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洋州下隋漢川郡之西鄉縣。武德元年,割梁州三縣置洋州。四年,又置洋源縣。天寶元年,改為洋川郡。乾元元年,復為洋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一萬八千六十。天寶領縣五,戶二萬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三百二十七。在京師南八百里,至東都二千里。
西鄉本漢成固縣地,蜀立西鄉縣。後魏於此置洋州,以水為名黃金漢安陽縣地,屬漢中郡。後魏置黃金縣,水名也。隋縣治巴嶺鎮,貞觀三年,移於今治興道隋興勢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興道洋源武德七年,分西鄉縣置真符開元十八年,分興道置華陽縣。天寶七年,改屬京兆,仍改為真符。十一年,還屬洋川郡。
合州中隋涪陵郡。武德元年,改為合州,領石鏡、漢初、赤水三縣。三年,又置新明縣。天寶元年,改為巴川郡。乾元元年,復為合州。舊領縣四,戶一萬四千九百三十四,口五萬二百一十。天寶領縣六,戶六萬六千八百一十四,口十萬七千二百二十。在京師南二千四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三百里。
石鏡漢墊江縣,屬巴郡。宋改名宕渠,宋置東宕渠郡及石鏡縣,又改郡為合州,涪、漢二水合處為名新明武德二年,分石鏡置漢初後魏清居縣,隋改漢初赤水隋分石鏡置巴川開元二十三,割石鏡、銅梁二縣置銅梁長安三年置。初治奴侖山南,開元三年,移治於武金坑。
集州下隋漢川郡之難江縣。武德元年,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陽、長池、白石三縣來屬。又置平桑縣,凡領五縣。八年,以符陽、白石屬壁州。貞觀元年,廢平桑縣。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長池二縣。八年,又割壁州之符陽來屬。十七年,又割廢靜州之地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符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集州。舊領縣一,戶一千一百二十六,口四千一十七。天寶領縣三,戶四千三百五十三,口二萬五千七百二十六。在京師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五里,至東都二千六百里。
難江漢宕渠縣地,後周改為難江。梁立東巴州,恭帝改為集州。以水為名符陽漢縣。武德元年,屬集州。三年,改屬壁州。貞觀八年,復還集州地平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狄平縣。二年,改狄平為地平。其年,置靜州,領地平、嘉川、大牟、清化四縣。貞觀十七年,廢靜州,嘉川屬利州,大牟、清化屬巴州,地平屬集州。
巴州中隋清化郡。武德元年,改為巴州,領化城、清化、曾口、盤道、永穆、歸仁、始寧、奇章、安固、伏虞、恩陽、白石、符陽、長池十四縣。其年以符陽、長池、白石屬集州,以安固、伏虞屬蓬州,清化屬靜州。二年,割歸仁、永穆置萬州。貞觀元年,廢萬州,以歸仁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清化郡。乾元元年,復為巴州。舊領縣七,戶一萬九百三十三,口四萬七千八百九十。天寶領縣十,戶三萬二百一十,口九萬一千五十一。至京師二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八十二里。
化城後漢漢昌縣。梁改為梁大縣,後周改為化城縣。後魏置大谷郡。隋置巴州於縣理盤道後魏置清化隋屬巴州。武德元年,於清化縣界木門故地置靜州。領清化、大牟二縣。其年,又置地平縣。六年,移靜州於地平縣。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隸靜州。貞觀十七年,廢靜州,以清化縣屬巴州曾口梁置。隋縣治戴公山。神龍元年,移治曾溪歸仁梁置平州,隋改為歸仁縣。武德二年,屬萬州。貞觀元年,屬巴州始寧梁置,以山為名奇章梁置,縣東八里有奇章山恩陽梁置義陽縣,隋改為恩陽。貞觀十七年廢。萬歲通天元年,復置大牟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縣東三里有大牟山七盤久視元年分置。
