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淚別秋垣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陳、潘二人考慮了數天,終於答應下來。
杜甄仁聞訊後大喜,自然對陶勳千恩萬謝,他以前做官時老吃下面師爺、文吏、皂隸的虧,做官實在做得憋屈,這一次他打聽清楚,據說陶勳能治理好秋垣縣主要得陳、潘兩位師爺之力,今後有這二位繼續輔佐他覺得底氣也足起來,同兩人見面之後十分客氣,奉若師長。
接下來的十幾天裡,陶勳每天指導杜甄仁如何按秋垣縣獨特的方式處理公務,如何對付狡獪的吏役人等,如何同本地的縉紳名打道。最重要的盤方面,他做的縣庫、官倉等帳目十分清楚、嚴謹,雙方沒花多少天就割完畢。
吏部下給陶勳的調任文書為八月初一離任,九月十二到池屏州上任。
離任這一天,陶勳不想驚動鄉親,計劃趁一大早悄悄起程,為此他和丁柔、王遠江、袁道宗、歐野明提前一晚做好準備,只攜帶一些簡單的隨身物品。但是縣城百姓知道他要走,竟然提前一晚將他暫住的官驛圍個水洩不通,挑燈輪值在門前守了一夜。
一大早,陶勳無奈地走出驛站大門,門前黑壓壓的人群水般湧上來,人數怕有數千之外,堵了附近所有街道,人數眾多但秩序井然,眾人都默不作聲,互相望著。
就這樣過了一盞熱茶工夫,走出來兩個上了年歲的老人,他們穿著一身漿洗得乾乾淨淨的短衫,走到陶勳面前雙膝一軟就要下跪。
陶勳眼疾手快將他們托住,道:“萬萬使不得,本官年輕輕,兩位老人家如此大禮,本官是要折壽的。”兩個老人聽他講得嚴重,也沒堅持跪下去,改作深深作了三揖,開口道:“草民是四鄉鄉親推舉來給大老爺送挽留書的,大老爺做了我們的父母后,百姓這三年沾光過上好子,我們實在捨不得大老爺走,懇求大老爺向上官請留,千萬不要離開秋垣縣,留下來繼續保護這一方百姓。”州縣長官一任期滿,如果當地百姓挽留懇切,只要上司允許,也可以留任,百姓知道陶勳要調走的消息之後,已經三次上過萬民書,懇求陶勳想法留下來。其實陶勳也捨不得走,辛辛苦苦治理秋垣縣三年,他對這裡早已有了情,如果想辦法留下來也不是辦不到,以前有過以從六品品秩任正七品知縣職官的先例,留在秋垣縣再治理三年,政績仍舊卓著,對資歷大有好處。可是陶勳最終還是選擇了離任,他立志造福百姓,池屏州的近況十分糟糕,縱然是個佐貳之官他也沒有熄滅改善闔州百姓生活狀況的願望。
見百姓都滿情期待地看著他,他的心裡動,眼睛有些溼潤,開口道:“眾位鄉親的心意勳很明白,承蒙眾鄉親抬愛,勳動莫名,縱肝腦塗地亦無法報答眾鄉親厚愛於萬一,勳在這裡向鄉親道謝了。”一邊說一邊向百姓施禮,人們紛紛還禮,並開始同聲懇求挽留。
“然而,勳小時入學,在聖人牌位前立誓,願以所學造福天下蒼生,達則兼濟天下,窮亦扶助一方。勳之所以為官,非為家門榮耀,非為鉅富顯貴,為的是給一方百姓帶來公義、富足、安定和繁榮,就象我在秋垣縣做的這樣。在秋垣這三年,得鄉親們的支持,勳總算是取得了一點點成功,對這裡的一切,萬分留戀,能一直在這裡和鄉親們相處下去也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但是,我陶勳畢竟是朝廷的命官,食君之祿便要為君分憂,朝廷調我到別的地方,若不去或者討價還價則上對不起朝廷,下對不起自己的信念。
