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356-36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五六章“擷英斯基”我看著面前跪著的擷英斯墓,無論如何也無法把他和‘狡獵的北極熊’聯繫起來,倒是有七分像狗熊,連小說《鹿鼎記》中的俄國軍官都比擷英斯基有氣概的多。

我對翻譯道:“告訴他要乖乖的合作,朕問他什麼,他最好都如實回答,否則定然叫他後悔生在這世上。”翻譯官微微一笑道:“皇上放心,這個小子最是膽小,我等只不過是嚇嚇他,他就什麼都招了,如果他有回答不實的地方,皇上您首先治我的罪。”擷英斯基怎麼說都是一名高級軍官,對沙皇俄國的事情多少知道一些,從擷英斯基的口中我對沙皇俄國有了一個大概且全面的瞭解,得知羅曼諾夫王朝正處於上升期,對外擴張的腳步非常快,但是經過十幾年的膨脹發展,羅曼諾夫王朝也遇到了強有力的阻擊,在西面,瑞典和波蘭等歐洲老牌強國和沙皇俄國斗的不相上下,而且略佔上風,在東面,因為有失必兒汗國這個附庸,倒顯得事態平穩,但是誰都能看出失必兒汗國實力漸強大,己經成了沙皇俄國甩不掉的尾巴。

至於內政方面,沙皇俄國更是一團糟,俄國三十多年前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但是正在向商品貨幣關係發展,農民的處境非常的不妙,封建主們迫切的需要金錢來支撐國家的對外擴張,農民自然成了他們最重要的壓榨對象,沉重的賦稅使農民不得不逃離土地,而哥薩克就應運而生了。

農民為了逃避饑荒和賦稅成群的逃往南部無人居住的黑土草原,這些逃亡的農民就被稱為哥薩克,意思是脫離本族的不受約束的自由人,哥薩克除了從事農業之外還經常進行掠奪,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軍事組織。

哥薩克壯大之後成了沙皇籠絡的勢力,而其他農民則沒那麼好運,一紙法令使農民變成了封建主的農奴,這完全是社會的倒退,是從封建社會走回了奴隸社會。

這個大環境之下,沙皇俄國三十多年前發生了重大的內優外患,內部農奴起義不斷,外部瑞典和波蘭屢次入侵,連莫斯科都一度被佔領,在這期間俄國連換了數位沙皇,在擊退了波蘭人了瑞典人之後,俄國的大貴族、高級教士、中小貴族和哥薩克上層分子以及商人們才推選大貴族羅曼諾夫為新沙皇。

這些就是沙皇俄國三十幾年來的大致情況,我事先也知道一些,這次不過是在擷英斯基口中加以證實和詳細細節而己,倒是最近發生的事情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在崇禎五年的時候,波蘭向莫斯科發起了進攻,沙皇俄國最終戰敗,崇禎七年的時候,雙方簽訂了一個什麼條約,沙皇俄國將摩梭斯克和其他被波蘭佔領的地方都割讓給了波蘭,包括後世時候烏克蘭的大部分土地。

但是羅曼諾夫沙皇顯然並不想就此罷休,他在這幾年加強了中央集權,殘酷鎮壓農奴起義,加強農奴制度,更是把自己的父親冊封為大教長,把教權和君權一併控制在手裡,經過這一系列的動作,羅曼諾夫認為他己經真正的掌控了沙皇俄國,因此再次對波蘭宣戰,想要奪回割讓出去的土地,戰爭己經爆發了一年零四個月了,用擷英斯基的話說,這是一場曠持久的戰爭,十年八年之內不會結束,而且參戰的國家陸續還會增加,很可能是一場席捲整個歐洲的戰爭寒

我讓人把擷英斯基帶下去之後,對一旁的宋獻策說道:“聽了這個傢伙的一番話,朕覺得自己的眼界還是小了點,應該再把眼光放的長遠一些。”宋獻策通過惡補世界地理知識,己經能聽出一個大概來,以前人們通常說要一統天下,坐擁萬里江山,如今是要著眼全球才行,整個世界的局勢己經到了牽一而發動全身的地步。

“夏允彝和夏之本跟葡萄牙人走後一直也沒有消息傳回來,如今聽了擷英斯基的話,歐羅巴的水可是深的很,希望夏允彝他們不要出事才好。”宋獻策道:“皇上放心吧!夏允彝等人所到之處不過是西歐,擷英斯基所說混亂之地是東歐和北歐,兩下相隔還很遠呢!”我正道:“愛卿一個遠字點出了關鍵啊!愛卿且看,沙皇俄國的勢力通過失必兒汗國己經延伸到了大明帝國的西部疆域,而西部疆域強大的吐魯番汗國己經統一里亦力把裡,那裡離大明帝國的京城相隔千里,就是西部的重鎮西安,也離吐魯番相隔甚遠,一旦戰火在那裡燃起,對大明帝國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宋獻策深以為然,剛才他也聽擷英斯基說了,失必兒汗國最少也有銳部隊十萬左右,控制亦力把裡地區的吐魯番汗國也有數萬鐵騎,雖然他們的武器幾乎和幾年前的八旗勁旅相當,但是實力不弱,背後又有沙皇俄國撐,對付起來比皇太極可難多了。

