倍。中等諸侯國的上卿,其爵位相當於大國的中卿,其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其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小國的上卿,其爵位相當於大國的下卿,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失,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大夫。

四海之內共有九個州。每個州的面積都是千里見方。每州之內分封百里見方的大諸侯國三十個,七十里見方的中等諸侯國六十個,五十里見方的小國一百二十個,總共二百一十個諸侯國。每州內的名山大澤不用來分封。分封剩餘的土地或作為附庸,或留待賞賜之用。這是瓷外的八州,每州有二百一十個諸侯國。還有一州,那就是天子直轄的王瓷,其中分配給公卿大夫的國土,方百里者九國,方七十里者二十一國,方五十里者六十三國,總共九十三國。在這九十三國之內,如有名山大川,也不用來分配。分配剩餘的土地,或用作士人的祿田,或留待賞賜之用。總計,九個州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個國家,而天子的元士、諸侯的附庸尚未計算在內。

天子的官屬,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上士。大諸侯國的官屬,有三卿,都由天子直接任命,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中等諸侯國的官屬,有三卿,其中兩個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一個是國君任命的,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諸侯國的官屬也有三卿,其中一個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兩個是國君任命的,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至於天子、諸侯的中士和下士,其數額均為上士的三倍。

天子任命他的大夫當三監,代表天子去監察每州的方伯,每一州派三個大夫去。王瓷內分配給公卿的土地,那是一種祿田,活著享用,死去歸還。王瓷外分封給諸侯的土地,那是可以世襲的。命服的規定:天子的三公本已八命,再加一命成九命,就可以穿衰衣了。如果再有增加,只能叫做賜,因為人臣不可能超過九命。中等諸侯國的國君至多七命,其禮服七章(華蟲以下);小國之君最多五命,其禮服五章(宗彝以下);大國之卿最多三命,其禮服三章(粉米以下);下卿再命,其禮服二章;小國之卿與下大夫都是一命,其禮服一章。

凡是選用平民中有才能的人做官,一定要對他的德才先進行考察。考察清楚了,然後試用。如果勝任工作,然後授予一定的爵位。爵位定了,然後授予一定的傣祿。在朝廷上品評某人爵位時,讓士也一道參加,以示公正無私。在鬧市上處決犯人,讓眾人都厭棄他,以示大快人心。所以國君不錄用判過罪受過刑的人,大夫也不收留這種人,士在路上和這種人相遇也不理他。把他們放到四方邊遠地區,不管他們到哪兒去,國家既不向他們徵租稅派搖役,也不分給他們賴以生存的田地,這就是表示不要他們活在世上的意思。

諸侯對於天子,每年要派大夫去聘問一次,每三年要派卿去聘問一次,每五年諸侯親自朝見一次。

天子每隔五年到全.國各地巡視一次。到了應該巡視的那一年的二月,先到東方巡視,來到泰山,在山上燒柴祭天,又遙祭當地的大山大川。接見東方各國諸侯,登門拜訪當地年近百歲的老人。命令各諸侯國的太師一一演唱當地的民歌民謠,從而瞭解民風習俗。命令管理市場的官員呈物價統計表,從而瞭解百姓喜歡什麼物品,討厭什麼物品。如果民心傾向奢冬他們就喜歡玩好僻之物。命令負責禮的官員,校定當地的季節、月份、期,並檢查當地的音律、禮樂、制度、衣服,發現有不符合規格者,予以糾正。當地的山川及其他神靈,有當祭而未祭者,其罪名是不敬,犯不敬之罪的國君要削減封地。宗廟的祭祀有不按昭穆順序進行者,就是示孝,對於不孝的國君要降其爵位。任意改變禮樂就是不服從中央,?不服從中央的國君要被放。擅自改革制度,改變衣服就是背叛天子,背叛天子的國君就要受到討伐。被老百姓歌功頌德的國君,要增加封地晉升爵位。當年的五月到南方巡視,來到南嶽衡山,其種種作法,如同巡視東方之禮。八月到西方巡視,來到西嶽華山,其種種作法,如同巡視南方之禮。十一月到北方巡視,來到北嶽恆山,其種種作法,如同巡視西方之禮。全國巡視完畢歸來,到祖廟和父廟舉行祭告,每廟各用一牛為牲。

