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182章孃家歲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德志說:“很想讓孩子快快長大,但又擔心我們會老。”岳母說:“不要怕。有苗不愁長,無苗想得慌。孩子一天一天的,不知不覺就長大了。我們家養四個孩子,彷彿還在昨天,但,一個一個都成家立業分飛東西了。現在我們老兩人,也到孤單,你們回來,我們很高興。”德志說:“是啊。我雖然錢少,我覺得滿足,未來怎麼樣,不是思慮能解決得了的。我有時候盼望孩子長大,會走了,就方便了,不用成天抱著,做不了事。”岳父說:“你說的是。”岳母說:“不要著急,慢慢來。錢多也不能費,錢少也不要憂慮。只要不費時間,努力了,就行,至於結果如何,我們當然巴不得你們好,如果實在比不上別人,也無所謂。家人和諧,比啥都強。”德志說:“謝謝你們給我你們的女兒,我覺得她還行,不費錢,也不追求吃穿,新衣服也喜歡,但不是買貴的,只要便宜的,且能穿上新的,就行。”德志的子說:“沒錢多狠啊,到超市或者專賣店,試穿衣服,又不買,人家給了我多少白眼啊。我只裝作沒看見。反正把好衣服擺出來就是讓人家試的,不試怎麼會買,如果怕別人試穿,幹嘛要擺出來,不如藏在倉庫裡得了。”岳母說:“你也是的,都孩子他媽了,還愛虛榮,衣服只要穿上得體大方就行,顯得莊重,別穿那些花裡胡哨的衣服,不好看,又不正規,又費錢。”德志的子說:“媽說得對。我就是忍受不了那種虛榮心的折磨,有了好衣服,心裡總想擁有,就給自己心理暗示,說,沒衣服,沒衣服,打開衣櫃一看,不少衣服,都不合適,不合適。選來選去,還是穿了剛才脫下來的衣服。沒辦法,女人好像天生就是衣服架子,總要掛上一兩件好的裝點門面,其實,我也不想,可是不得不去做。”岳父說:“買衣服,別買那些帶子多的,鬚鬚溜溜的,或者口袋多,不知道要裝多少錢才裝得下似的。真正用得著的口袋就那兩個,最好,別在口袋裡放東西,顯得鼓鼓囊囊的,炫富嗎?”德志說:“沒錯。”德志的岳父在京都當過兵。喜歡簡單的生活,通過剛才一席話,可見他當初的選擇,只是軍民一家,和德志的岳母結合,相互影響,慢慢地變成了瑣碎起來,也漸漸消失了軍隊的作風,慢慢地和平民一樣了。

不過,骨子裡還是渴望那種生活,孩子一多,如同小牛,牛欄裡就不太乾淨了。可是,牛很有用,少了牛,槽頭乾淨,沒牛就沒生命,沒有勞動力,就沒有了收成。光圖槽頭乾淨,還是遠遠不夠。

德志幫岳母燒火,德志會做的不多,鋸木頭、劈柴、然後碼堆,這些活,德志會幹,但不能幹時間長,畢竟不是經常下力氣的人。想必他們也能體諒。再就是,村裡生活跟城裡生活不同,城裡有煤氣,不用砍柴、劈柴,也不用擔心沒有柴。村裡什麼都有,從燒的到吃的,要啥有啥,就是燒火不方便,需要合作。當然,如果功夫高,也能一邊燒火一邊做飯,這可能也分等級,德志不知道排在哪一級,他在努力學習燒火,儘量讓火發揮到作用。

鄉下人做飯,還是靠柴禾,這些東西,燒起來特別有勁兒,做出來的飯菜格外香。除了棉花杆、芝麻桿還有樹枝,這些東西在德志岳父母家隨處可見。加上附近有短松崗,其它雜樹也多。靠山不愁柴,靠水不愁魚,這裡有柴有魚,的確是個好所在。德志不是為了生計,寧願在鄉村生活,這裡沒有什麼不好,只不過他的條件達不到,如果有錢,就不用種地。想吃菜,就種一點,也不累。德志的目標就是朝著這個方向走,爭取早點實現。

