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紀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姓石氏,諱敬瑭,太原人也。本衛大夫碏、漢丞相奮之後,漢衰,關輔亂,子孫泛西裔,故有居甘州者焉。四代祖璟,以唐元和中與沙陀軍都督硃耶氏自靈武入附,憲宗嘉之,隸為河東陰山府裨校,以邊功累官至朔州刺史。天福二年,追尊為孝安皇帝,廟號靖祖,陵曰義陵。祖妣秦氏,追諡為孝安元皇后。三代祖郴,早薨,贈左散騎常侍,追尊為孝簡皇帝,廟號肅祖,陵曰惠陵。祖妣安氏,追諡孝簡恭皇后。皇祖諱翌,任振武防禦使,贈尚書右僕,追尊孝平皇帝,廟號睿祖,陵曰康陵。祖妣米氏,追諡孝平獻皇后。皇考諱紹雍,番字臬捩雞,善騎,有經遠大略,事後唐武皇及莊宗,累立戰功,與周德威相亞,歷平、洺二州刺史,薨於任,贈太傅,追尊為孝元皇帝,廟號憲祖,陵曰昌陵。皇妣何氏,追諡孝元懿皇后。
帝即孝元之第二子也,以唐景福元年二月二十八生於太原汾陽裡,時有白氣充庭,人甚異焉。及長,沈淡,寡言笑,讀兵法,重李牧、周亞夫行事。唐明宗為代州刺史,每深心器之,因以愛女。唐莊宗聞其善,擢居左右,明宗請隸大軍,從之。後明宗從莊宗徵行,命帝領親騎,號“三討軍”倚以心腹。
天祐十二年,莊宗並有河北之地,開府於鄴,梁遣上將劉鄩以兵五萬營於莘。十三年二月,鄩引兵突至清平,薄於城下。莊宗至自甘陵,兵未陣,多為鄩所掩。帝領十餘騎,橫槊深入,東西馳突,無敢當者,卒全部伍而還。莊宗壯之,拊其背曰:“將門出將,言不謬爾。”因頒以器,復親為啖酥,當時以為異恩,由是知名。明年,鄩兵陣於莘之西北,明宗從莊宗酣戰。久之,塵埃四合,帝與明宗俱陷陣內,帝身躍劍,反覆轉鬥,行數十里,逐鄩於故元城之東。是,鄩軍殺傷過半。
十五年,唐軍拔楊劉鎮,梁將賀瑰設伏於無石山,明宗為瑰所迫,帝為後殿,破梁軍五百餘騎,按轡而還。十二月,莊宗與梁軍大戰於胡柳陂,眾號十萬。總管周德威將左軍,雜以燕人,前鋒不利,德威死之。莊宗率步眾五千,固守高陵以避敵之銳。明宗獨完右廣,伏於土山之下,顧謂帝曰:“梁人首獲其利,旌旗甚整,何計可以挫之?”帝曰:“臘後寒如此,出手墮指,彼多步眾,易進難退,莫若啜Я飲水,徐而困之。且超乘徒行,其勢不等,一擊而破,期在必勝。”明宗曰:“是吾心也。”會暮,梁軍列於平野,五六萬人為一方陣,麾遊騎以迫唐軍,帝曰:“敵將遁矣!”乃請明宗令士整胄,寬而羅之,命左軍三百人鳴矢馳轉,漸束其勢,以數千騎合之。迨夜,旌旗皆靡,而一角先潰,三面踵之,其牙竿相擊,若火爆之聲,橫屍積甲,不可勝計。由是梁人勢削,莊宗進營德勝渡。
十八年十月,又從明宗戰梁人於德勝渡,敗其將戴思遠,殺二萬餘人。十九年,戰胡盧套,唐軍稍卻,帝睹其敵銳,拔劍闢道,肩護明宗而退,敵人望之,無敢襲者。
二十年十月,從明宗觀梁人之楊村寨,部曲皆不擐甲,俄而敵出不意,以兵掩明宗,刃將及背,帝挾戰戟而進,一擊而兇酋落馬者數輩,明宗遂解其難。是歲,莊宗即位於鄴,改元同光,遣明宗越河,懸軍深入以取鄆。鄆人始不之覺,帝以五十騎從明宗涉濟,突東門而入。鄆兵來拒,帝中刃,翼明宗,羅兵通衢,嶷然不動。會後騎繼至,遂拔中城以據之。既而平汴水,滅梁室,致莊宗一統,集明宗大勳,帝與唐末帝功居最,莊宗朝官未顯者,以帝不好矜伐故也,唯明宗心知之。
同光四年二月,趙在禮據鄴為亂,朝廷遣元行欽招之不下,群議紛然,以為非明宗不可,莊宗乃以明宗為統帥。時帝從行,至魏,諸軍有變,叩馬請明宗帝河北。明宗受霍彥威勸,將自訴於天子,遂佯諾。諸軍亦恐事不果,而散者甚眾,明宗所全者,唯常山一軍而已。西次魏縣,帝密言於明宗曰:“猶豫者兵家大忌,必若求訴,宜決其行。某願率三百騎先趨汴水,以探虎口,如遂其志,請大軍速進。夷門者,天下之要害也,據之可以自雪。安有上將與三軍言變,他有平手乎!危在頃刻,不宜恬然。”明宗至相州,遂分驍騎三百付之,遣帝由黎陽濟河,自汴西門而入,因據其城。及明宗入汴,莊宗親統師亦至城之西北五里,登高嘆曰:“吾不濟矣!”由此莊宗從兵大潰,來歸明宗。明宗尋遣帝令率兵為前鋒,趨汜水關。俄而莊宗遇內難而崩。
