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九十三章江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隨著郝搖旗手中藍的旗幟揮動,這次是兩支分艦隊出擊,重點演練了兩支艦隊之間的配合,這次效果卻沒有第一次那麼好,隊型發生過數次混亂,還有一次有兩隻戰艦撞在一起,艦上的幾名戰士落入水中,好在搶救及時,倒是沒有人員傷亡。

郝搖旗的面上卻是發紅,臉難看之極,轉頭向皇帝看去,李鴻基臉上倒沒有什麼生氣的表示,才放下了心,李鴻基當然知道艦隊經過一番大換血,必須會影響戰力,只是現在海面上暫時還沒有誰能夠威脅到唐軍,水師將領的忠誠才是最重要,否則即使戰力最強,沒有對唐軍的忠誠反而會是災難。

接下來的演練東海艦隊上下都是戰戰兢兢,所幸並沒有再發生什麼意外,最後一次是打靶訓練,水師將數艘快要報廢的船隻放出,漂出數里遠,由一支分艦隊進行擊演習,隨著郝搖旗手中的紅旗幟揮動,先是前面的小戰階先開火,接著是中型艦隻,最後是大型戰艦,一門門的火炮發出怒吼聲,將數艘充當靶子的船隻炸成了一片片碎木浮在水面上。

李鴻基首先鼓起了掌,接著看呆了的唐軍重臣們也跟著鼓起了掌,郝搖旗望著皇帝的笑容,心總算放了下來,這次演練差點搞砸。還好最後沒有出什麼大錯,看來皇上還是滿意。

田淑英在旁邊差點小手都要拍爛,最後上百門火炮齊的效果實在是太過震憾,周碧卻是鼓了幾下掌就馬上放了下來,在她看來,這支艦隊比起鄭家以前的水師來差距還有不小,實在是不足稱道,想起周家的水師現在戰力恐怕還不如這支艦隊,心情更是低落。

看到周碧臉上不豫的樣子。李鴻基不由轉頭詢問:“愛妃認為這支艦隊和以前相比如何?”

“回稟萬歲,妾身以為戰力比之以前不到七成。”周碧回答的毫不客氣口郝搖旗在旁邊聽得臉都綠了,只是對方是皇帝的貴妃。他並不好反駁,卻頗為不服氣,大聲的“哼”了一聲,故意要讓周碧聽見。

周碧看到郝搖旗地樣子。知道他不服氣,卻並不想多說,李鴻基笑了起來:“朕倒是忘了,周家的水師還是愛妃訓練的,所說當然有據,愛妃可否將不足之處指出來。”周碧斜瞥了李鴻基一眼:“皇上可是真心想讓妾身指出來?”

“當然,朕還會說假話不成。”

“最大地不足就是配合生疏,調度無法,連一隻小的演練還會出現兩艦相撞的事故。若是兩軍戰,這一條足以致命。”這一點任誰都可以看出來,李鴻基倒也不怪郝搖旗,他能在二個月內將一支大換血的艦隊統合起來,並訓練地象模象樣已算難得:“這一條不算。後配合久了,自然可以將之彌補過來。”周碧見皇帝不以為然,下面就再也不願說下去,她只是不願讓周家的艦隊也象鄭軍這麼被換血,畢竟裡面有她的心血凝聚,見皇帶不願更改,她自然不願多事。

“七成。

“李鴻基念著周碧的這個評價,現在南明政權已不足慮,唐軍的假想對手應當就是盤據在臺灣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歷史上臺灣是鄭成功在陸上站不住腳時才轉攻臺灣。自己記得鄭成軍攻下臺灣不久就染病死去,鄭成功死時三十九時,而現在他只有十五歲,也就是說至少會是二十年後鄭成功才收復了臺灣。

自己當然不會等那麼久。至多一年後就要開始準備收復臺灣的戰役,現在臺灣的殖民者力量應該比二十年後差得遠。一年後,這支艦隊經過磨合戰力應該基本可以完全恢復,何況自己還有一支南海艦隊,收復臺灣自然不在話下。

