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要回去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勝保的熱河之行,可謂是悲催至極,彈小雞雞這種稀古怪的傳聞,更是折磨的他痛不生。承德已經成了勝保的傷心地,八大臣和奕欣派系的人也都希望他早點滾蛋,所以趾高氣揚而來的勝保,只能灰溜溜的回了剿捻前線。
安德海最近一直在當郵差,騎術突飛猛進,果興阿麾下最優秀的騎兵,都未必跑得過他了。兩宮太后在安德海騎術進的同時,剪紙技術也一樣突飛猛進,而且與恭親王取得了共識。兩宮只需要以大義的名分支持恭親王即可,其他的事情都將由奕欣安排,作為回報奕欣將“四密談”的成果,直接放大為垂簾聽政,大清的政治體制,將由“贊襄政務”變為“兩宮垂簾,親王輔政”而且自認為安排已定的奕欣,向兩宮太后給出了他發動的時間,梓宮迴鑾之時,便是八大臣去位之。
有了奕欣的承諾,恨不得死八大臣的兩宮,便急切的向八大臣提出儘快恭奉大行皇帝梓宮迴鑾。及早迴鑾北京,便可在紫城太和殿給嗣皇帝舉行登基大典,使“大位不至久虛”從而能安定天下人心、穩定朝野大局。
肅順的得力干將侍郎黃宗漢等人覺得,如果此時倉促回京,奕欣派勢力未去,京佈置未妥,局面將對顧命八臣很不利,希圖再繼續推延迴鑾的期。但是肅順等人自認為已與兩宮和好,大義名分在手,無需擔心恭親王妄動。於是在八月十三明發諭:定於十月初九甲子卯時,舉行嗣皇帝登基大典。第二天再發諭:定於九月二十三辰時“恭奉皇考大行皇帝梓宮回京”當然八大臣也並非沒有任何佈置,八月十八肅順等擬定了迴鑾的具體安排,由載垣、端華等人護送兩宮皇太后和嗣皇帝,在辭別大行皇帝梓宮後,由間道先行回京,以便梓宮回京後小皇帝能在東華門跪靈駕。而大行皇帝的梓宮,則由肅順親自護送“從容回京”以昭鄭重。這個安排是另有目的的,一是回京後恭王縱使有什麼不測的舉動,則顧命八臣最壞也不至於被同時一打盡。但凡有一人在外,便可以大義的名分,將恭親王至於叛逆之地,調果興阿、曾國藩等人勤王平叛。
另一層意思是有意將皇太后皇帝與大行皇帝的遺體隔離開來,由肅順親自控制著先帝遺體。在他的分析,只有有咸豐的靈柩或兩宮、嗣皇帝一樣在手,恭親王縱使事先有什麼“異謀”也斷不能成功。且不說兩宮與嗣皇帝是大義的代表,咸豐的梓宮也一樣是天命所在。當年清聖祖康熙駕崩於暢園,諸皇子爭奪大位十分烈,而世宗雍正所以能順利即位並迅速掌控局勢,使得他那些滿心不服的兄弟不得不範,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雍正皇帝牢牢的控制住了大行皇帝康熙的遺體。
肅順也意識到自己先前的那出“集體罷工”的戲唱得太過火了,使得內外臣工都知道自己與皇太后公然決裂,對自己非常不利。雖然現在雙方關係已經緩解,諸般事務辦理的也都順利,但他一直想找個機會再彌補一下。製造一個兩宮太后與顧命八臣其實是下一心、誠團結的政治形象,以免天下臣民覺得他們君臣離心。
所以等大部分事情都安排妥當之後,肅順便做了一件讓兩宮皇太后大為歡喜的事情——咸豐十一年九月初一,內閣奉諭,恭兩宮皇太后徽號。母后皇太后(即大行皇帝的皇后、小皇帝的嫡母“東太后”)徽號為“慈安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即大行皇帝懿貴妃、小皇帝的生母“西太后”)徽號為“慈禧皇太后”以內閣名義對這兩個徽號的解釋是“慈為福本,共欣仁惠之滂,安乃壽徵,永卜康強之葉吉;綿慈暉於天,化方長,延禧祉於宮,祥雲普蔭。”這個尊號、徽號和諡號可不是一個玩意兒,尊號相當於職稱,徽號是給活人拍馬的,而諡號是給死人蓋棺定論的。以西太后慈禧為例,皇太后是她的尊號,相當於職位。慈禧則是他的徽號,慈禧都是吉利的字眼,是八大臣拍她的馬。至於她的諡號,則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這是國曆史最長的皇后諡號,省略掉廢話,是孝欽顯皇后。孝字是大清的歷代皇后諡號裡通用的,如孝莊、孝貞等等。顯字則是咸豐的諡號,咸豐是顯皇帝,所以慈禧都是顯皇后。所以對慈禧蓋棺定論的,實際是這個“欽”字。
