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袁斌與眾人定下了先攻幷州,斷其羽翼,然後再搗其腹心的戰略計劃。
袁斌命人趕製了許多白衣白甲,還特製了兩面巨大的白旗,一面上寫著“報仇雪恨”一面寫著“征討國賊”除了自用之外,還命人送到麴義與于的軍中。
袁斌與麴義等人兵分三路,袁斌自河內出兵,由南向北進攻,麴義由石邑出兵,由北向南進攻,于由中央突破壺關,準備一舉殲滅幷州的守軍。
袁斌打著為天子報仇的旗號,在道義上佔了上風,再加上抱著“哀兵必勝”的信念,袁軍士氣高昂,群情憤。而曹軍這方面,除了曹氏與夏侯氏的親軍外,所有的士兵都士氣低糜,沒有鬥志。
甫一戰,曹軍是一觸即潰,反將曹彰、曹洪、夏侯兄弟的親軍陣形給衝亂了。曹洪帶領的督戰隊,連殺數十人,也不能挽回曹軍潰敗的局面。呂布的舊將魏續、宋憲、郝萌、侯成見勢不妙,先至於軍前投降了。他們的投降,帶動著其餘中下級將領如呂常、朱蓋、魏平等人,也紛紛投降。
而曹氏與夏侯氏還在頑強地抵抗著。麴義由井陘關穿過太行山,攻佔了雁門郡、新興郡、樂平郡、太原郡等;于攻佔了上黨郡的北部,袁斌攻佔了上黨郡的南部。整個幷州,除了西河郡,已全部落入袁斌的手中。
三支部隊在茲氏會師。曹軍退守西河郡的府城―――離石縣。
曹彰再也沒有了往的囂張,如今,額頭上擰成了一個“川”字,整裡長吁短嘆。他看著幾位叔伯兄弟,問道:“子廉(曹洪)叔父、元讓(夏侯惇)叔父、妙才(夏侯淵)叔父,幷州看來是守不住了,我們該怎麼辦啊?”曹洪、夏侯惇、夏侯淵與在洛陽的曹仁是曹最信任的親族將領,他們也比較有才華,如今也沒了主意。
曹休道:“幾位叔父,以小侄來看,不如找匈奴借兵好了。”曹真道:“不可,不可,當年,我軍趁著袁氏內亂,佔了幷州,陛下(曹)得知蔡伯喈(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字)的女兒蔡琰落到匈奴,為匈奴左賢王的王妃。是陛下依仗兵勢,威左賢王,將蔡小姐了回來,此舉大大得罪了左賢王,彼怎肯發兵相救。恐怕還會響應袁斌,出兵攻打我軍。”曹彰道:“這可如何是好?”眾人正在商議,亂哄哄地也拿不出個主意。這時,袁斌的部隊已經殺到。
部將秦琪道:“諸位大人,小將與舅父(秦琪是蔡陽的外甥)深受陛下的厚恩,無以為報,且讓小將來斷後,擋住袁軍。”說罷,點起本部人馬,來阻擋袁軍。
出得城來,正逢華雄將軍,華雄見是無名鼠輩,也懶得問話,揮刀便砍,只一合,華雄便斬了秦琪。可憐秦琪,阻敵不成,自己反送了命。
袁軍殺散了斷後的曹軍,一鼓作氣,衝入城中,城中的曹軍亂成一團。混亂間,曹彰等人被潰兵衝散了,曹彰與曹休、曹真領著幾百人,向西北方向逃去;而曹洪與夏侯惇、夏侯淵則向南逃去。
由長安駕幸洛陽的魏國皇帝曹,得知幷州失守,忙派心腹大將曹仁,領兵於黃河岸邊接應,曹仁由孟津過河,剛到了岸邊,正遇上曹洪等人的潰兵,這不能不說是曹洪等人的運氣。
曹仁見到曹洪等人狼狽的樣子,忙把他們接上船,然後渡過黃河,撤回到司隸了。袁斌的先頭部隊正四處追殺敗兵,見到曹洪等人已經被人救走,已經渡過黃河了,自己這邊人少不說,也沒有準備舟楫,無法渡河,只得回去與大部隊匯合。
袁斌拿下幷州後,派人打掃戰場,統計戰果,此戰共計拿下了幷州全土,共六個郡,打敗了六萬曹軍,收降了數十個曹軍將領,斬殺了夏侯恩、夏侯傑等曹的宗室將領,獲得曹軍的衣甲、兵器、馬匹、糧草等等,數以萬計。
袁斌下令給有功的將領,一一封賞,將戰死的袁軍全部安葬,由於袁斌成立了醫校,有華陀、張機兩位神醫坐鎮,教出了無數的徒弟,都被袁斌收進軍營任軍醫,因此,在戰場上受傷的士卒也都能得到救治,死亡率大大降低。畢竟能在戰場上活下來的,都會成為有戰爭經驗的老兵,如果每次打仗都會死很多人,然後再補充很多的新兵,雖然軍隊人數沒有下降,但也談不上什麼戰鬥力了。如今有了充足的軍醫為士兵們服務,袁斌的部隊死亡率很低,因此,每次打仗都能有許多有經驗的老兵留下來,這樣一來,部隊的戰鬥力不但沒有影響反而會提升一個臺階。這樣,部隊只會越戰越勇,越打越強,最終鍛練出一支鋼鐵一般的優秀隊伍出來。
如今收復了幷州,袁斌擁有了幽、冀、並、青、兗、徐、豫等七個州,而大漢領土總共有十三個州,其中孫權佔著揚州,劉備佔著荊州,曹佔著司隸,原來馬騰名義上佔著涼州,如今馬騰已死,涼州又陷入混亂之中,劉璋佔著益州的西川,張魯佔著益州的東川,這一共是十二個州,還有一個偏遠的州,在當地土人士燮(字威彥)掌握之中。
這士家在州也是大族,士燮是州牧,其弟士壹領合浦太守;次弟士(黃+有)領九真太守;三弟士武,領南海太守。《三國志》上這麼形容士燮兄弟:“燮兄弟併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出入鳴鐘磐,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妾乘輜軿,子弟從兵騎,當時貴重,震服百蠻,尉他不足逾也。”當年桓靈無道,後有黃巾之亂;董卓不仁,乃有群雄並起,盟誓討董。當年群雄,跨州連郡,勢力雄大者,十有七八;其餘割據者數以十計,自初平二年(公元190年)以來,到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不過十餘年,原來眾多諸候自相圖滅,如今僅剩六、七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