我深知眾鄉親希望我留下來。留下來做什麼?留下來繼續給秋垣帶來繁榮和富足。如果我留下來了,鄉親們滿意了,我對自己卻不會滿意。為什麼?因為我的志向是要給更多的百姓帶去繁榮和富足,我即將要去的那個地方,那裡的情形比之秋垣縣三年前的百分之一也不如,聖人說過真正的君子要為別人著想而不能只考慮自己,鄉親們如果非要強留我陶勳,難道是要向我證明秋垣縣的百姓都是隻顧自己的人嗎?難道是要令我將來為此後悔一輩子嗎?”陶勳這番話令眾鄉親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這時縣衙方位傳來一陣鳴鑼開道的聲音,人群一陣擾動,杜甄仁的儀仗來到驛館門前。陶勳跟他見過禮,拉著他的手向百姓說道:“勳昨已經與接任的杜大人辦完了接,杜大人是個忠厚長者,有古仁人之風,愛民如子,清廉如水、明察如鏡,有杜大人做父母官,鄉親們只管放心好了。”人群裡有人問道:“可萬一杜大人受壞人矇騙一時了心竅怎麼辦?”杜甄仁趕緊賭咒發誓絕不改動陶勳的善政,一定做個愛民如子的清官。
陶勳見百姓們似乎還有疑慮,便道:“勳該從北門出城,我記得建城門樓的時候在上面雕了一隻神獸獬豸,首東尾西,我等會要向那神獸祝禱,如果以後接任的知縣貪贓枉法、禍害百姓,那神獸便掉轉身體為首西尾東以作警告,如果其猶不改,神獸必降禍端於其人。”這是陶勳早就想好的,秦佻已經開始修神道,最快也要三、四百年才能有所成,陶勳請他借神獸之名鎮守縣城、懲罰貪官墨吏,秦佻快地答應了。
經過這一番曲折,百姓稍稍放心了一些,終於給他讓出一條道,給他送行的儀式辦得極為隆重。本來百姓要在城隍廟或者璇璣娘娘廟前面給他立一塊德政碑,但是朝廷有明文規定止這樣做,所以改成了由當地的紳士出面給他做了幾塊木頭的“德政牌”帶走。送行的儀式有送“萬民傘”喻義闔境紳民都曾得到他的庇護,有紳士們簽名的“萬民傘”和平民百姓簽名的“萬民傘”最熱鬧的一種儀式叫做“脫靴遺愛”據說唐朝時有個名叫崔戎的好官,在任華州刺史時,為當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後來任滿離開時,百姓們都不捨得讓他走,攔在路上,拉斷了他的馬韁繩,脫掉了他的官靴,後來形成習慣,在出境之前,由紳民攔路,請大老爺伸出腳來替老爺脫掉官靴,算是留作紀念,脫下來的靴子往往還要供在衙門前掛著的木匣裡,到了下一任離任時再換一雙,也有的地方嫌麻煩,索就在木匣外畫一隻靴子算是某官遺愛在此。
陶勳享受的正是“脫靴遺愛”的待遇。秋垣縣合縣百姓早已經在縣城四處掛彩,城外搭建了多個彩臺,隆重地送別陶勳,僅從驛館門口到北門短短的數百丈距離之內,即有五處有人把酒,獻上醇酒,待他喝完酒便留下他的靴子;城門內外兩處設公署把酒,城門外至五里亭亦設把酒數十處。
一路上百姓無不結綵張樂,萬民簇擁,脫靴把酒號慟,陶勳也動得熱淚盈眶。尤其在城門吊橋下,百姓擠哀號,如喪考妣,陶勳深受染泣不成聲。城門外至五里亭之間,寸寸節節,把酒脫靴,鼓樂候送,百姓無不嗟嘆泣涕,陶勳也落了不少眼淚。
從清晨到午後,鄉紳百姓祖餞,前後從他腳上脫去靴子四十餘隻,他出門時穿的靴子掛到了衙門前木匣裡,其餘的靴子都是把酒的人所準備,最後隨他上路的靴子是合縣百姓集資為他訂做的一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