是月,明宗入洛,嘉帝之功,自總管府都校署陝府兵馬留後。明宗即位,改元天成,五月,加帝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充陝州保義軍節度使,歲未期而軍民之政大治焉。二年二月,加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進封開國伯,增食邑四百戶。是月,帝赴闕,以倅六軍諸衛事故也。八月,加食邑八百戶,實封一百戶,旌為政之效也。十月,明宗幸汴,以帝為御營使。車駕次京水,飛報汴州節度使硃守殷叛,明宗命帝董親軍倍道星行,信宿及浚城,一戰而拔之。尋以帝為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六軍諸衛副使,進封開國公,加食邑五百戶,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四月,車駕還洛,制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五月丁未,加駙馬都尉。
長興元年二月,明宗南郊禮畢,加檢校太尉,增食邑五百戶,尋詔歸任。時鄴都繁富為天下之冠,而土俗獷悍,民多爭訟,帝令投函府門,一一覽之,及逾年,盈積几案,滯於獄者甚眾,時論以此減之。九月,東川董璋叛,朝廷命帝為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兼知東川行府事。十月,至自魏博,董眾西征。二年,以川路險艱,糧運不繼,詔班師。四月,復兼六軍諸衛副使。六月,改河陽節度使,仍兼兵柄。
是時,秦王從榮奏:“伏見北面頻奏報,契丹族移帳近,吐渾、突厥已侵邊地,戍兵雖多,未有統帥,早宜命大將一人,以安雲、朔。”明宗曰:“卿等商量。”從榮與諸大臣奏曰:“將校之中,唯石敬瑭、康義誠二人可行。”帝素不為軍之副,即奏曰:“臣願北行。”明宗曰:“卿為吾行,事無不濟。”及受詔,不落六軍副使,帝復遷延辭避。十一月乙酉,明宗復謂侍臣曰:“雲州奏,契丹自幽州移帳,言就放牧,終冬不退,其患深矣。”樞密使範延光奏曰:“已議石敬瑭與康義誠北行,然其定奪,即在宸旨。”帝奏曰:“臣雖不才,爭敢避事,但進退惟命。”明宗曰:“卿為吾行,甚葉眾議。”由是遂定。丁亥,加兼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國、威等軍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寧國功臣。翌,宴於中興殿,帝捧觴上壽,因奏曰:“臣雖微怯,惟邊事敢不盡其忠力,但臣遠違玉階,無以時申補報。”帝因再拜告辭,明宗泣下霑衿。左右怪其過傷,果與帝因此為訣,不復相見矣。十二月,明宗晏駕,帝聞之,長慟若喪考妣。應順元年正月,閔帝即位,加中書令,及增食邑。
帝簡儉,未嘗以聲滋味輒自燕樂,每公退,必召幕客論民間利害及刑政得失,明而難犯,事多親決。有店婦與軍士訟,雲“曝粟於門,為馬所食”而軍士懇訴,無以自明。帝謂鞫吏曰:“兩訟未分,何以為斷?可殺馬刳腸而視其粟,有則軍士誅,無則婦人死。”遂殺馬,馬腸無粟,因戮其婦人。境內肅然,莫敢以欺事言者。三月,移鎮常山。所歷方鎮,以孝治為急,見民間父母在昆弟分索者,必繩而殺之。勤於吏事,廷無滯訟。常山屬邑曰九門,有人鬻地與異居兄,議價不定,乃移於他人。他人須兄立券,兄固抑之,因訴於令。令以弟兄俱不義,送府。帝監之曰:“人之不義,由牧長新至,教化所未能及,吾甚愧焉。若以至理言之,兄利良田,弟求善價,順之則是,沮之則非,其兄不義之甚也,宜重笞焉。市田以高價者取之。”上下服其明。
及岐陽兵亂,推潞王為天子,閔帝急詔帝赴闕,以社稷為託。閔帝自洛陽出奔於衛,相遇於途,遂與閔帝回入衛州。時閔帝左右將不利於帝,帝覺之,因擒其從騎百餘人。閔帝知事不濟,與帝長慟而別,帝遣刺史王宏贄安置閔帝於公舍而去,尋為潞王所害,帝后長以此愧心焉。
清泰元年五月,復授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等軍蕃漢馬步總管。二年夏,帝屯軍於忻州,朝廷遣使送夏衣,傳詔撫諭,後軍人遽呼萬歲者數四,帝懼,斬挾馬將李暉以下三十餘人以徇,乃止。
