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容管經略使。治容州,管容、辯、白、牢、欽、巖、禺、湯、瀼、古等州。
安南都護節度使。治安南府,管、武峨、粵、芝、愛、福祿、長、峰、陸、廉、雷、籠、環、崖、儋、振、瓊、萬安等州。
上元年後,河西、隴右州郡,悉陷吐蕃。大中、鹹通之間,隴右遺黎,始以地圖歸國,又析置節度。
秦州節度使。治秦州,管秦、成、階等州。
涼州節度使。治涼州,管西、洮、鄯、臨、河等州。
瓜沙節度使。治沙州,管沙、瓜、甘、肅、蘭、伊、岷、廓等州。乾符之後,天下亂離。禮樂征伐,不自朝廷。禹跡九州,瓜分臠剖,或並或析,不可備書。
今舉天寶十一載地理。唐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南郡,北至單于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漢地東至樂、玄菟、,今高麗、渤海是也。今在遼東,非唐土也。漢境西至燉煌郡,今沙州,是唐土。又龜茲,是西過漢之盛也。開元二十八年,戶部計帳,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有三。羈縻州郡,不在此數。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應受田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一十三畝。雖未盈兩漢之數,晉、魏以來,斯為盛矣。永泰之後,河朔、隴西,淪於寇盜。元和掌計之臣,嘗為版簿,二方不進戶口,莫可詳知。今但自武德已來,備書廢置年月。其前代沿革,略載郡邑之端。俾職方之臣,不殆於顧問耳。
十道郡國關內道一河南道二關內道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皇城在西北隅,謂之西內。正門曰承天,正殿曰太極。太極之後殿曰兩儀。內別殿、亭、觀三十五所。京師西有大明、興慶二宮,謂之三內。有東西兩市。都內,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街分一百八坊。坊之廣長,皆三百餘步。皇城之南大街曰硃雀之街,東五十四坊,萬年縣領之。街西五十四坊,長安縣領之。京兆尹總其事。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北,高宗龍朔二年置。正門曰丹鳳,正殿曰含元,含元之後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二館。高宗已後,天子常居東內,別殿、亭、觀三十餘所。南內曰興慶宮,在東內之南隆慶坊,本玄宗在籓時宅也。自東內達南內,有夾城複道,經通化門達南內。人主往來兩宮,人莫知之。宮之西南隅,有花萼相輝、勤政務本之樓。苑在皇城之北。苑城東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里,東至灞水,西連故長安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苑內離宮、亭、觀二十四所。漢長安故城東西十三里,亦隸入苑中。苑置西南監及總監,以掌種植。
京兆府隋京兆郡,領大興、長安、新豐、渭南、鄭、華陰、藍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涇陽、雲陽、三原、宜君、同官、華原、富平、萬年、高陵二十二縣。武德元年,改為雍州。改大興為萬年,萬年為櫟陽,分櫟陽置平陵,以渭南縣屬華州,分醴泉置溫秀縣,分雲陽置石門縣。二年,分萬年置芷陽縣,分藍田置白鹿縣,分涇陽、始平置咸陽縣,分高陵置鹿苑縣,改平陵為粟邑縣,分醴泉置好畤縣,分盩厔置終南縣。三年,改白鹿為寧人縣,分藍田置玉山縣,分始平置醴泉縣。仍分武功、好畤、盩厔、扶風四縣置稷州,分溫秀、石門二縣置泉州。四年,改三原為池陽。五年,復以華州之渭南來屬。六年,改池陽為華池縣。七年,廢芷陽入萬年縣。貞觀元年,廢鹿苑入高陵縣,廢寧人、玉山入藍田縣,改雲陽為池陽縣,改華池為三原縣。