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一百四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十五年,璋卒,其子義慈遣使奉表告哀。太宗素服哭之,贈光祿大夫,賻物二百段,遣使冊命義慈為柱國,封帶方郡王、百濟王。

十六年,義慈興兵伐新羅四十餘城,又發兵以守之,與高麗和親通好,謀項城以絕新羅入朝之路。新羅遣使告急請救。太宗遣司農丞相里玄獎齎書告諭兩蕃,示以禍福。及太宗親征高麗,百濟懷二,乘虛襲破新羅十城。二十二年,又破其十餘城。數年之中,朝貢遂絕。

高宗嗣位,永徽二年,始又遣使朝貢。使還,降璽書與義慈曰:至如海東三國,開基自久,並列疆界,地實犬牙。近代已來,遂構嫌隙。戰爭起,略無寧歲。遂令三韓之氓,命懸刀俎,尋戈肆憤,朝夕相仍。朕代天理物,載深矜愍。去歲王及高麗、新羅等使並來入朝,朕命釋茲讎怨,更敦款穆。新羅使金法奏書:“高麗、百濟,齒相依,競舉兵戈,侵至。大城重鎮,併為百濟所並;疆宇蹙,威力並謝。乞詔百濟,令歸所侵之城。若不奉詔,即自興兵打取。但得故地,即請和。”朕以其言既順,不可不許。昔齊桓列土諸侯,尚存亡國;況朕萬國之主,豈可不恤危籓!王所兼新羅之城,並宜還其本國;新羅所獲百濟俘虜,亦遣還王。然後解患釋紛,韜戈偃革,百姓獲息肩之願,三蕃無戰爭之勞。比夫血邊亭,積屍疆場,耕織並廢,士女無聊,豈可同年而語矣!王若不從進止,朕已依法所請,任其與王決戰;亦令約束高麗,不許遠相救恤。高麗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諸蕃渡遼澤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審圖良策,無貽後悔。

六年,新羅王金秋又表稱百濟與高麗、靺鞨侵其北界,已沒三十餘城。顯慶五年,命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統兵討之,大破其國。虜義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偽將五十八人等送於京師,上責而宥之。其國舊分為五部,統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至是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立其酋渠為都督、刺史及縣令。命右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總兵以鎮之。義慈事親以孝行聞,友于兄弟,時人號“海東曾、閔”及至京,數而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特許其舊臣赴哭。送就孫皓、陳叔寶墓側葬之,併為豎碑。

文度濟海而卒。百濟僧道琛、舊將福信率眾據周留城以叛。遣使往倭國,故王子扶余豐,立為王。其西部、北部並翻城應之。時郎將劉仁願留鎮於百濟府城,道琛等引兵圍之。帶方州刺史劉仁軌代文度統眾,便道發新羅兵合契以救仁願,轉鬥而前,所向皆下。道琛等於熊津江口立兩柵以拒官軍,仁軌與新羅兵四面夾擊之,賊眾退走入柵,阻水橋狹,墮水及戰死萬餘人。道琛等乃釋仁願之圍,退保任存城。新羅兵士以糧盡引還,時龍朔元年三月也。

於是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誘叛亡,其勢益張。使告仁軌曰:“聞大唐與新羅約誓,百濟無問老少,一切殺之。然後以國府新羅。與其受死,豈若戰亡!所以聚結自固守耳!”仁軌作書,具陳禍福,遣使諭之。道琛等恃眾驕倨,置仁軌之使於外館。傳語謂曰:“使人官職小,我是一國大將,不合自參。”不答書遣之。尋而福信殺道琛,並其兵眾,扶余豐但主祭而已。

二年七月,仁願、仁軌等率留鎮之兵,大破福信餘眾於熊津之東,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獲甚眾。仍令分兵以鎮守之。福信等以真峴城臨江高險,又當衝要,加兵守之。仁軌引新羅之兵乘夜薄城,四面攀堞而上,比明而入據其城,斬首八百級,遂通新羅運糧之路。仁願乃奏請益兵,詔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遣左威衛將軍孫仁師統眾浮海赴熊津,以益仁願之眾。時福信既專其兵權,與撫餘豐漸相猜貳。福信稱疾,臥於窟室,將候扶余豐問疾,謀襲殺之。扶余豐覺而率其親信掩殺福信,又遣使往高麗及倭國請兵以拒官軍。孫仁師中路擊,破之。遂與仁願之眾相合,兵勢大振。於是仁師、仁願及新羅王金法帥陸軍進,劉仁軌及別帥杜、扶余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以會陸軍,同趨周留城。仁軌遇扶余豐之眾於白江之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賊眾大潰,扶余豐脫身而走。偽王子扶余忠勝、忠志等率士女及倭眾並降。百濟諸城皆復歸順。孫仁師與劉仁願等振旅而還。詔劉仁軌代仁願率兵鎮守。乃授扶余隆熊津都督,遣還本國,共新羅和親,以招輯其餘眾。

