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八碗太子人選當立何人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軍這次小規模的騷亂,讓王鈺十分關注,他深明軍隊家,一個民族的堅強後盾,不能出半點差子,是以一向極軍嚴厲。別說發生騷亂,就是輕微的違抗軍令,也會重辦將領。派出皇長子王戰去代表他處理此事之後,就一直等著回報。
沒想到,一個時辰不到,王戰就回來了。這倒讓王鈺有些意外,難道這麼快就已經處理妥當了?若真是如此,那戰兒的應變能力恐怕要重新評估。果然,王戰上報,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樁樁件件說得清清楚楚,並將此事定為摩擦,沒有政治目的。
又細說了應變辦法,以及對帶頭將領及士兵懲罰的建議,條理清楚,有憑有據。王鈺聽到只是摩擦,心頭放下一塊大石,又看到漢王這麼短的時間就把事情辦妥,十分欣。看來戰兒也漸漸成
了,進退得當,有大家風範。
誰料,王戰是個實誠君子,也沒想過貪功。奏畢詳細情況之後,馬上替他弟弟請功,把王軾是如何單槍匹馬深入人群,又如何神勇的連挑十數人,將兩名英勇善戰的將軍片刻之間制住的事情,一一道來。
王鈺一則意外,再則懷疑事情的真實。軾兒才多大,十八歲而已,與自己當年來到大宋時年紀相仿,他雖然拜韓毅為師學習武藝兵法,又在京師武備學堂深造,可到底還是個孩子,他會有這種表現?
範虎張達二將,都是徐寧麾下的敢死之士,上陣多年,武藝自然不用說。王軾的授業恩師縱使是當年軍第一高手,也不至於眨眼之間連挑二將。多半是他二人兄弟情深。王戰故意替弟弟講好話。自己的兒自己最瞭解,戰兒軾兒年紀只差一歲,從小為伴,
情深厚。自己當初冊封軾兒為恭王,就是希望他們倆“兄友弟恭”如今看來。果然應驗。無論如何,這倒是好事一件。
此事,最後低調處理。二將被罰俸一季,責五十軍,參與鬧事的士兵免除責罰,皆大歡喜。那範虎張達二將本作好了掉腦袋地準備,卻意外的受到從輕發落,遂對聖上與漢王
不盡。
大燕元盛八年年末,王鈺親征吐蕃回到京城不久,就按照慣例。帶傷召見京師武備學堂第五期的生員。武備堂創建十五年來,已經有五期各科生員畢業,回到軍中效力,上上下下口碑很好,湧現出一大批傑出將領。此次攻打吐蕃,武備堂的學生可算是中堅力量。
這。武備堂校場上,第五期馬軍步軍諸科學生抖擻
神,演武示威。接受皇帝地檢閱。王軾本是最重要的馬軍科一甲頭名畢業生,但礙於其親王身份,並未參加。檢閱完畢之後,王鈺召見朱武。
“愛卿不辭勞苦,替國家培養人才,多年來竭盡微忱,朕十分欣。”武備學堂的大堂上,王鈺笑容滿面對朱武說道。
朱武頓首道:“臣份內之事,不敢居功。”
“好,甚好。”王鈺滿意地點了點頭,停頓一下之後,身體微微前傾,似乎準備起駕回宮。但又馬上覆坐下去,言又止。一陣之後,方才問道:“朕今
來,還有一事想詢問愛卿,恭王在武備堂求學三載,表現如何?”朱武一時意外,恭王殿下在武備堂三年,陛下從未過問一句,今
怎麼…
想起恭王王軾,朱武的第一個受就是驕傲。驕傲不是因為親王是他的學生,而是這個學生非常優秀。當初接到聖上密旨,得知恭王殿下將到武備堂求學時,自己其實如臨大敵。皇室次子,身份尊貴,自小養尊處優,武備堂這個地方是他來地麼?
