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一皇帝沒有長大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垂簾聽政趙禎即位時,年僅十三歲,還是一個孩子。皇帝沒有長大,本就沒有能力處理軍國大事。劉太后便成了宋朝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太后。

劉太后的垂簾聽政,是從爭吵中開始的。在起草遺詔時,宰相丁謂和參知政事王曾為了遺詔中的一個字,發生了烈的爭吵。

趙恆駕崩之後,劉太后召丁謂、王曾進宮商議先皇遺詔,並說奉大行皇帝之命,由皇后處分軍國重事,輔太子聽政。命王曾入殿廬起草遺詔。

王曾起草詔書,於“皇后處分軍國事”一句,在“處分”二字前面加了個“權”字,這句話就變成了“皇后權處分軍國事”意為“權且”由皇太后處理朝政。

丁謂為了討好皇太后,看了詔書後說“剛才太后懿旨,明明是說‘處分軍國事’,你怎麼隨意增加一個字,改為‘權處分軍國事’呢?這個‘權’字必須刪去。”王曾顯然是有備而來,正說道:“我朝從來就沒有母后垂簾聽政的先例,如今皇帝年幼,太后臨朝,這已經是國運不佳了;加入個‘權’字,是為了昭示後人,況且,增減制書內容,是相臣分內之事,這也是祖制特許的。你身為首輔,難道不知道這個嗎?”丁謂見王曾拿祖制壓他,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言詞來進行反駁。王曾似乎是得理不讓人,繼續追問道:“難道你是想擾亂祖宗家法嗎?”王曾說得理直氣壯,丁謂也就不敢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了。

詔書送進宮裡,劉太后雖然有些不滿足,但並沒有生氣,她覺得王曾是自己人,考慮問題很周到,沒有提出異議,便將詔書頒發中外,昭示天下。

詔書頒發之後,即在趙恆靈柩奉太子趙禎即皇帝位,就是仁宗皇帝。

趙禎即位後,葬先考大行皇帝趙恆於永定陵,尊廟號真宗。

尊劉皇后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

太后垂簾聽政,在宋朝是第一次,中書、樞密兩府在輔政形式上又發生了衝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將中書、樞密兩個部門的官員召集在一起,集體議定儀制。

會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王曾說要像東漢太后輔政那樣,皇帝坐在大殿的左面,請太后坐在右面垂簾聽政,五天召見一次大臣。

丁謂卻主張皇帝每月只要初一、十五兩天接見群臣,意思一下就行了,要是有了重大事件,就由太后召集宰輔們解決,一般的事就由太監首領傳奏轉達就行了。

王曾不同意,他說這樣做是取禍之道。因為皇帝和太后不在一起議事,平時太監上傳下達,很容易使宦官虛作假、縱朝政,歷史上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

丁謂卻不以為然,群臣也是議論紛紛,終因中書省、樞密院兩個部門的頭頭意見相持不下,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會議沒有結果,不歡而散。

散會之後,丁謂又搞起了小動作,他不等第二次複議,避開王曾,暗中與太監雷允恭商定,將按他的意見擬定的一個儀制秘密送進宮裡,給劉太后。

雷允恭是趙恆身邊的太監首領,因為揭發周懷政而得寵。他與劉皇后、丁謂的關係十分密切,是兩人之間的聯絡人。

劉太后沒有覺察到丁謂是因為自己要權,還以為他對自己很忠心。收到雷允恭遞上來的儀制,看了後覺得很滿意,就依丁謂私擬的儀制,下了一道手諭,昭示群臣遵照執行。她在手敕中說:帝朔望見群臣,大事,則太后召對,輔臣決之;非大事,則令允恭傳奏中,劃可以下。

王曾知道又是丁謂從中搗鬼,無奈地說,兩宮不在一處,把權柄歸宿在一個宦官手裡,禍患無窮啊!於是他暗中戒備,防止丁謂一夥宦官、佞臣擾亂朝綱。

群臣見了太后的手諭,更是不敢反對。

丁謂見自己的陰謀得逞,當然是得意得很。他早已和太監首領雷允恭串通一氣,這樣,今後不論什麼事,都得經過他們兩個人的手,上下其手,實在是太方便了。別說是擅權謀私,就算架空小皇帝和太后也是有可能的。

丁謂有些飄飄然起來,追求了多年的目標似乎已經到手。雷允恭也是恃勢專恣,兩人的氣焰格外囂張,幸虧有剛直不阿的王曾位居樞密使,時刻監督著宦官、佞臣的一舉一動,兩人還有所忌憚,才使朝廷沒有出現大的事件。

2、雷允恭事件接著,加封皇族,封太宗第八子、涇王元儼為定王。元儼情嚴整,剛毅不可犯,內外崇憚丰采,稱他為八大王,即小說、戲文中知名度極高的“八千歲”俗小說中稱德昭為八大王,那只是一種誤傳。

當時有一種傳很廣的說法,說趙恆在病逝前最後一刻,用手指著自己的口,又伸出三個指頭,以示意叩榻問疾的各位大臣。後來有人臆測,當時趙恆是想讓自己的弟弟元儼攝政並輔佐趙禎。但劉皇后就此事派人向大臣們解釋,說官家所示,僅指三五病可稍退,別無他意。

元儼聽說此事後,發現自己成為劉皇后當權的障礙,為了避免遭受劉皇后殘酷的政治迫害,他立即閉門謝客,不再參與朝中之事,直至劉皇后去世、趙禎親政為止。

然而,傳聞畢竟不是事實。實際的情況是,趙恆病危時,唯一不放心的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後一次在寢殿召見大臣,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趙恆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作好了繼承皇位的準備,臣等一定會盡心輔佐幼主。更何況皇后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順服,臣等如果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是朝廷的罪人。這實際上是向趙恆保證,將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趙恆此時已經不能說話了,只能點點頭,表示滿意。

事實上,趙恆晚年,劉皇后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趙恆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趙恆臨終時留下遺詔,要“皇太后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接著又命丁謂為司徒,兼侍中尚書左僕;馮拯為司空,兼侍中樞密尚書右僕;曹利用為尚書左僕,兼侍中。三人朋比為,繼續擾亂朝綱,其中丁謂最為猖狂。

趙恆臨終的時候,曾對劉皇后說,唯寇準、李迪兩人可託大事。劉皇后當時只是含糊答應。垂簾聽政之後,劉太后由於對李迪當諫阻趙恆不要立她為後之事懷恨在心,丁謂對寇準在趙恆面前說他是佞臣之事也是耿耿於懷,所以,她不但沒有遵從趙恆的遺命重用寇準、李迪兩人,反而與丁謂合謀,誣陷兩人是朋黨,貶寇準為雷州司戶參軍、李迪為衡州團練副使。連曹瑋也謫知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