三年五月,移授鄆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仍改扶天啟運中正功臣。尋降詔促帝赴任。帝心疑之,乃召僚佐議曰:“孤再受太原之,主上面宣雲:‘與卿北門,一生無議除改。’今忽降此命,莫是以去年忻州亂兵見迫,過相猜乎?又今年千節,公主入覲,當辭時,謂公主曰:‘爾歸心甚急,與石郎反耶?’此疑我之狀固且明矣。今天子用後族,委臣,沈湎荒惑,萬機停壅,失刑失賞,不亡何待!吾自應順中少主出奔之,睹人情大去,不能扶危持顛,憤憤於方寸者三年矣。今我無異志,朝廷自啟禍機,不可安然死於道路。況太原險固之地,積粟甚多,若且寬我,我當奉之。必若加兵,我則外告鄰方,北構強敵,興亡之數,皎皎在天。今發表稱疾,以俟其意,諸公以為何如?”《玉堂閒話》:晉祖在並部,嘗從容謂賓佐雲:“近因晝寢,忽夢若頃年在洛京時,與天子連鑣於路,過舊第,天子請某入其第,某遜讓者數四,不得已即促轡而入,至事下馬,升自阼階,西向而坐,天子已馳車去矣。其夢如此。”群僚莫敢有所答。是年冬,果有鼎革之事。蓋晉祖懷不軌之志久矣,故託夢以惑眾也。掌書記桑維翰、都押衙劉知遠贊成密計,遂拒末帝之命。朝廷以帝不奉詔,降旨削奪官爵,即詔晉州刺史、北面副招討使張敬達領兵圍帝於晉陽。帝尋命桑維翰詣諸道求援,契丹遣人復書諾之,約以中秋赴義。《遼史太宗紀》雲:七月丙申,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其主所討,遣趙瑩求救,時趙德鈞亦遣使至,河東復遣桑維翰來告急,遂許興師。八月庚午,自將以援敬瑭。六月,北面招收指揮使安重榮以部曲數千人入城。七月,代州屯將安元信率一軍,與西北面先鋒指揮使安審信引五百騎俱至。八月,懷州彰聖軍使張萬迪等各率千餘騎來降。是月,外眾攻我甚急,帝親當矢石,人心雖固,廩食漸困。
九月辛丑,契丹主率眾自雁門而南,旌騎不絕五十里餘。《遼史》:九月丁酉,入雁門。戊戌,次忻州。己亥,次太原。先使人報帝雲:“吾今便破賊,可乎?”帝使人馳告曰:“皇帝赴難,比要成功,賊勢至厚,可明旦穩審議戰,未為晚也。”使未達,契丹已與南軍騎將高行周、符彥卿等合戰。時張敬達、楊光遠列陣西山下,士未及成伍,而行周、彥卿為伏兵所斷,舍軍而退,敬達等步兵大敗,死者萬人。是夜,帝出北門見契丹主,契丹主執帝手曰:“恨會面之晚。”因論父子之義。《遼史》:敬瑭率官屬來見,帝執手撫之。《契丹國志》雲:敬瑭見契丹帝,問曰:“皇帝遠來,士馬疲倦,遽與唐大戰而勝,何也?”帝曰:“始我謂唐必斷雁門諸路,伏兵險要,不可得進。使人偵視皆無之,是以長驅而深入。我氣方銳,乘此擊之,是以勝之。”敬瑭歎服。明,帝與契丹圍敬達營寨,南軍不復出矣。帝與契丹本無結好,自末帝見迫之後,遣腹心何福,以刀錯為信,一言親赴其難,迅若電,信天意耶!己酉,唐末帝率親軍步騎三萬出次河橋。辛亥,末帝詔樞密使趙延壽分眾二萬為北面招討使,又詔魏博節度使範延光統本軍二萬人屯遼州。十月,幽州節度使趙德鈞領所部萬餘人自上黨吳兒谷合延壽兵屯團柏谷,與敬達寨相去百里,彌月竟不能相通。《遼史》:初圍晉安,分遣兵守其要害,以絕援兵之路。趙延壽等皆逗留不進。
十一月,契丹主會帝於營中,曰:“我三千里赴義,事須必成。觀爾體貌恢廓,識量深遠,真國主也。天命有屬,時不可失。徇蕃漢群議,冊爾為天子。”帝飾讓久之。既而諸軍勸請相繼,乃命築壇於晉陽城南,冊帝為大晉皇帝,契丹主解衣冠授焉。《遼史太宗紀》:十一年冬十月甲子,封敬瑭為晉王。十一月丁酉,冊敬瑭為大晉皇帝。文曰:維天顯九年,歲次丙申,十一月丙戌朔,十二丁酉,大契丹皇帝若曰:於戲!元氣肇開,樹之以君;天命不恆,人輔惟德。故商政衰而周道盛,秦德亂而漢圖昌,人事天心,古今靡異。
諮爾子晉王,神鍾睿哲,天贊英雄,葉夢以儲祥,應澄河而啟運。迨事數帝,歷試諸艱。武略文經,乃由天縱;忠規孝節,固自生知。猥以眇躬,奄有北土,暨明宗之享國也,與我先哲王保奉明契,所期子孫順承,患難相濟。丹書未泯,白難欺,顧予纂承,匪敢失墜。爾惟近戚,實系本枝,所以餘視爾若子,爾待予猶父也。
朕昨以獨夫從珂,本非公族,竊據寶圖,棄義忘恩,逆天暴物,誅剪骨,離間忠良,聽任矯諛,威黎獻,華夷震悚,內外崩離,知爾無辜,為彼致害。敢徵眾旅,來嚴城,雖併之志甚堅,而幽顯之情何負,達予聞聽,深憤驚。乃命興師,為爾除患,親提萬旅,遠殄群兇,但赴急難,罔辭艱險。果見神祇助順,卿士協謀,旗一麾而棄甲平山,鼓三作而殭屍遍野。雖以遂予本志,快彼群心,將期稅駕金河,班師玉。
矧今中原無主,四海未寧,茫茫生民,若墜塗炭。況萬幾不可以暫廢,大寶不可以久虛,拯溺救焚,當在此。爾有庇民之德,格於上下;爾有戡難之勳,光於區宇;爾有無私之行,通乎神明;爾有不言之信,彰乎兆庶。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爾躬,是用命爾,當踐皇極。仍以爾自茲並土,首建義旗,宜以國號曰晉。朕永與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於戲!補百王之闕禮,行茲盛典;成千載之大義,遂我初心。爾其永保兆民,勉持一德,慎乃有位,允執厥中。亦惟無疆之休,其誡之哉!