麟德二年八月,隆到熊津城,與新羅王法刑白馬而盟。先祀神祇及川穀之神,而後歃血。其盟文曰:往者百濟先王,於逆順,不敦鄰好,不睦親姻。結托高麗,通倭國,共為殘暴,侵削新羅,破邑屠城,略無寧歲。天子憫一物之失所,憐百姓之無辜,頻命行人,遣其和好。負險恃遠,侮慢天經。皇赫斯怒,恭行吊伐,旌旗所指,一戎大定。固可氵豬宮汙宅,作誡來裔,源拔本,垂訓後昆。然懷柔伐叛,前王之令典;興亡繼絕,往哲之通規。事必師古,傳諸曩冊。故立前百濟太子司稼正卿扶余隆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羅,長為與國,各除宿憾,結好和親。恭承詔命,永為籓服。仍遣使人右威衛將軍魯城縣公劉仁願親臨勸諭,具宣成旨,約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刑牲歃血,共敦終始;分災恤患,恩若弟兄。祗奉綸言,不敢失墜,既盟之後,共保歲寒。若有棄信不恆,二三其德,興兵動眾,侵犯邊陲,明神鑑之,百殃是降,子孫不昌,社稷無守,禋祀磨滅,罔有遺餘。故作金書鐵契,藏之宗廟,子孫萬代,無或敢犯。神之聽之,是饗是福。

劉仁軌之辭也。歃訖,埋幣於壇下之吉地,藏其盟書於新羅之廟。仁願、仁軌等既還,隆懼新羅,尋歸京師。

儀鳳二年,拜光祿大夫、太常員外卿、兼熊津都督、帶方郡王,令歸本蕃,安輯餘眾。時百濟本地荒毀,漸為新羅所據,隆竟不敢還舊國而卒。

其孫敬,則天朝襲封帶方郡王、授衛尉卿。其地自此為新羅及渤海靺鞨所分,百濟之種遂絕。

新羅國,本弁韓之苗裔也。其國在漢時樂之地,東及南方俱限大海,西接百濟,北鄰高麗。東西千里,南北二千里。有城邑村落。王之所居曰金城,周七八里。衛兵三千人,設獅子隊。文武官凡有十七等。其王金真平,隋文帝時授上開府、樂郡公、新羅王。武德四年,遣使朝貢。高祖親勞問之,遣通直散騎侍郎庾文素往使焉,賜以璽書及畫屏風、錦彩三百段,自此朝貢不絕。其風俗、刑法、衣服,與高麗、百濟略同,而朝服尚白。好祭山神。其食器作柳杯,亦以銅及瓦。國人多金、樸兩姓,異姓不為婚。重元,相慶賀燕饗,每以其月神。又重八月十五,設樂飲宴,賚群臣,其庭。婦人發繞頭,以彩及珠為飾,發甚長美。

高祖既聞海東三國舊結怨隙,遞相攻伐,以其俱為蕃附,務在和睦,乃問其使為怨所由。對曰:“先是百濟往伐高麗,詣新羅請救,新羅發兵大破百濟國,因此為怨,每相攻伐。新羅得百濟王,殺之,怨由此始。”七年,遣使冊拜金真平為柱國,封樂郡王、新羅王。

貞觀五年,遣使獻女樂二人,皆鬒髮美。太宗謂侍臣曰:“朕聞聲之娛,不如好德。且山川阻遠,懷土可知。近林邑獻白鸚鵡,尚解思鄉,訴請還國。鳥猶如此,況人情乎!朕愍其遠來,必思親戚,宜付使者,聽遣還家。”是歲,真平卒,無子,立其女善德為王,宗室大臣乙祭總知國政。詔贈真平左光祿大夫,賻物二百段。九年,遣使持節冊命善德柱國,封樂郡王、新羅王。十七年,遣使上言:“高麗、百濟,累相攻襲,亡失數十城,兩國連兵,意在滅臣社稷。謹遣陪臣,歸命大國,乞偏師救助。”太宗遣相里玄獎齎璽書賜高麗曰:“新羅委命國家,不闕朝獻。爾與百濟,宜即戢兵。若更攻之,明年當出師擊爾國矣!”太宗將親伐高麗,詔新羅纂集士馬,應接大軍。新羅遣大臣領兵五萬人,入高麗南界,攻水口城,降之。

二十一年,善德卒,贈光祿大夫,餘官封並如故。因立其妹真德為王,加授柱國,封樂郡王。

二十二年,真德遣其弟國相、伊贊子金秋及其子文正來朝。詔授秋為特進,文正為左武衛將軍。秋請詣國學觀釋奠及講論,太宗因賜以所制《溫湯》及《晉祠碑》並新撰《晉書》。將歸國,令三品以上宴餞之,優禮甚稱。