“郝愛卿,朕給你一個任務,你可有信心完成?”郝搖旗還等著皇帝對他的演練作出評價,沒想到突然換成了任務,那自然表示現在地東海艦隊已經合格,連忙回道:“稟萬歲,微臣一定不辜負萬歲的信任,誓死完成任務。”李鴻基笑道:“朕並不需要你誓死,而是要以最小的損失完成,這點你若不能做到,朕寧願再等二個月,將任務讓給馬守應,你可明白?”東海艦隊雖然佔了先組建的便宜,但實力比南海艦隊弱不少這也是事實,郝搖旗當然不能把任務推給別人,連忙回答:“回萬歲,微臣明白,一定以最小的代價完成任務,請萬歲指示。”李鴻基嚴肅起來:“郝愛卿,你聽清楚了,朕給你地任務就是滅明。”

“滅明”兩個字在郝搖旗耳邊響起來,差點要把鬱搖旗嚇壞,自到數天後,這兩個字還一直在郝搖旗耳邊迴盪。

弘光朝的地盤被唐軍隔開,直接控制的地盤雖然只有一省多地,到底還是有二十多萬大軍,單靠東海艦隊數萬人想要將弘光朝滅亡,郝搖旗從沒有想到這個任務會落到自己身上。

但轉眼郝搖旗又興奮起來,弘光朝有二十多萬大軍沒錯,但多數軍隊都分佈在浙閩前線,而應天府的防守重點也放在對北面的唐軍身上,他們從來沒有把長江口當成防守的重點,這一點隨著福建和廣東的艦隊落入唐軍手中也沒有轉變過來。

大明立國近三百年,對於海防從來沒有真正重視過,就是當初在倭寇最猖狂的時候,海防也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剿滅倭寇靠的竟然是陸軍,更不用說現在了。

李鴻基對郝搖旗說完任務,帶領著眾臣在碼頭上巡視了一圈,就回到了福州府衙,皇帝和郝搖旗說出任務時,周圍除了周碧和田淑英兩人就沒有誰聽到,否則讓唐軍其他大將聽到讓水師區區數萬人搶了任務,還不知會如何著急。

整個東海艦隊在準備數天後,就悄悄的全體出發了。對外宣稱當然是剿滅海盜,只是大海茫茫,艦隊一出發。就誰也不會知道他們到底去了哪裡。

十數天之後,東海艦隊已到達了丹山群島,丹山群島上最大地島嶼為舟山島,面積達五百多平方公里。其中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嶼五十八個,舟山在唐初就已建縣,此時島上總共有居民上數萬人,隸屬於浙江,島上有一名縣令。只有不到百名兵丁,捕快,唐軍一來,舟山毫無抵抗就陷落到了唐軍手中。

舟山群島是沿海航線中途的必經之地。又是浙江的海上門戶,曾先後被倭寇,海盜佔過,只是此地離陸地太近,無論是倭寇還是海盜都不能立足太久。但對浙江防禦來自海上地威脅來講,無疑有重大作用,可惜無論是朝庭還是浙江本身,從來沒有把海上的威脅真正當回事。

整個群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到處是秀巖嶙峋,奇石林立,異礁遍佈,東海觀音山峰巒疊翠,山上山下美景相連。奇巖異處處,山峰終年雲霧籠罩。可惜到這裡做官地人卻不會把美景放在眼中,反而當成了蜂之地,只有得罪上司之人。才會到這島上做官。

因此舟山縣令對唐軍的到來並不抗拒,見到唐軍來到。不需要唐軍強迫,馬上鞍前馬後的替唐軍效力,給大軍提供淡水,鮮魚,尤其難得地還有各種新鮮的蔬菜。

島上多數人都是漁民,但還是有許多肥沃的土地,像一個大搬運工一樣把大量泥沙搬運到群島的隱蔽地帶沉積,把幾個島嶼連接起來,形成島上地堆積平原,勤勞的漁民把這樣的地方全部開墾出來,種上了綠油油的蔬菜,可惜剛剛才長成的蔬菜,就被縣令與官府名義徵收一空,進了唐軍東海艦隊官兵的肚子。

在舟山群島上休息了一夜,補充完食物和淡水,鬱搖旗率領艦隊馬上起程,而舟山群島則變成了唐軍的地盤,那個原先的縣令成了大唐的官員,對面地浙江對島上發生的情況卻是一無所知。

從舟山出發,若是沿著海岸線到達江陰,大概有四百餘里,只是弘光朝的水師力量此時雖然弱的可以忽略不計,但為了防止被近海的漁民發現,整個艦隊還是不得不離海岸上百里遠前進,又多走了數百里地距離,等到達江陰時,已是四天之後。