禮畢,帝鼓吹道從而歸。
始梁開國之歲,即前唐天祐四年也,潞州行營使李思安奏:“壺關縣庶穰鄉鄉人伐樹,樹倒自分兩片,內有六字如左書,雲‘天十四載石進’。”梁祖令藏於武庫,然莫詳其義。至帝即位,識者曰:“‘天’字取‘四’字中兩畫加之於旁,則‘丙’字也;‘四’字去中之兩畫,加‘十’字,則‘申’字也。”帝即位之年乃丙申也。又,《易》雲:“晉者,進也。”國號大晉,皆符契焉。又,帝即位之前一年,歲在乙未,鄴西有柵曰李固,清、淇合在其側。柵有橋,橋下大鼠與蛇鬥,鬥及之申,蛇不勝而死。行人觀者數百,識者志之。後唐末帝果滅於申。又,末帝,真定常山人也,有先人舊廬,其側有古佛剎,剎有石像,忽搖動不已,人皆異之。及重圍晉陽,帝遣心腹何福輕騎求援北蕃,蕃主自將諸部赴之。不以繒,不以珠金,若響應聲。謂福曰:“吾已兆於夢,皆上帝命我,非我意也。”《契丹國志》引《紀異錄》雲:契丹主德光常晝寢,夢一神人花冠美姿容,輜井甚盛,忽自天而下,衣白衣,佩金帶,執釒骨釒朵,有異人十二隨其後,內一黑兔入德光懷而失之。神人語德光曰:“石郎使人喚汝,汝須去。”覺告其母,母忽之,不以為異。後復夢,即前神人也,衣冠儀貌,儼然如故,曰:“石郎已使人來喚汝。”既覺而驚,復以告母。母曰:“可命筮。”乃召巫筮,言:“太祖從西樓來,言中國將立天王,要爾為助,爾須去。”未浹旬,唐石敬瑭反於河東,為後唐張敬達所敗,亟遣趙瑩持表重賂,許割燕雲,求兵為援,契丹主曰:“我非為石郎興師,乃奉天帝敕使也。”時援兵未至,偽將張敬達引軍城設柵,柵將成,忽有大風暴雨,柵無以立。後築長城,城就,又為水潦所壞,城終不能合。晉陽有北宮,宮城之上有祠曰毗沙門天王,帝曾焚修默而禱之。經數,城西北闉正受敵處,軍候報稱,夜來有一人長丈餘,介金執殳,行於城上,久方不見。帝心異之。又,牙城有僧坊曰崇福,坊之廡下西北隅有泥神,神之首忽一有煙生,其騰鬱如曲突之狀。坊僧奔赴,以為人火所延,及俯而視之,無所有焉。事尋達帝,帝召僧之臘高者問焉,僧曰:“貧道見莊宗將得天下,曾有此煙。觀此噴湧,甚於當時,兆可知矣。”自此,旁多有五雲氣,如蓮芰之狀。帝召佔者視之,謂曰:“此驗應誰?”佔者曰:“見處為瑞,更應何人!”又,帝每詰旦使撫守陴者,率以為常。忽一夕已暝,城上有號令之聲,聲不絕者三。帝使人問之,將吏雲:“從上傳來者。”皆知神助。時城中復有數家井泉,暴溢不止。及蕃軍大至,合勢破之,末帝之眾,似拉朽焉。斯天運使然,非人力也。
是,帝言於契丹主,願以雁門已北及幽州之地為壽,仍約歲輸三十萬,契丹主許之。
譯文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姓石,諱名敬瑭,太原人。本是秋時衛國大夫石石昔、西漢丞相石奮的後裔,漢朝衰亡,關中京城動亂,其子孫後代漂泊西部邊遠地區,所以有定居在甘州的。高祖的第四代祖父石瞡,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和沙陀軍都督朱耶氏從靈武入關歸附唐朝,唐憲宗李純嘉獎他,把他派到河東陰山府任副校,因守邊有功歷官至朔州刺史。後晉天福二年(937),追封為孝安皇帝,廟號靖祖,陵墓稱作義陵;高祖的第四代祖母秦氏,追封諡號為孝安元皇后。第三代祖父石郴,早逝,追封左散騎常侍,尊奉為孝簡皇帝,廟號為肅祖,陵墓稱作惠陵;三代祖母安氏,追封諡號為孝簡恭皇后。祖父諱名翌,曾任振武軍防禦史,追封尚書右僕,尊奉為孝平皇帝,廟號睿祖,墓寢稱作康陵;祖母米氏,追封諡號為孝平獻皇后。父親諱名紹雍,按蕃族讀音寫作臬捩雞,善於騎馬箭,懷長遠大志,服侍後唐武皇和莊宗二代,多次創立戰功,僅次於周德威,歷任平、氵名兩州刺史,死在任上,追封為太傅,尊奉為孝元皇帝,廟號憲祖,墓寢稱作昌陵;高祖母親何氏,追封諡號為孝元懿皇后。
高祖是孝元皇帝的第二個兒子,唐昭宗景福元年(892)二月二十八出生在太原汾陽裡,當時有白氣充溢廳堂,人們對此都很驚異。等到長大成人,情沉穩恬淡,很少言語笑談,研讀兵法,看重李牧、周亞夫的品行業績。後唐明宗做代州刺史時,常從內心器重他,因此把愛女嫁給了他。後唐莊宗聽說他善於騎,把他提拔到自己身邊,明宗請求將他調往軍中,莊宗答應了。後來,明宗跟隨莊宗出征遠行,命令高祖統率親衛騎兵,號稱“三討軍”把他當作心腹。
