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備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謝江山煙雨遙的評價票和燃燈人的打賞,本想發個私信謝下,但積分還不到500不能發…第一更,過會還有一更,老馬碼字兒去也…)甲午清戰爭,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是不對稱的。和上下一心的本人不同,清廷內部直到此時對於到底是戰是和尚未形成統一認識。
以光緒皇帝和大學士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對於清兩國的實力對比並沒有清醒認識,而對此認識比較清晰的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對於是戰是和並沒有決定權。
在這個決策的過程中,大學士翁同龢作為帝師,在決策的制定上起到了關鍵作用。翁同龢此人,是同治和光緒兩代帝師,是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書法藝術家,此人歷任戶部及工部尚書、還擔任過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雖然擔任過軍機大臣,但翁同龢本人並不知兵,他之所以主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和李鴻章的私人恩怨。
翁同龢曾和他的門生王伯恭就清兩**力有過一番對比,王伯恭認為中**力不足,“力諫主戰之非”對此,翁同龢不以為然,嘲笑王伯恭是書生膽小。王伯恭與其辯論,翁同龢對王伯恭的敵我實力判斷並不否認,最後拋出的一句話,令王伯恭恍然大悟:“吾正試其良楛,以為整頓地也。”這話什麼意思?我正要借這個機會檢驗北洋海陸軍,好以此作為整頓他們的理由。
軍國大事就這樣變成了私人恩怨的發洩口。
自從八月初九出擊中和無功而返後,平壤清軍再也沒有主動出擊的想法,一心在平壤修築防禦工事,準備在平壤和軍決戰。
哪怕是這個決戰,也是被迫出來的。
早在八月初,平壤諸軍大總統葉志超就召集各軍主將開會。在會上,葉志超提出“暫退璦州,養蓄銳,以圖後舉”當時諸將依違參半,唯奉軍將領左寶貴力言“敵人懸軍長驅,正宜出奇痛擊,使之不敢窺覦中原”葉志超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朝廷決不會批准放棄平壤,遂作罷論。
至八月中旬,清軍在平壤已經修築了很多碉堡工事以作防禦,大概數一下,大同門外船橋裡共修築堡壘五座,外城東北隅,也就是盛軍軍營外依舊時牆修建一道長約半里的長牆,牆高丈餘,軍中名之曰“長城”中城最北角景昌門外之高城,築一大堡壘,設炮位,以防普通江西岸來犯之敵。中城南區有一高地,名叫倉光,在上面修堡壘一座,又設炮臺,以固隅角及西南兩面之防禦。
內城的防禦重點,在於大同門至朱雀門一線與城北七星門至玄武門—帶。大同門至朱雀門一線,利用臨江的城牆加強守禦,以防止敵人從船橋搶渡。城北則於乙密臺利用城牆增修牆,並加設炮位,以固城郭向北伸出之凸角。
城東北的牡丹臺,是平壤的戰略要地,清軍在牡丹臺峰頂設堡壘一座,又在牡丹臺東北江岸邊設了一座堡壘互為犄角,以防平壤東路來敵。又在牡丹臺以西並峴高地附近築堡壘三座以加強防禦。
勝字營炮營的防禦地點就在玄武門。
確切點說,石雲開率領的炮營防禦地就在玄武門附近的牡丹臺,這裡是平壤北部的制高點,設置在牡丹臺上的炮臺,程可以覆蓋整個平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玄武門原本是由左寶貴率領的奉軍防守。
左寶貴,字冠廷,1837年出生,回族,山東費城人。衛汝貴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1856年,左寶貴應募從軍加入正在圍剿太平天國的清軍江南大營,隨後,因在戰爭中有突出表現,至太平天國覆滅時,左寶貴已經積功升至守備。捻軍起義爆發後,左寶貴從僧王曾格林沁擔任忠勇營營官剿捻,至戰爭結束後升為參將。1871年,左寶貴任古北口練軍後營馬隊營官,隸屬於直隸總督李鴻章麾下。1872年升總兵,1875年升記名提督,1885年獲廣州高州鎮總兵實缺,成為獨當一面的領兵大將。
左寶貴率軍進入朝鮮時,所率領的部隊一部分是奉軍,一部分是靖邊軍,共計3500人。這些部隊抵達平壤後,派出一營兵力用於後勤運輸,又派靖邊軍右營步隊留防平壤後路安州、江原一帶,左寶貴手下的部隊僅剩奉軍三營步隊及一營炮隊,共計1400餘人。
葉志超進入平壤擔任駐軍大總統後,判斷平壤城南是軍的主攻方向,就由盛軍、毅軍等兵力較多的營頭佈防。而對於平壤城制高點的牡丹臺,葉志超並不重視,反而認為這一位置易守難攻,在防禦線中屬於次要位置,給左寶貴率領的奉軍防守。
左寶貴從軍多年,深知制高點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覺兵力單薄多次致電盛京將軍裕祿和直隸總督李鴻章,請求增派援軍或者招募新兵。然而,他的要求最終因為“餉窘,械更缺”等原因而一一作罷。
勝字營舍人關一戰,戰果雖然不多,卻也是清軍唯一的全殲敵軍的戰例,在平壤駐軍中已經是聲名隆。再加上盛星懷也是勝字營的人,葉志超也要看在盛宣懷的情面上加以照拂,於是,勝字營就被作為援兵,安置在葉志超認為相對安全的玄武門。
於是,當平壤防禦戰開始時,勝字營和左寶貴的奉軍總計近2000人,就要面對軍早已秘密渡過大同江,繞到平壤後路的朔寧、元山支隊,這支由立見尚文率領的部隊,總兵力約7800人。
當然,石雲開並不清楚這些戰爭細節,不知道他的炮營將要面對的艱難局面。石雲開現在最想的是找條後路,只要見風頭不對,就要馬上撤退。不過軍令如山,在未敗像的時候,作為軍人還是要執行命令的,所以自從軍令發佈的第一天起,石雲開就陷入了繁忙的軍務中。
炮兵是個技術兵種,每次戰前都要作大量的勘查工作,測繪大量數據以繪製表,還要對牡丹臺的原有工事進行修繕加固,修建保護炮兵的步兵堡壘、牆,對炮兵陣地的設置和防護更要親力親為。
就在忙完這一切的時候,石雲開發現時間已經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1894年的中秋節,註定要被記入史冊,這一天,軍出現在大同江南岸,即將發動平壤戰役。
而到了這個時候,石雲開才發現忘了一件大事。
石雲開的便宜老丈人金奉恩一家人還住在大同門外,沒有避入平壤。
這怎麼行?石雲開還沒入房呢,可不能扔下老丈人一家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