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定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太后見唐灡始終站在對岸看著張四郎也不知道在同他說什麼,便大聲道:“灡兒,你快過來,要謝新寧的哥哥也不急在這一時半會兒的,快過來讓皇祖母看看你有沒有傷著哪兒。”唐灡這才想起對面的人救了她她還沒有謝人家,因而像個男孩子似的對他長身一揖,笑道:“謝謝你方才救了我。”之後起身,“不知你是新寧的四哥還是五哥?”她知道晴晴有兩個雙生的哥哥,但是她之前並沒有見過他們——大概晴晴成親那她曾經見過他們,可那時候她一門心思都在阿琛和晴晴身上,本沒有多去看旁人。
方才若不是皇祖母說救了她的這個人是新寧的哥哥,她本不知道他是誰。
“在下行四。”張旭低眉垂眼的答道,“公主還是請回對岸吧。”始終站在這裡,讓對岸那麼多人看著他二人成什麼樣子?這位公主殿下不走,他也不好將她一個人撂在這裡獨個兒回去。
“噢,好吧。”唐灡點頭,轉身跳到石墩上往對岸去。這次她早有防備,穩穩當當的回到了太后身邊。
張旭待她回到對岸才跟著走過來。
太后看著張旭直點頭,之後對溫夫人道:“夫人的幾個孩子,各個都教養得極好。”溫夫人自然是謙虛了一番,經此一鬧,眾人都擔心太后受驚,委婉的勸說她回去休憩。太后從善如,帶著一行人往暉院去。
一路上唐灡搶了周琛的位置,在太后耳邊碎碎唸叨,要學輕功。
待走到暉院附近的八角涼亭處,太后忽然停了腳步,環視四周之後轉身看著跟著她的年青人們說道:“依哀家看,你們不如就在這裡寫詩作畫吧。”說著指著旁邊的涼亭,“哀家和你們的幾位長輩都在這亭子裡坐著,你們也自在些。”眾人紛紛遵旨,幾位夫人也跟著奉承了幾句,張晴便吩咐人去安排,茶果點心、桌椅畫架等等盡皆搬了過來。
這麼一會兒的功夫唐灡已經像是扭股糖似的纏到了太后身上,鬧得許多人都大著膽子笑看著她和太后。
最終太后無法,只得抬手往她額頭戳了一指頭,笑道:“好啦,哀家順著你的心意就是了。”
“太好了!”唐灡歡呼一聲鬆了手,轉頭興沖沖跑到鍾枚和吳玉卓處大聲道:“枚兒、玉卓,你們倆要不要也跟我一起學輕功?”鍾枚雙手亂搖,“我可不學那勞什子,從小到大都是你喜歡這些,我可沒興趣!”
“你愛學就學你的去,別攀扯上我們。”吳玉卓也笑著說道。
唐灡扁扁嘴巴,又看向玉琳琅和孫雪燕等人,她們早嚇得連連擺手搖頭,生怕她會找上她們似的。
唐灡哼了一聲,轉頭面向張晴大聲道:“晴晴,你要不要跟我學?即能強身又能健體,練完了每天都能多吃兩碗飯!”話一出口便惹得鍾枚等人一通笑,太后卻將她的話聽進了耳裡,張晴正要開口拒絕唐灡的時候,太后便好奇的對張旭和張陽招手,“小雙兒你們倆過來,”待雙生子聽命走近,她看了看張陽,又看了看張旭,最終也沒分出來到底是哪個救了唐灡,只得放棄這個念頭,看著其中一個問道:“哀家問你們,練輕功真的可以強身健體麼?”張陽笑嘻嘻的點頭,正要說話,卻被張旭搶在了前頭,“回太后娘娘的話,能不能強身健體要看如何練,而且這種事人與人是不盡相同的。”
“嗯,”太后點頭,看著張旭繼續問道:“那依你看,嬌嬌若是練輕功,身體會不會更好一些?”太后這麼問竟然是為了嬌嬌麼?張旭的神情一怔。
小時候父親倒是曾經提議讓嬌嬌跟武師學些拳腳以強身健體,可是那時候嬌嬌的身體太弱,人又太懶,本不願意跟著武師學。
現在嬌嬌的身體比之以前康健了許多,若是能多活動活動,對她的身體自然有益無害。於是張旭篤定的點頭,“會。”
“那好,嬌嬌,”太后轉向張晴,對她吩咐道:“你也跟著你哥哥們學輕功吧。”
“啊?”張晴瞪大眼睛不可置信的看著太后,甚至都不知道怎麼回應。太后怎麼變得像個孩子似的,聽風就是雨的,竟然要她學輕功?她學那個做什麼?
正在張晴呆呆的站在那裡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周琛上前一步對太后笑道:“皇姑祖母,嬌嬌跟著侄孫學吧,侄孫在家裡教她也是一樣的。”又不是隻有兩位舅兄會武功,他的身手可不在他們之下,他將這件差事攬下來,嬌嬌到底有沒有學,還不是他們夫兩個說了算。
“你?”太后神莫名的上上下下打量著周琛,“在家裡?”見周琛笑眯眯的點頭,太后的頭搖得像撥鼓似的,又像躲避什麼似的,語速飛快的說道:“不行不行,就讓嬌嬌跟著她兩個哥哥學,就在郡主府,而且這文社,不要一個月一次,要半個月,不!十天辦一次。”她說著轉向張晴,拍板道:“就這麼定了,嬌嬌你好好學,以後,哀家是要檢查你的身手的,若是你沒有灡兒學得好,哀家一定會罰你。”讓阿琛這小子在家裡教嬌嬌?開什麼玩笑!她可是聽說了,他大白天都能將嬌嬌剝得光,若是他得了教嬌嬌輕功的差事,指不定變成他白宣的藉口呢!
雖然徐尚說現在嬌嬌的身體還可以,但是她也得幫著嬌嬌,防著這個壞小子,不能讓他太由著自己的子來,毀了嬌嬌一輩子。
於是這件事就在唐灡的歡呼、張晴的哭無淚、周琛的莫名其妙之中定了下來。
太后稀罕張旭沉穩,命張旭為主、張陽為輔,教張晴和唐灡輕功。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召張晴進宮將學到的東西展示給她看,評斷究竟是唐灡學得好還是她學得好,學得不好了就要罰她抄佛經;學得好了便有種種賞賜,像是哄小孩子似的逗著她。
張晴偶然興起辦的文社,後來漸漸成為京中上年青人聚會所在,它也是後世十分有名的韜略社的前身。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