唐天祐十二年(915),後唐莊宗兼併了黃河以北地區;在鄴州設置了府衙,後梁派遣上將劉尋阝率領五萬兵力在莘地紮營。十三年(916)二月,劉尋阝率兵突擊清平,迫近城下,莊宗從甘陵趕來,軍隊還沒擺開陣勢,大多就被劉尋阝軍掩殺。高祖帶領十幾個騎兵,橫戈深入敵陣,東西衝馳突擊,無人敢擋,終於保全部下回歸,莊宗稱讚他勇猛威武,摩撫著他的背脊說:“大將門下出強將,這話不錯啊。”於是頒賜給他財物,又親自送給他酥食。當時,人們認為這是異常的恩典,因而聞名於時。第二年,劉尋阝部隊在莘城的西北列陣,明宗跟隨莊宗戰。久後,灰塵四起,高祖與明宗都陷在陣中,高祖身揮劍,來回輾轉苦鬥,奔跑數十里,一直把劉尋阝追趕到故元城的東邊。這一天,劉尋阝的軍隊被殺傷過半。
天祐十五年(918),後唐軍隊攻佔了楊劉鎮,後梁將領賀瑰埋伏在天石山,明宗被賀瑰追殺,高祖為明宗殿後,殺敗五百多梁軍騎兵,才勒緊馬韁,慢步而回。十二月,莊宗與後梁軍隊在胡柳陂大戰,軍隊號稱十萬,總管周德威率領的左軍,雜有燕人,因前鋒失利,周德威陣亡。莊宗率領五千步兵,堅守在高丘上,以避免敵軍銳的攻擊。明宗只保全了右軍,隱伏在土山下面,回頭對高祖說:“梁軍首先獲利,旗幟擺佈嚴整,用什麼計策可以挫敗他們?”高祖說“:臘月到後這樣寒冷,伸出手就凍掉手指,他們步兵眾多,易進難退,不如吃乾糧喝清水,慢慢把他們拖疲睏。再說他們步兵超過騎兵,不能整齊合一,一舉就可擊破,勝必在望。”明宗說:“這也是我的意思。”這時,太陽落山,梁軍在平野列陣。五六萬人組成一個方陣,指揮機動騎兵近唐軍,高祖說“:敵人將要逃跑了。”於是請求明宗讓士兵帶好頭盔拉開陣勢包圍敵軍。命令左軍三百人奔跑發箭擊,逐漸收束包圍圈,再用幾千騎兵配合行動。到了夜晚,敵軍旗幟倒下,一個角落首先潰敗,其他三面也隨之潰敗,兵仗撞擊,像火炮的聲音連綿不斷,屍橫遍野,甲冑滿地,不可勝數。由此後梁勢力削弱,莊宗進兵在德勝渡紮營。
天祐十八年(921)十月,高祖又跟隨明宗在德勝渡與梁軍作戰,打敗梁軍將領戴思遠,殺死兩萬多人。十九年(922)在胡盧套作戰,後唐軍隊逐漸敗退,高祖著敵軍銳,拔出長劍,殺開血道,用身體保護明宗撤退,敵人幹望著他,無人敢上前阻擊。
天祐二十年(923)十月,跟隨明宗觀察梁軍陣地楊村寨,部下都沒有披甲,突然敵軍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襲明宗,兵刃將要刺到明宗背部,高祖手持戰戟衝上前,用力一擊,幾個兇悍的敵人從馬上滾落下來,明宗才免於一死。這一年,莊宗在鄴城繼承皇位,改年號叫同光。派明宗越過黃河,孤軍深入以襲取鄆州。鄆人開始沒有發覺他們,高祖率領五十個騎兵跟隨明宗渡過濟水,突襲東門進到了城內,鄆兵前來阻擊,高祖被刀刺中,仍像羽翼那樣保護明宗,把士兵部署在大道上,堅守不移,等到後續騎兵接連不斷地到來,才攻取了鄆城的中心地帶,而佔據了鄆城。接著平定汴水,滅掉了後梁宗室,成就了莊宗一統天下的局面,促成明宗建立不朽的功績,其中高祖與後唐末帝功勞最大,莊宗時高祖官位不顯赫是因為高祖不喜歡自我誇讚的原因,這隻有明宗心裡明白。
同光四年(926)二月,趙在禮憑藉鄴州作亂,朝廷派遣元行欽去招降而未成功,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非明宗不能招降趙在禮,莊宗於是任明宗為統帥。當時,高祖跟隨前去,到了魏地,各軍發生變故,拉住馬韁請求明宗在河北稱帝。明宗接受了霍彥威的勸諫,準備親自向莊宗陳述,於是假裝答應下來,各軍也擔心事情不成而散逃的非常多,明宗所保全完整的,只有常山一路軍隊罷了。向西進發駐紮在魏縣,高祖私下秘密對明宗說“:遲疑不決是用兵的一大忌諱,如果一定要去,應果敢地行動。我願率領三百騎兵先赴汴水,去虎口探聽,如能實現願望,請你率大軍迅速前進。夷門這地方,是全國的要害位置,憑藉它可以洗刷自己的恥辱。哪能讓大將和三軍變亂,其後誰來平定呢!危險將在片刻發生,不能無動於衷。”明宗到了相州,就分給高祖三百名驍勇善戰的騎兵,派遣高祖在黎陽渡過黃河,從汴城西門進城,接著佔據了它。等到明宗進入汴城,莊宗也親自率領軍隊到達離汴城五里路的西北部,莊宗登上高城嘆息說:“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隨莊宗的士兵大量潰散,前來歸順明宗。明宗馬上派遣高祖率領士兵擔任前鋒,奔赴汜水關,不多久,莊宗遇內亂而亡。