蓬州下武德元年,割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儀隴、大寅,渠州之宕渠、鹹安等六縣,置蓬州,因周舊名。三年,以儀隴屬萬州。尋復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鹹安郡。至德二年,改為蓬山郡。乾元元年,復為蓬州。舊領縣六,戶九千二百六十八,口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六。天寶,縣七,戶一萬五千五百七十六,口五萬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二百一十里;至東都二千九百九十五里。
良山漢宕渠地,梁置伏虞郡安固縣。後周改伏虞為蓬州,安固為良山。開元初,蓬州移治大寅縣,至後不改大寅梁置。舊治斗子山,後移治鬥壇口,今為蓬州所治儀隴梁置。武德二年,屬萬州。州廢,還蓬州。舊領金城山,開元二十三年,移治平溪。
伏虞梁宣漢縣。隋改為伏虞,屬蓬州宕渠梁置,取漢縣名。舊治長樂山,長安三年,移治羅獲水鹹安梁置綏安縣,隋改為鹹安。至德二年,改為蓬山大竹久視元年,分宕渠縣置。至德二年,割屬濆山郡。
壁州下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寧縣,改置壁州並諾水縣。又割集州之符陽、白石二縣來屬。貞觀元年,廢萬州,割廣納縣來屬。八年,復以符陽屬集州。天寶元年,改為始寧郡。乾元元年,復為壁州。舊領縣三,戶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七千四百四十九。天寶,縣四,戶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口五萬四千七百五十七。在京師西南一千八百二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九百四十二里。
諾水後漢宣漢縣,梁分宣漢置始寧縣。元魏分始寧置諾水縣。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寧之東境,置壁州及諾水縣。今州所治。廣納武德三年,割始寧、歸仁二縣地置,以廣納溪為名白石後魏置,以白石水為名。武德初,屬巴州,又改屬集州。八年,還壁州。
巴東開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太平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改為巴東縣。
商州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為商州。其年,於上津縣置上州。貞觀十年,州廢,上津來屬。天寶元年,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復為商州。舊領縣五,戶四千九百一,口二萬一千五十。天寶,縣六,戶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萬二千八十。至京師二百八十一里,至東都八百八十六里。
上洛漢縣,屬弘農郡。言在洛水之上,故為縣名。隋於縣置上洛郡。
豐陽漢商縣地。晉分商縣置豐陽,以川為名。舊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理豐陽川。
洛南漢上洛縣地。晉分置拒陽縣,隋改拒陽為洛南。舊治拒陽川,顯慶三年,移治清川。
商洛漢商縣,屬弘農郡。隋文加“洛”字上津漢長利縣地,屬漢中郡。梁置南洛州,後魏改為上州,隋廢州為上津縣。義寧二年,置上津郡。武德元年,改為上州,領上津、豐利、黃土、長利四縣。貞觀初,省長利縣。十年,廢上州,以黃土屬金州,豐利屬均州,上津屬商州。
安業萬歲通天元年,分豐陽置。景龍三年,改屬雍州。景雲元年,還屬商州。乾元元年正月,改為乾元縣,割屬京兆府。
金州隋西城郡武德元年,改為金州,領洵陽、石泉、安康等縣。其年,割洵陽、驢川二縣置洵州,領三縣。又置西安州。又立寧都、廣德二縣隸西安州。為直州。三年,金州置總管府,管金、井、直、洵、洋、南豐、均、漸、遷、房、重、順十二州。七年,廢洵州,以洵城、洵陽、驢川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廢直州,又省寧都、廣德,以安康來屬,仍省驢川縣。八年,省洵城縣,又以廢上州之黃土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安康郡。至德二年二月,改為漢南郡。乾元元年,復為金州。舊領縣六,戶一萬四千九十一,口五萬三千二十九。天寶,戶九千六百七十四,口五萬七千九百八十一。在京師南七百三十七里,至東都一千七百里。
西城州所理。漢西城縣,屬漢中郡。後魏置安康郡,尋改為東梁州。又以其地出金,改為金州。皆以西城為治所。隋末廢。義寧二年,復置洵陽漢縣名。武德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陽置洵城、驢川二縣。七年,廢洵州,三縣屬金州。貞觀二年,省驢川。八年,省洵城,併入洵陽淯陽後魏黃土縣。義寧二年,屬上州。貞觀八年,屬金州。天寶元年,改為淯陽石泉隋縣。聖曆元年,改為武安。神龍初,復為石泉。永貞元年,省入漢陰縣,復置漢陰漢安陽縣,屬漢中郡。晉武改為安康,置安康郡。隋改為縣。武德元年,置西安州,立寧都、廣德二縣。改西安州為直州。州廢,省寧都、廣德二縣入安康。至德二年二月,改為漢陰縣平利後周於平利川置吉陽縣,隋改為安吉。武德元年,改為平利。