“皇上,西北之地對大明帝國來說就是一塊雞肋,食之無,棄之可惜,微臣以為還是從長計議為好。”我搖搖頭道:“愛卿此言差矣!正所謂一寸山河一寸血,如果現在不強硬起來,後就將面對擺脫不掉的麻煩,這一仗不打則以,一打就是國戰啊!”宋獻策見崇禎皇帝說的如此嚴重,道:“微臣倒是覺得大環境很有文章可作,剛才擷英斯基己經說了,沙皇俄國現在正和波蘭,瑞典等國戰,那麼大明帝國就可以遠近攻,和瑞典、波蘭取得聯繫,結成戰略同盟共同對付沙皇俄國,只要沙皇俄國力衰,那麼失必兒汗國以及亦力把裡地區就好解決了,即便用兵,也不用再顧忌他們還有強援…。”我連連點頭道:“愛卿說的極是,朕決定這幾天召開一次內閣擴大會議,詳細研究一下當前的局勢,和大明帝國必須採取的策略。”宋獻策補充道:“不單是這些,這段時間的大事實在太多了,向朝鮮半島移民的問題也一直沒有解決,陝西,雲貴等地安置朝鮮難民的事情也進展緩慢,還有諸多內政,皇上這下有的忙了。”我苦笑道:“不聽不知道,此時一聽愛好過麼說,些灼腦袋都大了,可是也沒有辦法這個世界的變化是很快的,稍微停下來就落後啦!”第三五七章“內閣擴大會議”大明帝國最大的一次內閣會議在皇宮之中召開,參加這次會議的除了原先的內閣成員之外,還有在京的三品以上文官少校以上軍官以及參加京察的地方官吏,總共有一百二十多人參加會議的人都收到了一個小冊子,裡面詳細的記錄了今天會議需要討論的議題,以及議題的少許介紹。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準備這麼充分的一次會議,發言的人卻少的可憐,除了仍在喋喋不休的講述將食鹽降價原因的倪元璐外,居然找不出一個敢發言的人,宋獻策孫承宗等人並不包括在這其中,因為他們之前己經上了奏摺說了自己的想法。

其實這也錯怪了在座的大部分官員,崇禎皇帝對外展示的個是獨裁和鐵血,而集思廣益的格則在很小的範圍內才有人知道,因此除了內閣成員和被邀請前來參加會議的科學院的院士之外,誰都不想當出頭的椽子,生怕被崇禎皇帝給煮嘍!

此時倪元璐的發言告一段落,他也發現會場的氣氛有些不對頭,可謂沉悶之極,一時間倒也不知道該不該說下去了,不由得把求援的目光望向孫承宗,因為他這個想法己經得到了孫承宗的同意。哪知道有人倒站起來說話了“臣以為倪大人所說乃一派胡言,鹽乃國之本,往昔多少賦稅從食鹽之中取,如果如大人所說,豈不讓國庫為之枯竭…。”倪元璐轉首望去,發現這人面生的很,因為今天來的官員實在太多,他都有點看花眼了,不認識自然不用顧忌什麼,反駁道:“這位大人請聽倪某一言,我大明乃渙渙大國…。

我看向反駁倪元璐的那個人是呂大器,現在的官職是甘肅巡撫,正是和吐魯番汗國接壤的肅州主事之人,聽到倪元璐又是那一套,我咳嗽一聲道:“好了,這件事就此打住,朕心中己經有了決斷,你們就不要再爭吵了。”我給了倪元璐一個稍安毋躁的眼神,對呂大器說道:“呂愛卿,你這二年久居邊,可知吐魯番境內的一些事情嗎?”呂大器見崇禎皇帝問起,忙道:“微臣蒙皇上信任巡撫甘肅,邊之地自然不敢怠慢,那吐魯番如今倒也有些勢力,風聞己經統一了原蒙古的察哈臺汗國的一部分,也就是亦力把裡地區,不容小視。”我心中對呂大器的回答很滿意,起碼說明他這個甘肅巡撫不是擺設,知道邊境之外的一些變化“愛卿既然知道這些,那麼可又應對之策?”吐魯番在萬曆末年就己經跟明朝相抗衡了,只是起初勢力不大,如今統一了亦力把裡地區,可謂風生水起,呂大器這個主管邊疆的人自然知道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想了想道:“微臣以為吐魯番乃是一塊雞肋之地,與大明腹地千里迢迢,而且環境非常惡劣,朝廷萬萬不可用兵,否則非深陷其中不可,上策乃是派遣使臣到彼處宣揚我大明國威,使其心生畏懼“腐儒。”我聽了呂大器的話心中暗道,對他的能力頓時有了評價,此乃中規中矩之人,斷然不可許他封疆大吏之位,否則非壞事不可。