廢稷州,以武功、好畤、盩厔三縣來屬。八年,廢粟邑入櫟陽縣,廢終南入盩厔縣,廢雲陽入池陽縣。仍改池陽為雲陽縣。廢上宜入岐州之岐陽縣。十七年,罷宜州,以華原、同官二縣來屬。二十年,又置宜君縣。永徽二年,廢宜君縣。乾封元年,置明堂、乾封二縣。咸亨元年,置美原縣。文明元年,置奉天縣。天授元年,改雍州為京兆郡,其年復舊。二年,分始平、武功、奉天、盩厔、好畤等縣置稷州;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富平、美原等縣置宜州。大足元年罷,以鴻、宜、鼎、稷四州依舊為縣,以始平等十七縣還隸雍州。長安二年,廢乾封、明堂二縣。景龍三年,以邠州之永壽、商州之安業二縣來屬。景雲元年,復以永壽屬邠州,安業隸商州。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復隋舊名。四年,改同州蒲城縣為奉先縣,仍隸京兆府。天寶元年,以京師為西京。七載,置貞符縣。十一年廢。舊領縣十八,戶二十萬七千六百五十,口九十二萬三千三百二十。天寶領縣二十三,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一百九十六萬七千一百。八十八府。理京城之光德坊。去東京八百里。
萬年隋大興縣。武德元年,改為萬年。乾封元年,分置明堂縣,治永樂坊。長安三年廢,復並萬年。天寶七載,改為咸寧,乾元復舊也。
長安隋縣。乾封元年,分為乾封縣,治懷直坊。長安三年廢,復並長安藍田隋縣渭南隋縣。武德元年屬華州,五年復隸雍州。天授二年置鴻州,分渭南置鴻門縣,凡領渭南、慶山、高陵、櫟陽、鴻門五縣。尋廢鴻門縣,還入渭南。大足元年,廢鴻州入雍州也昭應隋新豐縣,治古新豐城北。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神龍元年,復為新豐。天寶二年,分新豐、萬年置會昌縣。七載,省新豐縣,改會昌為昭應,治溫泉宮之西北三原隋縣。武德四年,移治清谷南故任城,改為池陽縣。六年,又移故所,改為華池縣,仍分置三原縣,屬北泉州。貞觀元年,廢三原縣,仍改華池縣為三原縣,屬雍州。九年,置高祖獻陵於縣之東南。天授元年,改隸鼎州。大足元年,隸京兆府富平隋縣。天授二年,隸宜州。大足元年州廢,還隸雍州。景雲二年,置中宗定陵於縣界櫟陽陳萬年縣。武德元年,改為櫟陽。二年,分置粟邑縣。貞觀八年,廢粟邑並櫟陽。天授三年,隸鴻州。大足元年,還隸雍州咸陽隋廢縣。武德二年,復分涇陽置。初治鮑橋,其年,移治杜郵。天授二年,則天以其母順陵在其界,升為赤,神龍初復高陵隋縣。天授二年,隸鴻州。大足元年,還雍州涇陽隋縣。天授二年,隸鼎州。大足元年,還雍州醴泉隋寧夷縣,後廢。貞觀十年,置昭陵於九嵕山,因析雲陽、咸陽二縣置醴泉縣。天授元年,改隸鼎州。大足元年,還雍州。寶應二年,又置肅宗建陵,在縣北之憑山雲陽隋縣。武德元年,分置石門縣。三年,於石門縣置泉州,領石門、溫秀二縣。貞觀元年,廢泉州,改石門為雲陽,改雲陽為池陽,並屬雍州。八年,廢雲陽,改池陽複名雲陽興平隋始平縣。天授二年,隸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景龍四年,中宗送金城公主入蕃,別於此,因改金城縣。至德二年十月,改興平縣鄠隋縣武功隋縣。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風四縣置稷州,因后稷封邰為名。其年,割郇州之郿、鳳泉二縣來屬。四年,又割岐州之圍川、鳳泉屬岐州,以盩厔、好畤、武功三縣屬雍州。天授二年,置稷州,領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五縣。大足元年,還屬雍州好畤武德二年,分醴泉縣置,因漢舊名,屬雍州。三年,改隸稷州。貞觀元年,復屬雍州。天授二年,復隸稷州。大足元年,還屬雍州盩厔隋縣。武德三年,屬稷州。貞觀三年,還雍州。天授二年,屬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天寶元年,改為宜壽縣。至德二年三月十八,復為盩厔奉先舊蒲城縣,屬同州。