天子將出外巡守侯外出,只告祭於地見,統稱為朝。諸侯在朝見天子時,乏,告祭於地,告祭於宗廟。諸天子在正常情況下與諸侯相可以考校禮樂,訂正刑法,統,要先告祭於天,告祭於宗廟。道德規範,凡此種種,都要取決於天子。天子賞賜公、侯樂懸,就以祝為代表物;賞賜伯、子、男樂懸,就以贛為代表物。諸侯被天子賜予弓矢以後,才有權力代表天子征伐其他諸侯;被天子賜予鐵鎖以後,才有權利代表天子誅殺有罪的諸侯;被天子賜予圭攢以後,才有權利釀造粵酒用於祭祀。如果未被賜予圭攢,諸侯要用酒,必取於天子。

天子命令諸侯辦教育,然後諸侯才可以設立學校。小學設在王宮的東南,大學設在郊外。天子的大學叫辟雍,諸侯的大學叫頰宮。

天子將出徵,要先告祭於天,告祭於地,告祭於宗廟。到達出征的地方,要舉行媽祭,以鼓舞士氣。出征之前,在祖廟中接受征伐敵人的命令,在大學裡接受事先擬好的戰鬥計劃。出征,捉拿那些有罪者,班師回朝,在大學裡設酒撰祭祀先聖先師,報告活捉的俘虜及殺死的敵人的數目。

天子、諸侯在沒有戰爭和兇喪的情況下,每年田獵三次,其目的在於,第一是為了準備祭祀的供品,第二是為了招待賓客,第三是為了豐富天子、諸侯的膳食品種。在沒有戰爭和兇喪的情況下也不田獵,就叫做不敬。由獵時不守規矩,隨意捕殺,就叫做作踐天帝所生之物。田獵的規矩是:天子打獵不應四面合圍,諸侯打獵不應把成群的野獸全部殺光。殺野獸之後,天子要放下指揮的大旗,諸侯要放下指揮的小旗。大夫殺野獸後,就應命令協助驅趕野獸的副車停止驅趕。大夫的副車停止驅趕之後,百姓開始田獵。正月以後,虞人才可以進入川澤壘梁捕魚。秋冬之,才可以開始田獵。八月以後,才可以設網捕鳥。到了十月,才可以進入山林砍伐。昆蟲尚未蟄居地下之前,不可以縱火焚草肥田。不捕捉小獸,不取鳥卵,不殺懷胎的母獸,不殺剛出生的小獸,不搗毀鳥巢。

家宰編制下一年度國家經費的預算,必定在年終進行。因為要等五穀入庫之後才能編制預算。編制預算,要考慮國土的大小,年成的豐歉,用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數作依據來編制預算,據收入的多少來決定如何開支。祭祀的費用,佔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遇到父母之喪,雖然在服喪的三年內不祭宗廟,但天地社徑之神卻照祭不誤,因為天地社櫻之神比父母還要尊貴。喪事的開支,用三年收入的平均數的十分之一。喪事和祭祀的開支,超過了預算叫做“暴”決算有餘叫做“浩”祭祀的開銷,豐年不可鋪張費,荒年不可節儉從簡。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九年的儲備叫做儲備不足,如果沒有六年的儲備叫做儲備危急,如果沒有三年的儲備就可以說是國家不成其為國家了。耕種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餘糧。耕種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餘糧,以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數來編制預算,即使遇到水旱凶荒的年頭,老百姓也不至予餓肚子,然後,天子的膳食才會頓頓有,而且吃飯時可以奏樂。

天子死後七天乃停棺正寢堂西,死後七月乃舉行葬禮。諸侯死後五天乃停棺正寢堂西,死後五月乃舉行葬禮。大夫、士、平民死後三即停棺正寢堂西,死後三月即舉行葬禮。為父母須守喪三年,上起天子下至平民均不例外。平民下葬,只能用繩子縫棺入,即使下雨也照樣埋葬,不聚土成墳,也不種樹。服喪期間不得做其他事情,從原則上講,從天子到平民都適用這一規定。辦喪事的規格是依據死者的爵位來定,而祭祀的規格是依據主持祭祀者(即孝子)的爵位來定。不是嫡長子就不能主持祭祀。

