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二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雲夢漢安陸縣地。後魏分安陸,於雲夢古城置雲夢縣。

應城宋分安陸縣置應城縣,隋改為應陽。武德四年,復為應城。

吉陽梁分安陸置平陽縣,後魏改為京池。隋改為吉陽,取山名。

應山漢隋縣地,屬南陽郡。梁分隋縣置永陽縣。隋改為應山。以縣北山為名。

舒州下隋同安郡。武德四年,改為舒州,領懷寧、宿松、太湖、望江、同安五縣。其年,割宿松置嚴州。五年,又割望江置高州,又改高州為智州。六年,舒州置總管府,管舒、嚴、智三州。七年,廢智州,望江屬嚴州,八年,又廢嚴州,以望江、宿松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同安郡。至德二年二月,改盛唐郡。乾元元年,復為舒州。舊領縣五,戶九千三百六十一,口三萬七千五百三十八。天寶,戶三萬五千三百五十三,口十八萬六千三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二千六百二十六里,至東京一千八百九十三里。

懷寧漢皖縣地,晉於皖縣置懷寧縣。晉置晉熙郡。隋改為熙州,又為同安郡。武德四年,改為舒州,以懷寧為州治宿松漢皖縣地,梁置高塘郡。隋罷郡,置宿松縣。武德四年,置嚴州,領宿松一縣。七年,廢智州,以望江來屬。八年,廢嚴州,二縣來屬舒州望江漢皖縣地,晉置新治縣。陳於縣置大雷郡。隋改新治為義鄉,尋改為望江。武德四年,置高州,尋改為智州。七年,州廢,縣屬嚴州。八年,廢州,以縣屬舒州太湖漢皖縣地,宋置太湖縣同安漢樅陽縣,屬廬江郡。梁置樅陽郡。隋罷郡為同安縣,取界內古城名。

江南道江南東道潤州上隋江都郡之延陵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潤州于丹徒縣,改隋延陵縣為丹徒,移延陵還治故縣,屬茅州。六年,輔公祏反,復據其地。七年,平公祏,又置潤州,領丹徒縣。八年,廢簡州,以曲阿來屬。九年,揚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為丹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潤州。永泰後,常為浙江西道觀察使理所。舊領縣五,戶二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口十二萬七千一百四。天寶領縣六,戶十萬二千三十三,口六十六萬二千七百六。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二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七百九十七里。

丹徒漢縣,屬會稽郡。秋吳硃方之邑地,吳為京口戍。晉置南徐州。隋為延陵鎮,因改為延陵縣。尋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東潤浦為名。皆治于丹徒縣。

丹陽漢曲阿縣,屬會稽郡。又改名雲陽,後復為曲阿。武德五年,於縣置簡州。八年,州廢,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為丹陽縣,取漢郡名延陵漢曲阿縣地,晉分置延陵郡。隋移郡丹徒。武德三年,移於今所,屬茅州。七年,廢茅州,以縣屬蔣州。八年,改蔣州為揚州。九年,改屬潤州上元楚金陵邑,秦為秣陵。吳名建業,宋為建康。晉分秣陵置臨江縣,晉武改為江寧,武德三年,於縣置揚州,仍置東南道行臺,改江寧為歸化。六年,輔公祏反,據其地。七年,公祏平,置行臺尚書省,改揚州為蔣州。廢茅州,以句容二縣來屬蔣州。八年,罷行臺,改蔣州置揚州大都督府。改歸化縣為金陵。揚州領金陵、句容、丹陽、溧水六縣。九年,揚州移治江都,改金陵為白下縣。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丹陽、溧陽、溧水三縣屬宣州。移白下治故白下城。貞觀七年,復移今所。九年,改為江寧縣。至德二年二月,置江寧郡。乾元元年,於江寧置昇州,割潤州之句容江寧、宣州之當塗溧水四縣,置浙西節度使。上元二年,復為上元縣,還潤州。當塗等三縣各依舊屬句容漢縣,屬丹陽郡。武德四年,於縣置茅州,領句容。七年,州廢,以縣屬蔣州。九年,屬潤州。乾元元年,屬昇州。寶應元年州廢,屬潤州。金壇垂拱四年,分延陵縣置也。

常州上隋毗陵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置常州,領晉陵、義興、無錫、武進四縣。六年,復陷輔公祏。七年,公祏平,復置常州,於義興置南興州。八年,州廢,義興來屬,省武進入晉陵。天寶元年,改為晉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常州。舊領縣四,戶二萬一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一萬一千六百六。天寶領縣五,戶十萬二千六百三十一,口六十九萬六百七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四十三里,至東京一千九百八十三里。