開元四年,以管橋陵,改京兆府,仍改為奉先縣。十七年,制官員同赤縣。寶應二年,又置玄宗泰陵於縣東北奉天文明元年,以管乾陵,分醴泉置。天授二年,隸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華原舊宜州,領華原、宜君、同官、土門四縣。貞觀十七年,省宜州及土門縣,以華原、同官屬雍州。宜君屬坊州。垂拱二年,改華原為永安縣。天授二年,又置宜州,領永安、同官、富平、美原四縣。大足元年,廢宜州,縣還雍州。神龍元年,復為華原縣美原舊宜州土門縣,貞觀十七年廢。咸亨二年,又割富平、華原及同州之蒲城縣置,改為美原縣。天授二年,又屬宜州。大足元年,還雍州同官屬宜州,貞觀十七年,改屬雍州。天授二年,改屬宜州。大足元年,還屬雍州。
華州上輔隋京兆郡之鄭縣。義寧元年,割京兆之鄭縣、華陰二縣置華山郡,因後魏郡名。武德元年,改為華州,割雍州之渭南來屬。五年,改渭南還雍州。垂拱元年,割同州之下邽來屬。二年,改為太州。神龍元年,復舊名。天寶元年,改為華陰郡。乾元元年,復為華州。上元元年十二月,改為太州,華山為太山。寶應元年,復為華州。舊領縣二,戶一萬八千八百二十三,口八萬八千八百三十。天寶領縣三,戶三萬三千一百八十七,口二十一萬三千六百一十三。在京師東一百八十里,去東都六百七十里。
鄭隋縣。華陰隋縣。垂拱二年,改為仙掌縣。天授二年,分置同津縣於關口,長安中廢。神龍元年,復為華陰。上元元年,改為太陰縣。寶應元年復舊。下邽隋縣。舊屬同州,垂拱元年來屬。
同州上輔隋馮翊郡。武德元年,改為同州,領馮翊、下邽、蒲城、朝邑、澄城、白水、郃陽、韓城八縣。三年,分朝邑置河濱縣,分郃陽置河西縣,分澄城置長寧縣。仍割河西、韓城、郃陽三縣,於河西置西韓州。九年,分馮翊置臨沮縣。貞觀元年,省河濱、臨沮二縣。八年,省長寧縣,廢西韓州,以郃陽、河西二縣來屬。垂拱元年,割下邽屬華州。開元四年,割蒲城縣屬京兆府。天寶元年,改同州為馮翊郡。乾元元年,復為同州。乾元三年,以蒲州為河中府;割朝邑縣入河中府,改河西縣為夏陽縣,又屬河中府。舊領縣九,戶五萬三千三百一十五,口二十三萬二千一十六。天寶領縣六,戶六萬九百二十八,口四十萬八千七百五。在京師東北二百五十五里,至東都六百二里。
馮翊隋縣郃陽隋縣。武德三年,割屬西韓州。貞觀八年,復屬同州白水隋縣澄城隋縣韓城隋縣。武德七年,割屬西韓州。八年,自河西縣移西韓州理於此,領韓城、郃陽、河西三縣。貞觀八年,廢西韓州,以韓城等三縣復還屬同州也夏陽武德三年,分郃陽於此置河西縣。乾元三年,為夏陽。
坊州上隋上郡之內部縣。周天和七年,元皇帝作牧鄜州,於此置馬坊。武德二年,分鄜州置坊州,以馬坊為名。天寶元年,改為中部。乾元元年,復為坊州。舊領縣二,戶七千五百七,口一萬一千六百七十一。天寶領縣四,戶二萬二千四百五十八,口十二萬二百八。在京師東北三百四十七里,去東都九百四十八里。
鄜城隋縣。武德元年,屬鄜州。二年,改屬坊州中部隋曰內部。武德元年,屬鄜州。二年,改為中部,屬坊州宜君舊屬宜州。貞觀十七年廢,二十年復置,屬雍州,管玉華宮。永徽二年,復廢。龍朔三年,又割中部、同官兩縣地復置宜君縣,理古礻殳祤城北,屬坊州昇平天寶十二年,分宜君縣置。
丹州下隋延安郡之義川縣。義寧元年,於義川置丹陽郡。武德元年,改為丹州,領縣五。二年,於州置總管府,北連、北廣二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咸寧郡。乾元元年,復為丹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一百九十四,口一萬七千二十。天寶,戶一萬五千一百五,口八萬七千六百二十五。在京師東北六百一十一里,去東都九百二十里。
義川隋縣汾川隋縣,治土壁堡。開元二十二年,移於今所咸寧隋縣,治白水川。景龍二年,移治長松川雲巖隋廢縣,武德元年,復分義川縣置,理回城堡。咸亨四年,移治今所門山隋廢縣,武德三年,分汾川縣置,治宋斯堡。總章二年,移治庫利川。