天子設立七廟:左邊三個昭廟―文王、高祖、祖,右邊三個穆廟―武王、曾祖、父,加上正中一個太祖廟,共七廟。諸侯設立五廟,即高祖、祖二昭廟,曾祖、父二穆廟,加上太祖廟,共五廟。大夫設立三廟,一昭一穆,加上太祖廟,共三廟。士只設一廟。平民無廟,祭祀祖宗在正寢。

天子、諸侯的宗廟之祭,在季舉行的叫構,在夏季舉行的叫諦,在秋季舉行的叫嘗,在冬季舉行的叫需。天子可以祭天神祭地祗,諸侯可以祭社神祭穀神,大夫可以祭門神、灶神、行神、戶神、中雷神。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五嶽,用宴享三公的九獻之禮;祭祀四讀,用宴享諸侯的七獻之禮。諸侯可以祭祀在其境內的名山大川。天子、諸侯,還應當祭祀其境內已滅絕之國的祖先。天子的四時之祭,祭是對群廟分別進行祭祀,夏祭、秋祭、冬祭都是合祭。諸侯的四時之祭一年之中只能進行三次,祭則夏不祭,夏祭則秋不祭,秋祭則冬不祭,冬祭則不祭。諸侯的祭是分祭,夏祭則是一年分祭一年合祭地輪換進行,秋祭和冬祭都是合祭。

天子祭社神、穀神都用牛、羊、採三牲,諸侯祭社神、穀神都用羊、永二牲。大夫和士的宗廟之祭,有祿田的用祭禮,無祿田的用薦禮。平民祭祀祖先的薦新之禮是:天薦韭菜,夏天薦麥子,秋天薦黍子,冬天薦稻子;韭菜配以雞蛋,麥子配以魚,黍子配以小豬,稻子配以鵝。祭祀天地所用的牛較小,牛角不過像蠶繭、栗子那般大小;祭祀宗廟所用的牛略大,牛角大約四指來長;招待賓客所用的牛較大,牛角有一尺來長。諸侯沒有特殊原j因不可殺牛,大夫沒有特殊原因不可殺羊,士沒有特殊原因不可殺狗與豬,平民沒有特殊原因不吃時鮮物品。常吃的菜餚,再好不能超過祭祀用的牲牢;常穿的衣服,再好不能超過祭祀用的禮服;常居住的堂屋,再好不能超過宗廟。

在古代,農戶幫助耕種公田,私田就不再納稅;在市場上租用了公家的店鋪,就不再納商品營業稅,水陸關口,只稽查是否違,並不徵收進出關稅;在規定的時間裡進入山林川澤採伐漁獵,就不加止。餘夫耕種卿大夫的圭田也不稅。徵用老百姓從事無償服務,一年不能超過三天。公家分配的農田和宅地不準出賣。公家分配的有族葬墓地,不準額外再要。

司空負責用工具測量土地,安置人民,觀測山川沼澤的不同地勢,測定四季氣候的變化,測量土地的遠近,然後才大興土木徵用民力。凡徵用民力,活不能太累,要像給老年人分配任務那樣;伙食標準卻要按照勞力對待。凡安置百姓住處,必須考慮使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當地的氣候地勢相適應。生在深山谷和長在大河邊上的人外表就不一樣,他們的風俗習慣也自然兩樣:有的情急躁,有的情遲緩,酸苦甘辛鹹,各有偏愛,使用的工具各有不同,穿的衣服也各有所好。政府應當注重對他們進行禮義方面的教育,不必改變其風俗;同時應當注重統一政令,不必改變其習慣。