開州隋巴東郡之盛山縣。義寧二年,分置萬州,仍割巴東郡之新浦,通川郡之萬世、西三縣來屬。武德元年,改為開州,領四縣。貞觀初,省西入盛山。天寶元年,改為盛山郡。乾元元年,復為開州。舊領縣三,戶二千一百二十二,口一萬五千五百四。天寶,戶五千六百六十,口三萬四百二十一。在京師南一千四百六十里,至東都二千六百七十里。
盛山漢朐縣,屬巴郡。蜀分置漢豐縣,周改漢豐為永寧。隋改永寧為盛山。以山為名新浦宋分漢豐縣置萬歲後周之萬縣,隋加“世”字。貞觀二十三年,改萬世為萬歲縣。
渠州下隋宕渠郡。武德元年,改為渠州,領江、賨城、宕渠、鹹安、潾水、墊江六縣。其年,改賨城為始安。又分置賨城、義興、豐樂三縣。以宕渠、鹹安三縣屬蓬州。又分濆水、墊江、濆山、鹽泉四縣置濆州。三年,割濆州之濆水來屬。八年,省義興、豐樂、賨城三縣。其年,廢潾州,以潾山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濆山郡。乾元元年,復為渠州。舊領縣四,戶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萬一千五百五十二。天寶,戶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四。在京師西南二千一百七十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九十里。
江漢宕渠縣地,屬巴郡。梁置渠州,周改為北宕渠郡,又改為江郡。仍於郡內置江縣。武德元年,改為渠州。又並賨城、義興二縣入江濆水梁置。義寧元年,屬濆州。武德三年,屬渠州渠江梁置始安縣,隋不改。天寶元年八月,改為渠江縣濆山樑置。濆山,在縣西四十里,重疊濆比為名。隋末,縣廢。武德元年,分置濆山縣,又置濆州。八年,州廢,縣隸渠州。
渝州隋之巴郡。武德元年,置渝州,因開皇舊名,領江津、涪陵二縣。其年,以涪陵屬涪州。三年,置萬縣。改萬為萬壽縣。貞觀十三年,以廢霸州之南平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南平郡。乾元初,復為渝州。舊領縣四,戶一萬二千七百一十,口五萬七百一十三。天寶,戶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萬七千六百八十五。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四百三十里。
巴漢江州縣,屬巴郡。古巴子國地。梁置楚州。隋改為渝州,以水為名江津漢江州縣分置萬壽武德三年,分江津縣置萬縣。五年,改為萬壽南平貞觀四年,分巴縣置。於縣南界置南平州,領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縣。八年,改南平州為霸州。十三年,州廢,省清谷等縣,以南平縣屬渝州。
山南東道鄧州隋南陽郡。武德二年,改為鄧州,領穰縣、冠軍、深陽三縣。三年,立順陽縣。州置總管,管鄧、淅、酈、宛、淯、新、弘等七州。四年,廢總管,隸山南行臺。廢新州,以新野縣來屬。又置平晉縣。六年,省順陽入冠軍,省平晉入穰縣。八年,廢宛州,以南陽來屬,廢酈州,以新城來屬。貞觀元年,省冠軍入新城。天寶元年,改為南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鄧州。舊領縣六,戶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萬八千二百一十二。天寶領縣七,戶四萬三千五十五,口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七。在京師東南九百二十里,至東都六百七十里。
穰漢縣,屬南陽郡。漢南陽郡以宛為理所,後魏移治於穰。隋改為南陽郡,尋改為鄧州,取漢鄧縣為名南陽漢南陽郡所治宛縣也。武德三年,置宛州,領南陽、上宛、上馬、安固四縣,並寄治宛城。八年,州廢,以上馬入唐州,餘三縣入南陽縣,屬鄧州新野漢縣,屬南陽郡。晉於縣置義州。武德四年,分置新州,領一縣。其年,新州廢,縣屬鄧州向城漢西鄂縣地,屬鄧州。後魏於古向城置縣,乃改立臨湍後魏割冠軍縣北境置新城縣。武德二年,移治虎遙城,屬酈州。八年,廢酈州,縣屬鄧州。貞觀三年,移治故臨湍聚。天寶元年,改為臨湍縣內鄉漢淅縣地,屬弘農郡。後周改為中鄉,隋改為內鄉。武德元年,置淅州,又分內鄉置默水縣,後復改為內鄉菊潭漢沮陽縣地。隋改沮水縣,後廢。開元二十四年,割新城復置,改為菊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