城裡做飯靠煤氣,這些化氣非常快,用來燒水還可以,但是用來炒菜做米飯,就無能為力了。

引德志回到岳父母家的原因之一就是來體驗一下,農村人的飯食,跟城裡比起來,有格外的風味兒。

燒火也有學問,把柴擠成一堆,火容易熄滅。德志開始燒火,沒經驗,火老是熄滅,不停地用吹火筒吹,才有火起來,但沒過多久,灶膛裡的火又熄滅。岳母說:“等你燒火,我們到晚上都沒飯吃。將柴架起來燒。火要空心,這樣才不會熄滅。人要實心,才會有真朋友。”德志很謝岳母這番話,原來,燒火也充滿了哲理。

德志不知道他子為何不懂這些,他們姊妹四個,相對來說,老四還懂事些,其他幾個都太直率,不知道如何拐彎。這樣容易得罪人。包括德志,都和得罪差不多的音,不知不覺,就把人給得罪了。

而德志的姨妹子,卻是發高帽的。裡別了一圈的高帽子,見了誰都發一頂,吹捧幾句,人家就高興極了,沒有辦不成的事。這些高帽子都不需要去投資,花很多錢去買,而是因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說話得體,不知不覺就進入了設計好的話題。

麵條、饅頭都不算白,可是吃起來有一股麥香,沒有染,沒有添加劑、沒有防腐劑、膨化劑,很好。這些原始的食品,沒有深加工,倒顯得受人歡,看起來不太好看,但是,吃起來覺得香甜,另外,還吃的比較安心。要是回來,種地的肯定是德志的子,德志不會去種地,他種不好,反而落埋怨。在農村,沒有閒下來的時刻,總是做不完的事,不是這事,就是那事,事做不完,一方面是人貪心,總想多撈一點。另一方面是習慣,做慣了活兒,突然停下來,恐怕要鬱悶出疾病來。

德志到岳母家,可以完全放心,吃的食物沒問題。有問題的就是水,她家沒有打深水井,大概只有十米左右,地面的水、農田的水都極有可能滲透到井內,然後經過水,到水塔,經過沉澱,再到農戶家,沒辦法,水裡有些土腥味,才喝的時候,很不習慣。心裡的陰影就是,這水不夠衛生。

德志很想幫他們解決吃水困難,可是,項目的落實需要一定的關係。德志所去的地方,和省民宗委有著密切的關係。沒有關係,比登天還難。除非自己有錢,拿錢出來給大家解決吃水困難。可惜,德志沒錢,雖給別人做好事,輪到自己,卻無能為力。對尷尬的理解,大概就在這裡。

但是,從小教育的方向是,要為大多數人謀福利,不要自私自利,但是,這個方向好像有點問題。自己的溫飽都沒解決,拖著病怏怏的身體,怎樣為別人謀福利呢?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事多了,無論在何方,都要學會適應環境,不能埋怨周圍的環境,即使在咒詛環境,環境還在那裡,對環境的改變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心境。

德志也只是借力使力,用別人的錢辦實事,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財力來為大家服務。在山區,在陌生的地方,本沒有可能照顧家人的需要。對於岳父母的需要,德志無法滿足。這在周圍的鄰舍中,岳父母都沒辦法解釋。

幫助了那麼多的人,輪到自己,卻沒有辦法,這種情況不知道還要持續到什麼時候。也就是說,機構領導沒有放權給德志,一個項目,沒有領導的支持,是不可能得到資助的。說到底,德志還是沒有權力,也沒有權利,在這種事情上,他表示很無奈,但是又很不甘心。總在想辦法突破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成,更加有能力,能給家人帶來保障和平安、喜樂。

在大方向上,還需要明朗。德志很清楚,以前和現在所做的項目,在歸州,那裡和省民宗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德志的岳母家,雖說在農村,所說在“三不管”地區,這些漢族地區的邊區,無人顧及,無人關心,通不便,非常有需要,可是,沒有誰來援助。”邊區“要想得到幫助,得到發展,必須要靠自己,外界只是一方面的資源支持,但最終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動力。自己不做,別人累個半死,也於事無補。德志不是為了項目能落實到沒有關係的貧困農村而憂心,而是為了機構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不相匹配而憂心。這種憂心,就像螞蟻一樣,在德志的心裡爬來爬去,不知道怎麼樣處理。他不是政府的官,也不是機構的官,他只是一介平民,一個無名小卒。要想有所進步,必須要堅持,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到達極致,不要被動挨打。不久,就有希望達到目標,實現平生的抱負。

德志想到這裡,心裡有些不舒服。看著灶膛的火舌著鍋底,岳母在鍋臺前忙碌,德志到心裡有些酸酸的,兩滴清淚竟不聽話地了下來。

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