由中原民族與四方少數民族構成的一五方之民,各有不同的生活習,不可互相轉換。住在東方的民族叫夷,他們時興剃光頭,在身上刺花紋,其中有不吃食的人。住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叫蠻,他們額頭上刻著花紋,走路時兩腳的腳趾相向,其中也有不吃食的人。住在西方的少數民族叫戎,他們披頭散髮,用獸皮作衣服,只吃禽獸的,不吃五穀雜糧。住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叫狄,以禽獸的羽為衣,住在裡,也是隻吃禽獸的,不吃五穀雜糧。中原、夷人、蠻人、戎人、狄人這五方之民儘管生活勻不同,但各自都有自己認為安適的住所、自己認為好吃的口味、自己認為合適的衣服、自己認為便利的工具、自己認為完備的器物。五方的人民,雖然言語不通,嗜好不同,但當他們要表達各自的意思,溝通各自的想法時,有一種懂得雙方語言的人可以幫忙。這種人,在東方叫寄,在南方叫象,在西方叫狄鞋,在北方叫譯。

凡安置民眾,必須據土地的廣狹來確定修建城邑的大小,據土地的廣狹來確定安置民眾的多少,要使土地廣狹、城邑大小、被安置民眾的多少這三者互相配合得當。這樣就會做到沒有空閒的土地,沒有失業的百姓,食飲節儉,各項工作都按部就班地進行,百姓都安居樂業,積極向上,尊敬國君,愛戴官長,然後可以興辦學校。

司徒職掌修習六禮以節制人民的情,明辨七教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齊八政以防止潛越,規範道德以統一風俗,贍養老人以促進孝順的風氣,救濟孤獨以避免這部分人被社會遺棄,獎勵賢者以鼓勵人人學好,清除壞人以警戒人們改正錯誤。司徒命令六鄉的長官將不聽從教誨的人報告上來。選定一個吉,把鄉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們請到鄉學,演習鄉禮,中多者居前,演習鄉飲酒禮,年紀大者居前;司徒帶領國學的學生也來幫忙。這樣做的用意在子化那些不聽從教誨的人。隔了一年,如果他們還不悔改,司徒就命令國都右邊蘭鄉的長官將這些不聽教誨者檢舉出來並且轉移到左邊三鄉,命令國都左邊三鄉的長官將不聽教誨者檢舉出來並且轉移到右邊三鄉,在新的環境中,讓他們再接受一次和第一次同樣的化教育,隔了一年還不悔改,就把他們遷移到更遠一點的郊,在新的環境中讓他們再接受一次化教育。隔了一年還不悔改,就把他們遷移到更遠的遂,在遂學裡再對他們進行一次化教育。幾經教育仍不悔改,說明已不可救藥,就把他們放逐到遙遠的邊疆,一輩子都不予錄用。司徒命令六鄉的長官考察鄉學中德才兼優的學生並把他們推薦給司徒,被推薦者被稱作選士。司徒親自考察選士中的出類拔萃者並把他們推薦給大學,這樣的被推薦者被稱作俊士。獲得選士榮譽的就不再承擔鄉里的搖役,獲得俊士榮譽的就不再承擔國家的搖役,後者又叫造士。

樂正特別重視大學生的四門必修課,每門課都設有教師,也就是沿用先王傳下來的《詩》、《書》、《禮》、《樂》四種教材來培養人才。秋二季教授《禮》、《樂》,冬夏二季教授《詩》、《書》。國王的太子和庶子、諸侯的太子、卿大夫、元士的嫡子,國家的俊士和選士,都被送到大學學習。入學以後,不管是哪個學生,大家都只以年齡大小為序,不論尊卑。大學將要畢業時,小青將不聽教導的大學生彙報給大青,大青彙報給小樂正,小樂正彙報給大樂正,大樂正彙報給天子。天子於是擇個吉,下令三公、九卿、大夫、元士齊集大學,演習有關禮儀以化不聽教導者。這樣做了還不改,天子就親自到校視察。這樣做了還不改,天子首先自責,三天的飯內不見,而且吃飯時也不奏樂,然後將屢教不改者放到遠方,西部遠方叫棘,東部遠方叫寄,終身不予錄用。

大司樂考察評定優秀的國學畢業生,彙報給天子,並薦舉給司馬,被薦舉的學生就叫進士。堪做何官,考察每個進士的特長司馬再逐個考察每個進士的才能結爵,彙報給天子,並拿出結論來。論確定瞭然後委派官職試用,表明能勝任職務然後封以爵位,位定了然後發給傣祿。