在諡法裡,威儀悉備曰欽;敬事節用曰欽;克慎成憲曰欽;肅敬而承曰欽;夙夜祗畏曰欽;敬慎萬幾曰欽;神明儼翼曰欽;小心勵翼曰欽;寅恭供職曰欽,至於慈禧是屬於那種“欽”不得而知了。
九月初四,八大臣有鼓搗出來了一道諭:“端華調補工部尚書,並補授步軍統領,行在步軍統領,亦著端華暫行署理”這本身是自己封自己的官,目的是為了將兵權抓在手裡,原本步軍統領衙門也在端華的手裡。
不過肅順的意思尚不止於此,他還想籍此向兩宮皇太后表功。因此第二天在與兩宮太后“見面”時,他和載垣、端華二人奏稱,自己三人現在所兼領的差使實在太多,簡直是理萬機,忙不過來,懇請皇太后將自己三人的部分兼職“酌量改派”這是一招以退為進,他剛給慈禧和慈安了徽號,兩宮也該懂規矩,回敬一下。三人都表示理萬機了,太后是不是要下詔公開表揚他們三個一下,然後再肯定一下三人自入受顧命以來的工作。
莫說他們剛剛給太后了徽號,是按照從前皇帝處理類似問題的慣例,皇太后也該讓他們擬發一道諭,對他們三人大加表揚和肯定,不僅要“溫旨留”而且諭的末尾一定還會加這樣一句語氣堅決的話:“載垣、端華、肅順等毋庸固辭”諭煌煌,佈告天下,這樣一來,天下臣民莫不知皇太后對顧命八臣信任甚深,倚重甚深。如此則既不會再有人再說他們八位攬權,更多少可以向外界釐清關於皇太后與顧命八臣不和的“傳言”了。
不過這個時候慈禧太后正和六爺玩剪紙玩得正嗨,哪裡肯把兵權留給他們。當即來了一招將計計,裝作“不懂規矩”不按套路出牌,一點都不跟他們三個“客氣”馬“著照所請”面諭“載垣著開鑾儀衛、虞備用處事務;端華著開步軍統領缺;肅順著開管理理藩院並嚮導處事務;”一下子把肅順給不會玩了。
這三個職位可不是小事,肅順等人可不能輕易放手,要是恭親王在裡面做一點手腳,那可是塌天大禍。其步軍統領下面管轄兩鎮總兵,正如雍正年間的隆科多所言“一呼即可集兩萬兵”擔負保衛京城的重任,是極重要的兵權,這也正是肅順三人為什麼要自己給封自己這個官的緣故。現在沒了這份兵權,顧命八臣成了真正的赤手空拳,萬一有個閃失,他們惟有傻呵呵的任人宰割了。
鑾儀衛掌管皇帝的儀仗車駕,一旦發生政變,如果能將鑾儀衛抓在手裡,能擺得住場面,示臣工以“天命”所在,自己處於“正統”的一方,對方則理所當然的成了“叛逆”管理理藩院事務,則是專門負責與蒙古王公打道。在大清的朝廷裡,蒙古王公對朝廷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當政者沒有蒙古王公的支持,簡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握著這個職位,雖然不能直接從蒙古調兵,但也算是有一個強援在手。
嚮導處則是專門負責皇帝出巡時“打前站”的工作,沒有了這個差使,迴鑾時護送梓宮在後的肅順成了睜眼瞎,對於北京和其他的地方的局勢,將懵然不知。
八大臣還沒商量好該怎麼應對,對於這三個職位有了安排,一下子讓八大臣安心了下來。步軍統領衙門的差事雖然歸了瑞常,但是行在步軍統領依舊是端華。瑞常是蒙古鑲紅旗出身,但走的是科甲正途,雖然有點脾氣但是人一個。而且行在的兵權依舊在端華手裡,所以八大臣天真的以為兵權沒丟。鑾儀衛給了景壽,理藩院則給了穆蔭,還都是八大臣自己人。所有的事好像是從左手換到了右手,所以八大臣真的以為只是慈禧實誠了一回而已。他們沒想到,雖然是左手換右手,但是右手這些人可都是第一批迴京的,要是把他們一勺燴了,後面的肅順可啥也沒有。
肅順還沒想明白左手和右手的事,又一波人事變動便安排了下來:以鎮國將軍奕山暫署鑲藍旗漢軍都統,散秩大臣常喜暫署鑲藍旗滿洲副都統,鑲白旗滿洲副都統載岱暫署左翼前鋒統領,正紅旗漢軍副都統裕瑞暫署鑲藍旗護軍統領,貝子載容為鑲紅旗蒙古副都統。
這一波安排的都是宗室親貴,雖然也涉及一點點兵權的事,但是肅順一則沒想到奕欣敢發動政變,二則有新帝登基安撫宗室親貴的慣例,所以他都沒當成一回事。
迴鑾的子已經到了眼前,肅順也沒時間再仔細去想這些安排,作為實際的主事人,他已經快忙的腳不沾地了。直到九月二十一,肅順才勉強擠出了一點休息的時間,他有一個飯局。飯局許多人說了許多怪的話,可惜他一句都沒有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