“此策愚蠢罕極。”沒等崇禎皇帝說話,李定國說道:“大明帝國猶如東昇的烈,何懼邊遠小酋,犯我大明者,死不足惜,皇上於我兵馬數萬,定國不管是土魯番還是木魯番,通通給它翻過來。”我哈哈一笑道:“定國好氣魄,說的也是極好,有道是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你有些準備,朕近可是要參觀你部的演習,如果讓朕知道你在此是吹牛皮,朕可不饒你。”李定國道:“皇上放心,定國己經準備了多,就等皇上參觀我部的實彈演習呢!”李定國從海外回來後就被崇禎皇帝授命擴大海軍陸戰隊,如今海軍陸戰隊己經成立了三個軍,兵力達兩萬八千多人,這支部隊可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支部隊,完全是按照特種兵的訓練方式訓練出來的,戰鬥力非同一般。

我誇讚了李定國幾句後,道:“諸位愛卿,既然大家都不主動發言,那朕就一個議題一個議題的講,首先就是關於朝鮮移民的事情,如今朝鮮王國的很多百姓都到大明來討生活,而朝鮮半島卻漸蕭條,實在非朕所願,所以決定從湖廣江南等地遷移部分百姓前往朝鮮半島居住,當然了,朝鮮半島也名義上納入大明帝國的版圖…。”

“皇上,這遷徙百姓是否要經過百姓的同意,如果強行遷移的話,恐怕會造成很多麻煩,自古以來人人都以家鄉為念,如果讓他們離開世代居住的鄉梓,只怕會困難重重。”我看著說話的人不牙疼起來,怎麼又是倪元璐,他幾乎成了所有官員的代表了,轉念一想,這遷徘百姓正好歸戶部管轄,他出來發表意見實在是分內之事。

這時身為總理大臣的孫承宗也說話了,道:“皇上,微臣以為倪大人言之有理,有道是落葉歸,老百姓對這一點很是看重,如果讓他們遠離家鄉去朝鮮半島,只怕不容易呀!”有了孫承宗牽頭,那些觀望的官員紛紛附和,他們內心也如倪元璐孫承宗一般,不希望強行遷提百姓前往朝鮮半島,只是不敢出頭而己。

我哭笑不得的看著他們,道:“朕有說一句強行讓他們去朝鮮半島嗎?你們讓朕把話說完嘛!不要斷章取義好不好。”眾人這才想起崇禎皇帝確實沒說過要強制百姓遷徙,不由得人人燕顏,他們是把崇禎皇帝想的妖魔化了,實在是崇禎皇帝有不良前科呀!

“朕之所以想到遷徙湖廣江南的百姓,因為那兩地人口排在全國前列,由於商業漸發達,不安於田地的百姓很多,到了城中卻又沒有安身立命之本,與其讓他們整在城中游逛,倒不如讓他們去朝鮮半島工作幾年…。”我把之前想好的主要遷移對象說了出來。

第三五八章“併的盛宴”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化進展的加快,在大城市中出現了很多無業遊民,他們大部分沒有穩定的工作或者正處於失業中,造成這一現象的恰恰是大明帝國的基本國策一一鼓勵工商。

崇禎登基之前的幾千年裡,工商一直都是賤業,雖然他們一般衣食無優,但是卻被排除在統治階級之外,是被壓榨欺負的對象,能夠以商賈位極人臣者,也就呂不韋一人而己,而呂不韋通常是被稱為政治家,而不是商人。

崇禎登基以來,施行的基本政策是鼓勵工商,給予工商業者處處方便,像王二虎的哥哥王大虎那樣的中產富豪猶如雨後筍一般紛紛出現,可以說這條政策締造了一個人數不少的階層,而且很多都是農民出身,這就讓那些在土地上耕作的農民認為從事工商業非常有前途和錢途,在一段時間內一窩蜂的湧向城市中,或者經商或者在工廠作坊裡打工,剛開始因為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非常旺盛,那些在城市中謀生的人生活過的很滋潤,但是隨著勞動力供大於求,失業者就出現了,但是他們都享受過工商業繁盛帶來的滋潤,就很不願意再回到土地上過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失業者越來越多,僅以蘇州為例,失業者多達十萬之眾,全國的無業遊民的數量就可想而知了。