大夫因不稱職而被免官,終身不再錄用,死後用士一級的禮葬之。遇到國家的徵召,就命令大司徒對國學生加以軍事訓練。凡靠技藝謀生的人,只考察其技藝否,不考察其德行。要派他們到各地去執行任務,就讓他們捲起衣袖褲管,互相比賽技藝,以決定人選。凡靠技藝為官府服務以謀生的人,計有祝、史、、御、醫、卜及各種工匠七種。此七種人,不得從事其他職業,有了成績也不遷官,離開本鄉,就不能與士人論輩分年齡。在大夫家裡服務的這些人,離開本鄉後也是如此。

司寇負責正定刑書,明斷罪法,以審理案件。審理時,一定要向群臣、群吏、民眾三個方面徵求意見,以求斷案得當。有犯罪的動機而無犯罪的事實,這樣的案子不予受理。量刑時,可輕可重者從輕;赦免時,雖重罪亦可獲赦免。凡據五刑條文進行判決時,一定要合乎天理,使刑罰與罪行相當。凡審案斷罪,一定要從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的角度加以衡量;腦子裡始終要考慮罪行有輕重,量刑有深淺,個案與個案不同;要竭盡自己的才智,發揚忠恕仁愛之心,使案情真相大白。遇有疑而難決的案子,就與民眾共同審理。如果民眾也到疑而難決,那就應該宣佈當事人無罪。處理類似的案件,一定要參考一下過去判重判輕的先例再形成判決。判決書擬好之後,史把判決書提給正。正再審理一遍,然後把判決書提給大司寇。大司寇在有孤卿大夫等人的陪審下在外朝再審理一遍,然後把判決書提給天子。天子又命令三公共同審理一遍,三公審理之後把判決書提給天子。天子再審查一下案件是否適用於三餚,如果沒有,然後判刑。既然到了最後判刑的時刻,就是再輕的罪也不會得到赦免。這是因為,所謂刑,就是定型的意思。所謂定型,就是形成的意思。判決一經形成就不可改變,所以君子對審理案件是非常盡心的。

凡是斷章取義曲解法律,擅自改變事物的既定名稱而另搞一套,“用道擾亂政令的人,殺掉。凡是製作靡靡之音、奇裝異服、怪誕之技、奇異之器而蠱惑民心的人,殺掉。行為詐偽而又頑固不化、言辭虛偽而又巧言利舌、所學陷入異端而又自以為博聞、言辭謬庚而講得冠冕堂皇,以此蠱惑人心者,殺掉。凡是假託鬼神、時辰子、卜籤招搖撞騙以蠱惑人心者,殺掉。上述的四種被殺者,不再接受他們的申訴。凡是推行令,就是要使民眾一律遵守,所以即使是過失犯,也不饒恕。圭、璧、瓊、璋是高貴的玉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表明身份的命服命車,不準在市場上出售。宗廟中的祭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用於祭祀的牲畜,不準在市場上出售。軍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常所用的器血不合規格,不準在市場上出售。兵車不合規格,不準在市場上出售。布的絲縷密疏不合規格,其幅寬不合尺寸,不準在市場上出售。將布染以間而與正相亂的,不準在市場上出售。有紋彩的布、珠玉以及製作美的器物,不準在市場上出售。華美的衣服飲食,不準在市場上出售。、沒有到成期的五穀和瓜果,不準在市場上出售。未成材的樹木,不準在市場上出售。禽獸魚鱉尚未長大,不準在市場上出售。關卡上執行令的人要嚴格稽查,止奇裝異服,識別各地的方言。

太史主管禮儀,執掌各種典籍,這些典籍中記有先王的名諱、先王的忌以及各種天災人禍,太史也負責將這些情況奉告天子。天子要先齋戒然後接受太史的勸告。

司會將年終的成績總結報請天子考核,家宰也要齋戒,協同天子考核政績。大樂正、大司寇、司市三個官員將其部門的成績總結附於司會之後也報請天子考核。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以後接受考核。百官各將本部門的成績總結考核於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把百官的成績總結報請天子考核,然後百官齋戒,聽候天子的考核評語。然後舉行養老的宴會,舉行蜡祭勞農夫。到了這時,本年的一事情算結束了,可以制定來年的施政綱領和經費預算了。