江陰地處江尾海頭,通江達海,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之稱,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鎮和重要商港,江南本以讀書為尚,蔚成風氣,而位於江南的江陰卻反其道而行之,民眾都好習拳勇。

在另一個時空中,江陰在順治二年時投降了滿清,可是等滿清剃髮令發佈全國,道:“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時,江陰諸生何茂、邢敷、周順、邢季、楊芳、薛永、楊起、季茂等人諧曰:“頭可斷,發不可剃”於是將滿清派來迫眾人剃髮的知縣方亨殺了,江陰遂反。

當時眾人推舉典史(縣派出所所長)陳名遇為縣令,帶領大家抗清,陳名遇自知軍事才能不足,推薦了有軍事組織才能的江陰前任典史閆應元來統率軍務。

閆應元初任江陰典史時,當時的海盜顧三麻子率軍來襲,閆應元在岸上連發三箭,殺了三名悍匪,顧三麻子心膽皆喪,馬上率隊退出了江陰,從此各個海盜都傳江陰有個三箭退顧的典史,閆應遠任典史期間沒有海盜再敢打江陰的主意。

此時閆應元已經離職回家侍奉老母,接到陳名遇的邀請,明知江陰危險重重,閆應元毫不猶豫的到了江陰,指揮全城軍民守城。

江陰城中軍民男女老少加起來總共只有二十萬餘人,而清庭發大軍足有二十五萬,將江陰小城團團圍住,江陰人卻團結一致,毫不害怕,閆應元下令城門用大木斷,十人守一城垛,百人大旗一面,紅夷炮一門。城下設人供應飯食晝夜不停。拆毀無用房屋,將磚瓦移於城上殺敵。

弩師黃鳴崗與其徒千餘人趕造小弩千張,小箭數萬支,專攻城者手。又將季從孝所合毒葯敷箭頭,人見血立死。徽商程壁更是傾家蕩產前後共捐十七萬兩白銀作為守城之資。

清軍二十餘萬人連攻江陰十餘天不能下,反而死傷萬人,清將博洛令南明降將劉良佐勸降,閆應元以:“古有降將軍,無降典史!”回應。

清軍勸了降不成,只得下令強攻,連攻八十餘天,在小小地江陰城下,清軍二十五萬大軍損失七萬五千人,其中包括清庭所封的七王、翼王‘王都死於城下,大將以上更是高達十八人。

到巾秋節時,城中已守近八十,城牆到處岌岌可危,城巾百姓攜酒登城,面對城下烏牙牙的清軍營寨,坦然賞月。掌管軍糧的許用作曲,制弓箭地黃弩師彈琴,眾百姓集體高唱:宜興人一把槍,無錫人團團一股香,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常州人獻了女兒又獻娘,江陰人打仗八十餘寧死不投降!

城將破時,閆應元留下一副對聯:“八十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山河。”遂率千人進行巷戰,閆應元身中三箭,自知難以突圍,拔刀刺躍入湖中。忽然有幾雙手把他拉了上來,那是敵軍的。他被俘後,漢劉良佐抱著他就哭,博洛親自勸降,閆應元罵不絕口,英勇就義。

城破後,惱羞成怒地清軍屠城洩憤,城中軍民奮起反抗,無一投降,等到清軍封刀時,二十餘萬江陰人,僅留下五十三名活口。

當然這一個時空,滿人連老巢都被唐軍所戰,自然再也不可能發生此事,郝搖旗選擇到達江陰的時間為太陽剛出來不久時分,江陰的民眾望著海上突如其來的寵大艦隊,都是驚愕萬分。

此時江陰的知縣為林之驥,他在另一個時空中,滿清佔領應天府後就掛印而去,屬於那種無多大能力,但對氣節還是看重的書生,聽到唐軍從海上鋪天蓋地而來,頓時慌了手腳。

主簿莫士英向他勸道:“大人,唐軍勢強,不可相抗,何不早降,仍不失富貴。”莫士英卻是一個軟骨頭,在林之驥掛印而去之後,他當起了代理的縣令,馬上投降了清軍。

唐軍到底不同於清軍,大勢已去之後,林之驥無法可想,只得答應了投降,唐軍兵不血刃的進入江陰,應天府的門戶就此向唐軍趟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