我對這個情況一直都很關注,當初決定以不正當的手段謀取朝鮮半島,原因之一就是想把這個矛盾轉嫁出去,否則釀成失業形成經濟危機豈不走回當初民甚眾的老路。

“朕決定在朝鮮半島的南部挑選適宜的地方開辦大型造船廠,工人可以在江南等地挑選失業者前往,工錢自然非常優握,如果工作刻苦者還可以獲得朝廷頒發的獎章,憑此獎章從事工商業可以豁免五年的賦稅…。”我說著把目光落到高弘圖那裡,高弘圖身為工部尚書,興辦工廠招募工人歸工部管轄,昨天晚上我己經跟他談了兩個多小時了。

高弘圖得到崇禎皇帝的暗示,接口道:“除了在朝鮮南部興辦造船廠之外,朝鮮其實還有很多可為之處,只是李氏朝鮮不懂得利用而己,就拿礦藏來說,朝鮮半島盛產金、鐵、煤、銅等礦產,安州和平壤分別有兩個大煤田,鐵礦主要分佈在咸鏡北道的茂山等地,價川的鐵礦品質非常高,可以生產槍炮所需的鋼,而朝鮮的黃金多和銀礦銅礦共生,含量豐厚,只是朝鮮人不懂得如何開採深層礦藏,守著寶山過窮子;朝鮮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完全可以依靠水力建造諸多工廠,森林中的參天樹木多的不得了…。”高弘圖說著看了看倪元璐,道:“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水產業和鹽業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廣梁灣原本就有一個大型曬鹽場,產量非常誘人。”我見高弘圖說完了,道:“諸位愛卿也聽到了,以大明帝國的能力,完全可以把朝鮮半島變一個模樣,朕準備讓內閣擬一則通告,朝廷正式的對外招商,凡是願意去朝鮮開辦工廠,開採礦藏的,一律予以方便,如果自身能力不足,皇家科學院還可以提供技術,當然了,這也不是白提供的,要技術參股,具體的股份可以商量…。”孫承宗道:“此告示一出,估計商人們會趨之若鶩,有道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微臣以為應該制定一部朝鮮半島商業辦法,把諸多的因素都考慮進去,使商人們不至於心有疑慮,有了法律也可以方便管理,杜絕不法經營…。”倪元璐道:“朝鮮半島應該還有很多平原土地,那些留在朝鮮半島的朝鮮百姓應該把他們組織起來,大力發展農耕,地廣人稀,每人分得的土地數量就很客觀,完全能夠調動他們的耕田積極,此來可以彌補大明糧食產量不足的缺憾…。”有了這三個人牽頭,那些官員們也躍躍試,說出了很多想法,一旁坐著的二十個抄記員把每個想法都記錄了下來,準備留給具體的執行部門參考。

會議進入尾聲後,我對倪元璐說道:“倪愛卿,一個國家沒有堅實的基礎就想大惠百姓,是不切實際的想法。關於食鹽是否降價的問題,朕考慮了幾天,認為眼下不宜施行,兩年之後吧!或者包括廣梁灣在內的食鹽產量能提高到現在的兩倍,那麼朕一定聽你的意見把食鹽的價格降下來,畢竟是有利於百姓之舉嘛!”擴大會議散會後,我又留下內閣成員主持內閣會議,會議的一個重點就是任免一部分官員。

“朝鮮的管理,朕準備仿效元朝的行省制度,將朝鮮半島設立為朝鮮行省,設朝鮮總督一名,朕己經任命吳三桂為第一任朝鮮軍區司令員,左良玉為副司令員,馬如龍為參謀長,至於總督人選,朕想聽聽諸位愛卿的建議…。”宋獻策想了想,道:“皇上,微臣覺得朝鮮總督的最佳人選是李邦華,李邦華在江南特區為官多年,深諳發展之道,尤其是可以把李邦華作為一個旗幟,讓那些工商業者放心的去朝鮮投資,加快那裡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李邦華兼任朝鮮行省的監察御史,這樣一來,無論軍民必然不敢違法亂紀。”喬允升點頭道:“微臣覺得宋大人的建議非常好,李邦華為人謹慎,又懂得如何管理工商業,是最合適的人選。”我點了點頭,道:“那就這麼決定了,至於江南總督的空缺,就起用周延儒吧!”我當年委託周延儒開辦拍賣行拍賣紫城內的珍寶,周延儒這些年乾的兢兢業業,每年給我的內庫都增加不少進項,再說他身在江南多年,很是瞭解那裡的情況,接任江南總督也很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