晉陵、漢毗陵縣,屬會稽郡,吳延陵邑也。晉改為晉陵郡。隋省郡,於常縣置常州。武德中,移於今治武進晉分曲阿縣置武進,梁改為蘭陵,隋廢。垂拱二年,又分晉陵置,治於州內江陰梁分蘭陵縣置。武德三年,於縣置暨州,領江陰、暨陽、利城三縣。九年,省暨陽、利城入江陰,屬常州義興漢陽羨縣,屬會稽郡。晉立義興郡及縣。武德七年,置南興州,領義興、陽羨、臨津三縣。八年,廢南興州及陽羨、臨津二縣,義興復隸常州無錫漢縣,屬會稽郡,隋屬常州。

蘇州上隋吳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蘇州。六年,又陷輔公祏。七年,平公祏,復置蘇州都督,督蘇、湖、杭、暨四州,治於故吳城,分置嘉興縣。八年,廢嘉興入吳縣。九年,罷都督。貞觀八年,復置嘉興縣。領吳城、崑山、嘉興、常四縣。天寶元年,改為吳郡。乾元元年,復為蘇州。舊領縣四,戶一萬一千八百五十九,口五萬四千四百七十一。天寶領縣六,戶七萬六千四百二十一,口六十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五。在京師東南三千一百九十九里,至東都二千五百里。

秋時吳都闔閭邑。漢為吳縣,屬會稽郡。隋平陳,置蘇州,取州西姑蘇山為名嘉興漢由拳縣,屬會稽郡。吳改嘉興,隋廢。武德七年,復置,屬蘇州。八年,廢入吳。貞觀八年,復置,屬蘇州崑山漢婁縣,屬會稽郡。梁分婁縣置信義縣。又分信義置崑山,取縣界山名。

晉分吳縣置海虞縣。梁改常縣。今崑山縣東一百三十里常故城是也。隋舊治南沙城,武德七年,移於今所治城。

長洲萬歲通天元年,分吳縣置,在郭下,分治州界。

海鹽漢縣,屬會稽郡。久廢。景雲二年,分嘉興縣復置。先天元年,復廢。開元五年,復置,治吳御城。

湖州上隋吳郡之烏程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烏程一縣。六年,覆沒於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仍廢武州,以武康來屬。又省雉州,以長城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吳興郡。乾元元年,復為湖州。舊領縣五,戶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五,口七萬六千四百三十。天寶領縣五,戶七萬三千三百六,口十七萬七千六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三千四百四十一里,至東都二千六百四十四里。

烏程漢縣,屬會稽部。梁置震州,取震澤名。隋改湖州,取州東太湖為名。皆治烏程。

武康吳分烏程、餘杭二縣立永安縣,晉改為永康,又改為武康。武德四年,置武州,七年,州廢,縣屬湖州。

長城晉分烏程置長城縣。武德四年,置雉州,領長城、原鄉二縣。七年,州廢及原鄉併入長城,屬湖州。

安吉武德四年置,屬桃州。七年,廢入長城。麟德元年,復分長城縣置。

德清天授二年,分武康置武原縣。景雲二年,改為臨溪。天寶元年,改為德清縣。

杭州上隋餘杭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杭州,領錢塘、富陽、餘杭三縣。六年,覆沒於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杭州。八年,廢潛州,以於潛縣來屬。貞觀四年,分錢塘置鹽官縣。天寶元年,改為餘杭郡。乾元元年,復為杭州。舊領縣五,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天寶領縣九,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口五十八萬五千九百六十三。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五十六里,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九里。

錢塘漢縣,屬會稽郡。隋於餘杭縣置杭州,又自餘杭移州理錢塘。又移州於柳浦西,今州城是。貞觀六年,自州治南移於今所,去州十一里。又移治新城戍。開元二十一年,移治州郭下。二十五年,復還舊所。

鹽官漢海鹽縣地,有鹽官,吳遂名縣。武德四年,屬東武州。七年,省入錢塘。貞觀四年,復分錢塘置。

餘杭漢縣,屬會稽郡。隋置杭州,後徙治錢塘。

富陽漢富縣,屬會稽郡。晉改為富陽。隋舊縣。

於潛漢縣,屬丹陽郡。武德七年,置潛州,領於潛、臨水二縣。八年,廢潛州及臨水縣,於潛還杭州。

臨安垂拱四年,分餘杭、於潛,置於廢臨水縣。

新城永淳元年,分富陽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