凡招待老人的宴會,有虞氏用燕禮,夏后氏用饗禮,殷人用食禮,周人遵循古制而三禮兼用。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鄉學中舉行的敬老宴會,六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王宮小學中舉行的宴會,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參加在大學舉行的宴會。諸侯國也是如此。

人到了八十歲時力已衰,在拜受君命時只要跪下去連叩兩次頭就可以了。盲人行動不便,也可照此辦理。九十歲的老人則可以讓他人代替自己拜受君命。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糧而吃細糧;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就吃不飽,所以要常備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餓得快,要每頓多作一份,以備零食;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要常吃珍美的食品;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住室裡食品不斷,無論他走到哪兒,隨身都有飲食供應。人到了六十歲,做子女的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七十歲,子女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季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八十歲,子女就應為其準備需要一月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九十歲,子女就應為其準備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只有絞、給、嫋、冒,死後再做也不遲。人到五十歲就開始衰老,六十歲以後不吃就吃不飽,七十歲以後沒有絲綿就會到身上不暖,八十歲以後沒有人暖被就到睡不暖和,九十歲以後雖有人暖被也睡不暖和了。五十歲以後可以拄杖於家,六十歲以後可以拄杖於鄉,七十歲以後可以拄杖於國都,八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上朝,九十歲以後,天子若有事詢問,就要派人到他家請教,還要帶上好吃的東西。大夫到了七十歲就可以不在朝裡佳候,八十歲以後,天子要每月派人來問候安康,九十歲以後,天子要每天派人送食物來。平民到了五十歲就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就不服兵役,七十歲以後就不再參與應酬賓客的活動,八十歲以後,就連祭祀喪葬這類重要的事也不參與了。五十歲後得到封爵,六十歲後不親自向別人請教,七十歲後就告老致仕,遇到喪事只要穿上孝服就行,其他禮數全免。

有虞氏在上庫設宴款待國老,在下庫設宴款待庶老。夏后氏在東序設宴款待國老,在西序設宴款待庶老。殷人在右學設宴款待國老,在左學設宴款待庶老。周人在東膠設宴款待國老,在虞岸設宴款待庶老。虞庫在王城的西郊。有虞氏的時代,人們在祭祀時戴“皇”冠,在養老時穿深衣。夏代,人們在祭祀時戴“扮,冠,在養老時穿燕衣。殷人在祭祀時戴“辱’,冠,在養老時穿編衣。周人在祭祀時戴冕,在養老時穿玄衣。夏、殷、週三代的天子舉行養老宴會,都要依據戶籍來核實與會老人的年齡。家有八十歲以上老人的,可以有一人被豁免力役之徵。家有九十歲老人的,豁免其全家的力役徵召。家有殘廢人、病人必須有他人侍候的,也可以豁免一人的勞役。父母去世,在三年守喪期間不應力役之徵。遇到齊衰、大功親屬去世,可以三個月不應力役之徵。將從王瓷移居諸侯的家庭,臨行之前免役三月;自諸侯移居王瓷的家庭,到達後免役一年。

年幼即失去父親的人叫做孤,老了卻失去兒子的人叫做獨,年老而失去子的人叫做矜,年老而失去丈夫的人叫做寡。這四種人,是世界上最可憐而又求告無門的人,國家對他們有經常的生活補貼。啞吧、聾子、一足瘸者、兩足俱廢者、肢體殘缺者、軀體矮小者以及各種手藝人,這些人都靠著乾點力所能及的工作由國家養活他們。

在道路上,男子靠右走,婦人靠左走,車子走中央。遇到和自己父親年齡差不多的人,要讓人家走在前邊;遇到和自己兄長年齡差不多的人,自己可以稍後一點並排而行;和朋友同行,不可爭先恐後。老年人與年輕人都挑著輕擔子,年輕人應把老人的輕擔併到自己肩上。老年人與年輕人都挑著重擔子,年輕人應把老人的重擔分過來一些。不要讓頭髮花白的老人提著東西走路。士大夫階級的老者,出門必有車,不至於徒步;平民階級的老者,吃飯必有。有地的大夫都是自備祭器,不向別人借用。祭器沒有備齊之前,不考慮製造常生活用器。

