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戰爭利好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改歸正”的閔丙奭異常重視名聲,已經到了吹求疵的地步。
閔丙奭知道自己以前的名聲不好,所以在凱瑟琳的建議下,閔丙奭牽頭創辦了《柳京報》,在為自己大唱讚歌的同時,也配合石雲開進行宣傳活動。
說起來,這倒是石雲開的錯,他忽略了宣傳工作的重要。
宣傳工作的重要,這一點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在石雲開的印象中,新聞媒體一向是被稱為黨政工作的“喉舌”的,可見宣傳工作的地位。
擁有一家報紙的好處多多,不僅可以用來宣傳解釋政府法令,使發令深入人心,形成廣泛共識;同時也能用作對敵鬥爭的武器。
比如在石雲開對開戰後,石雲開就命令報紙進行相應宣傳,一方面陳述中國人和本人在歷史上的糾纏,一方面用專欄形式介紹本這個國家,讓民眾對本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效果還是很不錯的,開戰之後柳京所屬工廠的效率能夠得到提高,至少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功於《柳京報》。
現在的柳京市民,人人都已購買一份《柳京報》為時尚,不管看不看得懂,彷彿家裡有這麼一份報紙,覺上就距離那位年輕的柳京總督更近一些。
在《柳京報》創刊之後,柳京湧現出一股辦報熱,幾乎是一夜之間,出現了大大小小十幾種報紙。受到後世網絡言論的影響,石雲開對於輿論持開放態度。認為百家爭鳴才能百花齊放。
但很快石雲開就品嚐到了惡果。
這些報紙良莠不齊。內容規格也不統一。有些報紙甚至和後世的牛皮蘚廣告差不多,只是個巴掌大小上面卻盡是廣告,卻還打著《大清商報》的牌子。更有的報紙公然宣傳忠君思想,呼籲柳京市民要忠於清國,為清國大唱讚歌。
石雲開也終於理解了某黨為什麼要嚴格控制輿論媒體。
有問題就要解決,石雲開也沒有什麼好猶豫的,未經允許開辦的所有報紙全部關停,所有公開發表對柳京不利言論的涉事人全部投入閔丙奭手下的勞工隊。既然你們反對柳京政府。那麼就嚐嚐柳京政府****鐵拳的滋味吧。
所有的小報一掃而空之後,石雲開公佈《報刊管理條例》,成立新聞出版局對報刊業進行規範管理,同時規定,所有新成立的報刊雜誌必須先往柳京政府在柳京銀行的指定賬號內存入一筆一百萬元的保證金,這才允許開門營業。
保證金是小事,提高准入門檻才是大事,有了這個保證金作為前提,報業已經成為一個高標準行業,再想隨隨便便找幾個人就開張。已經變得不可能。
但有錢人總是有的,在《報刊管理調理》出臺半個月後。還是有幾家報紙陸續創刊。這些報紙分別是《新世界》,《柳京晚報》,《今新聞》。
《新世界》的創刊人是石雲開的老丈人金奉恩,這是一家專門介紹新技術、新科技的報紙,每週出版一份,每份售價一文。沒錯,就是一文,這個價格本不賺錢,而且還會賠錢,原因很簡單,老闆賠得起,報紙的出資人是石雲開,金惠馨的大哥金明山是負責人。
《新世界》是要做成一個行業標杆,不求賺錢,只求普及,這樣一來,其他報紙想追求更高利潤,那就要想想辦法了。
當報紙不再是一個賺錢行業時,從業者中別有用心的人會少很多。
《柳京晚報》的出資人是盛星懷,這更是個不怕賠錢的。
和《新世界》不同,《柳京晚報》更多的把著眼點放在商業領域,糾正人們的理財方式,成為了《柳京晚報》的主要任務。
清代人的理財方式幾乎沒有,除了買地買店鋪收租,幾乎就再沒有別的投資渠道,以至於很多鄉間的地主老財把家裡的銀子鑄成四五百斤的大銀錠埋在地窖裡。
“沒奈何”聽名字就知道是什麼玩意,這東西足足有四五百斤重,就算是一般的小賊見到了銀子也搬不走,所以叫“沒奈何”但金融這個東西,就是強調財富要動起來才能產生更大利潤,“融”這個詞很形象,不能動怎麼融?