同月,明宗進入了洛陽,嘉獎高祖的功勞,從總管府都校暫任陝州府兵馬留後。明宗繼承皇位,改年號為天成,五月,加封高祖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擔任陝州保義軍節度使,不到一年,那裡的軍事民政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天成二年二月,加封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進爵位封為開國伯,增食邑四百戶。同月,高祖進京,是因為兼任了六軍諸衛副使的緣故。八月,又增食邑八百戶,實封一百戶,以表彰他治理政務的成效。十月,明宗駕臨汴州,以高祖擔任御營使。御駕到京水,有飛騎報告汴州節度使朱守殷叛亂,明宗命高祖率親軍兼程夜行,兩天兩夜就到了浚城,一次進攻就奪取了浚城。接著任命高祖為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總指揮使兼六軍諸衛副使,加封爵位為開國公,增食邑五百戶,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名號。
天成三年(928)四月,明宗回到洛陽,又詔令加封高祖為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五月三加封駙馬都尉。長興元年(930)二月,明宗到南郊圓丘祭天行禮完畢,加封高祖為檢校太尉,增食邑五百戶,隨即令高祖回去就任。當時鄴都是全國最繁榮富庶的地方,而當地的風俗獷剽悍,老百姓多有糾紛訴訟,高祖令他們到官府衙門投訴,逐件閱覽,一年後,案宗堆滿了几案,收審在獄中的人非常多,當時的輿論因此不滿。九月,東川董璋叛亂,朝廷令高祖為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兼理東川行府事務。十月,高祖從魏博到任,率軍西征。第二年天,因蜀道險要艱難,糧食運輸不能供上,明宗下令班師回朝。四月,又兼任六軍諸衛副使。六月,改任河陽節度使,仍兼握兵權。
當時,秦王從榮上奏:“我見北方頻頻報告,契丹族移帳邊,吐渾、突厥已侵犯我邊陲,戍守的士兵雖多,但沒有統帥,應儘早任命一員大將,以安定雲州、朔州。”明宗說“:你們商討決定。”從榮又同各位大臣上奏:“將帥校官裡面,只有石敬瑭、康義誠二人可以擔負這一重任。”高祖本來就不願做軍副帥,就便上奏“:我願北上擔任此職。”明宗說“:你為我出征,沒有辦不成的事。”到接受詔令,仍不免去他六軍副使職務,高祖拖延託辭迴避。十一月二,明宗又對侍臣說“:雲州報告,契丹從幽州移帳南下,說是就草放牧,冬天完了也不退回,其禍患嚴重了。”樞密使範延光上奏說“:已經商議由石敬瑭與康義誠北征,然而這件事要決定下來,還得等皇上下旨。”高祖上奏說“:我雖然不才,但怎敢迴避事情,進退唯命是聽。”明宗說:“您替我前去,很切合大家的商議。”因此就定下來了。十一月四,加封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另兼職大同、振武、彰國、威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寧國功臣名號。第二天,在中興殿宴飲,高祖捧杯為明宗祝壽,趁便上奏說“:我雖微小怯懦,想到邊陲大事,豈能不竭力盡忠,只是我遠離京都,長久見不到皇上,不能隨時申報。”高祖再拜告辭,明宗淚打溼了衣襟,左右近臣奇怪皇上過度悲傷,後來果然從此與高祖永訣,沒能再度相見了。十二月,明宗去世,高祖聽到消息,像喪失父母一樣悲痛不止。應順元年(934)一月,閔帝繼承王位,加封高祖為中書令,又增食邑領地。