永徽元年,真德大破百濟之眾,遣其弟法以聞。真德乃織錦作五言《太平頌》以獻之,其詞曰:“大唐開洪業,巍巍皇猷昌。止戈戎衣定,修文繼百王。統天崇雨施,理物體含章。深仁偕月,撫運邁陶唐。幡旗既赫赫,鉦鼓何鍠鍠。外夷違命者,翦覆被天殃。淳風凝幽顯,遐邇競呈祥。四時和玉燭,七曜巡萬方。維嶽降宰輔,維帝任忠良。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帝嘉之,拜法為太府卿。

三年,真德卒,為舉哀。詔以秋嗣,立為新羅王。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樂郡王。六年,百濟與高麗、靺鞨率兵侵其北界,攻陷三十餘城,秋遣使上表求救。顯慶五年,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熊津道大總管,統水陸十萬。仍令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與定方討平百濟,俘其王扶余義慈,獻於闕下。自是新羅漸有高麗、百濟之地。其界益大,西至於海。

龍朔元年,秋卒,詔其子太府卿法嗣位,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樂郡王、新羅王。三年,詔以其國為雞林州都督府,授法為雞林州都督。法以開耀元年卒,其子政明嗣位。垂拱二年,政明遣使來朝,因上表請唐禮一部並雜文章,則天令所司寫《吉凶要禮》,並於《文館詞林》採其詞涉規誡者,勒成五十卷以賜之。

天授三年,政明卒,則天為之舉哀,遣使弔祭,冊立其子理洪為新羅王。仍令襲父輔國大將軍,行豹韜衛大將軍、雞林州都督。理洪以長安二年卒。則天為之舉哀,輟朝二。遣立其弟興光為新羅王,仍襲兄將軍、都督之號。興光本名與太宗同,先天中則天改焉。

開元十六年,遣使來獻方物,又上表請令人就中國學問經教,上許之。二十一年,渤海靺鞨越海入寇登州。時興光族人金思蘭先因入朝留京師,拜為太僕員外卿,至是遣歸國發兵以討靺鞨。仍加授興光為開府儀同三司、寧海軍使。

二十五年,興光卒,詔贈太子太保。仍遣左贊善大夫邢璹攝鴻臚少卿,往新羅弔祭,並冊立其子承慶襲父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璹將進發,上制詩序,太子以下及百僚鹹賦詩以送之。上謂璹曰:“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以卿學術,善與講論,故選使充此。到彼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又聞其人多善奕棋,因令善棋人率府兵曹楊季鷹為璹之副。璹等至彼,大為蕃人所敬。其國棋者皆在季鷹之下,於是厚賂璹等金寶及‮物藥‬等。

天寶二年,承慶卒,詔遣贊善大夫魏曜往弔祭之。冊立其弟憲英為新羅王,並襲其兄官爵。

大曆二年,憲英卒,國人立其子乾運為王,仍遣其大臣金隱居奉表入朝,貢方物,請加冊命。三年,上遣倉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歸崇敬持節齎冊書往吊冊之。以乾運為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仍冊乾運母為太妃。七年,遣使金標石來賀正,授衛尉員外少卿,放還。八年,遣使來朝,並獻金、銀、牛黃、魚牙納朝霞等。九年至十二年,比歲遣使來朝,或一歲再至。

建中四年,乾運卒,無子,國人立其上相金良相為王。貞元元年,授良相檢校太尉、都督雞林州刺史、寧海軍使、新羅王。仍令戶部郎中蓋壎持節冊命。其年,良相卒,立上相敬信為王,令襲其官爵。敬信即從兄弟也。

十四年,敬信卒,其子先敬信亡,國人立敬信嫡孫俊邕為王。

十六年,授俊邕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新羅王。令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韋丹持節冊命。丹至鄆州,聞俊邕卒,其子重興立,詔丹還。永貞元年,詔遣兵部郎中元季方持節冊重興為王。

元和元年十一月,放宿衛王子金獻忠歸本國,仍加試秘書監。三年,遣使金力奇來朝。其年七月,力奇上言:“貞元十六年,奉詔冊臣故主金俊邕為新羅王,母申氏為太妃,叔氏為王妃。冊使韋丹至中路,知俊邕薨,其冊卻回,在中書省。今臣還國,伏請授臣以歸。”敕:“金俊邕等冊,宜令鴻臚寺於中書省受領,至寺宣授與金力奇,令奉歸國。仍賜其叔彥升門戟,令本國準例給。”四年,遣使金陸珍等來朝貢。五年,王子金憲章來朝貢。

七年,重興卒,立其相金彥升為王,遣使金昌南等來告哀。其年七月,授彥升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持節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持節充寧海軍使、上柱國、新羅國王,彥升貞氏冊為妃,仍賜其宰相金崇斌等三人戟,亦令本國準例給。兼命職方員外郎、攝御史中丞崔廷侍節弔祭冊立,以其質子金士信副之。

十一年十一月,其入朝王子金士信等遇惡風,飄至楚州鹽城縣界,淮南節度使李鄘以聞。是歲,新羅飢,其眾一百七十人求食於浙東。十五年十一月,遣使朝貢。