《柳京晚報》就是要引導輿論思,把“沒奈何”變成各種工廠,變成各種股本、投資、經營、研發,只有這樣才會形成良循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今新聞》則是一份政治導向的報紙,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全球時政上,沒一期都會用一個版面介紹一個西方國家的歷史,同時也會用一個版面介紹一箇中國曆史上的王朝,用這種對比的方式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柳京民眾對於西方國家的認識。
話說想要打敗一個人,就要先了解一個人,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一樣。
《今新聞》的第一期介紹的就是本,從本的飛鳥時代一直介紹到明治維新時期,事無鉅細全部說得一清二楚,把本這個國家掰開碎了展示在讀者面前。
效果很好,出乎意料的好。
在此前,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對於知識的擴散都是嚴格管理的,國家不需要老百姓懂太多東西,老百姓只要老實聽話肯幹活就行,其他的事情,就讓那些王朝的英們去考慮吧。
那麼英憑什麼能稱為“英”?因為他們掌握了更多常人不瞭解的知識,因為他們對這個客觀世界的瞭解較常人更多,因為他們遇事的時候會思考而不是蠻幹,以及,因為他們多認了幾個字!
石雲開不是這麼認為,石雲開一向是把“開啟民智”作為是頭等要務的,石雲開一向認為,民眾天生就應該享有“生而知之”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哪怕那個人是皇帝。
《今新聞》介紹西方國家,就是開啟民智的第一步。
當讀者看到本的天皇睦仁小時候也只能一頓吃三鹹菜的時候,皇權的神秘就會蕩然無存。當讀者看到遠東地區的洋人都是在本國混不下去的下三爛時,對洋人的恐懼就會不翼而飛。當讀者看到清軍當初入關時的“嘉定三屠”、“揚州七”、“留髮不留頭”等歷史時,對滿清的厭惡就會達到頂點。
優越,或者說平等,只有在有對比的時候才能受到。
民族自信心從來都不是吹出來的,而是要打出來,黃州正在進行的戰爭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戰爭開始剛剛兩天,就有民眾自發的組織擁軍。哪怕只是一個雞蛋,哪怕只是一雙布鞋,一繃帶,也要一的縫好送到前線去,送到正在浴血殺敵的第四師官兵手上。
自從戰爭開始之後,柳京境內的民人和朝鮮人的分界線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原來的本地人因為報紙連篇累牘的報道軍在漢城的暴行,極大的增強了他們的向心力和歸屬。來自清國的民人則是因為第四師的浴血奮戰,初步接受了這些原本地位較低的本地人。
在石雲開的主導下,在閔丙奭的刻意逢下,民人和本地人的地位差別雖然沒有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來,確實真是存在於柳京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分配宅基地時,如果是東西走向的街道,當一戶民人和一戶本地人同時去申請的時候,面南背北的哪一戶肯定會劃給民人,本地人只能得到面北背南的哪一戶。比如在去工廠找工作的時候,條件完全相同的倆個人去找工作,如果一個是民人,一個是本地人,民人的薪水肯定就會高一些,至不擠也能分配到輕鬆一些的工作。比如在處理各種違法事件的時候,如果同是當街隨地吐痰,民人可能只是罰款十文,本地人就會罰款百文,這同樣無可厚非,因為治安條例規定,當街吐痰這種行為,視情節輕重,可以給予十文至一百文的罰款。
“視”這個字本身就有彈。
本地人地位提高之後的一個利好,就是民眾對於政府的擁護程度更高,參軍的熱情高漲,而且很多人是指明要加入第四師,前往黃州參與對作戰。
幾乎每天都有人抬著棺材到總督府門前請戰,不答應他們真不會走,如果疤面軍團和警察們要強制把他們帶走,他們寧願一頭碰死在總督府門前。
這怎麼行!
民意不可違,石雲開大筆一揮全部同意,責成方承業立即組建第五師,準備開往黃州配合第四師加強防禦。
方承業也是勝字營時期的老資格,此前是二師五團的團長,隨著梁天福、邱祖萌等人的提拔,現在也輪也輪到他了。
方承業離開第二師,同樣是帶走了五團的幾名骨幹軍官,準備搭起第五師的架子,這令石文秀叫苦不迭,他本來就是從三師空降到二師,現在剛剛穩定住局面,沒想到又遇到人事調整,實在是有點措手不及。
石雲開也知道這個問題,於是命令各師組織影子師,也就是一個師兩套師級指揮系統,等到擴軍的時候只要把這些影子軍官調出來,馬上就能撐起一個新編師的骨架,而不會影響原有的戰鬥力。
哦,這個“影子師”並不是石雲開首創,而是另一個時空中的蘇軍首創。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