一里見方的土地,摺合為田地是九百畝。十里見方的土地,有一百個一里見方,摺合為田地是九萬畝。百里見方的土地,有一百個十里見方,摺合為田地是九百萬畝。千里見方的土地,有一百個百里見方,摺合為田地是九億畝。從恆山到南邊的黃河,這一段南北距離不足千里。再從此段黃河到南邊的長江,這一段的距離也不足千里。從長江往南到衡山,這段距離千里有餘。從東河向東到東海,這一段東西的距離千里有餘。從東河往西到西河,這段距離不足千里。從西河再向西到沙漠,這段距離千里有餘。沙漠並非西邊的盡頭,衡山並非南邊的盡頭,東海並非東邊的盡頭,恆山並非北邊的盡頭,這樣,四海之內,截長補短,大約就是三千里見方,摺合成田地就是八十一億畝。百里見方的土地,摺合成田地本應是九百萬畝,但因其中有山脈、森林、河湖泊、溝渠水道、城郭、宮室、道路,要佔去三分之一,所以只剩下農田六百萬畝。

古時候是以周尺八尺為一步,現在是以周尺六尺四寸為一步。所以古時候的一百畝,等於現在的一百四十六畝零三十平方步。古時候的一百里,相當於現在的一百二十一里零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所謂千里見方者,實包括一百個百里見方的區域。如果分封出三十個方百里的諸侯國,就餘下七十個方百里的地方。再分封出六十個七十里見方的諸侯國,摺合為二十九個方百里和四十個方十里,剩下四十個方百里和六十個方十里的土地。又分封出一百二十個五十里見方的諸侯國,摺合為三十個百里見方之地,還剩下十個方百里和六十個方十里的土地。名山大澤不作封地來用,剩下的土地,或者作為大諸侯國的附庸,或者作為閒田。諸侯有功,就從閒田中拿出土地作為封賞;諸侯有罪,其被削去的土地則併入閒田。

所謂天子的王錢方千里者,也就是包括有一百個百里見方。如果分封出九個方百里的諸侯國,就剩下九十一個方百里的土地。如果又分封出二十一個方七十里的諸侯國,摺合為十個方百里和二十九個方十里,就剩下八十個方百里和七十一個方十里的土地。如果又分封出六十三個五十里見方的諸侯國,摺合為十五個方百里和七十五個方十里,最後剩下六十四個方百里和九十六個方十里的土地。

諸侯的下士,其傣祿可以養活九人,中士的傣祿可以養活十八人,上士的傣祿可以養活三十六人,下大夫的傣祿可以養活七十二人,卿的傣祿可以養活二百八十八人,國君的傣祿可以養活二千八百八十人。中等諸侯國的卿,其傣祿可以養活二百一十六人,國君的傣祿則可養活二千一百六十人。小諸侯國的卿,其傣祿可以養活一百四十四人,國君的傣祿則可養活一千四百四十人。中等諸侯國的卿,如果是由其國君任命的,其所得傣祿,等於小國諸侯的由天子任命的卿。天子的大夫被派到諸侯國去做監察的,其傣祿比照大諸侯國之卿,其爵位比照中等諸侯國的國君,其傣祿從方伯那裡支取。方伯為了朝見天子,在王瓷內都有專供其齋戒沐浴的土地。湯沐邑的大小,和天子上士的祿田一般多。諸侯的太子可以繼承君位,大夫的兒子則不能世襲爵位,因為大夫的兒子未必賢惠,有德行才委以職務,有功勞才賜以爵位。諸侯的兒子在天子沒有賜爵之前,其身份視同天子之上士,並且以這種身份統治他的國家。至於諸侯的大夫,其爵位和傣祿都不能世襲。

所謂六禮,是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和鄉禮、相見禮。所謂七教,是指七種人倫關係,即父子有親,兄弟有愛,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賓客有禮。所謂八政,是指飲食的方式,衣服的制度,工藝的標準,器具的品類,長度的規定,容量的單位,數碼的進位和布的寬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