高祖情儉樸,不曾經常享受聲樂美甘味,每次從官府回家,必召集幕僚賓客討論民間利害和刑律政治上的得失,明瞭而難犯過錯,事情大多親自裁決。曾經有一店鋪婦人與一士兵打官司,婦人說:“我在門口曝曬的粟米,被他的馬吃掉了。”然而那士兵則懇切申辯,但沒有辦法使自己清白。高祖對審問的官吏說“:兩人訟詞不能分辨,憑什麼裁決?可以殺掉馬剖開馬腸,看裡面有沒有粟米,如果有,則誅殺兵士,如果沒有,則處死婦人。”於是殺馬剖腸,馬腸裡沒有粟米,因此殺了那婦人。治區內人民因此肅然,沒有誰敢欺騙詐坑人了。三月,調任鎮守常山,經他治理的方鎮,都以孝道為先,看到民間有父母在世而兄弟分居的人,必依法處死。勤於政事,官衙沒有滯留的訴訟案子。常山的屬邑九門,有人把土地賣給分居了的兄長,價格談不好,於是轉賣給他人。那人要他兄長幫助訂立契約,兄長堅持壓低土地價格,因而訴訟到縣令那裡,縣令認為弟兄都不仁義,送到了府衙。高祖督察此案說“:人的不仁義,是由於州里長官我才到,教化還沒有達到,我很是慚愧啊。如從大道理上講,兄長要良田,弟弟求好價,順應弟弟是正確的,阻止弟弟是錯誤的。兄長更不仁義,應該重重地鞭笞他,用高價買田的人應得到那塊土地。”官吏百姓都佩服他的明察。
到岐陽發生兵變,推舉潞王為天子,閔帝急令高祖奔赴京都,打算將國家命運託付與他。閔帝從洛陽逃往衛州,與高祖在途中相遇,於是一起進入衛州。當時閔帝近臣將對高祖採取不利行動,高祖察覺到了,因而抓獲了隨從閔帝的一百多騎兵。閔帝知道事情不能成功,與高祖長慟而別,高祖派刺史王弘贄安置閔帝在公家的房舍後就離去了,不久,閔帝被潞王殺害,高祖後來為此長期到內疚。
末帝清泰元年(934)五月,又任高祖為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等軍蕃漢馬步總管。清泰二年(935)夏天,高祖把軍隊駐紮在忻州,朝廷派遣使者送來夏季服裝,傳達了撫三軍的詔諭,軍人立即多次山呼萬歲,高祖恐懼,誅殺挾馬將李暉以下三十多人示眾,才制止下來。
三年(936)五月,改任鄆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又改賜扶天啟運中正功臣名號。接著降詔催促高祖前往鄆州就任,高祖懷疑這件事,於是召集幕僚們商議說:“我第二次接受太原節度使的那天,皇上當面宣佈說:‘讓你掌管北方邊大門,一生不再除官改任。’現在忽然下達這道命令,莫不是因為去年忻州被亂軍迫,事後相猜疑嗎?又今年千壽節,公主入宮覲見皇上,當告辭時,皇上對公主說:‘你歸心如此之急,想與石郎謀反嗎?’懷疑我的跡象,確鑿而明顯了。如今皇上任用黨,委權僻之臣,沉湎於荒惑亂之中,各種政務停廢堆積,既不處罰佞,也不獎賞功臣,不滅亡還等待什麼!我從順應年間少主出奔那天起,就看出人心已去,不能扶正危難挽住傾覆,心中的煩悶已有三年了。如今我沒有異心,而朝廷自啟禍端,我不能安然死在路途中。況且太原是個險要堅固的地方,儲積的糧食又非常多,如果還能寬容我,我自當尊奉朝廷,如果一定要以兵相,我就向外告訴鄰邦,向北聯合強敵,誰勝誰敗,昭然如同天。現我想上表推說有病,以此等候朝廷的意見,大家認為怎麼樣?”掌管文書的桑維翰、都押衙劉知遠贊成密計,於是拒絕了末帝的命令,朝廷以高祖不奉命行事,傳下聖旨削除官職、爵位,立即詔令晉州刺史、北面副招討使張敬達率軍把高祖圍困在晉陽。高祖馬上命令桑維翰到各地請求援救,契丹派人回信答應他,約定在中秋趕來救助。
六月,北方招收指揮使安重榮率領他的部曲幾千人進入晉陽城。七月,代州屯將安元信率領一支軍隊與西北面先鋒指揮使安審信率領的五百騎兵一起到達。八月,懷州彰德軍派張萬迪等人分別率領一千多騎兵來投降。這個月裡,城外圍軍進攻得非常烈,高祖親自抵擋飛箭石,人心雖然堅定,但倉裡的糧食卻逐漸匱乏。
九月十五,契丹國主率領大軍從雁門入關向南進發,旌旗騎兵連延不斷長達五十餘里,先派人向高祖報告說:“我想今天就攻破敵寇,可以嗎?”高祖派人急馳稟告契丹國主“:皇帝親自奔赴拯救危難,馬上就要成功,敵寇的勢力非常強大,可等到明天早晨沉著審慎地商討戰事,還不算遲。”高祖使者沒有到達,契丹已與南軍騎將高行周、符彥卿等戰。當時,張敬達、楊光遠在西山下襬開陣勢,士兵沒來得及排列成行,而高行周、符彥卿就被埋伏的軍隊切斷,他們丟下軍隊往後撤退,張敬達等的步兵被打得大敗,戰死的有一萬多人。當夜,高祖出北門與契丹國主會見,契丹國主握住高祖的手說“:相見恨晚。”