天下習武之人都知道,進了武備堂“一年掉層皮,兩年換身骨,熬出三年頭,不知幾個秋”武備堂以嚴苛聞名,王軾到了這裡之後,因其是秘密求學,身份不得洩漏,除了朱武,沒有誰知道他是皇帝的兒子。
可這位王爺似乎天生就是當軍人的料,無論戰略戰術,騎器械,樣樣不落人後,最為難得的是,他似乎比那些來自民間的生員還要刻苦。自己本來認為,親王到自己這裡,不過就是個形式,鍍金罷了,可三年之後,王軾以一甲頭名從自己手裡接過天子賜劍,王家的劍又回到王家人自己手裡,那時才明白,恭王絕非池中之物。
“回陛下,恭王殿下從臣手中接過了象徵最高榮譽的天子賜劍,這就是王爺的表現。”朱武說道。
王鈺面懷疑之
:“愛卿不會是看他身為皇子,故意放水吧?”朱武立即起身,伏拜於地:“臣執掌武備堂教鞭,但凡入學者,一視同仁,不管王孫公子,或平頭百姓,都是武備堂地學生。想順利完成學業,得到認可,必須經歷重重考驗。再想得到天子劍,若非出類拔萃,絕無可能!請恕臣直言,十五年來,五期數百學生之中,恭王殿下排名第二。”王鈺此時也有幾分信了,不過這排名第二可能誇大了一些。
對吐蕃作戰結束後,雖然大燕實國的疆域又擴張了近五分之一,但國力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傷,畢竟一場持續十五年的戰爭,其消耗是相當驚人的。王鈺征討吐蕃,雖然有不得已地苦衷,但他也必須承認,這個舉動,雖然利在千秋,但功卻不在當代。
元盛八年過去後,他改年號為顯德,就是表示不再求邊功,要以仁德治理天下。顯德元年,王鈺漸漸覺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立儲之心更加迫切。本來封建時代,繼承人要“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賢”漢王王戰溫文儒雅,宅心仁厚,可以作個守成之君。但他的出身實在不好,一直受到大臣們地詬病。
原來自己打算,過了十多年,戰兒也已經二十歲了。大臣們應該不再這麼介意他的身份。可現在才明白,封建文化幾千年的積澱,不是自己所能夠改變地。自己能改變一個朝代的國運,能改變中華的疆域。卻改變不了人民的思想觀念。
顯德元年三月,王鈺召見重臣,商議立儲一事。果不其然。大臣沒有一人支持皇長子王戰,反倒是許多人都比較傾向於出身高貴,名聲也好地英王王皓。因為王戰的出身。他不能成為皇太子,那麼“立長”這個規矩就不成立了。
恭王王軾可以直接跳過,皇三子王皓,他的母親是已故蜀國公孟昭地女兒,門當戶對。英王雖然只有十六歲,但至孝,聰慧,前途可以考慮立為太子。至於皇四子,皇五子年紀太小,永福宮這裡是明妃孟娘娘的寢宮,這兩不知為何,永福宮的客人突然多了起來。後宮那些長期受皇帝冷落地嬪妃們。絡繹不絕的出現,對孟明妃也十分恭敬。
這。幾位昭容,夫人之類的妃嬪剛剛落座,孟明妃強打
神接待。就聽到近侍入內稟報,貴妃耶律娘娘到了。後宮之主是童皇后,自皇后以下,就數這位耶律貴妃最受聖上寵愛,連許多朝政大事都要聽聽她的意見,後宮之內,都很怕她。
耶律南仙昂然而入,一眾嬪妃齊齊施禮,而後那些無關緊要的人知趣的離開了永福宮。
“姐姐今怎麼有空到我這裡來?”孟明妃不過才三十出頭,站在耶律南仙面前,彷彿母女一般。
耶律南仙讓隨從將帶來的一些金銀器具,異域特產放下,笑道:“西遼進貢一批貢品,我特地挑選了幾樣,給你送過來,聖上國事繁忙,怕是還沒有想到你這兒。”孟明妃趕緊道謝:“還是姐姐想得周到,妹妹謝過了。”耶律南仙伸手拉住她,一起坐下,張目四望道:“你我姐妹,何必客氣?哎,對了,皓兒呢?”
“早先去聞太傅那裡,中午的時候回來了一趟,又不知跑到哪裡瘋去了。”看孟明妃這話,似乎對兒子有些頭疼。可她剛剛說完,估計是覺到這話在貴妃面前不恰當,正想改口。
耶律南仙已經笑道:“兒大不由娘,由他去了。”孟明妃聞言,心裡稍安,正慶幸時,忽聽耶律南仙問道:“妹妹啊,我最近聽下面地奴才們在謠傳一件事情。”花容失,孟明妃似乎預料到耶律南仙要說什麼了,不出所料,耶律南仙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不急不徐的說道:“說英王的貼身宮娥中,有一個好像出了點什麼事?”孟明妃捧著茶杯的手開始顫抖,這事她怎麼知道的?本來自己做地極隱密,不會外洩吧?所謂“下面的奴才謠傳”這話,恐怕別有用心。
鎮定心緒,孟明妃佯裝輕鬆地笑道:“這後宮的嘴千千萬萬,由得他們去嚼舌子。”
“哦,是嗎?”耶律南仙似笑非笑的盯了她一眼“未婚而孕也是嚼舌子?那賤婢似乎是京城人士,沒錯吧?”孟明妃心頭大駭!王皓那逆子,年紀輕輕地不學好,平素就與身邊的宮娥廝混,自己平時沒有注意,不想鑄成大錯。在他父皇離京期間,與那賤婢行芶且之事,珠胎暗結。自己怕影響到他,趁聖上未回京之前,已將那宮娥打胎之後,趕出宮去,不想,還是讓耶律貴妃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