鳳翔府隋扶風郡。武德元年,改為岐州,領雍、陳倉、郿、虢、岐山、鳳泉等六縣。又割雍等三縣,置圍川縣。其年,割圍川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以圍川及鄜州之麟遊、普潤等三縣來屬。七年,又置岐陽縣。八年,改圍川為扶風縣,省虢縣及鳳泉。天授二年,復置虢縣。天寶元年,改為扶風郡。至德二年,肅宗自順化郡幸扶風郡,置天興縣,改雍縣為鳳翔縣,並治郭下。初以陳倉為鳳翔縣,乃改為寶雞縣。其年十月,克復兩京。十二月,置鳳翔府,號為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為五京。寶應元年,並鳳翔縣入天興縣,後罷京名。舊領縣八,戶二萬七千二百八十二,口十萬八千三百二十四。天寶領縣九,戶五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三十八萬四百六十三。在京師西三百一十五里,去東都一千一百七十里。
天興隋雍縣。至德二年分雍縣置天興縣。寶應元年廢雍縣,併入天興扶風武德三年,分岐山縣置圍川縣,取湋川為名,俗訛改為“圍”四年,以圍川隸稷州。貞觀元年,為扶風縣,復屬岐州。
寶雞隋陳倉縣。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改為鳳翔縣,其月十八,改為寶雞。
岐陽貞觀七年,割扶風、岐山二縣置,至二十一年廢,永徽五年復置。
岐山隋縣。武德元年,移治張堡。七年,移治龍尾城。貞觀八年,移治豬驛南,即今治所是。仍省虢縣併入。郿隋縣。義寧二年,於縣界置郿城郡,領郿、鳳泉二縣。武德元年,罷郡,置郇州,領郿縣。三年,廢郇州,改屬稷州。七年,改屬岐州。麟遊義寧元年,於仁壽宮置鳳棲郡及麟遊縣。其郡領麟遊、上宜、普潤三縣。二年,改為麟遊郡及靈臺縣,仍割安定郡之鶉觚來屬。武德元年,改麟遊郡為麟州。貞觀元年,省靈臺縣入麟遊,又廢麟州,以普潤、麟遊二縣隸岐州,上宜隸雍州,鶉觚隸涇州。太宗改仁壽宮為九成宮。普潤隋縣。本屬麟州,貞觀元年來屬。虢隋縣。貞觀八年,廢入岐山縣。天授二年,復分岐山置虢縣。
邠州上隋北地郡之新平縣。義寧二年,割北地郡之新平、三水二縣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豳州。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貞觀二年,又分新平置宜祿縣。開元十三年,改豳為邠。天寶元年,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復為邠州。舊領縣四,戶一萬五千五百三十四,口六萬四千八百一十九。天寶,戶二萬二千九百七十七,口十三萬五千二百五十。去京師西北四百九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一百三十二里。
新平隋縣三水隋縣永壽武德二年,分新平置。神龍三年,改屬雍州。景龍元年,復屬邠州。宜祿貞觀二年,分新平置宜祿縣,後魏廢縣名。
涇州上隋安定郡。武德元年,討平薛仁杲,改名涇州。天寶元年,復為安定郡。乾元元年,復為涇州。舊領縣五,戶八千七百七十三,口三萬五千九百二十一。天寶,戶三萬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在京師西北四百九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三百八十七里。
安定隋縣。靈臺隋鶉觚縣。天寶元年,改為靈臺。良原潘原隋陰盤縣。天寶元年,改為潘原,縣界有潘原廢縣。臨涇隋縣。
隴州上隋扶風郡之汧源縣。義寧二年,置隴東郡,領縣五。武德元年,改為隴州,以南由縣屬含州。四年,廢含州,復以南由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汧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隴州。舊領縣五,戶四千五百七十一,口一萬八千六百三。天寶,戶二萬四千六百五十二,口十萬一百四十八。在京師西四百九十六里,去東都一千三百二十五里。
汧源隋縣汧陽隋縣南由隋縣。武德元年,置含州於此,領南由一縣。四年,廢含州,以縣屬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