於是議定了契丹國主為義父、高祖為義子的名份。第二天,高祖與契丹軍隊包圍張敬達營寨,南方後唐的軍隊不能再出擊了。高祖與契丹國原本沒有結盟友善,自從唐末帝強加威之後,高祖才派心腹何福前往通好,以刀錯為憑證,契丹國主不說二話,親自奔赴救援,快捷有如奔電,真是天意啊!二十三,唐末帝率領三萬步、騎親軍出征駐紮在河橋。二十五,末帝詔命樞密使趙延壽分率二萬士兵擔任北面招討使,又詔令魏博節度使範延光率領所轄二萬士兵駐守遼州。十月,幽州節度使趙德鈞率領所轄一萬多人從上黨吳兒谷會合趙延壽軍隊駐守團谷口,此地與張敬達營寨相隔百里,一個月竟然不能打通。
十一月,契丹國主與高祖在營帳相會時,對高祖說:“我遠奔三千里救援,大事必期成功,看你體魄儀容健壯魁偉,見識深刻,氣量宏大,實是一國的君主啊。天命有所屬託,時機不可喪失,我想順從蕃漢諸將的建議,冊封你為天子。”高祖迴避推讓了好久。接著,各路軍隊不斷勸說請求,才下令在晉陽城的南面修築祭壇,冊立為大晉皇帝,契丹國主解下自己的衣冠授給高祖。
當初後梁建國的那一年,就是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潞州行營使李思安上奏“:壺關縣庶穰鄉的人砍伐樹木,樹倒下時自己分成兩片,其中有以下六個字‘天十四載石進’。”後梁太祖下令藏在武庫,然而沒有誰能清它的意思,到高祖即位為皇帝時,知道那件事的人說:“拿‘四’字中的兩畫加在‘天’字上,就是‘丙’字‘,四’字除去中間的兩畫,再加上‘十’字,就是‘申’字。”高祖稱帝的時間正好是丙申年。另外,《易經》上說:“晉,就是‘進’的意思。”國號叫“大晉”都像符契一樣相合。又,高祖即位前一年,是乙未年,鄴郡西部有個被稱作李固的柵地,清河、淇水在它的旁邊合為一,柵地有橋,橋下有大老鼠與蛇搏鬥,鬥到下午申時,蛇鬥敗後死去,行人停下觀看的有幾百人,瞭解這件事的人記下了它。後唐末帝果然滅亡在申年。又,唐末帝是真定常山人,有他的祖先留下的舊房舍,房舍旁邊古代的佛教塔剎,中有石像,有一天突然不停地搖動,人們都到很奇怪。等到被重重包圍在晉陽時,高祖派心腹何福乘快馬向北蕃契丹請求援救。契丹國主親自率領各部前來援救,不用絲綢絹,不用珠寶金玉,像回聲響應一樣。契丹國主對何福說“:我已經從夢中得到了徵兆,都是上天命我如此,不是我的意思。”當救援的軍隊沒有到達,偽將張敬達率領大軍迫近城牆設立柵欄,圍城柵欄將要建成的時候,忽然颳起大風,下起暴雨,柵欄無法建成。後來,又修築長長的城牆,城牆雖已修成,但又被積雨毀壞,城牆最終還是沒有完全合攏。晉陽有個北宮,宮城的上面有個叫作毗沙門天王的祠廟,高祖曾經焚香修建並默默地向它祈禱。過了幾天,城的西北門外的曲牆正好是受到敵人攻擊的地方,軍隊值哨的人報告說,夜晚有一個長一丈多的人,披金甲執長槍,在城樓上行走,過了很久才消失,高祖心裡對此到奇怪。又,高祖住宅的第三重城有個叫作崇福的佛教寺院,寺院廂房下面的西北角有個泥做的神像,忽然有一天,神像的頭部有煙升起,那煙騰躍上升有如煙囪的形狀。寺院的僧侶奔跑前去救火,以為是人為的火種蔓延過來的,等到仔細察看,又什麼也沒有,這事馬上傳到了高祖那裡,高祖召喚僧侶中佛高超的人詢問這件事。僧人說“:貧僧我看見莊宗將要奪取天下的時候,曾經出現過這種煙氣,觀察這次煙氣的噴發湧吐,比莊宗當時的還要厲害,徵兆自然可以理解了。”從這天起,太陽的旁邊擁集眾多的五雲氣,像蓮花的形狀。高祖召喚占卜的人來觀察天象,對占卜的人說:“這個效驗對應的是誰呢?”占卜的人說:“看見這種天象的地方是吉祥的,還能應誰呢?”又,高祖每天早晨派人問安撫防守城牆的士兵,習以為常,忽然一天晚上天已經黑了,城牆上方有發號司令的聲音,聲音不停地叫了三次,高祖使人詢問這件事,將官說:“是從天上傳來的。”都知道這是神靈在暗中幫助。當時城裡又有幾戶人家的井水泉眼猛漲,外溢不停。等到蕃軍大部隊到來,聯合各部武裝攻擊後唐軍隊,末帝的軍隊就像被摧拉的朽木一樣,這是天意使它那樣,不是人的力量。
這一天,高祖對契丹國主說,願將雁門以北到幽州的地盤敬獻給契丹國主祝壽,又約定每年輸送絲三十萬匹,契丹國主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