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六獻土下拜真吾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諸卿。史彌遠已經罷相。”雖然已經有了準備,可當趙與莒這話語出來時,眾人還是覺得晴天霹靂一般。史彌遠一黨心腹重臣,盡數被打盡拘,便是他地隨侍護衛,也被接手殿前司的人調走,朝堂之中,雖說還有幾個忠於史彌遠之人,一來位卑職低,二來沒有主心骨。故此無人作聲。
“臣程有本上奏。”身為禮部尚書的程,他雖說不是史彌遠最親近之人,可也算是史黨一員,如今面便很不好看。若非鄭清之來遊說於他,只怕他如今本不知如何是好了。
“講來。”楊太后說道。
包括楊黨、真德秀等人,如今都是不清頭腦,只覺得今之事詭異無比,太后再度垂簾,卻本未曾與他們通過聲氣,而史彌遠倒臺,天子卻若無其事一般。這也不符合他們心中天子為史彌遠之傀儡地看法。
“求使者有要事請求陛見。如今人已在朝門外等候。”程說道,角浮起了苦笑。
楊太后隔著簾子看了趙與莒一眼。見趙與莒微微點頭,方才二人來時,趙與莒已經說了,今要先見求使者。她也不知趙與莒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葯,可如今情形之下,明顯天子已經掌控了形勢,而且天子待她又既敬且親,她覺得只能以不變應萬變了。
況且,史彌遠能喝令她撤簾,那宣繒、薛極諸人,如今顯然已為官家所用,孰知會不會再喝令她撤簾,上午之辱,一次便足,她再也不想受第二次。
“宣他們進殿。”楊太后道。
片刻之後,作為求正使的耶律楚材闊步入內,他儀表堂堂,走路時昂首,頗有一番風範。大宋朝臣見了也不暗暗叫好,沒想到海島之國,也有如此人物。當耶律楚材遠遠望見高坐於御座之上的趙與莒時,心情突然極是動。
他的身份,和他的使命,讓他知道趙與莒的整個計劃。他可以肯定,再鎮定之人,也會為趙與莒地計劃而驚呼,再多智之人,也要為趙與莒的計劃而歎服。
他知道,坐在那御座之上的,是大宋天子,更是求之主,是他耶律楚材地主君。雖然這還是第一次見到,但從孟希聲、陳子誠等人身上,他已經看到了這位天子地博學,從趙子曰、李雲睿等人的身上,他已經看到這位天子的睿智,從李鄴、王啟年等人的身上,他已經看到了這位天子的英武,從王鈺、韓平等人身上,他已經看到了這位天子的懷。
即使是方有財那般人物,他也可以看出這位天子用人的眼光。
還有他自己,身為漢化極重的契丹人,他對自己地才華極為自負,可在金國時不受重用,被胡人捕獲後也不受重視,這位天子當時還潛龍在淵,卻已經不遠萬里遣人將他帶來。
筆此,才一進殿,他便跪倒在地:“臣耶律楚材,拜見吾皇萬歲!”滿朝大宋卿相,都注意到,他自稱時用地是“臣”而非“外臣”敬稱官家時用的是“吾皇”而非“大宋天子。”有些人不免暗笑,這求正使,看上去儀表堂堂,有一副極好地鬍鬚,卻不通禮儀。
“晉卿此來辛苦了。”不等楊太后說話,趙與莒溫聲道:“請起,站著說話吧。”他直接稱呼了耶律楚材的字,耶律楚材心中又是一熱,他如今也不過三十幾許,正值壯年,又素有大志,想得自己追隨地竟是這般了不起的人物,如何會不熱血沸騰!
與自己追隨的這位主君相比,那金國皇帝,不過如圈中豬豚一般,那胡人大汗,不過如山中野狼一般!
“臣耶律楚材,奉我求國主之命,特向大宋天子上表。”耶律楚材定了定神,然後開口道。
“表章何在?”趙與莒問道。
耶律楚材呈上自己手中的紙軸,早有小黃門接過來,遞給趙與莒,趙與莒揮了揮手,那小黃門乖巧,馬上將紙軸隔簾與了楊太后身側的宮女。楊太后接過紙軸,攤開一看,然後驚呼了一聲。
眾臣都是一愣,不知太后為何失態。
“求國主,向來深受天子重恩,又聞知天子攘除兇,掌權親政,無以為賀,願與屬國北山、中山、南山、麻逸等來朝,並獻求六府之地,民四十萬耶律楚材一邊說,一邊自左邊捧起韓平手中捧著的木盒呈上去:“此為求山川河之圖。”又自右邊陳昭華手中捧起木盒呈上去:“此為求戶籍名冊表。”滿朝頓時譁然。
自有宋以來,只聞說為強鄰所傾,割土納貢,象這般有番國舉國歸附者,從未有過!何況求並非彈丸小柄,而是海東大國,物產豐茂已聞名於世。聽耶律楚材口氣,求人口雖不多,卻也有五府之地,而且還有數個屬國,這般內附,實是讓大宋朝臣眼花耳熱血脈賁張。
便是禮部尚書程,也不知道求人玩的竟是這一手。
端坐於御簾之後的楊太后面上地驚愕已經變成淡淡地苦笑了,她心中嘆息了一聲:好手段,好手段,史彌遠栽在天子手中,果然不冤。
無論朝中還有誰反對天子,甚至如鄧若水般置疑天子得位不正,如今都掀不起什麼風了。扳倒史彌遠,此乃威也,求國來附,此乃德也,威德並濟,其勢已成,無人可制矣。
史彌遠這一生老巨滑,可他臨到老,卻被這麼年輕的一個宗室子弟耍了,他這一世,最大地失誤便是看錯了這位天子。但也有可能,這是他這一世,為大宋做的唯…件正確事情。
宣繒、薛極帶頭,舉朝盡是賀聲,朝堂之中,大多數人都是沉默者,當有人帶頭時,他們便會跟進,便是楊黨與真德秀、魏了翁等,也不得不帶著滿肚子狐疑,跟著一起稱賀起來。
“耶律卿,朕知你這姓氏,原是大遼宗姓,不知你與大遼有何淵源?”趙與莒示意眾人靜下來,然後問道。
“臣為遼太祖九世孫。”耶律楚材答道。
“這求納土,朕想知道,求有多大?”
“求地廣人稀,單論土地,與大宋一路相近,依求制度,是為三萬五千八百平方里。”
“一路之地!”
“近四萬裡!”朝堂中再次發出嗡嗡聲,眾臣議論紛紛,面上都是帶著喜。
大宋自高宗南渡起,何曾有過這般揚眉吐氣的時候?納土四萬裡,獻民四十萬!
雖然明知這一幕,十之八九便是這位天子設計的,但求使者總是真的,求國書總是真的,百官家中的求物產,總不是騙人的。
不動刀兵而開疆拓土,便是國朝太祖太宗,也不曾有過如此功績,如今天子卻已經有了,若說天命不在其身,孰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